中东:中国人来了!

本文转载自:环球时报(ID:hqsbwx)

来源:参考消息

法国《回声报》网站12月20日发表题为《中东:中国人来了!》的文章,作者系法国政治学家、该报专栏作家多米尼克·莫伊西,文章称,作者在和沙特人以及以色列人近期的交流中,发现这些人在等待中国。这种等待不是迫不及待的,不是明天就期望实现,而是带着一种历史必然性的情感在里面:中国人来了。全文摘编如下:

作为美国曾经的“猎场”,中东是否会成为欧洲和中国之间竞争的优先领域?美国受制于战略疲惫,削减在中东的存在。由此,各方蜂拥而至以填补美国在该地区留下的空白。从土耳其到俄罗斯,从欧洲到中国,各方都有各自的雄心,各方都有各自的战略。
美国重建信任困难很多
在中东自身进入两个世界期间,该地区的游戏就更加复杂了。美国不再是之前的美国,但是我们不能就认为美国在这里已经消失了。2021年8月15日之前和之后是两个世界。那一天,喀布尔落入塔利班之手。在这之后,美国重新恢复在中东的可信性和合法性将变得很困难。谁还会只满足于单靠美国的保护?
但是,美国好比一头受伤和受辱的狮子,它依然可以撕咬。像伊朗那样打算在一个后美国的中东世界蓄势待发的,将会面临风险和损害。中东并不单是在战略层面处于一个间隙,在能源层面同样如此。该地区将会出现一个后石油和后天然气的局面。而海湾国家的政权正在明智地为此做出准备。这些国家拥有资金上的手段。不过,我们距离这样一个后石油和后天然气的世界还很遥远。中东依然还是那个集中了太多油气能源、太多情绪和狂热的地区。
一个新的情况是中国来了。中国不仅将该地区视为对自身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化石能源的供给来源,而且还是一个有着全球地缘政治目标的绕不过的地区。从亚洲到欧洲的“丝绸之路”必须经过中东。但是,在不模仿美国、不落入埋葬了美国雄心的中东“无穷尽战争”陷阱的情况下,中国如何替代美国
在追求力量的路上,中国拥有一些无可置疑的王牌。中国拥有充沛的资金而且没有任何历史上的障碍。中国同该地区有着非常古老的关系,在这里能发现贸易交流和艺术影响方面的痕迹。尽管如此,中国和西方完全不同,没有留下什么当年重新划分奥斯曼帝国边界的那种势力范围界限。同欧洲相反,中国在中东没有任何历史上的负罪感。中国没有殖民历史或帝国历史(至少是在中东如此),也没有反犹太主义。中国在地理、历史和宗教上拥有距离优势。中国面对中东在情感上是中立的。
中东:中国人来了!
图片来源:11月7日,人们在埃及开罗举办的中东和非洲智能交通展现场参观中国中车展台。 新华社发
欧洲介入中东难度大
 
欧洲的局面和中国完全相反。欧洲的资金没有中国充沛。欧洲的历史也完全不是中立的。涉及十字军、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反犹主义这些,欧洲都有过。
欧洲(或者法国)可以在中东有所作为。通过武器出售和文化交流的微妙混合,欧洲甚至可以展现一种供应。从“阵风”战机到卢浮宫,这种供应可以视为对昨日美国的一种替代,或者至少也是面对未来中国的坚实城墙。
无论如何,有一件事情在中东已经表现得很清晰了:西方在此已经几乎不存在了。美国越是怀疑自身,它对自己阵营出现的一点点竞争的接受度就越低。欧洲是以捐助者的身份被容忍的,而且还是边缘性的。况且欧洲投入的地区还是美国人不打算去的地方,比如利比亚。美国人的说法是:努力补充我,“可以”;想替代我,“不行”。
那么欧洲自己是否团结呢?在巴以冲突这个在各国外交日程上消失但在民众情感议程上依然存在的问题上,德国(继承历史和悔罪的柏林一向更偏向倾听耶路撒冷)和法国之间一向存在差别。而欧盟大多数国家首先希望的也是面对中东保护自身,防范中东的潜在移民,尤其是不要牵连进去。
中国经验对转型是启示
一个疲惫的美国,一个犹豫的欧洲,土耳其和俄罗斯则可以有其他优先。对安卡拉来说,中东是内部事务,对莫斯科来说则是东欧问题。对北京而言,道路看起来不再是开了一个小口而已。在我和沙特人以及以色列人近期的交流中,我发现和我交谈的这些人在等待中国。这种等待不是迫不及待的,不是明天就期望实现,而是带着一种历史必然性的情感在里面:中国人来了。对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世界,它的意义是不同的。对前者而言,他们要搞清楚如何和一个同我们相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文明打交道。对后者而言,需要在精英偏向西方开放的意愿和国家战略定位越来越扎根于亚洲之间达成协调。
中国正成为这个处于全面转型地区的启示者和镜子。

来源:参考消息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122490.html

(9)
上一篇 2021年12月22日 上午11:58
下一篇 2021年12月24日 上午10:4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