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什么抛弃佛教?

作者:南馨艺

本文转载自:地缘谷(ID:Geo-Valley)

印度为什么抛弃佛教?

大约公元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迦毗罗卫国位于今天尼泊尔境内,所以准确来说佛教是发源于尼泊尔的。29岁出家的他在创立佛教后,由于身为释迦族,所以后人又称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悉达多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了印度大陆,而后又传入中国、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区,其思想核心至今依然影响着人类社会。

印度为什么抛弃佛教?

照佛教的解释,佛不是神,而是“觉者”,即觉悟了的人。佛教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即佛祖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本来就是人,“悉达多”的意思 (清愚) 是“目的达到的人。” 来源.Pexels
而印度教是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间在现今的印度境内形成的,它不像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那样由特定一个教主所开创,相反它是在印度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逐渐融合各地民族文化和信仰所形成的,在某种意义上印度教其实是印度文化圈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综合体。印度教在漫长发展中大量地吸收了其他宗教的教义,比如婆罗门教、耆那教,当然也包括佛教,可以说从一诞生的时候就拥有了广泛但杂乱的基础体系。
 
印度为什么抛弃佛教?
广泛但杂乱的…… 来源.Pexels
 
从广义上来讲,佛教和印度教都是在古印度地区产生,但是印度教宣扬世袭等级制度,把种姓制度作为自己的核心教义,给很多人带来悲惨的遭遇,甚至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佛教宣扬众生平等,鼓励人们以自身行动开创更好的命运,给人感觉上是一个充满希望、引人向上的宗教,那为什么印度人到今天反而更多选择信仰印度教而抛弃了佛教呢?
 

雅利安人和种姓制度

说到印度,很多人就会马上联想到种姓制度。公元前16世纪开始,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一路南下,最后入侵了印度。雅利安游牧部落信仰的是吠陀教,后来从吠陀教中脱胎衍生出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四种阶级:僧侣和贵族被归为婆罗门;战士和官员阶层为刹帝利;农夫和商人为吠舍;农奴为首陀罗。而最低级的就叫“贱民”,只能从事一些连首陀罗都不愿意干的脏活。
 
雅利安人牢牢地占据了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三个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首陀罗和贱民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古印度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种姓制度在印度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比佛教还出现得早,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古印度统治者经常利用种姓制度来管理民众,以维护自己的统治。
 
而印度教是支持种姓制度的,从教义上严格规定等级制度,甚至还规定好了职业地位和身份,虽然今天在我们眼里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确实符合当时印度的社会现实。佛教在印度以外的地区蓬勃发展的同时,印度本土佛教却日渐没落,主要就是因为佛教倡导的众生平等理念与印度教的种姓制度格格不入
 

佛教的兴衰时期

公元前322年,印度开始进入了孔雀王朝时期,十六雄国之一的摩揭陀王国战胜了其他王国建立了孔雀王朝。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期到达了巅峰,疆域几乎覆盖整个印度。但是,孔雀王朝的强盛在阿育王去世之后即告终止,摩揭陀的势力退缩回它本来的地盘,印度马上又恢复了列国时代的那种分裂状态
印度为什么抛弃佛教?
阿育王时期的孔雀王朝疆域
印度为什么抛弃佛教?
阿育王柱柱头。相传阿育王命人将佛教法规刻在石柱上警示人民,而柱头的四面狮形象也成了印度的国家象征 来源.Pexels
 
阿育王早年好战,晚年仿佛醒悟了一般便皈依了佛教,在全国各地兴建佛寺佛塔,为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也因此被誉为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之一。在阿育王治下,佛教徒人数逐渐增加,佛教还成为了国教。但是又因为有阿育王的支持,佛教也因此转化成了学院派的宗教,变得“高大上”,脱离了群众且十分依赖权贵。这也意味着如果新任的统治者不再选择佛教,那么佛教自然也会失去民众的支持
 
印度为什么抛弃佛教?
那烂陀寺遗址。该寺为古代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1193年被突厥人所毁坏 来源.Pexels
当时的佛教僧侣嘴上喊出众生平等的口号,但是又宣称自己是“方外之人”,地位在君主之上,也就是所谓的“沙门不敬王者”,自然而然也让阿育王之后的统治者对其感到厌恶,不再支持佛教。僧侣们身处于深山大庙之中,逐渐远离民众,而且教义也开始变得晦涩起来,各僧团经常在教义上各执一派,互相争辩,在印度社会发生各种变革的时候一直不能成为印度民众的信仰标杆,因此便失去了民众的信任。
 
同一时间,印度教的重要人物商羯罗开启了宗教改革运动,他本来就属于婆罗门种姓,对佛教在印度强大的发展势头颇有醋意。他在吸纳佛教教义的基础上把印度教经典通俗化,越通俗越容易被人理解,也就越容易被人接受。他又引入了佛教的僧团制度,扩大了印度教的信众人数。就这样佛教在印度本土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直到伊斯兰教进入印度。
 

伊斯兰的到来

伊斯兰教诞生之后,穆斯林们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公元10世纪后,随着阿拉伯帝国的逐渐解体,新兴的伊斯兰国家便开始向外扩张。一批穆斯林来到了印度次大陆,先后建立了德里苏丹王朝和莫卧儿王朝,在穆斯林征服印度次大陆过程中,大量的佛教寺庙、经典书籍被毁灭,佛教僧侣们也被大批杀害,很多佛教徒在同化政策下被迫皈依了伊斯兰教,于是佛教在印度几乎彻底被终结,直到19世纪才开始回流。
印度为什么抛弃佛教?
阿姆倍伽尔,印度佛教复兴运动的推动者,主张理用佛教理念来进行印度的社会改革,他也是印度宪法的起草人
 
而印度教由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总是能够积极适应印度不同的时代环境,所以比起佛教可以更好地扎根于印度社会。不过虽然印度教能够一直延续下去并发展,且人数远远多于佛教,但是由于印度教徒主要集中在印度,在世界的传播性不如佛教,加上其教义一直比较复杂、落后,不符合当今世界普罗大众的价值观,因此一直没有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印度为什么抛弃佛教?
众生平等远远不如印度教的来世享用福报有吸引力,因为底层的印度民众压根没体会过什么叫平等 来源.Pexels
 
地理上来看,印度的伊斯兰王朝势力主要是在北印度,并没有深入到南印度,因此印度教反而没有被伊斯兰教给同化掉。这是因为印度南部有比较多的山地和高原,对北方的伊斯兰政权形成了天然阻隔。虽然穆斯林们在北方的平原地区容易建立起强大的政权,但是由于始终有来自西北部不同种族的入侵,历史上印度北方的各个统一政权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很多刚建立起来不久又被其它政权覆灭了,因此印度北方政权对南部地区基本上也是鞭长莫及
 
印度为什么抛弃佛教?
印度及南亚地形状况
印度为什么抛弃佛教?
在印度德干高原的一些平原上,还是留有穆斯林的古堡,或者可以说明曾经尝试过进军南方却失败了 来源.Pexels
相较于南方,来自中亚和西亚的游牧民族就很容易俯冲而下一马平川地入侵印北方。自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后,又陆续有突厥人、波斯人以及蒙古人入侵印度,这就导致了泛印度地区的种族和信仰相当地复杂和多样化,不仅仅是印度教,伊斯兰教也成为了主要宗教,现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就是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宗教分治

今天的南亚共有七个国家,分别是尼泊尔、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从1600年开始,英国建立了东印度公司开始殖民印度,之后还把葡萄牙和法国的殖民势力驱逐出了印度。1818年,随着印度的最后一个印度教帝国——马拉塔帝国的势力覆灭后,大多数印度王公都承认了东印度公司的宗主权。1849年,英国占领了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
 
印度为什么抛弃佛教?
在这样不断地扩张下,英国几乎完全占领了南亚地区,印度全国更是彻底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还是相当用心经营自己的殖民地的,除了积极扩张版图外,为了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安抚民心”,对印度各个邦国的王公贵族也比较优待。在英国人的长期管理下,英语也逐渐成为了印度上层社会的主要通用语言,这样就大致上消除了各个邦国交流的语言障碍。
 
印度为什么抛弃佛教?
有的印度王公甚至主动和英国人靠近来换取更优厚的生活待遇
尽管如此,印度教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关系还是因为各种原因日益紧张。于是1947年末代印度总督路易斯·蒙巴顿便提出了按照宗教划分英属印度的蒙巴顿方案。根据该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别于同年独立,史称印巴分治。1971年,东巴基斯坦从巴基斯坦独立出去成为了孟加拉国。
 
印度为什么抛弃佛教?
蒙巴顿与印巴双方
 
1802年,斯里兰卡被正式宣布为英国的殖民地,但是英国始终未把斯里兰卡划入英属印度,1947年印巴分治时,当时的印度也曾想让斯里兰卡加入,但是蒙巴顿方案的一个主要原则就是以宗教来分治。斯兰卡主体民族是僧伽罗族,主要信仰佛教;泰米尔族主要信仰印度教;而人口比例最小的摩尔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英国人这一系列通过宗教属性不同来分治南亚地区的操作,很大程度上浇灭了佛教重返印度地区的最后一点希望。由于分治进一步造成各宗教之间的相互对立,造就了今天南亚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
 

僧泰冲突

公元前5世纪,属于欧罗巴——尼格罗混合人种的僧伽罗人从印度北部迁移到了斯里兰卡,他们的语言——僧伽罗语与印度北部的雅利安诸语十分接近。公元前247年,佛教传入斯里兰卡,成为了僧伽罗人的主要信仰。公元前2世纪前后,南印度的泰米尔人也开始迁入斯里兰卡,从公元5世纪直至16世纪,双方之间就因为文化、宗教和政治上的因素而冲突不断
 
印度为什么抛弃佛教?
 
即使一直到斯里兰卡独立,泰米尔人和僧伽罗人之间的冲突依旧没缓和多少。自13世纪起,泰米尔人在斯里兰卡北部建立了贾夫纳王国,泰米尔人以这段历史为由经常要求独立自治,其结果就是僧伽罗人与泰米尔人爆发了土地之争,甚至在1983年发生内战,直到2009年才结束。
交战双方分别是斯里兰卡政府军和一个名为“泰米尔之虎”的泰米尔民族主义极端组织,长达36年的战争导致将近十万人伤亡。僧泰冲突本质上亦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冲突,这种冲突更是加剧了印度境内的印度教教徒对佛教的反感和排挤,后者在这起事件后从此淡出了绝大部分印度民众的视线。
 

佛教败在哪里?

佛教讲究众生平等的教义,与古代印度以种姓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文化有着明显的矛盾。相比之下,经商羯罗改革后的印度教则多有优势,这种印度教有三个核心:一是多神论信仰,二是加强宣扬种姓制度里的世袭概念,三是相信轮回转世
第一个核心通过多神论的设定满足了印度社会各个阶级的精神信仰需求;第二个核心保证了统治阶层利益而受到了该阶层的极力推崇;第三个核心相信轮回转世让广大的贫困人民对生活有了希望,会更自愿地为统治阶级服务,他们相信这样做就会有更好的来生。因此在外人眼里看来十分奇葩的种姓制度,对印度统治者来说却是非常好的统治工具,直到今天依旧适用。
印度为什么抛弃佛教?
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忽视巨大的阶级鸿沟 来源.Pexels
 
所以从印度教的教义上看,其供应了整个印度社会从上到下的需求,而且还能既保持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又给了底层阶级对生活的希望,所以在印度任何阶级都比较拥护印度教。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佛教很快的就败下阵来,从此出走印度,在印度以外的地区开枝散叶,继续维持自家的香火。
南馨艺 ∣ 东南亚爱好者
参考资料:印度文明发展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人民网;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于营;佛教在印度的产生、发展与消融.朱明忠;20世纪南亚民族主义的发展及其特征.郭家宏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缘谷立场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139397.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月24日 下午12:15
下一篇 2022年1月28日 上午11:4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