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事件,是生物医药供应链“觉醒年代”的开端

本文转载自:科工力量(ID:guanchacaijing)

作者 |清柠
前言
一纸清单,把中国CXO企业杀得丢盔弃甲。
2月7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了最新版本的“未经核实名单(Unverified List,简称UVL)”,并在2月8日挂网公开。这份名单增加的33家中国单位中,CXO公司药明生物和药明生物(上海)赫然在列。
药明事件,是生物医药供应链“觉醒年代”的开端
药明事件,是生物医药供应链“觉醒年代”的开端
“清单”两字一出,投资市场便陷入了全面恐慌。2月8日当天,港股药明生物跌幅达22.77%。康龙化成和凯莱英跌幅超10%。颇为讽刺的是,由于风险传导速度过快,药明康德也在A股跌停。然而药明康德的具体业务与药明生物毫无交集,股价跌停更是无妄之灾。
美方的政策大棒,打出了恐慌,也打出了希望。由于美方的UVL清单针对的是行业上游的生物反应器,国产生物反应器企业迎来了投资市场的关注。生物制药的蓬勃发展和设备国产化率较低的现状,也为行业找到了发展机遇。
一纸清单,打醒了企业安心代工的“招安美梦”,也打出了产业供应自主的“独立之路”。

01

清单恐慌 只是虚惊一场

与美方过去的清单相比,UVL可以用《大时代》的一句话形容:是技术性调整,不要怕。

因为美方的“制裁审查工具箱”中的“清单”类工具中,常用的制裁形式是中芯国际和华为为代表的“出口管制实体清单(Entity List)”,尽管这些企业的出口遭到了限制,却还是可以申请许可豁免。
“未经核实清单”的尺度,就比“实体清单”小很多。进入这份名单的企业,往往是没能完成美方的技术政策审查,因此被列入名单中作为风险提示。美方与这些企业的交易,也只是多了额外的出口记录。列入清单的企业,也可以接受美方检查后移出名单。
药明生物进入UVL的领域,是来自美国的生物反应器硬件控制器和部分过滤器,这些部件在美国属于出口管制项目,美国商务部会定期核查企业用途,确定没有转卖现象。
药明事件,是生物医药供应链“觉醒年代”的开端
药明生物电话会议显示,这些部件的检查已经与美方讨论了两年,然而由于疫情原因,检查一直延期。美方也遵守技术性操作,把药明生物加入了清单。在不考虑额外的政治因素影响下,只要对方来华现场检查,移出名单不成问题。
列入清单,影响不了药明生物的开工生产,更影响不了药明已经争取的大客户。
浦银国际证券1月18日研报显示,药明生物2021年新增项目中,商业化项目9个,临床III期32个,疫苗9个(包括两个mRNA疫苗项目)。公司新冠项目中,已经有3款中和抗体显示对奥密克戎有效。
目前新冠涉及的生物制药领域,最大的甲方市场是美国。早在去年年初,FDA就已经批准了礼来新冠病毒中和抗体LY-CoV555和再生元新冠病毒鸡尾酒中和抗体REGN-COV2。葛兰素史克也在半年之后获得了FDA的紧急使用授权。
不论是谁家的抗体,想要大规模生产都需要大分子药物代工企业的参与。药明生物的新冠中和抗体、疫苗及蛋白药物合同总额超10亿美元,未完成订单高达9亿美元。如果美方想利用清单制裁中国CDMO企业,最后结果就是国内新冠药物断货,彻底打乱医疗资源分配。

UVL清单“声势浩大”,但是对于药明生物现有业务而言,只是一场表面风波。

02

市场焦虑 源于供应自主

投资市场逃离药明生物,怕的不是“技术性调整”,而是“供应链自主”。

药明生物清单事件的核心,是一次性生物反应器,这类生物反应器主要用于疫苗、抗体、重组蛋白等生物产品的生产。这些“小袋子”也被看作是药品生产的“机动部队”。

传统的生物反应器,可以理解成一个体积巨大(超过10000L)的发酵罐。这些设施的规划建造,需要耗费3~5年的时间。生物制药行业需要多线开发,广泛布局。单一的大型反应器成本风险太大。所以随着新兴Biotech的崛起,利用模块化的一次性反应器灵活调整生产,就成了CDMO企业的最佳选择。

药明事件,是生物医药供应链“觉醒年代”的开端

提到上游生产,就会提到“卡脖子”焦虑。一方面,国产生物反应器的市场占比仍然低于20%,并且性能仍然有不小差距。另一方面,具有商业化需求的生物制药企业,需要用“大罐子”摊平生产成本,不锈钢生物反应器更吃香。

以百济神州广州基地为例,三期项目包含30000升不锈钢反应罐原液车间。根据百济神州生物制药负责人刘建的说法,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依赖国外进口设备,生产成本较高,不锈钢反应罐可以加大生产体量,从而降低成本。“两种不同类型生产工艺将共同使用,这是一种策略。”

上游不精,下游不爱。一次性生物反应器遇冷的核心,在于技术壁垒。

由于一层性生物反应器采用聚乙烯、聚碳酸酯等高分子材料。与培养基接触时会有部分物质析出,这些物质在培养基中会干扰细胞的生长。控制析出物干扰,需要不断的技术优化。另一方面,反应容器规模加大后,技术指标要求会指数级上升,这也为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开发升级带来了新的难题。

高技术壁垒的结果,为这一行业带来了两种特色:前期开发周期长,后期技术兼并多。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从60年代的原型到第一款用商业化产品WAVE Bioreactor 20的上市,花了近40年。

但是在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体积扩充至2000L之后,以Fenwal,WAVE,Hyclone为代表的开发商被GE、ThermoFisher等技术巨头收购。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市场成为了Cytiva、ABEC、Sartorius等海外巨头的天下。药明生物相关部件的只要供应方,也离不开ThermoFisher、Cytiva、ABEC等国外供应商。

面对行业现状,药明生物也在电话会议中尴尬地表示,公司目前在全球找两个半供应商:美国、欧洲、和中国。中国在供应商当中,只能算半个。

03

投资不断 国产替代可期

焦虑之外,一层性生物反应器在去年已经成为行业热门赛道。

上市企业中,东富龙作为国内制药设备领域巨头,产品覆盖不锈钢生物反应器和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东富龙的一次性细胞扩增系统,也在部分系统参数上接近海外设备水平。药明生物暴跌期间,东富龙最高涨幅接近13%,最终收涨8.03%。

紧跟东富龙的楚天科技,则在去年12月首次发布波浪式生物反应器、全自动微载体悬浮培养生物反应器、篮式生物反应器、一次性配液搅拌系统。楚天思优特生物技术在上海建设厂房,用于一次性生物反应器、配液袋、储液袋及其膜材的开发生产。

未上市的新兴企业中,金仪盛世已经成为国内首家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工艺技术国产化的企业。他们采用非鼓泡式交界面传氧机制,无搅拌桨,可实现极低剪切力。1200升培养规模不需纯氧支持,可以拥有上亿细胞密度,传氧效率和细胞密度明显高于传统进口反应器。

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与一次性耗材工艺技术国产化的亮点,也让金仪盛世从2021年7月开始,在半年完成两轮重要融资,得到了经纬中国、夏尔巴、中信医疗等行业投资机构的加持。

2021年12月,乐纯生物完成数亿美元的 B+轮融资。作为国内第一家可以生产一次性使用系统的公司,乐纯主要产品包含一次性反应袋、投料袋、离心袋、灌装袋等,拥有超过3000平方米的万级洁净厂房和500多名员工,占据国内市场近三成。

作为一次性反应器的直接获益者,药明生物对一次性反应器的行业分析更加深入,药明生物CEO就曾在行业交流中表示,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控制器和中空纤维过滤器技术攻坚难度高,要给国内企业1到2年的时间。“如果说欧美供应商能打90分的话,国产差不多是60分,能用、但还有进步空间。”

中信建投研报显示,全球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当前市场空间在10-20亿美元左右,2025年将达到30-40亿美元,年均增速约20%,而全球生物反应器(包含一次性、不锈钢等)当前市场空间约50-60亿美金,增速低于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作为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重要需求方,国内市场的增速也在近年达到了70%,国产替代化的发展进程,将决定全球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市场格局。

04

结语

某种程度而言,像药明生物这样的CXO企业,和公众相对熟悉的立讯精密和鸿海集团一样,长期处于“高技术代工”阶段。产业链的发展壮大,最终需要回归供应链的独立自主。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不断严峻,未来的生物医药领域也将从“一条线”变成“一张网”,药明生物登上清单,仅仅是国产企业赛场化竞争中的第一枪。

 来源|科工力量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144708.html

(2)
上一篇 2022年2月16日 下午12:22
下一篇 2022年2月16日 下午1:2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网站已开通vip会员功能,付费文章和付费资源,vip会员均可免费查看与下载,建站不易,请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