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举国发动的甲午战争,清廷从头糊涂到尾

作者:郭歆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日本举国发动的甲午战争,清廷从头糊涂到尾
 

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的伤疤之一。甲午战争撕掉了晚清“洋务运动”所带来的“同治中兴”虚伪的面纱,向世人宣告了清廷的腐朽已经无药可救。

 

就在人们纠结于战场上清军连战连败的丑态时,另一个阴影同样在清廷身上若隐若现——几乎所有的战场都在传递同样信息:我们没有弹药,我们没有食物,我们没有药品,我们没有……无数的“没有”,是清朝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重要因素。

 

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清朝在一个个的“没有”中轰然落败呢?

 

在此必须澄清一个事实,所谓的“大清帝国”,说到底还是一个落后的前现代农业国。作为对手的“小日本”,则在明治维新的变革下迅速向工业国靠拢。

 

仅仅在这场战争的财政投入上,中日差距可以说相当巨大。

 

日本举国发动的甲午战争,清廷从头糊涂到尾

明治天皇。来源/纪录片《甲午》截图

跟许多人印象相反,当时的清朝在世界范围内,还是作为一个“列强”被世人尊敬。鸦片战争后,我们以为清廷在不停地挨打、签订大量不平等条约。事实上,在1861年辛酉政变后开始的洋务运动中,清廷一度“回光返照”,在几位中兴重臣的共同努力下,镇压了农民起义、收复新疆,甚至还在中法战争中打得可圈可点。

 

这些“胜利”让清廷一度在欧洲列强眼中增光不少,但与此同时,清朝的灾难性衰退也开始显现出来,那就是财政急剧恶化。

 

根据《光绪会计表》记录,清朝在光绪十九年(1893)时,岁入已经达到8000多万两白银。看上去似乎还不错,应该可以让这个古老帝国又焕发第二春。但跟隔壁日本比起来,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作为比清小得多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迅速发展,尤其是采用了近代化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后,日本的发展根本不是清朝这种衰老的农业国所比得了的。

日本举国发动的甲午战争,清廷从头糊涂到尾

日本横须贺建造了第一艘军舰清辉号。来源/纪录片《甲午》截图

以财政为例,1893年这一年,日本政府的预算收入为8804万日元,实际决算为11377万日元,以当时白银和日元的比价1:1.5计算,相当于7585万两白银。也就是说,战前清日在财政总收入的情况是差不多的1。财政总量上相差不大,可清朝一千多万平方公里与日本列岛比大了多少?人口又多了多少?两国人均,何止几倍的差距。

 

因此,财政总量差不多,但方方面面的实际差距是巨大的。比如,日本在国内的工业化投资是中国的十一倍,是远远高于中国。举两个例子,首先是在战前,清廷所修的铁路不过300多公里,同时期日本的铁路已达3200公里以上,比中国多了十倍,这直接造成了清朝和日本在资源利用效率上就不是一个等级的。另一个例子是,在战前,日本举国大力发展工业,如纺织业,日本的纱锭数53万锭,中国是6.5万锭,差距在8倍以上。

 

日本举国发动的甲午战争,清廷从头糊涂到尾

明治维新时盐仓使团看到西方工业化成就的感想。来源/纪录片《甲午》截图

如此种种的差距,让日本在各种方面上对清朝基本“吊打”,更重要的是,日本很早就开始对自己的财政系统进行近代化改革,日本对资金的利用效率远远超过清朝。比如,在战前的1875年至1894年的19年间,清朝的军费总支出约4600万两白银,国家军用工业企业总投资大约为4281.6万两。

看上去似乎不少,但算下来,如果去除中法战争、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支出,实际上清廷在军队上的投资相当有限。当时,清廷的财政收入,主要靠海关、厘金、田赋、盐税等,毫无预算和概念,更无现代金融理念。靠这种封建式的凑款,清廷的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也就3%左右。同时期的日本靠着近代化的财政管理制度和金融体系,已经可以让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达30%左右,是清的十倍。

 

跟这些比起来,最最重要的是,日本为了同中国开战,早就做好了一切准备。日本深知自己的实际情况,很担心战争久拖不决而影响财政,所以在开战前,日本特意为筹集军费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从一开始,日本就意识到,战争是个吞金巨兽,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日本必须筹措出足够的军费。

 

首先是国库拨款。一开始日本估算需要1.5亿日元的军费,但日本全年财政收入才8500-9000万日元之间。为了填坑,日本除了财政拨款2600万日元,还发行战争公债。战争公债又给日本凑了3000万日元,但这个加上还是不太够,日本继续发行公债。最后,日本通过几次发行的公债,总共凑了1.16亿日元的军费。再加上日本国会的拨款和其他借贷得来的资金,最后日本的战争预算高达2.5亿日元2

 

日本举国发动的甲午战争,清廷从头糊涂到尾

西乡从道发行公债,开启军备扩充计划。来源/纪录片《甲午》截图

与做了准备充分、以举国之力拼死一搏的日本相比,清廷则非常乏力。从一开始,清廷对日本入侵的态度就恍惚不定,以至于有人感慨,这简直就是李鸿章一脉人马在跟日本全国作战。为了和日本交战,清廷的军事投入远远不足,总体军费投入只有2000多万两白银。

 

深感资金不足的清廷在关键时刻举了些外债,最后七拼八凑勉强搞来了4465万两银子,铺在战场上远远不够军队消耗,以至于出现北洋水师临战前却因经费不足、定镇二舰的榴弹只有3枚的窘境。陆军也一样,按照日军记载,清军往往交战不到半晌就会因弹药用尽而撤退。更重要的是,清军士兵普遍营养不良,无论是机动作战还是肉搏战,根本无法跟日军士兵相比。这种情况下,清军的失败已是必然。

 

日本举国发动的甲午战争,清廷从头糊涂到尾

李鸿章。来源/纪录片《甲午》截图

除了战场上的投入,日本在战场之外的投入也是清廷不能比的。

 

以宣传为例,为了给自己树立“正义性”,日本特意在国外设立办事处,专门出钱收买当时的主流舆论为日本说话。日本秘密聘请美国《纽约论坛报》的记者豪斯作为日本舆论宣传的总指挥,专门负责对华舆论战。同时,日本还请各路洋专家,制定宣传策略,不停把中国人丑化成“野蛮人”,把日本人包装成“文明人”,通过各路媒体发声,把谎言包装成“真相”。比如《纽约新闻报》就曾发表评论说:“中国的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除了《纽约新闻报》,日本还积极收买英国媒体为自己发声,比如收买英国中央通讯社,让他们发对日本有利的消息,日本一次就付给2000日元给他们。另外,如果路透社发表一条对日本有利的新闻,一次能获得日本600英镑的报酬。须知,当时英国一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是30英镑。可见,日本对宣传上是真下血本

 

与日本相比,清廷就“傻”太多了。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清朝方面从未在任何一家外国报纸上发表过对自己有利的报道,仿佛这场战争是别人打的一样,甚至外国人问起中国人对战争的看法,连外事官员都一脸迷惘。满朝文武对战争的认知,令人哭笑不得,战争结束后,还发生了南洋水师还派人去日本索要被日军俘获的军舰的事,理由是“这是南洋水师的船,你们打败了北洋水师跟我们没关系。”

 

日本举国发动的甲午战争,清廷从头糊涂到尾

伊藤博文。来源/纪录片《甲午》截图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是改变清朝,乃至中华民族命运的一战。但是,从官僚到底层,始终是稀里糊涂地打,稀里糊涂地败。

日本举国发动的甲午战争,清廷从头糊涂到尾

北洋水师代表人物。来源/纪录片《甲午》截图

最后讲一个悲伤的故事。大东沟海战后,与日本联合舰队鏖战撤退的北洋水师的舰船返回港口,李鸿章严令大小船只必须尽快修好。但旅顺船厂工人要求付加班费,总共加一块也就几百两银子,但负责官员一听,统统开除!结果是,北洋水师剩下舰队的修复时间被大大延长了,最后错失了再次出击的机会。

 

事后,当地负责人写了长长的折子上去,大意是他们努力工作,保住朝廷脸面,给朝廷省了几百两银子,要求嘉奖。后来,旅顺陷落,日军屠城杀掉的一万多人中,有8000人是旅顺船厂工人。更可气的是,当初负责的官员早就跑北京报功去了。如此上下一心的糊涂和误事,叫人看着百感交集。

与此同时,日本工人连面条都来不及吃,加班加点把被击伤的船只修好再次投入战斗,最后在威海卫之战中全歼北洋水师。

 

只此一个细节,甲午战争,焉能不败?

甲午的硝烟已经消散一百多年,留给中国人的伤疤仍隐隐作痛。战前战后中日双方的表现,让当时的中国人彻底意识到,什么洋务运动,什么洋为中用,统统都是无力回天的伎俩。自此以后,有思想的中国人开始觉醒,而晚清自以为是的统治,也终于要走到尽头了。

 
参考材料
《光绪岁计表》,刘岳云,1901
《日清战争》,大谷正,2019
《1890-1912年间日本军费政策研究》,孙涛,2017
《甲午战争与清廷财政》,梁义群,1988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的军费筹支》,崔金柱,2015

日本举国发动的甲午战争,清廷从头糊涂到尾
END
作者 | 郭歆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160788.html

(0)
上一篇 2022年3月18日 下午12:45
下一篇 2022年3月18日 下午2:1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