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有一个重大发现

作者:冷夜寒星

本文转载自: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

安徽,有一个重大发现

作者:冷夜寒星

安徽凤阳,一个北纬33度附近的普通县城,却在1368年大明王朝肇基之时,和1978年改革号角吹响之初,闻名全国。在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揭晓之时,一座未曾建成的明代都城——明中都遗址考古发掘,让这里再度成为焦点。

从清代一直到现在,地表遗存越来越少

(图:图虫创意)▼

安徽,有一个重大发现

凤阳的明中都究竟因何而起又因何而废?一座经历战火和数百年蹉跎的城垣旧址又有哪些惊世发现呢?今天的文章将带你了解其中的奥秘。

中都丰镐遗

宫阙两京陟

凤阳,位于淮河南岸,今安徽省蚌埠市区的东南方,这里曾哺育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作为朱元璋的“龙兴之地”,大明的“皇脉”所在,在明朝建国之后,“帝乡”凤阳一度受到朱元璋的特别关照。

今天的凤阳县属于滁州市范围内

但是凤阳离滁州比较远,离蚌埠非常近▼

安徽,有一个重大发现

1344年,朱元璋的父母和长兄相继去世,当时穷困潦倒的朱元璋无力厚葬,只得将父母草草掩埋。因此,在1366年元末农民起义烽火正盛、诸侯割据之时,刚站稳脚跟的朱元璋便专程前往凤阳,为父母营建陵寝。

当时朱元璋的势力还基本在淮河以南

拿下凤阳,也算是收复老家了

安徽,有一个重大发现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再度对父母陵墓进行了营建,并取名为“皇陵”。而经过三轮营建后,这座位于凤阳的皇陵已经成为了一座规制宏大、建筑豪华的皇家陵寝。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曾多次与群臣讨论建都一事。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斟酌,他最终决定以凤阳为中都。在“衣锦还乡”、荣宗耀祖思想的影响下,与他一同打江山的多数淮西功臣,都支持这一主张。

凤阳及淮西地区出了一大批明朝开国元勋

朱元璋起家可称为淮西军事集团了

(下图仅作示意,非准确位置)▼

安徽,有一个重大发现

不过朱元璋的这一决定,则有他的全盘考虑:首先,凤阳位于淮河以南,周边有山有岭,可以据险而守;其次,通过淮河-大运河的漕运,使得建都成本相对较低;再次,朱元璋比较介意南京填湖而建的皇宫前高后低的地势,这在他看来风水不佳。由此。营建中都的宏大工程便在安徽凤阳如火如荼的拉开了。

古代运输极端依赖水运

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物资补给

朱棣迁都北京同样要依赖漕运

安徽,有一个重大发现

150万庞大劳力的辛勤劳作下,木、石、砖、琉璃、石灰、土等建筑物料,源源不断的从各地运至凤阳,工程的进度也极为迅速。在明政府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下,明中都的建设工程进展很快。

洪武三年(1370年),在宫殿营建之际,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的官衙也随之开建。第二年,圜丘、日坛、月坛、社稷坛、太庙等宗庙祭祀建筑也陆续开工。后来钦天监观象台、公侯第宅等工程也开始上马,并且逐步开始筑皇城和土城。经过近6年的营建,一座豪华、壮丽的明中都,出现在江淮大地之上。

这规模相当可以了

外垣围起来的面积和今天的城区差不多大了

不过当时在外垣以内大部分只是空地

(参考: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仅作示意)▼

安徽,有一个重大发现

作为对比,看一下北京城的格局,高度相近

可见当时朱元璋对凤阳期望之高

安徽,有一个重大发现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在视察明中都工程返回南京后,便下令停止中都营建虽然朱元璋给出的理由是:过于劳费,但是史学家认为其中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

首先,淮河两岸从未有成为过大一统的全国政权的政治中心,即便短暂迁都于此楚国也未能长久,这样的“风水”不是一个华夏泱泱大国的理想建都之所。

无论是全国性的政权中心还是区域性政权中心

几乎都没有出现在淮西

凤阳可能是淮西离首都最近的一个▼

安徽,有一个重大发现

其次,凤阳本身条件不佳,经济落后,将来只能依靠江南供应物资。朱元璋虽然多次移民充实,但是居民生计艰难,纷纷破产逃亡。

在中都营造和皇陵祭祀的负担之下,百姓愈来愈叫苦不迭,于是便有凤阳花鼓的经典唱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再次,淮西集团利用盘根错节的宗族、乡里关系扩大势力,把持朝政,排斥异己,对皇权构成威胁,如若定都在凤阳,将进一步恶化朝廷的政治环境。中都工程极尽奢华,劳役过重,违背了朱元璋的朴素节俭原则,因此他罢建中都。

说了这么半天大明太祖高皇帝,来一个证件照

安徽,有一个重大发现

鞭声喧野渡

旗影照村墟

在凤阳明中都城罢建后,虽然中都皇城在明代仍有留守司、守备太监等看管,但是随着岁月的风侵雨蚀,这里呈现出一派萧条衰落的景象,后来又陆续出现扒拆情况。

而朱元璋的子孙们除了朱棣等部分皇子有过短暂的皇陵祭祀生活外,大多没有在此生活,感情淡漠,因此也未曾续建。在明末农民起义中,疏于看守的明中都和皇陵更是成为农民起义军的重点破坏对象。

在明中都南侧有一大块明皇陵

葬的不是皇帝,而是朱元璋的父母兄嫂,规格很高

(参考: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仅作示意)▼

安徽,有一个重大发现

清代,凤阳县县治迁入了明中都的皇城内,并在中心宫殿基址上建起了官学,百姓也随之迁入,虽然这算是对荒废已久的中都城郭设施的利用,但却对皇城造成了较大的破坏。这之后,每有战火波及于此,中都城便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

凤阳在清代还是巨大的凤阳府的治所所在(府县同治)

这个范围包含了今天皖北好几个地级市的一部分

安徽,有一个重大发现

十年浩劫期间,原本较为完整的明中都宫城城墙被拆毁殆尽,地面的五龙桥等建筑也尽数拆毁。但也是在此期间,机缘巧合下放到凤阳的明史专家王剑英,发现了这座遗落于历史与尘埃中的明朝中都。

王剑英先生

安徽,有一个重大发现

王剑英不仅在下放的1969至1975年间,对明中都做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和考证工作,1981年他又再次来到凤阳,对明中都城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并根据文献研究和调查情况,出版了《明中都城考》和《明中都遗址考察报告》两部著作。

在他的奔走呼吁下,1982年,明中都皇城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不仅使风雨飘摇的明中都得到了比较有效的保护,还推动了安徽省文物部门对明中都展开进一步的考古工作。

现在的样子,皇城部分的格局明明白白

(图:google map)▼

安徽,有一个重大发现

在2013年之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凤阳县文物管理所等安徽当地文博考古机构对明中都遗址进行了多次零星的小范围考古发掘,初步了解到了宫殿、金水桥、承天门等遗址的地下保存情况,对其边界和形制也获得了初步判断,并首次发掘出与明中都或皇陵的营建相关的本地烧造的窑址。

目前,明中都皇城的地面建筑还残存有雄伟的午门、西华门城台和一千多米的城墙,鼓楼基座也保存完好。城内外宫殿、衙署、祭祀、礼制建筑虽被毁坏,但部分遗迹犹存。

皇陵瞻王气

盘郁一苍苍

2013年,明中都皇城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正是由于这一契机,凤阳明中都考古发掘开始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关注和重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紧抓这一难得机遇,与故宫博物院、山东大学等合作,自2015年起结合对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在明中都遗址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考古发掘。

凤阳明中都城墙遗迹(图:图虫创意)▼

安徽,有一个重大发现

比起墓葬类的考古发掘,城郭遗址的考古很难有美轮美奂的出土文物与之媲美。但是在这轮明中都的考古发掘中,仍出土了巧夺天工的琉璃滴水、琉璃瓦当和龙纹栏板、螭首和盘龙柱头等宫殿建筑部件。

而在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一座包含有城垣、宫殿、中央官署、坛庙及建城时留下的窑址、石料场等的庞大明中都遗址群愈加清晰的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古代城市往往外围城郭建得很大,里面未必都是建筑城区

而是包含了五花八门的各种功能

安徽,有一个重大发现

2015年至2021年的考古发掘,廓清了明中都前朝主殿及附属建筑的布局,极大地推进了明中都的认识和研究。上世纪80年代,由于王剑英考古发掘的条件局限,未能厘清明中都前朝宫殿布局究竟是参考了元大都布局而营建的“工”字布局,还是类似北京故宫的“中”字形分布。

但是这次的考古发掘通过磉墩勾勒出遗址的柱网结构,从而完整地揭露出明中都前朝区宫殿基址及部分附属建筑的布局,证实明中都前朝宫殿的布局并非“中”字形,而是包含前殿、后殿与穿堂的“工”字形的整体结构。

安徽凤阳明中都皇故城勘探总平面图

(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www.ahkaogu.com/)

安徽,有一个重大发现

由此证明在宫殿形态上,明中都与南京、北京两座宫殿的三殿布局并不相同,而更接近元大都的宫殿形态。

发掘显示,宫殿坐落在前高后低的夯土台基之上,这与北京太庙的做法类似。而主殿前后殿加穿堂的结构,与宋元时期宫殿建筑形制较为接近,后殿西侧附属建筑组合则与北京故宫内同位置的建筑组合十分相似。

这些考古成果,都在实物上印证了明中都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中上承宋元、下启明清都城的历史作用,弥补了宋元到明清时期宫殿制度转变的关键环节材料。

在明中都遗址的前殿几何中心处还发现了黄土台,这对研究古代都城择址,定中等营建理念和规划思想有着重要价值。

当东南角台的繁花盛开之时,当傍晚的余晖洒在中都的午门前时,当灯光点亮西华门的门洞时,这个怀揣着大明王朝新都愿景的地方,终于迎来了久违的灯火。

恢弘未成,便倾入尘土,但是凤阳明中都所怀揣的未来都市之梦,却从未因遗弃、战火和动乱而泯灭。它也许正在你的身边,或者将在你的手中!

有机会路过的话确实值得来康康

(图:图虫创意)▼

安徽,有一个重大发现

参考文献:

1.王世华、李淋琦:《安徽通史(明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

2.夏玉润:《凤阳明皇陵营建制度及陵园布局考述》,《明史研究》第十六辑。

3.刘思祥:《明中都罢建原因初探》,《安徽史学》,1986年8月。

4.徐凡:《明中都遗址的历史沿革与保护利用》,南京师范大学2020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5.《凤阳明中都遗址成功入选202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安徽省文物考古 研究所网站。

6. 《凤阳县明中都》,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网站。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shutterstock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180504.html

(2)
上一篇 2022年4月29日 上午11:33
下一篇 2022年4月30日 上午10:4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网站已开通vip会员功能,付费文章和付费资源,vip会员均可免费查看与下载,建站不易,请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