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美国和印度的一些想法

作者: 深圳宁南山

本文转载自:宁南山(ID:ningnanshan2017)

不时会看一些美国媒体,智库和专家的文章,主要是了解美国人内部怎么想,当然他们也是有不同的观点在博弈的。

不过我发现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是,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总之美国人写的东西里面,总是喜欢把中国的崛起类比为德国,日本和苏联。

这就让人感到有些局限性,近代以来崛起的国家非常多,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苏俄,美国….

200611月中国中央电视台播了个纪录片《大国崛起》,里面就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了国家崛起的历史规律,为什么却单单喜欢把中国类似成德国,日本和苏联呢?

为什么不把中国类比成美国,英国,法国,荷兰这样的国家的崛起呢?即使是俄国,也分成沙俄阶段和苏联阶段,为什么很少把中国类比成沙俄崛起呢?

这让我感到多少有些问题,因为你在评估自己的对手的时候,应该是多种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局限在一种视角,如果只是一种观点还可以,如果集体大环境都是这样,那么长期下去就会思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觉得单纯的美国视角有三点局限性,

首先在政治正确上的局限性,所以需要把中国类比成纳粹德国,法西斯日本和苏联之类,总之就是要把中国和它们放一起,以打造美国压制中国的道德优越感,反正就是暗示中国是类似纳粹德国,法西斯日本一样的邪恶国家,与之对应的,当然美国就是正义国家,打压中国崛起就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然后是英语国家视角的局限性,对于英语国家来说,德国,日本和苏联的崛起,是挑战英语国家的世界霸权,共同点是它们都是英语国家的霸权挑战者,现在的中国也是挑战者,所以把中国也放在其中的行列。

其三是一种美国必胜的潜在心理暗示,纳粹德国,法西斯日本和苏联都是挑战世界霸权的失败国家,他们最终都失败了,而且下场都很惨,三个国家都丧失了大片的土地,像日本二战战败把中国东北,朝鲜半岛,中国台湾,以及日俄战争后逐渐占领的库页岛都吐出来了,北方四岛也被苏联占领,把中国跟这些失败国家放一起,这是一种美国必胜的心理暗示。

其实在我看来,这种类似归类方法是错误的,中国就是中国,具有德国,日本和苏联不具有的独特性,实际上这三个国家彼此之间也有很大不同,不是说都是英语国家霸权的挑战者,彼此之间就相似了。

最为简单的,中国的人口体量是这三个国家加起来的三倍,自然资源也很丰富,而且还手握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产能。

不只是人口规模不同,制造业产能规模不同,而且国家和国民的心理也不同。

就说领土扩张的动力吧,日本德国不仅国土面积小,也缺乏战略纵深,所以有“扩大生存空间”的动力,而俄罗斯虽然国土面积大,之前我写过俄罗斯的地理,他们的土地大部分都位于寒冷地区,跟中国对比的话,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的发展水平可是比中国高多了,但是他们巅峰时期也就是不到三亿人,但是中国却在当时发展水平低得多的情况下养活10亿人口,原因是中国适合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的好地方确实比苏联要好。

我们的可适宜居住面积比苏联+日本+德国加起来还要大。

再说战略纵深,一般认为苏联/俄罗斯国土面积这么大,所以拥有很大的战略纵深,但是从其地理和人口分布就可以看出来,莫斯科往东就没有大城市了,大部分的人口位于莫斯科以西的地方,全国最大的两个城市,就是人口2000万的大莫斯科地区(莫斯科市+莫斯科州),以及人口500万以上的圣彼得堡。其他没有任何一个城市人口超过200万。

如果敌人把圣彼得堡+莫斯科,以及俄罗斯西南部的粮食产地占了,俄罗斯就丧失了大部分的人口,工业和农业生产,所以俄罗斯的战略纵深其实并没有那么大,这也是为什么俄罗斯对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如此重视,俄罗斯核心的莫斯科区域距离西部的白俄罗斯边境不到500公里,所以俄罗斯为什么要控制白俄罗斯,另外也不希望乌克兰倒向西方。

最近对美国和印度的一些想法

这跟中国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中国的战略纵深可就大得多了,下图是我从自然资源部官网下载的标准地图,上海到重庆直线距离大概就有1500公里,开车的话差不多1700公里了,而且我国南北的距离也很长,如果敌人从北打到南,或者从南打到北,我用地图查了下,从深圳到北京开车就差不多2200公里了,还不用说再往北我国在东北还有军事工业基地。不仅是战略纵深大,而且由于当年准备打世界大战的觉悟,我国在多个地方建设有工业基地,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到西南,到处都有军工厂分布。

今天中国的经济总量,人口总量,工业增加值都是俄罗斯的10倍左右甚至以上,在体量上就大不相同。

最近对美国和印度的一些想法

 

所以从上面就可以看出,跟德国,日本,俄罗斯都有扩张的动力不同,中国既有辽阔的可适宜居住土地面积,又有很大的战略纵深,东亚最好的土地基本都被中国占完了,中国国民可以在国土上自行迁徙选择在哪里居住,喜欢一年四季分明可以住在中国北方,喜欢温暖的气候则可以搬迁到中国南方。

所以中国人其实非常缺乏扩张的动力,不管对东南亚还是朝鲜半岛,中国都兴趣不大。

再说下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制造业产能来说吧,这个是德国,日本和苏联都从未达到过的水平。一般我们喜欢说中国制造“大而不强”,这样可以鞭策我们不断的向更高水平进步,但实际上“大”其实是“强”的一部分

因为其一产量大则意味着生产出来的东西是有市场的,是有人愿意买的,换言之其实是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即使这种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可能是来自于价格,而性能和品质比不过中高端货,但至少说明质量已经在可接受范围的之内了,

而如果这种产量持续的增长,则说明在不断的替代中高端的份额。

其二我国制造业产能大,其实也包括了“全”,换言之中国制造的大不仅仅是指单一产品的产量高,而是指上中下游拥有齐全的产业链,这是非常巨大的优势。

其三是我国的制造业的超大规模,还包括了快速形成大规模产能的能力,换言之不仅仅是大,而且是“快”,能高效率的扩张产能。

就说特斯拉吧,过去几年特斯拉做出的最正确决定就是在中国上海建厂了,这甚至可以说是逆转了特斯拉的命运,2021年,特斯拉全球总共交付936000辆车,而2020年全年交付499647辆,2021年差不多翻一倍,其中2021年中国上海工厂交付484130辆,占51.7%,而该工厂在2020年产量仅25万辆左右。

特斯拉上海工厂是2019年底开始量产的,通过产能爬坡达到了2021年的突破48万辆的产量,但如果中国制造的效率低一些呢,比如晚一年到2020年底才量产,然后2021年产量只有10万辆,对特斯拉会是什么影响?

在这个例子里面,中国并没有向特斯拉输出电动汽车技术,就是凭着高效率的产能扩张带来了收益,其实可以想一想,如果这种工业能力用于打仗呢?

最后“超大产能”其实也是一种门槛,我们通常认为只有技术门槛才是门槛,但其实大产能背后的巨额资金投入门槛,并不一定比技术门槛低。

武汉的长江存储的技术水平显然比不上韩企,但是一期30万片每月的产能,就要投入240亿美元。而这个产能实际上只占全球很小一部分,可见门槛之高。其他的行业多少也是类似的,要形成巨大的产能,是需要海量的资金持续投入的,这本身就是一个门槛。

大规模制造业还有其他优势,比如超大产能可以带来成本的降低,摊薄研发成本,使得技术上一旦形成突破,则超大产能可以带来成本竞争力的增强。

中国和苏德日的其他不同,我不想一一列举,但从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出,中国是和日本,德国,苏联不同的国家,总体的力量上中国其实要强得多。但是美国的精英们就是喜欢把这些国家放在一起比较,这会产生一种错误的氛围,从而影响判断。

我觉得这点对我国也是有启示的。

我们在看中低端产业的挑战者的时候,也是习惯把越南和印度放在一起,但实际上如果看长期对我国的发展威胁的话,越南和印度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国家。

体量上的巨大差距可以说是难以弥补的鸿沟,越南对我国的威胁只是战术性的,但印度却是战略性的,不是说两个国家经常一起放在作为中国低端产业挑战者的位置,两个国家就差不多。

越南的面积不过33万平方公里,而且还在中国海军的直接军事影响范围之内,而印度实际控制面积则超过300万平方公里,由于印度洋比较遥远我国海军力量对其影响也要弱的多。

而印度的人口则是越南的14倍以上。

根据IMF 20224月版本的世界经济展望,印度2022GDP总量预计为3.53万亿美元,将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五,而越南预计为4089亿美元,位居世界第39位,印度是越南的八倍多。

印度的技术能力也不是越南可以比拟的,印度有本土的汽车公司,钢铁公司,大型互联网公司,医药公司,能够自己制造军事武器,印度的首艘国产航母“维兰特”号就即将在今年8月份编入现役,该舰在1999年开始设计工作,2013年下水。

印度也掌握了远程导弹技术,最远的烈火-5导弹射程可以达到5500公里,

可以发射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号并且成功在2014年将其送入火星轨道。

最近对美国和印度的一些想法

诚然如果把印度和中日韩,以及西方国家比较,则技术能力黯然失色,像上面的火星探测器,国产航母,尽管印度一度在进度上领先,但中国很快凭借辽宁舰,山东舰以及天问一号后来居上,技术水平更是印度不能比拟,这反映了中国基础能力强于印度。

但在发展中国家中,除了中国以外你找不出综合实力比印度更强的国家,而同时在全球发展中国家中,你也很难找出几个像印度这样把中国当做头号敌人的国家。

印度2021年经济总量已经首次突破三万亿美元,超过法国,意大利,加拿大,韩国,俄罗斯位居世界第六位,考虑其经济总量距离英国仅一步之遥,因此今年印度很可能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五位,而印度经济总量已经达到日本的61.6%,而增速远远超出,预计未来印度将会超过日本,仅次于中美位居世界第三位,随着其体量的扩大,其给中国带来战略压力的能力在越来越强。

其实我一直很疑惑为什么国内对印度和越南似乎有一种不同的态度,印度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到世界第六,马上世界第五了,但我们仍没有觉得印度有多强,而越南的经济总量在2021年不过在世界第39位,但是国内网络已经可以看到越南超过中国的说法了,我想这可能跟舆论氛围有关系。

以智能手机为例,

印度不仅是在2022年开始生产苹果的Iphone 13,而且印度已经吸引除了华为以外的三星,小米,OPPO, VIVO等公司在印度实现了全国产化智能手机组装。

根据Counterpoint数据的Market Monitor服务的最新研究,印度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在 2021 年同比增长11%,达到1.69亿部,整体市场收入突破380亿美元,同比增长27%

而印度通过大力推动国产化,2021年印度本地制造的智能手机贡献了印度市场98%的出货量,而2020 年国产比例则为90%,不仅如此,苹果和三星已经开始从印度出口,2021年印度手机出口同比增长26%

还是根据Counterpoint的数据,

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产量,中国份额74.3%世界第一,越南第二10.7%,印度第三8.7%,韩国3.1%全球第四位。

到了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产量,中国份额67.4%,印度全球第二15.5%超过了越南,越南全球第三11%,印尼全球第四2%,而韩国萎缩到了0.6%

从上面可以看出印度是全球智能手机产量增速最快的国家。

而根据韩联社2022228日报道,韩国汽车产业协会(KAMA28日发布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2021年韩国汽车产量同比略减1.3%,为346.2299万辆,排名维持全球第五。

2021年全球汽车产量同比增加2%,为7978万辆。从各地区来看,

中国以2608.2万辆位居第一,增长3.4%

美国产量915.4354万辆位居世界第二,增长3.9%

日本784.6253万辆世界第三,下降2.7%

印度439.6084万辆世界第四,增长30.1%

韩国346.2299万辆世界第五,下降1.3%

德国汽车产量也超过300万辆,不过分散在世界各国,所以没有进前五位。

我记得几年前我写过一篇关于印度的文章,当时印度在2016年汽车产量首次超过韩国跃居世界第五位,韩国退居到世界第六位。

现在五年过去了,这几年客观的说印度汽车制造产量出现了停滞,2021年超过30%的高增速也是因为2020年受疫情影响基数低,2021年的印度汽车产量还没有2016年高,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印度的汽车产量逐渐上升到全球第四。

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全球汽车产量在2019-2021年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了大幅下滑,2021年全球产量仅8000万辆左右,而2016年则高达约9500万辆,不只是印度,2021年产量排在印度前面的中国,美国,日本的汽车产量相比2016年都是下滑的,像中国2021年的汽车产量就比2016年下滑了大约200万辆。

我算了下产量份额,印度汽车产量的全球份额从2016年的4.7%上升到2021年的5.5%左右。

最近对美国和印度的一些想法

 

一般我们认为印度通过提高关税的形式逼迫外资在印度设厂,主要结果是实现印度市场销售的产品本地生产,但实际上不管是智能手机还是汽车产品,都可以看出印度的野心和能力都不仅限于满足本国市场需要,而是要持续的扩大出口,实现对他国的替代。

下图是EMIS Insights统计的2020财年(20204-20213月)印度汽车产量和出口,印度机动车(包括摩托车,三轮车之类)整车出口194亿美元,而2019年财年的零部件出口也达到了152亿美元,可见印度制造是有能力出口的,是可以对他国的出口形成替代的。

最近对美国和印度的一些想法

 

相比于越南的制造能力集中在电子产品组装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印度制造的门类,产能以及技术能力显然总体上要强不少,下图是2021年的全球粗钢产量,中国当然是全球老大,而印度的粗钢产量也达到了1.181亿吨,位居世界第二位,同比增长17.8%,增速在前十名中仅次于美国

 

而和越南清楚的知道自己无法承载全产业链不同,印度是非常清晰的以替代中国制造为目标,以国家政策推动,试图形成经济上印度制造+美国市场和技术替代中国制造+美国市场和技术的态势。

而在非制造业领域,印度已经在互联网领域对中国APP实现了全线清退出了印度市场,使得我国互联网公司无法在印度获取利润,而来自美国和印度本土的APP则占领了市场。

总之对于印度,我们既要两国合作共赢,但也要关注其竞争属性,有时候求团结不只是顾全大局的忍让,也要通过斗争来实现。

在制造业方面,要防范国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抱团到印度设厂,尤其是要严格限制关键技术和产业到印度设厂,要学习台湾半导体产业对大陆的戒急用忍政策,非常有效的把台积电等先进产能留在了台湾,保持了巨大的竞争优势,要在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生产设备,软件和技术上让印度持续对我形成依赖。

二是谨慎参与印度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不参与具有较高军事用途的基础设施项目,不参与建成后能对中国制造出口印度有较大进口替代作用的工厂基建,对国企央企参与印度基建项目考核使用利润考核制。

总之,对于不同的对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说都是挑战者所以归为一类,都是“邪恶国家”所以归为一类,都是中低端产业转移目的国所以归为一类,而是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分类,这样才会减少对做出正确判断的干扰。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198287.html

(2)
上一篇 2022年6月9日 上午11:06
下一篇 2022年6月9日 上午11:2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