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作者:观雨大神经

本文转载自:观雨大神经(ID:guanyudashenjing)

1910年,美国在一艘叫“宾夕法尼亚”号的装甲巡洋舰上做了一场古怪的实验,实验者试图从这艘船上起飞一架飞机。

在这里不得不佩服人类的脑洞,彼时离飞机刚被发明出来还没多久,人们就已经开始尝试让它从各种古怪的地方起飞了。

此次的实验很成功,飞机成功从船上起飞,人类的航空事业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那么放着大量宽广的地面机场不用,硬是要让飞机从又窄又短又危险的船上起飞有什么用呢? 

似乎没什么用。

民用就不用想了,没有哪个普通人有这种海上升天的需求,就军用来说,当时的飞机设计简陋性能低下,唯一能做到的火力输出就是飞行员自个带把枪上去,从天上往地上打枪。

但在海洋上作战的主力是武装到牙齿的军舰,几颗破子根本奈何不了任何一艘军舰的钢铁外壳。所以啊,创新是创新了,但是没啥用。

当时这种从船上起飞的飞机唯一的作用就是侦察,那个年代还没有雷达,军舰搜索敌军的方式是靠瞭望员站在高高的瞭望台上用望远镜肉眼看。有个飞机在天上飞的话自然效率会更高一些。

于是海军序列里就出现了一种专门搭载这种侦察机的军舰,名为“航空母舰”。

王权更替

———— 

二十世纪初的航母还不是战场的主角,当时的主角是各种大炮巨舰,海战打起来动不动就是几百门大炮对轰,航空母舰只能蹲在远处看看。

这种“吃瓜型军舰”自然不会成为各国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有时候一种军舰的命运,不光要靠自己的奋斗,也要看历史的进程…

一战结束后,意识到海权重要性的列强开始疯狂的进行海洋军备竞赛,一艘又一艘吨位更重、装甲更厚、火炮更大的巨舰轮番下水,场面极其热闹。不过这就苦了各国的财政部门。

1921年,列强的钱袋子终于扛不住。大家一合计,都觉得不能再这么内卷下去了,得坐下来好好谈谈,给军备竞赛去去火。于是各国前往华盛顿,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签署了旨在共同裁剪战列舰数量的《华盛顿条约》。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条约》规定超过一万吨,主炮口径超过203毫米的就算主力舰,各国的主力舰总吨位限额为:

  • 美国<52.5万吨;
  • 英国52.5万吨;
  • 日本31.5万吨;
  • 法国17.5万吨;
  • 意大利17.5万吨;

这个条约的性质类似于20世纪末美苏之间签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都是控制一下各自拥有的大杀器的数量。只不过在20世纪初,这个世界的大杀器是战列舰。

和平时期烧钱搞军备竞赛本来就是个肉疼的事,如今条约这么一签,大家自然也就乐得互相监督遵守,纷纷回家开始裁撤那些昂贵的战列舰。

但是有个问题,美日的很多超大型战列舰在这个时候刚刚造到一半,就这么直接扔了当废铁着实有点可惜,毕竟条约的初衷是为了省钱,而不是糟践财产。

所以条约就为这个情况专门留了个口子,允许各国把造到一半的半成品军舰改成航空母舰,并且约定了份额(美英不得超过13.5万吨,日本不得超过8.1万吨、法意不得超过6万吨)

反正在当时看来这种船就是个头大,基本没啥攻击力,改成航母只是废物利用而已。

在具体实践中,英国把较小的“嘘嘘巡洋舰”(真的叫这个名字)改成航母,而美日则把船厂里面超过4万吨的半成品战列舰改成了重型航母。于是这两个国家就有了全世界第一批重型航母。

日本“赤城”号航母: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航母在改造之初,结构也是五花八门,并不好用。大家甚至为了钻条约的空子,还在航母上安装大量203毫米级别主炮,企图当重巡洋舰来用。

在航母甲板上安装重型火炮: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说到底航母只是一个被边缘化的怪胎,并没有被视为战场的主角。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随着飞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从船上起飞的舰载机逐渐拥有了投掷重型炸弹和鱼雷的能力。

在珍珠港事件中,日本4艘航母放出几百架飞机,对着停在港口里的美舰一顿鱼雷炸弹骑脸,一天之内就团灭了美太平洋舰队的全部8艘重型战列舰。

蜂群叮死霸王龙,一时间举世哗然: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航母经此一役就从战场边缘一跃站到了舞台中央,在之后几乎所有海洋决战中都把战列舰虐得找不着北。最后连“战列舰党”最后的希望:人类史上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号也被航母的机群轻松蹂躏致死。

“大和”号沉没(电影剧照):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曾经的海上王者战列舰就这样被航母扫进了历史垃圾桶,二战后,海洋的权柄被牢牢地握在了航空母舰的手里。

航母过时了吗?

————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是美苏冷战,双方的海上力量自然也成为竞争的焦点。不过也正是在这个阶段,航母在二战中积累起来的江湖地位一度受到了挑战,因为导弹被发明出来了。

导弹威力巨大,它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战舰装甲变得毫无意义,再厚的钢板也扛不住一颗追着你来的反舰导弹。既然如此,身形巨大的航空母舰岂不就是一个巨大的活靶子?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再加上导弹射程远而且打得准,看起来就不再需要靠飞机去抵近扔炸弹了。

于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认为核武器和导弹才是未来的主宰,正如航母舰载机淘汰了战列舰,导弹和核武器也将淘汰航母。

然而这一次,历史没有重演。

导弹这玩意虽然能威胁航母,但功能太过单一,它除了能拿来反航母以外,其他的活都干不了,这种严重偏科的武器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就很大了。

比如说如果在一万公里外有人不遵守你的规矩,你该怎么办呢?难道直接放颗射程一万公里的导弹过去么?先不说这种反应是不是过激,效果好不好,首先你的成本就扛不住。

射程几千上万公里的洲际导弹,其成本也不低于一艘护卫舰。难道世界各地鸡毛蒜皮的事你都打导弹?

况且在万里之外你也无法了解战场的实际情况,很多时候还需要战斗机临空看清楚目标后再打,并不是闭着眼睛按一下导弹开关就可以万事大吉的。所以人们很快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导弹能摧毁目标,但是却无法维持秩序。

而航母就不同了,它本身就是一个全面的作战单位,空袭、威慑、封锁、运输…什么活都能干,可以说是个万金油。不管哪里出问题,只要把航母开过去,各种具体情况都能得到合理的处置。 

另外,虽然导弹确实会对航母的生存造成威胁,但航母一般也不会单独行动,它每次出门都是带着一大群保镖,即航母编队。在数艘战舰的层层拱卫下,远处射来的导弹基本没有机会近身。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事实上因为航母的作战和感知范围极广,舰载机一般能达到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活动半径,所以敌方军舰或飞机想安全开进自己的攻击射程都不容易。

航母的这种全面的作战能力和超强的生存能力就使得它对海洋有着很强的控制力,因此这样的武器完全有能力去决定一片海域的游戏规则,这是包括导弹和核潜艇在内的任何其他武器都无法实现的效果。

结果把大量资源用来造导弹和核潜艇的苏联就傻眼了,砸了那么多钱下去,却一直无法动摇美国的全球制海权。

苏联海军航母之父戈尔什科夫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不过难以转变高层观念,只能走曲线救国的路线,以巡洋舰的名义搞航母,即“重型载机巡洋舰”。

这种妥协的产物自然就是一个四不像,浪费了大量空间去安装和航母主业无关的设备,战斗机反倒成了配角。

安装了大量导弹和火炮的“四不像”航母: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直到苏联后期,该国海军的思路才转变过来,开始搞正宗航母,不过为时已晚,因为没过多久整个国家就解体了。

美国航母强在哪?

————

当前全球的海洋毫无疑问是美国的天下,他们拥有11艘重型航母,吨位和战力都超过其他国家之和

和100多年前列强纷争的海权格局不同,如今的列强海军在美军11艘航母的威压下早已放弃挣扎。(衍生阅读:一百多年前的那场疯狂内卷……

他们甚至连一艘重型航母都没有,一点也没有和美国争锋的意思,这也意味着各国非常彻底的接受了美国制定的各种规则。而各国之所以会躺平,原因也很简单:

美国的航母实在是打不过。

那么美国的航母厉害在哪呢?

和大多数国家的航母不同,美国航母都拥有一个很重要的装备:弹射器

在二战的螺旋桨时代,飞机比较小,需要的起飞速度慢,不需外力加持就能轻松从短小的航母甲板上完成起飞。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但是到了喷气飞机时代情况就不一样了。高速喷气式战斗机的重量和体型都远远大于螺旋桨飞机,所以对起飞速度要求很高,这也意味着需要很长的跑道

航母的跑道长度当然比陆地机场的跑道要短得多,所以喷气式飞机想靠自身动力从航母上起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不小心就直接掉海里了。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怎么办呢?有三种解决方案:

第一种方案:

航母加一个跷跷板,这样起飞时候让战斗机上扬,不容易摔下去。

但缺点是起飞还是有点勉强,飞机得控制体重,所以往往不能实现武器的满载。而且尽管有个跷跷板,起飞需要滑行的距离还是比较长,这就导致了航母甲板的调度有很大的局限性。

跷跷板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跷起来的舰首区域没法停飞机,于是航母的载机量就很受影响。最后,跷跷板只有一个,所以一次只能起飞一架飞机,效率很低。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第二种方案:

研发可以垂直短距起降的战斗机。

既然飞机可以垂直起降,事情自然就简单了不少,航母的跷跷板也就不需要了,即使是甲板面积不大的轻型航母也可以起飞这种战斗机,甚至连货船都行。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但缺点是既然要实现垂直起降,自然就需要在飞机里安装一个垂直起降系统。

这套系统对飞机的性能毫无帮助,在作战的时候是个巨大的累赘,影响机动性不说,还挤占了原本应该用来携带弹药和油料的重量,严重降低了战机的战斗力。

累赘的垂直起降系统: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第三种方案:

也是最好方案,航母自带一套非常复杂的类似弹弓的弹射系统,利用弹力给飞机一个加速度,只需要较短距离就能实现战斗机的起飞。

弹射起飞: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弹射系统的好处非常多,有了外力的加持,战斗机不再需要“控制体重”,可以满载武器起飞;同时一些个头较大的飞机,比如说固定翼预警机也可以实现舰载起飞。

而且弹射需要的起飞距离短,方便甲板的灵活调度。另外,拥有弹射系统的航母自然就不再需要跷跷板式的甲板,这意味着航母上的整个甲板都是平整的,于是包括舰首在内的区域也能停放大量飞机。

更重要的是,只要安装了多条弹射器,就能同时起飞多架飞机,实现战机出击效率的最大化。

不过弹射系统好是好,但也有一个重大的缺点:

门槛高。

首先,这个系统的结构非常复杂,航母得足够大才能装得下。

美国重型航母能安装4根弹射器,而法国的中型航母只能安装2根,就这2根还超重了。结果法国海军只好选择长度缩短的简化版弹射器(从90米缩短到了75米),而这样简化的结果就是该弹射器无力弹射过重的战斗机。

不过法国的主力战机“阵风”本身也比较轻,所以也就凑合着用了,只是以后想升级成重型舰载机就没戏了。

法国“戴高乐”号航母: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使用的弹射系统并非自己研发,而是直接从美国购买的,事实上在二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世界也就只有美国在研发和制造航母弹射系统。那么其他国家为什么不自己试试呢?

主要原因还是成本太高且需求太少,无法将成本摊薄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即使是像法国这样五常之一,总共也就需要2根,为这么点需求砸几十亿美元搞研发显然不划算。对于他们来说,“造不如买”才是合理的选择。

然而就算是买也不便宜,所以大多数国家干脆就直接选择滑跃甲板,把钱包的压力扼杀在摇篮中。

比如说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就是这样,最开始设计时是打算购买美国的弹射器,结果造到一半发现囊中羞涩,赶紧悬崖勒马,改成了滑跃航母,为此还特地买了F35B垂直短距起飞战斗机来进行搭配。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这些选择说白了都是成本问题,只有大国才可能有财力去规划和生产大量的航母,而只有航母数量多了才值得投入资金去研发弹射器。

所以不要看很多国家都和美国一样有航母,其实大家的战斗力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各国航母无论是吨位还是战斗力都是被美国航母碾压的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选择躺平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全球性的躺平也导致美国的海洋霸权达到了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于是从两次世界大战再到冷战,全球海权格局历经几十年的铁血纷争,终于尘埃落定。美国人坐上了全球海洋的“铁王座”,手握11艘重型弹射航母的他们权倾大洋、独孤求败。

而在这整个过程中,中国都只是一个看客。无论各路列强对海洋曾经做出过多么激烈的争夺,都没中国什么事。

因为在中华文明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个旱鸭子。

旱鸭子也有梦想

————

中国历史上一直对“远征海外蛮夷”毫无兴趣,直到晚清时期才领会到坚船利炮的威力。虽然后来也在海军建设上努力过,但这个军种终究是要拼硬国力,不是虚弱的近代中国能玩得转的。

就在各国海军迅猛发展的十九世末和二十世纪初,中国海军留下的只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民国海军自沉江口的“战绩”。

自爆的定远: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世界海军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而解放军海军在1949年4月23日成立时只有13人,其中还包括一名炊事员。

新中国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国力所限,其海军发展只能走空潜快路线。也就是没有大型军舰,海军主要依靠陆地上的航空兵、水下的潜水艇以及水面上小型的快速舰艇来撑门面。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尽管靠着解放军的武德充沛,新中国硬是靠着这些小船小艇干翻过不少敌方的大舰(延伸阅读:输不起的战争:共和国海上开疆记)。但作为五常之一,这个海军配置着实有点太过寒碜,想出个远门都吃力。不要说和其他列强比了,甚至连印度都比不过,人家印度50年代就搞了条英国二战航母来玩。

而中国不要说航母,我们到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连靠谱的舰载防空导弹都没有,那个年代的海军万一碰到敌机空袭就只能认栽。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海军所拥有的舰船都仍然还是一群落后于时代的“老弱病残”。因此当年我们看到美国海军的“天顶星科技”的时候,只能目瞪口呆。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按理说各大列强都躺平了,中国也不应该有别的选择。但中国毕竟是个祖传的大国,即使是旱鸭子也有着远大的梦想。

那有没有办法快速地把海军支棱起来呢?

办法还是有的,海军的特点是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几艘主力军舰上。也就是说你只要有那么几艘厉害的军舰,海军实力就可以获得明显的提升。

所以最快的办法就是直接买点高级货,这一招当年大清的北洋水师就用过。到了现代,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是这么干的:砸一波钱,买几艘大舰,甚至买艘二手航母过来,海军的排面马上就上去了。

但正是因为有了当年北洋水师的教训,所以中国人心里非常清楚:买出来的舰队是不靠谱的。

比如巴西买了艘法国退役航母,结果开回家没多久就瘫痪了。缺乏维护和保障能力的巴西海军只好让其一直在港口里趴着,来回折腾了十年最终只得拆掉了事。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维持一艘航母健康的工作状态并不简单,不是说买回来放着就完事了,它还需要平时大量的资源和技术投入。

航母这种顶级海军装备所包含的系统非常庞大,如果里面的东西都靠买买买,成本会非常高昂,任何一个国家的财政都扛不住。

唯有自己造舰才可能把成本控制下来,尤其是如果要打造和维护大规模的舰队,那就更需要自力更生了。

所以中国海军装备的主要发展路线是立足于仿制而非购买外国装备,力图把命脉握在自己手里,这其实也是整个中国军工发展的基本路线。

当然了,你每次买东西都只买一点,买回去还不是拿来使用,而是拿去仿制;一旦仿制成功了就不买了,甚至还要把仿品拿到市场上去抢占原先卖家的生意,那卖家肯定是越来越不愿意跟你做生意的(除非他穷疯了)。

再加上各国对中国的军事发展本来就有戒心,所以中国外购买军备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而这又倒逼中国只能越来越坚定的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不过现实世界拼的是硬实力,中国虽然靠自己的力量在很多军工领域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唯独在航母项目上迟迟无法起步。原因无他,航母太难造。

不过历史在送走苏联的同时,还悄悄为中国留下了“瓦良格”:一艘停在乌克兰尼古拉耶夫市黑海造船厂里的航母半成品。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这艘永远无法完工的半成品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只是一堆废铁,但对于中国来说就是在短期内攀上航母科技树的捷径,于是中国决定将其买回来接着造。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瓦良格”只是一个空壳子,但真正引进起来还是大费周章。

这个船壳在刚刚通过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时候就被卡住了,人家连黑海都不让你出。结果中国不得不通过外交途径去进行斡旋,最终整个送货之旅前前后后总共折腾了600多天才完成使命,拉回到自己的港口。

这个过程本身就证明了没有航母就没有制海权。看你好欺负,这个世界上随便一个阿猫阿狗都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任何理由卡住你的海上贸易线。

如果这种局面得不到改善,那么你未来所有的发展成果都只是镜花水月。

“瓦良格”对中国的航母事业帮助很大,其6万吨的船体使得中国可以跨过轻型航母的阶段,直接从中型航母起步。

不过因为“瓦良格”号本身设计比较陈旧(服役后命名为“辽宁”号),是传统的滑跃航母,所以尽管对于中国来说是历史性的突破,但对比其他强国的航母来说也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并不突出。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如果中国也像其他国家那样完全接受当下的海权格局,那么“辽宁”号这种6万吨级中型滑跃航母就已经完全够用。它足以保证我国的海外利益不会随便被一个阿猫阿狗欺负,也算对得起五常的大国身份。

但问题是威胁我国海外利益甚至海岸线安全的并不只有阿猫阿狗,还有那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对手。

认命?不存在的。

解放军的航母计划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在中型滑跃航母上止步,在顺利造出第二艘滑跃航母“山东”号后,中国人马上就把目光转移到了重型弹射航母的项目上面。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这一次,对标美舰。

弯道超车

————

我们之前提了那么多次弹射器,那么弹射器的技术到底是个什么原理呢? 

其实弹射器本身也一直在发展,最早的方式是用重物下坠拖动钢缆,拉动飞机起飞(二战时英国发明);后来又出现了压缩空气和燃气助力飞机起飞。

二战结束后,随着喷气式战斗机的出现和战斗机体型的越来越大,上述早期的弹射器就带不动了,大型蒸汽弹射器开始成为弹射的主流。而这种蒸汽弹射器只有美国一家能造。

蒸汽弹射的原理也不复杂,就是航母舰上的锅炉烧水,让蒸汽进入蒸汽包蓄能,飞机起飞时候,航母按下开关,让高压蒸汽冲入气缸,推动气缸活塞向前冲刺。

因为蒸汽弹射器的活塞长度太长(长达90米),所以只能设计成C字型气缸,上面开条缝,活塞通过开缝带动牵引块来拉动飞机前轮。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有条缝就难免泄露蒸汽,于是如何在活塞运动后尽量不漏气就是一个难题。这也导致C字气缸的加工精度要求很高。

但即便是采取了各种措施,蒸汽泄露仍无法完全避免,只是尽量降低到了一个较小的比例。

目前美军航母每弹射一次就会耗费一吨蒸汽。这对于淡水和能量是一个巨大消耗,即便是核动力航母通过核动力不断蒸发淡化海水生产蒸汽,资源压力依然比较大。

弹射时泄露的蒸汽: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蒸汽弹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它在整个弹射的过程中的动力分布并不均匀。

活塞刚弹起来的时候蒸汽压力很大,使得飞机在启动的时候过载很高,飞行员的感觉就像被踹了一脚一样。但等活塞滑动到末端的时候,蒸汽压力又会不足,这个时候弹射力量就会变得很弱。

这样的效果就是飞行员很难受,而且飞机起飞速度的上限难以提升。

尽管缺点颇多,但总的来说还是利大于弊,而且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蒸汽弹射器都代表了航母的最高配置。

如无意外,中国的弹射航母也将会从学习美国的蒸汽弹射开始。然而就在中国还在埋头研究蒸汽弹射系统的时候,一个新的技术出现了:

电磁弹射

跟蒸汽弹射不同,它完全是另外一棵科技树上的产物。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其原理相当于直线电机,先靠储能装置储备大量电能,然后极短时间释放,产生强大电磁力推动战斗机起飞。每弹射一次,在2秒时间内大约能将三四十度电转化成机械能。

电磁弹射不存在蒸汽浪费的问题,另外动力输出均匀,不会出现弹射过程中虎头蛇尾的情况。不仅飞行员更舒适,提升飞机起飞速度也变得很容易:只需要加长轨道长度就行。因为不会出现动力衰减的情况,所以理论上可以通过无限加长轨道来无限提升速度。

可见相比于蒸汽弹射,电磁弹射的综合战力有着质的提升。

美国电磁弹射航母与蒸汽弹射航母的数据比较: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既然优点这么多,怎么之前没有被广泛应用呢?原因也很简单:技术难度太高,光是电网储能和控制就是很大的难题。

美国在最新一代福特级航母上首先安装了这一神器,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海军独孤求败的生涯又可以凭此神器又再续上几十年了。

然而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现代工业国,总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惊喜。

就在美国“福特”号航母下水仅几年后,中国的新航母突然弯道超车,直接跳过蒸汽弹射阶段,一步到位上了电磁弹射。

这就是今天下水的“福建”号航母。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福建”号航母(左一)与世界主流航母的对比: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在“福建”号出现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航母能和美军航母相提并论,论单舰战斗力它们甚至连美国航母的一半都达不到。

“福建的出现则彻底打破了这种力量对比。

这是一艘接近9万吨,拥有3根电磁弹射的常规航母。其硬件实力已经超过了常规航母的巅峰“小鹰”号(该舰在“福特”号服役后退役),并且非常接近拥有4根蒸汽弹射的尼米兹级核航母(目前美军主力,共10艘)。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号使用的电磁弹射系统和电磁拦阻系统用的都是直流电网,无论是技术的先进程度还是复杂程度,都比美国最新的福特级航母所采用的交流电系统更胜一筹。

直流电网的好处是可以避免超大用电器造成的电网震荡事故,这类事故至今仍是使用交流电网的福特级航母的顽疾。该舰现在平均每几百次弹射就故障一次。而且一故障就是全舰电网瘫痪,所有弹射器全部宕机,造成飞机无法起飞。

因为故障频发,“福特”号航母虽然已经服役5年,但至今仍未能完成部署。

“福建”号(003)VS“福特”号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这是二战以来首次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出现和美国航母战力接近的重型弹射航母,上面的关键技术甚至还领先美国,他们本来固若金汤的海洋霸权在这一刻出现了松动。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当然了,航母再强大,也只是战斗机的载体。航空母舰的实际战斗力,最终还是取决于舰载机之间的对决。

海空之主

————

美国最强的战斗机是四代机F-22,当今世界除了中国的歼20,还没有可以与其分庭抗礼的战斗机。不过遗憾的是,这俩都是陆基战斗机,无法在航母上起降。

那么美国人要不要给航母也安排上这么一种大杀器呢?

他们确实想过,美国海军最开始的计划是研制战力与F22同水平的舰载双发重型战斗机NATF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但是冷战一结束,美国人突然就感觉到自己已经进入到了一种无敌的境界。

无敌是多么寂寞,既然已经无敌了,还那么努力干嘛呢?于是NATF这个高大上的项目被迫下马,美军航母最终只得到了价格便宜且不隐身的三代半舰载战斗机:超级大黄蜂。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这个选择在当时看很合理,已经天下无敌的美军确实没必要继续发展特别强大的兵器,不如把钱省下来干点别的。

不过四代机终归是个趋势,总不能让海军一直抱着三代机玩,所以进入21世纪后,美国又研发了一款新的四代机–F35。

这款四代机的性能比F22差很多,但胜在便宜和用途广泛,制造商针对不同的使用场景总共开发了三个型号:

  • F-35A  陆基空军型
  • F-35B  垂直短距起降型
  • F-35C  舰载弹射型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F35的问世标志着美国人省钱省出了新高度:一种飞机搞定所有需求,陆上的海上的一下全都齐活了。

其中F-35A的性能最强,但起降方式和常规战机无异,只能在陆地上的机场起降,主要是给空军使用。

垂直起降的F-35B应用范围最广,可以成为各类航母甚至两栖攻击舰的舰载机,一下子拉低了航母使用的门槛,买家只需要轻型航母就能获得不错的战斗力。因此该型机深受美国那些想玩轻型航母的盟友们的追捧。

而专门为了弹射航母设计的正宗舰载机F-35C则最不受待见,基本没什么订单。

个中缘由也不难理解,因为全世界只美法两国有弹射航母,其中法国就一艘,所以该机的主要购买者只有美国海军一家,卖得怎么样全看美国海军的脸色。

然而美国海军根本看不上这货。

F35的设计理念是“全能”,对天对地对海一站式搞定。但这样搞同时又会导致另一个问题: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不够专精。

比如说为了实现对地攻击的能力,就把机身设计得较为宽大以方便装载炸弹,结果整个飞机的外观臃肿肥胖,喜获外号“肥电35”。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这种机身设计最大的问题就是飞行阻力大,所以F35是各国四代机中速度最慢的一个,实战中难以应对突然袭来的高速机群。

F35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它只有一台发动机。虽然这台发动机的技术非常先进,动力也十分强悍,但单发结构客观上降低了飞机的战场生存概率。只要这台发动机出问题就全完了,尤其在茫茫的大海上,连迫降的机会都没有。

说到底F-35C并不是一款专门针对上舰而设计的舰载机,只是凑合着搞出来敷衍一下海军而已。

美国海军对于这样的敷衍态度也是“投桃报李”,至今为止他们的航母舰载机仍未全部升级为F35C,只是在两栖攻击舰上装备了垂直起降的F35B。美国海军现在真正倚重的主力战机仍是三代半战斗机F/A-18(“超级大黄蜂”)。

在过去,美国人的这种扯皮无伤大雅,因为无论是F/A-18、F-35B、还是F-35C,都是世界上最强的舰载机,无论他们内部怎么选择,都不影响美国海军航空兵在全球绝对领先的地位。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因为中国为了弹射航母而准备的四代舰载机已经浮出水面:歼-35

从编号数字上我们不难发现,该型飞机对标的就是美国的F-35。不过和F-35不同的是,歼35没有“十项全能”的包袱,它就是专门为了上舰而设计的,不计较成本,不瞻前顾后,一切以舰载空战的需求为第一优先。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歼35的身材被设计得非常苗条,不像F-35那样有那么多“赘肉”。

这样的设计更侧重机动性和速度,是完美的空战机器。未来换成WS19发动机后该机还将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可以更快地拦截敌方机群。同时,采用双发发动机的组合提供了更强的可靠性,更适合上舰作战。

图片转载自微博: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正如前文提到的,弹射航母可以轻松起飞个头大的飞机,所以预警机这样的大家伙也会加入到中国海军的舰载机阵营,而我国也将成为除美国以外唯一量产的弹射舰载预警机的国家。

舰载预警机效果图: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当然了,同样准备上舰的还有大型舰载无人机。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作为世界上最虚心的学习者,中国海军的发展思路其实也很直白:美国有的我也要有。

结 语

————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陆权大国,经过几千年的摸爬滚打,我们早已对陆权争霸的规律了如指掌。但如今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的这片海洋,却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这里的规则和陆地上完全不一样。

海洋里没有什么险关隘口,不存在什么咽喉要道,现代大型军舰可以轻松开到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后勤补给也比陆军要简单得多。这就决定了海权格局的一个特点:

一山不容二虎。

在同一片海域内,不存在几个势力分而治之的情况,一片海域的制海权只会属于一支海军,就是这片海域内最强的那支海军。他们在这里想封锁谁就封锁谁,想制定什么样的规则就制定什么样的规则,大海之上无人可以“偏安一隅”。

如今美国海军的战略就是全球布武,他们在地球上的任何一片主要海域都有至少一支航母编队在“值班”。所以各区域的国家谁也躲不开,要么老老实实听话;要么就去直面美国的航母编队,和它比划比划。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在家门口按自己的想法生活,那你至少要有一支能够压过家门口那支美国航母编队的舰队。这个目标看着就不太像能实现的样子,所以各国纷纷选择躺平也就很不足为奇了。

而“福建”号航母的出世则标志着中国做出了另一个选择:直面美国海军。

这是美国的海权在二战后首次遭到最直接的挑战,他们随便派出一艘航母就可以控制一片海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未来他们要么接受自己失去亚太海域霸权的现实,要么放松其他海域的霸权,把更多的航母抽调来亚太地区保持优势。不过即使美国通过增加区域航母数量的方式来保持优势,他也坚持不了多久。

美国航母建造的节奏是开工一艘、服役一艘、中期换料大修一艘、退役一艘;每5年开工造一艘新航母替换一艘退役航母,平均每艘航母的使用寿命大概是50年,50年轮换一圈。

但是近十年因为去工业化的影响,美国的船舶工业生产力开始拉胯,新舰生产速度赶不上老舰衰老速度。于是新航母服役节奏被迫变慢,21世纪前20年仅服役3艘航母。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该国生产力已经无法支撑这么大规模的舰队,最终的结果就是:

新舰和维修速度慢>拖欠的作业越滚越多>船厂越来越忙不过来>等待维修和退役的老舰更多了…最后老舰们只能顶着各种故障超龄使用。

现在的美国航母老化后往往得不到及时更新和维修,比如说“福特”级比原计划拖延了几年都还未能形成战斗力,“华盛顿”号换料大修的耗时也已经长达6年,严重影响了后面正在排队的舰船的更新和维护进度。

美军在地球上要管的地盘很多,他们的航母看着多,但其实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如今长期半数趴窝,他要继续维持全球霸权已经明显力有不逮。

所以美军能在亚太地区增加的航母数量非常有限,总不能为了一个亚太地区把其他地方都放弃了吧。

当然了,站在中国的角度看,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对手的仁慈和自己的侥幸,美军自己怎么安排是他们自己的事,反正他们那11艘航母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另外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研发航母弹射器的成本极高,产品数量不够的话连成本都摊不薄。所以中国既然搞出来了,就不会只搞一两艘,“福建”号只是一个开始。

当然,这条道路会非常艰难,目前美国依然紧握海洋的权柄,牢牢地占据着全球海洋的霸主地位。但是中国直面强权的选择也并不令人意外,因为我们的骨子里一直以来都刻着这么一句话: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图片来源:微博大包CG)

THE END

附录:主要国家航母列表:

“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202550.html

(2)
上一篇 2022年6月18日 下午12:47
下一篇 2022年6月18日 下午1:4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