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不应在中美之间“自残式”选边站

本文转载自:科工力量(ID:guanchacaijing)

来源|观察者网

►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海雯娜 翻译/冯玉铭

过去几个星期以来,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的一些言行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他这几周以来不断传达出“德国对华经济战略需要改变”的声音。

在勃兰登堡举行的七国集团会议上,哈贝克宣布“德国对中国的天真态度已经结束”,还进一步表示自己正在努力推出一项新的国家产业政策,以减少德国和中国之间的投资和贸易。我认为这不是哈贝克第一次表现出对深化中德经贸关系的抵触。

德国不应在中美之间“自残式”选边站

兼任经济部长和副总理的哈贝克,是德国内阁中举足轻重的一个人物,也是德国绿党的领袖之一。绿党在德国是一个以主张气候变化行动、保护人权和德国价值观为标签的政党。

2009年,哈贝克在我的家乡石荷州当选为州议员,2011年11月被选举为绿党在石荷洲的最高代表。从2009年到2012年,哈贝克一直是绿党在石荷洲的中坚力量,他最大的成绩来自2013年后领导石荷洲的能源过渡部。

哈贝克成功推动了石荷州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以此替代化石燃料,被媒体广泛追捧报道。当时,石荷洲是全德国唯一一个拥有能源过渡部门的州,因为这里的风能储量非常丰富。石荷洲的环境和自身条件给了哈贝克崛起的舞台,但取得这些工作成绩的他,实际上并非经济学或工程师出身。

哈贝克的教育背景是哲学和德语文学,长期以来从事的职业是文学创作。媒体及其同行对他的评价是工作十分投入、事必躬亲、为人极具亲和力。我能从他的演讲中感受到,他是真心实意地想要推动绿色经济和气候行动事业,在德国这种动机很容易获得民众的认可。

2021年,哈贝克与其党内同志、现任外交部长贝尔伯克一同竞争代表绿党参选的总理候选人。由于两人的表现和影响力较为接近,绿党内部又有女性优先的政治正确,从而帮助贝尔伯克成为绿党推举的总理候选人。相较于贝尔伯克更喜欢用夸张和煽动性话语来调动民众情绪的行事风格,哈贝克更多体现出来的是朴素实干的作风。

德国不应在中美之间“自残式”选边站

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同能源巨头签署天然气运营协议。图源:视觉中国

在新政府组建的时候,哈贝克希望获得财政部长这一职位,但在三党谈判中,这一位置最终被自民党的党魁林德纳获取,哈贝克则收获了一个全新的超级部门:新政府改组了从前的经济和能源部,变成了一个名为“经济事务和气候行动”超级部门。这个部门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克服从前经济部门无法调动充足的跨部门资源来推动经济和能源转型,可见绿党参与的本届政府把气候变化放到了何等重要的一个政治高度。

但是哈贝克的部长和副总理生涯似乎过得并不轻松。由于高通货膨胀、高能源价格和缺少能源替代方案,他正面临着德国民众给予的空前压力。而令人费解的是,就在此时他开始对德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公开发表很多看法。

前文提到他告诫德国要结束对中国的天真,这并不是他首次展示出削弱中德贸易关系的倾向。这番言论发表在德国正在与俄罗斯发生严重冲突的疲惫时刻,招致了很多德国普通民众对这番不合时宜的言论的嘲讽。

网络上,一个点赞最高的评论表示:“您无法否决俄罗斯和中国作为我们商业伙伴,因为这是事实”,“德国对中国的经济依赖远远大于对俄罗斯,总是追求政治上的道义会极其昂贵”。这些普通民众的反对声在俄乌战争期间尤其常见。战争的痛苦确实使得更多德国民众开始思考更现实的利益,虽然不同民众对困难的耐受力不尽相同。

企业界人士发出了更多的反对声。他们不仅会继续向中国投资,而且还会扩大在中国的业务。企业界有一个越来越一致的共识,即敦促供应链的多样化。他们的真实意思是,德国一方面应该加强他们在中国已经建立的合作,另一方面应该更积极地在其它地方寻求替代方案,以便减少因单独依赖中国而带来的风险。因此,来自商界的意见虽然听起来与哈贝克的建议很像,但本质上完全不同。

了解到上述信息后,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的经济部长会提出这样的对华战略。据我个人观察,有四个原因可以解释。

第一,我们的经济部长没有受过经济学相关的教育,对经济运行的知识非常有限。在一个著名的德国谈话节目中,他说在当下困难时期,他根本不担心小企业主的破产问题。因为在他看来,在一段时间内停止卖东西,不应该导致破产。他显然不知道销售收入是平抑商店运营成本的唯一途径,停止销售并不能使你免于每天支付工人工资、租金和贷款,因此停止营业当然会导致破产。而否认这一点无疑会伤害到许多承受高额能源账单和通货膨胀的人,从而激怒了公众。

第二点是我的个人经验之谈。许多德国绿党成员包括哈贝克,可能不认为德国的这次危机是一种威胁。他们可能会把这个痛苦时期当作一个机会,促使公民从使用天然气转向使用可再生能源。我的家人和朋友,因为担心电费太高,在家里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有了这样的心态,哈贝克可能不会把眼前的痛苦和折磨当作值得一提的事情,包括经济上与中国脱钩。

第三,我认为他对道德观念有一种个人执念,他认为价值观优先于物质利益。出于其个人对中国人权的批判立场,哈贝克认为德国需要与中国保持距离。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能够帮助德国的替代贸易伙伴通常也达不到哈贝克所谓的“高人权标准”,比如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和许多其他非洲国家。事实上,我认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无法达到他心中的标准,因此只能双重标准。

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他笃信中国和西方之间的纷争会一直升级。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使德国损失惨重,这种情况很快也会适用于中国。因此,如果有一天西方国家像对付俄罗斯一样对付中国,对中国贸易和投资的依赖将导致德国被操纵和压迫。因此,他认为需要尽快避免这种情况,在经济上与中国逐渐脱钩。

然而,西方和中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可能维持一段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不再卷入未来的冲突符合德国的最大利益。作为一个依靠与世界连接而繁荣的中等规模国家,德国与美国、中国这样可以独立维持的大国相比,我们对冲突的承受力要脆弱很多。

事实上,最新民调显示只有不到百分之七的德国人认为中国是德国的重大威胁。与此相对,有高达64%的美国人把中国视为严重威胁。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尊重德国的民意和利益,不去卷入未来中美的冲突中,不要早早地以自戕的方式选边站。

德国不应在中美之间“自残式”选边站

更何况,谁能保证未来中美就不会和解呢?倘若未来中美恢复合作了,美国会补偿德国的损失吗? 答案是绝对不可能。因此,我们应该与美国和中国都保持良好的关系,才能增强德国应对危机的韧性,进而从容应对未来各种可能。

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是,哈贝克本人似乎对英美在战后德国的存在有着一种特别的感动和感激之情。他认为英美没有在战后消灭掉德意志民族是一种慈悲。例如,2020年1月24日,在美国乔治城大学的演讲中,他提到德国法西斯和世界大战为人类民主、人权和自由带来了空前的浩劫,正是由于美国和其它欧洲盟国的存在,法西斯在欧洲最终被打败,是“你们美国,给了我们第三次机会去证明我们是欧洲大陆上和平的公民”,“是你们美国,教会了我们什么是国际多边组织和国际规则”。

他的这套说辞让我这个“Z时代”出生的德国人倍感屈辱,大多数德国青年人绝对无法容忍这样矮化自己去跪舔任何另外一个国家。此外,这番言辞充满了历史修正主义。1945年二战刚结束时,欧洲人普遍都认可苏联对打败纳粹德国贡献最大,而到现在绝大多数人认为美国是贡献最大者。历史真相只有一个,在过去80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民众的观念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

德国不应在中美之间“自残式”选边站

1945年、1994年、2004年和2015年的时候民调,显示在民众心目中哪个国家对打败纳粹德国贡献最大。资料图

哈贝克生活在一个理想中绝对泾渭分明的世界,这一乌托邦情景往往是缺乏严肃历史和现实主义的支撑。鼓吹意识形态和道德高地的自由民主政治人士,最后无一例外都会陷入双重标准的尴尬境地,并因为自己空洞、自我矛盾和精英感十足的说辞而与普通大众渐行渐远。

他们浸润在自己的同温层里周而复始地接受外界灌输,自然就失去了反思能力。他们只能使用简单的善恶二元论来支撑自己的政治信仰,而不能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去思考产生问题的根源。

西方政客往往喜欢讲中国等外部国家和国内民粹是民主制度的威胁,但事实恰恰是他们自己逻辑混乱、盲目自我正义,才导致了今天的欧洲民众不断地质疑代议制民主。恰恰是他们,把普通民众给逼成了极右翼和极左翼的民粹主义者,而自己却在在手忙脚乱中损害着自由民主价值观的威信。

来源|观察者网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256710.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0月24日 下午1:32
下一篇 2022年10月24日 下午1:3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