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没有航海传统,怎么成了世界第三大移民群体?

作者: 郭晔旻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印度人没有航海传统,怎么成了世界第三大移民群体?

著名喜剧演员金凯瑞在电影《楚门的世界》里演过一个毕生都活在真人秀里的人物“楚门”,他的梦想是有朝一日前往斐济。
 

印度人没有航海传统,怎么成了世界第三大移民群体?

楚门的“出海”愿望。来源/电影《楚门的世界》截图

 
不过,要是他真的到了那里,大概也会产生一点心理落差:这个南太平洋岛国与万里之遥的印度颇有些相似。原因很简单,在斐济总人口里,印度(包括巴基斯坦)裔占去了半壁江山,当地的商业几乎全部控制在印度人手中。
 
印度人没有航海传统,怎么成了世界第三大移民群体?
斐济的南洋岛。摄影/猪猪爱摄影 来源/图虫创意
 

太平洋上的“小印度”

 
有人要问了,印度人在历史上并没有航海的传统,是如何从印度洋跑到太平洋去的?说到底,这还是英国殖民者的责任(1874年斐济沦为英国殖民地)。斐济地处南纬15-22°之间,属于典型的热带气候,十分适合种植园经济发展。话说回来,种植园经济的畸形发展不是什么好事,这一点看看英国人在西印度群岛的所作所为就很清楚了。
 
在从斐济原住民手里巧取豪夺了大片肥沃土地后,种植园主们需要的还有劳动力。但土著人数有限,再加上他们的生活态度比较随意,不太愿意从事受时间约束的工作,因此仅仅依靠他们远不能满足种植园对劳动力的需要。要是早个几百年,也不是什么问题,搜索关键词“黑奴”一目了然。时代毕竟在进步,19世纪的英国已经名义上废除了奴隶制,因此只能想别的主意。
英国人将目光投向了英属印度。1879年1月,31名印度“契约劳工”来到斐济, 开始在种植园从事高强度、长时间的体力劳动,开启了印度人移民斐济的大门。由于他们吃苦耐劳,也十分适应当地的热带气候,且有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因此特别受种植园主的欢迎。一批又一批印度人通过契约劳工的方式陆续从南亚次大陆到达这个太平洋岛国。
 
所谓“契约劳工”,比奴隶的待遇要好一些。一个入境移民在完成了合同上规定的五年服务并在法庭强加于他的任何额外延长期限届满之后,便可以领到工业户口证,成为一个“自由人”。如果他愿意,这时可以自出旅费返回印度。但他作为一个自由人也可以再次签订为期五年的合同,或者在同样长的时间内作为一个自由劳动者受雇于任何雇主,从事一门手艺或行业,或在一小块土地上定居。问题在于,种植园主给出的报酬过于低廉,成为“自由人”的契约劳工根本承担不起回印度的旅费,于是,多数劳工及其亲眷后裔就此定居在斐济。如此一来,印度人移民斐济,虽然最初是被迫而为,甚至被骗而为,但到1956年,印度族斐济人已经占据了总人口的49% ,而斐济本土人口却只占据总人口的43% 。斐济就此成为南太平洋地区唯一一个外来人口超过当地人的地区。
 
印度人没有航海传统,怎么成了世界第三大移民群体?
斐济土著妇女。来源/维基百科
 
1970年5月,斐济获得独立,国会议席是这样分配的:25个全国议席中,斐济族人和印度族人各占10席,其他人占5席。印度族的人多势众,也反映在斐济的政局演变上。1987年,印度人在大选中再次获胜,蒂莫西·巴万德拉(Timoci Bavadra)成为斐济历史上第一位印度裔总理。1999年,马亨德拉·乔杜里(Mahendra Chaudhry)又在大选中获胜,当选斐济总理。尽管这两位总理都因斐济人主导的军队发动政变而下台,后者也不能不承认印度人在斐济政治版图中的一席之地。这方面的一个有趣例子就是,世界上只有两个以北印度主要语言(印地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其中一个当然是印度,而另一个就是斐济(虽然斐济印度斯坦语与印地语存在细微的差别)

契约劳工遍天下

实际上,随着1833年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的废除,英国海外殖民地的种植园经济普遍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为了填补空缺,加勒比、印度洋、非洲的英国殖民地政府不约而同地转向印度,寻求廉价充足的劳动力来源。“英帝国从印度北部内陆、东部沿海等地招募近1500万印度人运往英属海外殖民地远至纳塔尔、毛里求斯、圭亚那、特立尼达、苏里南和斐济等地来顶替以前的奴隶,充当甘蔗种植园劳工”。
 
印度人没有航海传统,怎么成了世界第三大移民群体?
1870年特立尼达移民许可证。来源/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世界的记忆》
上面提到的“纳塔尔”是英属南非的一个省。当地沿海一带气候湿润,适宜种植甘蔗等农作物。结果英国人如法炮制,开始从印度引进契约劳工。从纳塔尔的印度契约劳工制开始到结束(1860-1910),大约有约15万印度人在南非定居。
 
南非历史上以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政策闻名,印度人自然也蒙受其害。1893年,“圣雄”甘地作为律师来到南非,就遇到了他以前在印度或英国从未遇到过的问题。他穿着时髦的正装外套、熨烫的裤子、锃亮的鞋子,戴着头巾,还有客户提供的头等舱的住宿。结果,白人反对他进入头等舱,铁路官员也坚持让他坐三等舱。由于甘地的反抗和拒绝,他们干脆把他和他的行李都扔下火车。
 
尽管如此,经过抗争,南非的印度人还是逐渐赢得了比黑人更高的地位。1977年,印度人与其他有色人种获得了在政府任职的资格(此前为南非白人垄断),1982年,有色人种又在白人种族主义政权的框架内获得了一个单独议院。到1994年,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后,在曼德拉内阁中,十六位成员中有五位印度裔部长,尽管当时印度裔只占南非总人口的3%。
 
印度人没有航海传统,怎么成了世界第三大移民群体?
1835年,英国废除奴隶制,英属印度人进入毛里求斯充当劳动力。来源/节目“Ile Maurice au delà de la carte(毛里求斯的另一面)”截图
 
实际上,南部非洲最早的食糖生产起源于毛里求斯的种植园,纳塔尔引进印度契约劳工也是跟毛里求斯统治当局学的。与其他一些地方不同的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前,毛里求斯只是一座孤悬于大洋之中荒无人烟的小岛,这里的居民都是“后来者”。在1834至1907年间,超过45万的印度契约工人进入毛里求斯,主要在甘蔗种植园和制糖工业就业。考虑到海上旅途的艰难,真正离开印度的人肯定要多得多。比如有一次,从印度本地治里开来了几条船,在毛里求斯港口停泊检疫。“在一条二百二十四个人的船里死了一百三十个人;没有一条船随带医生……”尽管如此,1871年,印度裔人口在毛里求斯总人口里所占比例还是达到了67%。毛里求斯就此成为一个以印度裔移民为主体的多元族群国家。但与斐济的情况不太一样,由于毛里求斯原本是法国殖民地,基于法语的克里奥尔语(混合语)成为当地的通用语言,就连人口占绝对优势的印度人最后也采用了这种语言。
 

但在其他方面,毛里求斯的“印度风”还是非常显著的。比如,印度教的主要节日“湿婆节”是国定假日。而其开国元勋西沃萨吉尔·拉姆古兰(Seewoosagur Ramgoolam,1900-1985)也是印度裔,其父亲是在1896年乘坐“印度斯坦”号轮船抵达毛里求斯的。而拉姆古兰的葬礼也是以印度教仪式举行的。1992年,毛里求斯改行共和(此前奉英国女王为国家元首),首任本土产生的总统卡萨姆·乌提姆(Cassam Uteem)的祖先也是从印度北方邦移民而来的。

近水楼台东南亚

至于地理接近的东南亚也是印度向外移民的又一个主要聚集地,今天在东南亚的每一个国家都可以找到印度人的身影。需要说明的是,古代东南亚虽然与印度在文化、宗教上有密切联系,以至于一些西方学者把除今天越南北部地区以外的东南亚其他地区的早期国家都叫“印度化国家”,但那时候的印度移民,数量早已无从得知,而且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也早已与本地居民融为一体了。因此,今天我们见到的东南亚地区的那些印度人及其后裔,是在近现代才从印度次大陆大规模移民到当地的。
其中,缅甸与印度接壤,自然首当其冲。经过三次英缅战争之后,1886年,英国正式吞并缅甸,将其作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这样一种行政上的联系自然为印度人移居缅甸大开方便之门。这些印度移民几乎复制了在南亚次大陆的职业版图:高级种姓的婆罗门充当殖民政府机构的文职人员;拉其普特人和锡克人(属于刹帝利种姓)从军或者充当警察、看守;来自印度南部的泰米尔切提人和泰卢固切提人以及来自印度北部的马尔里人和巴萨人从事银行和商业活动;泰米尔和泰卢固的低级种姓则从事农业劳动。
其结果就是,缅甸一度成为印度移民最多的国家之一,高峰时期的1931年超过100万人。当时光是缅甸最大城市仰光就有多达21万印度人,占全市人口的53%。有人断言:“战前在仰光如果一个人不会说印度斯坦语,就无法生活。”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众多印度人的存在使仰光在二战之前被看作“是印度人的城市”,而他们普遍使用的印度语言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是仰光商人中的通行语言。另外一些专门放高利贷的切提人又乘机把缅甸南部很多最好的稻田控制起来(1936年占25%),而缅甸人则沦为佃农。只不过, 随着缅甸的独立,印度人失去了往日风光。如今在缅甸的政治、经济版图上,印度人的地位已微不足道,只留下一个“罗兴亚人”问题让缅甸与孟加拉国政府头疼不已……
 
印度人没有航海传统,怎么成了世界第三大移民群体?
缅甸的“罗兴亚人”。来源/观察者网视频截图
 
而在马来亚(以马来半岛为主体包括新加坡的区域),印度人的主要来源则仍是劳工。除了一般的“契约劳工”之外,还有一种“凯加奈制度(Kangani)。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1938年。它与“契约劳工”不同,使用中间人(工头),引入负债担保模式,为种植园招募劳工,往往没有合同或固定的服务期限,还会雇佣整个家庭运送到种植园服务。印度劳工于1860年开始进入马来亚,主要在甘蔗和咖啡种植园工作。而这一时期移居新加坡的印度人里有一些人充当信贷商和文职人员,但大多数则在码头当苦力。1921年,马来亚和新加坡的印度人已达47.2万人。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移民马来亚的印度移民中,因地利之便,南印度出身者占了绝大多数。而其中又以泰米尔(淡米尔)人独占鳌头。1921年,南印度人占马来亚印度人口总数的94%,而其中87%是泰米尔人。今天,新加坡的四种官方语言中只有泰米尔语而无印地语,就是这个原因。
 
印度人没有航海传统,怎么成了世界第三大移民群体?
新加坡外来劳工。来源/纪录片《新加坡的历史》截图
 
如今,印度人已成为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的第三大族群。尽管其人口分别不足两地总人口的10%,但在政治舞台上颇为活跃。马来西亚有一个印度人国大党,在历次选举中以印度裔代表的面貌出现。更有趣的是,马来西亚前首相,至今尚未淡出政界的马哈蒂尔(1925-  )虽然一贯被看作马来人的利益代言人,但论起血统,他其实也是印度人后裔。他的父系拥有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血统,19世纪才来到马来亚定居。至于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新加坡,政坛也不乏印度裔的身影。李光耀的亲密伙伴、被视为新加坡国父之一、南洋理工大学的拉惹勒南国际研究学院以其命名的拉惹勒南(1915-2006)就是泰米尔人。当然,严格说起来,他的祖先来自斯里兰卡而非南亚次大陆,倒也算不上严格意义的“印度裔”。不过,新加坡第三任总统蒂凡那(Chengara Veetil Devan Nair,1923-2005)的祖源却是明白无误的喀拉拉邦,算是确定无疑的“印度裔”了。
 
据说,现今的海外印度人已是世界第三大移民群体,其人数仅次于英国人后裔和海外华人。印度海外印度人事务部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0月,印度的海外人口超过了3123万,分布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耐人寻味的是,海外印度裔得以出将入相的地区,无一例外都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无论有心或是无意,正是伦敦当局打开了印度人向整个“日不落帝国”流动的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今海外印度裔在伦敦入阁拜相,倒也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
印度人没有航海传统,怎么成了世界第三大移民群体?
END
作者 | 郭晔旻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261568.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3日 上午11:21
下一篇 2022年11月4日 上午11:2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