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铁路,硅谷,大湾区

作者:九边

本文转载自:九边(ID:ertoumu893)

任何技术的进步,都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谁投资?谁购买?

就跟建房子似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盖楼的时候谁花钱,修好了之后卖给谁。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技术进步极其缓慢,也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1500年之后,伴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欧各国陷入了极度频繁的战争,这个背景下,为了自保,各国开始使劲研发新技术来打破平衡。

文一教授认为那时候最重要的两个主题,直接导致了近代科学的诞生:火药爆炸冲击力和地球引力作用下的炮弹飞行轨迹如何计算,以及火药爆炸背后的化学原理,毕竟懂了背后原理,才能研究出来更好的火药,在跟敌国打仗的时候将敌人彻底炸翻。

弹道计算这个问题让各国投入巨大资源养着大量脱产学者去研究,比如意大利的伽利略,他作为威尼斯兵工厂的科技顾问,一直都在做“悬赏研究”,也就是政府碰上难题,出了个赏格,他搞研究赚外快,现代力学最早在他那里有了突破。

后来英国接替大航海霸主的地位,于是开始以国家形势资助基础理论研究,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出现了,大学和研究院里出现了牛顿这样的天才,力学有了进一步的突破。

当时欧洲各国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把大炮射更远,这就需要研究火药的原理,最早是一群炼金术士在折腾,直到拉瓦锡这样的天才出现,近代化学的大门才被踢开。

养活那么多脱产学者,并且这些研发需要大量的经费怎么办?

只能是通过商贸来筹集军费,所以西方走上了一条新的路线:军人为商业开拓市场,商人为军人筹集资金。

大家一般说起地理大发现,第一反应是美洲掠夺什么的,其实这种掠夺本身支撑不了欧洲那种突飞猛进,比如从美洲把羊驼和黄金掠夺回欧洲,欧洲科技就能突破?显然不可能嘛,需要更高维度的东西。

真正的关键是贸易,大西洋三角贸易,太平洋香料贸易等等。贸易筹到钱去打仗,为了升级武库,科技不断被提升,升级的科技又可以去大清和奥斯曼帝国寻找更大的市场。

也就说,这个时候的科研由政府投资,比如政府资助大学研究力学和化学,政府购买研究成果,大学研究出成果,第一时间用在各国的军舰上。

此外还有其他研究,比如英国人当时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全世界找土地种植经济作物,类似烟草,鸦片,茶叶什么的,这件事直接导致生物学迎来大发展。

大家记得吧,达尔文搞出他的跨时代巨著《物种起源》,起因是他跟着皇家海军去海外考察,考察过程中收集了大量资料。为啥海军要带着一个生物学家呢?因为英国海军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在海外寻找适合种植经济作物的土地,比如他们在东南亚找到了适合种橡胶的土地,在印度种茶叶,在孟加拉种鸦片。

英国是很务实的,后来很少为宗教这么蠢的目的去打仗(以前没少干),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为了贸易,贸易也是为了战争。这种路线的极致,就是东印度公司那种,一个公司内部竟然同时在做这两件事,正是东印度公司的私人武装,给英国拿下了印度。

后来慢慢逐步专业化,也就是商业公司做买卖,国家负责打仗。这也是为啥1500年之后崛起的强国,都首先是商业强国,然后才是军事强国。毕竟没有钱,你拿啥发展军事科技和工业?

某种意义上讲,我国也是走了这条路,加入WTO后开始全球贸易赚到钱,然后升级本国产业,这些年有钱后开始大搞军事工业。

商业的大发展导致民间有了活力,随后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民间需求推动,比如蒸汽机,内燃机,电气化,个人电脑等等,这些技术研发的目的已经不是军工,单纯是为了提升社会效率,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此外技术进步对国力的提升影响太大了,比如火车的出现,一开始大家以为它是个超大号马车,谁能想到它迅速重塑了世界格局。是铁路让美国迅速成为了世界头号强国,同样是铁路,让德意志地区统一成了强大的德国。

工业革命之后,科研开始由民间主导,并且购买主力也是民间。比如瓦特就是朋友资助下研发蒸汽机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内燃机,也是爆发于企业而不是政府。

这些科研成果出来被企业卖去装到织布机上,装到汽车上,也装到了军舰上。

到了这个阶段,无数公司的优胜劣汰,又可以选出那种更有持续性的技术路线,毕竟如果公司都活不下去,说明商业前景堪忧,这个技术很快就要进死胡同。

也就是说,欧洲能迅速超过大清,主要是他们的技术进步进入了一个“正反馈的商业循环”,有足够的钱去搞技术,研发出来的技术能弄到更多的钱。

如果没钱自然也谈不上科技发展,穆斯林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文明,可是后来旧商道衰落后,擅长商业的伊斯兰文明很快越来越弱,并且因为衰弱,不再自信开放,开始陷入了极度保守,直到如今。

如果技术没有商业前景,迟早会堵在路上前进不下去,苏联就走了这样一条路。

商业和技术的协同模式一直向前,发展的极致,无疑是硅谷,将来是我们的大湾区和长三角。

硅谷的出现,是所有之前模式的”终极模式”,也为后来我国摸着鹰酱过河打下了一定基础。我专门查了下论文,国内大学对硅谷的研究非常深,显然国家支持这类研究是为了自己将来再造一个硅谷。

硅谷首先解决了人类历史上最麻烦的一个问题,也就是投资问题。毕竟你再有才华,再有能力,没有初始投资你啥都干不了,总不能先去当白领,等五十岁攒够钱再下海经商吧。

在硅谷之前,类似芯片研发这种重大科研项目往往是国家主导,民间很难筹集那么大的资金。后来发明家主要依附私人关系,比如亲戚朋友什么的。

比如你是个发明家,你正好有那种巨有钱的朋友,那你的人生将会非常开挂,爱迪生就是这样一个幸运的好同志,傍上了摩根家族的大腿,正好小摩根笼罩在自己亲爹的阴影下,想干点大事出来,所以近乎偏执地支持爱迪生,才有了后来在电力方面的突破。

作为反面教材,那个特斯拉就因为太孤僻,缺乏有钱的朋友,尽管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技术天才,最后竟然贫病交加而死。

而在硅谷,“风险投资”变成了一个行业,年纪轻轻的天才头脑们就能获得天量资金去实现自己的想法,盖茨,还有英特尔的那些创始人,英伟达的黄仁勋,都是这样过来的。

从这时候起,投资从爱好变成了职业,随后规模越来越大,养老金和主权基金也变成了风投,开始推动科技向未来发展。

多说一句,养老金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起步太晚,现在执行的是一种“量入为出”的模式,你交的养老金并不是存起来将来用,而是直接给现在的老人发了,等你老了,那时候的年轻人再养你。

现在国家正在向美国那种模式过渡,把养老金投资出去,投资那些最有前景的公司,这样公司有了发展资金,养老金也能实现不断地升值。你可能纳闷,这么办合适吗?会不会养老金被割韭菜?

风险确实有,不过趋势也很明显,用养老金去资助最有潜力的企业家,企业家赚到钱后反哺养老金。我国养老金也在跟美国似的逐步“入市”,去投资最有潜力的公司,这样才有可持续的前景。

从那以后,风投和高科技联系在了一起,半导体,生物技术,个人PC,互联网,人工智能,风投成了技术变革的主要推动力。

此外在硅谷,另一个问题是之前从没想到的,就是那些巨头们的“纠缠进化”。

比如最早IBM把微软的操作系统和英特尔的微处理器塞进第一台IBM PC之后,他俩就形成了一个战略同盟。

从那时候起,操作系统等应用软件越做越大、越来越慢,如果不更新计算机硬件,可能很多新软件就无法运用。这也意味着每次新的操作系统发布,都将带来硬件厂商的新一轮利好,英特尔不断研发出更加高速的处理器芯片。

更快的芯片也就给更多更复杂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软件越来越复杂,需要更大的存储,更强的芯片,刺激芯片公司不断挖掘。软硬件的纠缠进化一发不可收拾。

在他俩的共同推动下,有了现在我们见到的全球PC市场,他俩也牢牢把控着这个市场的高端生态位。大家可能不知道,早期的英特尔的微处理器是不如摩托罗拉的,正是他和微软的联盟,导致摩托罗拉越来越边缘化。

当然了,微软和英特尔的联盟并不是孤例,后来还有“ARM+IOS”(ARM与苹果的协同)和“ARM+Android”(ARM与谷歌的协同),奠定了现在的手机市场格局。

同理还有英伟达,运行在Windows上的游戏越来越大,传统CPU越来越吃力,只好把图形处理这一块分离出来,成了一个单独的板块。这个板块如今也越来越大,并且正在深入改变人工智能乃至战争的发展态势,因为战场上的无人机和坦克里都塞了显卡用来做图形识别处理。

此外,硅谷最大的优势就是人才,一方面他们的高工资能吸引全世界顶级人才去那里工作,比如英特尔的创始人格鲁夫是匈牙利人,乔布斯生父是叙利亚移民,谷歌布林来自于苏联的一个犹太家庭,英伟达的黄仁勋和现在AMD的苏姿丰都在中国台湾出生,而对极紫外线光刻机做出决定性作用的林本坚是出生在越南的中国台湾人,马斯克是南非人。

另一方面一个公司培养出来的顶级高手,离职后可能很快就搞出另一个巨头,最终形成产业集群。比如早期硅谷大佬很多都在那个“仙童”干过,英特尔的创始人就是从仙童出来的,AMD的创始人又是从英特尔出来的,后来的英伟达的黄仁勋也在AMD干过。

再比如芯片领域的神,也就是那个吉姆.凯勒,在DEC时候就是Alpha芯片的主设计师,我们的超级计算机太湖之光用的芯片就是基于这个。后来又去了苹果,开发出来了著名的A系列芯片,苹果也成了一家芯片公司。然后去了AMD,开发出了Zen系列,AMD瞬间翻身又行了,前几年去了特斯拉,给特斯拉设计了FSD自动驾驶芯片,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查一下。

说到这里,我想说本文并不是只想聊硅谷,而是想聊下我们自己。

我一直在说,美国想像当初对付苏联那样对付我们,几乎没啥胜算,不为啥,只是因为我们比苏联开放得多,而且我们是市场经济,苏联是计划经济。

“开放”和“市场经济”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毕竟我们的“改开”,其实就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对外开放。

郑永年在这两天的一个演讲中提到:

不开放,科创就不存在思想市场,科创是需要思想市场的,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意识形态,大家互相争论、辩论,有化学反应,才叫科创。没有开放就没有市场,科创需要投入大量的钱,科创投入的钱必须在市场上得到回报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至于市场经济,天然韧性十足,这种模式下创新往往就意味着发财,所以就算不去鼓励,顶级大脑会削尖脑袋去创新。而且科技创新会从市场中回笼资金,进一步投入新的科研,这样科技和市场就会一直向前,挡也挡不住。这种商业循环一旦开启,就基本停不下来。

前几天去世的长者说他一生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见这事有多大分量。

苏联的科技没啥效益可言,任何创新都是吞金兽,注定走不远。

我们这样的超大体量国家,叠加市场经济,既可以给科研提供资金支持,又能解决销售问题。商业循环很容易建立起来。

如今我们的大湾区,其实就是个早期版本的硅谷,不同的是,比硅谷的规模大得多,有大量着急寻找项目的资金,有无数渴望建功立业的大脑。

更关键的是,那地方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巨头。这些巨头已经开始引领研发。

欧盟每年都会发布一份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名单。根据最新发布的2021年榜单,中国共有597家企业入选,其中大湾区占了110家。

其中,我国共有5家企业跻身50强,而大湾区有华为、腾讯两家。在TOP200企业,大湾区还有中兴、美的、比亚迪等企业入围。

这些年研发经费投入也很大,查了下,2020年广东省的研发经费投入占到GDP的3.14%,深圳已经占到了5.49%。如今中国整体是2.4%,美国是3.45%,说明中国整体在研发投入里是不如美国的,但是在湾区已经超过了美国

这也能看出来一个问题,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越重视科研,因为那里的商业循环更完整,投入的资金更容易回笼,所以投资研发的动力更强。

而且湾区的环境更有利于头脑和知识的扩散。很多人已经注意到了,很多创业者一般毕业之后都在鹅厂或者华为干过几年,看懂了大厂运营模式后出来单干,有的干脆继续做大厂的配套产业,这不就是刚才提到的“头脑扩散”嘛。

这些人在“老东家”目睹过超大科技公司怎么运转,也学会了大型项目如何管理,需要哪些工具,责任如何划分,以及成本如何控制等等。这些在学校无论如何也是不会学的,只能是融入当中后慢慢感受,你不去那些地方待几年,很难有直观的感受。

我国现在是“政府+市场”的双轮驱动,由政府给那些有前景的行业提供补贴,帮他们度过初期阶段,或者通过政府的力量推平障碍,等到时机成熟,政府退出,由市场循环机制发挥作用,很多行业都可以迅速做大。正如在光伏、显示屏面板,电动车行业发生的那样。

对于未来,我一直充满自信,以我们这么大的体量,越来越完善的市场机制,以及“有为政府”,美国很难打垮我们,经济也会一直向前。

转自微信公众号:九边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276789.html

(1)
上一篇 2022年12月10日 下午12:28
下一篇 2022年12月10日 下午12:3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