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带“宁”的地名?

作者: 西洲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中国有多少带“宁”的地名?

“宁静的夏天,天空中繁星点点,心里头有些思念,思念着你的脸……”

 

2004年,梁静茹一首《宁夏》火遍大江南北。直到今天,许多人听到这首歌都会想起自己曾经的夏日时光。

 

实际上,《宁夏》这一歌名可不单单是“宁静的夏天”的缩写,其背后的故事还真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关。2004年,作词人李正帆去了位于宁夏西海固的王民中学,和那里的孩子们相处了三天。虽然物质生活匮乏,但孩子们的单纯真挚深深打动了李正帆,也给了他写下《宁夏》歌词的灵感。

 

“宁夏”因此带了双关的意味,既写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也写了在宁夏度过的那个宁静的夏天。当然,“宁夏”作为地名,其含义不是“宁静的夏天”,而是“夏地安宁”,表达了古人对这片土地安宁祥和的祈盼。
 
中国有多少带“宁”的地名?
宁夏风光。摄影/滕洪亮,来源/图虫创意
 
古人云:“举其名,如见其地;审其意,即辨其疆。”地名生动记录了人们探索世界的历史,同时也是民族变迁、融合的一面镜子;凝结着一个地区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精髓。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努力追求着幸福安宁的美好生活。于是,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寄托这一美好愿望的地名载入史册,成为构筑中国地名的广泛用词。而“宁”字,便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

东西南北中,长治久安宁

“宁”(繁体字写作“寧”)本义为“安定、安宁”。从其古字形来看,像是一间房子中放着一张桌子,桌上有放着食物的“皿”,表示丰衣足食、生活安定,其中的“心”字表示“安心”。因而,这个字自古以来便寄托着人们共同的美好愿景。
 
说起带“宁”的地名,常常与方位词联系紧密。比如广为人知的南宁、西宁,还有不那么出名的东宁、中宁、北宁。这“五宁”中,最早出现的当属西宁。
 
西宁古为羌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汉军西进湟水流域,汉将霍去病修建军事据点西平亭,这是西宁建制之始。还有一个说法是,魏文帝黄初三年(222)扩建为西平郡,开始在此筑城。北宋元符二年(1099),在该地设立鄯州,治所在青唐城(今青海西宁市)。次年陷于吐蕃。崇宁三年(1104)收复,建陇右都护府,改称鄯州为西宁州,取“西陲安宁”之意。至此,“西宁”之称始见于史。历经朝代更迭,至今依然沿用。
 
中国有多少带“宁”的地名?
如今西宁的城市风光。摄影/JKBrave,来源/图虫创意
距西宁市千里之外的广西南宁市,得名与西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据2013年《南宁年鉴》记载,南宁古属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统一岭南地区,设南海、桂林、象郡,南宁属桂林郡辖地。东晋大兴元年(318),设立晋兴县,成为南宁地区拥有的第一个地名。之后,晋兴县先后经历了宣化县、南晋州等地名变革,直至贞观六年(632),改称邕州。 
 
元朝时,邕州改为邕州路。据《元史》记载:至元二十九年(1292),上思州(今上思县)黄胜许反元。元延祐六年(1319),右江来安路(今田阳县一带)岑世兴又起兵反元。元朝虽多次派重兵前往镇压,但都未能平定。这两支反元队伍日益壮大,活动范围不断扩展。至治三年(1323),元英宗皇帝遣使者来邕州招安,以诏谕逼黄胜许、岑世兴归顺。之后,黄胜许、岑世兴先后派代表上燕京(今北京)朝贡。泰定元年(1324)九月,为庆贺南疆绥服安宁,元朝泰定皇帝颁令改邕州路为南宁路,寓“南疆安宁”。从此,南宁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同样属于边陲要塞的东宁市(县级市,由牡丹江代管),则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东与俄罗斯接壤,是东北亚国际大通道上重要的交通枢纽。不过,在历史沿革上,东宁得名的政治历史没有南宁和西宁悠久。它在清末设治,以其地居宁古塔东部而得名。据《满洲·地名考》记载,该地是为了祈祷东方安宁,故名东宁。
 
中国有多少带“宁”的地名?
清代疆域图上的宁古塔。来源/谭其骧版《中国历史地图集》
除东宁市以外,黑龙江的宁安市也与宁古塔有关。寓“宁古塔安宁”之意。《清史稿》记载:“宁安府:省东八百里。即宁古塔副都统城。”“宁古塔”满语意为“六个部落居住的地方”。《宁安县志》中记载:“‘宁古’为满语,汉译为‘六’或‘六个’,‘塔’是满语‘特’的讹音,汉译为‘居址’,合译‘六居址’,是指当时宁古塔地面上的六个大部落。”
 
和其他保留至今的地名相比,“北宁”只在历史中短暂地出现了一下。历史中的北宁市实际上是现在的北镇市(今辽宁省锦州市辖)。北镇历史悠久,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相传,舜时把全国分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为一州之镇,医巫闾山被封为北方幽州的镇山。北镇正是因为这座北方镇山而得名。金代开始,北镇改为广宁,这一地名沿用至清末。1913年,全国统一县名,该地因与湖南广宁县重名而改称北镇县。1995年3月,撤消北镇县,设立北宁市(县级)
 
但由于当地许多百姓在平日生活中喜欢将之称为北镇,且北镇鸭梨、北镇庙等早已闻名全国,“北镇”的知名度高于“北宁”,外地游客来到北宁,以为北宁和北镇是两个地方,经常坐错车或者走错路。
 
中国有多少带“宁”的地名?
今天的北镇庙。摄影/玄清,来源/图虫创意
为遵循历史和民俗,2006年2月,北宁市正式更名为北镇市。北宁这一地名,如今只存在于历史记载当中。
 
东西南北都安宁了,中部也要安宁。中宁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中转要冲。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在今天的中宁地区设目旬卷县;西魏时设鸣沙县;北宋属西夏管辖。元代改鸣沙县为鸣沙州,属宁夏府路;明清时属中卫县;1933年,析中卫县东部置中宁县,驻安宁堡,取中卫、安宁两地之首字命名,故此有“中宁”一名。
 
除了东西南北中这“五宁”之外,还有很多地方为了祈祷安全顺利而以“宁”字命名。例如抚宁(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唐朝时位于东北部边疆,故寓“抚我黎庶,宁我子妇”之意,设抚宁县。此外还有宁洱(今云南省普洱市)意为普洱安宁,宁陕(今陕西省安康市)意为陕西安宁,伊宁(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尹宁市)意为伊犁安宁。另外,静宁(今甘肃省平凉市)、普宁(今广东省揭阳市)、兴宁(今广东省梅州市)、阜宁(今江苏省盐城市)等地名皆有希望地方安宁幸福之意。

水患战乱,统统退散

古时,由于基础设施和管理能力有限,靠近江河湖海的地区经常遭受水患。古人以水搭配吉祥的字词以祈求河水安宁、风平浪静。例如镇江(今属江苏省),其北部沿江一带地势低洼,在古代常受水害,在水名之前加“镇”字,以示祈望。
 
同样,宁海县(今浙江省宁波市)得名与镇江相似。因地处沿海,居民饱受海患之苦,故名“宁海”,寓“海静境宁”之意。《郡县释名》记载:“邑以濒海而名。……曰宁海者,犹宁波之谓,且以别于临海也。”
 
有趣的是,浙江省嘉兴市还有一地名为海宁县,该地同样因水患而得名,取“海涛宁谧”之意。”《元史·地理志》载:“海宁东南皆滨巨海,自唐宋常有水患,大德、延祐间亦尝被其害。泰定四年(1327)春,其害尤甚,命都水少监张仲仁往治之,沿海三十余里下石囤四十四万三千三百有奇,木柜四百七十余,工役万人。文宗即位,水势始平,乃罢役,故改曰海宁云。”
 
诸如此类地名还有济宁市(今属山东省),原为济州,以境内有济水流经而得名。后因济州水患不至,故寓“济州吉祥安宁”之意,改名济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古时此处多水患,故取“河水宁静”之意命名为“宁河”。宁津(今山东省德州市)原为临津县,因滨临鬲津河而得名。金天会年间,县城毁于大水,东迁今址,故改名宁津县,寓安宁之意。
 
睢宁(今江苏省徐州市)同样是以境内的睢水得名,寓“睢水安宁”之意。 而地处我国东北地区辽河流域的辽宁省,于1929年改为现名(原为奉天省),是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
 
除天灾水患外,古代战争同样使得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历代帝王都渴望长治久安,因此当朝廷平息一方战乱后,便用“安”“宁”“定”等词为该地改名。
 
此类地名中最出名的便是前文提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之名与西夏有关,十六国时期,匈奴贵族赫连勃勃自称“夏后氏之苗裔”,在此建大夏国。唐代以来,党项族拓跋氏世居其地,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壮大。1038年,党项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市)。因在北宋之西,又因有别于十六国之一的赫连勃勃的大夏国,故史称“西夏”。
 
1227年,蒙古灭西夏。1271年,忽必烈统一中国,国号元。元朝确立行中书省制度,在西夏国故地设“西夏中兴等路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四年(1287)设宁夏府路,宁夏由此得名。取“平定西夏,使之永远安宁”之意。
 
与宁夏之名来历相似的还有宁强县(今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原名宁羌县,取“羌氏安宁”之意。清光绪《宁羌州志》记载:宁羌之名“盖亦辑宁氐羌之义,欲羌之永宁耳”。1942年,于右任为该地题赠“安宁强固”四字,遂改名为宁强县。另外,表达安抚四方少数民族的还有宁县(今甘肃省庆阳市)绥宁县(今湖南省邵阳市)、宁化县(今福建省三明市)等等。
 
说到因平定战乱而得名的地方,四川省遂宁市也十分典型。“遂宁”作为地名,始于东晋。东晋与十六国并存 ,而遂宁属于十六国中的成汉国。当时,各国统治者之间连年混战,成汉国统治者内部也为争权争斗不息,人民痛苦不堪。永和三年(347),东晋豫帝派大将桓温讨伐成汉,桓温大败李雄遗部李势,灭了成汉国,结束了四川长达50多年的混战。
 
在桓温平蜀凯旋途经遂宁县境时,见风和日丽、歌舞升平,一派和平安宁的气氛,这位长年征战沙场的将军感慨万千,认为到达了安宁的土地。一种厌恶战乱、渴望大平的思绪油然而生,因而罢德阳郡,并于德阳县东南重新设郡,取“平息战乱、到达安宁”之意, “遂”字有“通道、通达、到达”之意,故定名“遂宁”。
 

御赐之名,不得不改

还有一些带“宁”的地名,虽然也有祈福之意,但更重要的是皇帝旨意。浙江省宁波市便是明太祖钦赐的“海定波宁之地”。
 

中国有多少带“宁”的地名?

《太祖坐像》 明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

宁波,原本为明州。洪武十四年(1381),经“洪武之治”,明朝的经济繁荣、实力空前。当年,明州鄞县人单仲友因精于诗书文章,被皇帝征召入朝,担任顾问,很受器重。他向皇帝进言,“明州”与国同号,建议改名。朱元璋向他了解当地的山川风水,当听到“定海县”之名时,非常高兴,说“海定则波宁”,应当改名为“宁波”。这段历史在《明朝小史·洪武纪》中如此记述:“十四年徵鄞人单仲友至京师,备顾问,因言本府名明州,与国号同,请易之。帝徐思之曰:汝言是也。复询仲友山川谶纬甚详……帝闻定海之名,大喜曰海定则波宁,宜改名宁波。”

 
除了宁波,咸宁市也因“避讳”而改名。湖北省咸宁市原名“永安”,北宋景德四年(1007)为避宋太祖永安陵讳,以《易·乾象》中的“万国咸宁”与“永安”之意相近,故改名“咸宁”,意为全部安宁。另外,泰宁县 (今福建省三明市)也是御赐之名。北宋时,哲宗以此地“文物至盛”,故将山东曲阜孔子阙里的府号“泰宁”赐为县名。
 
在众多以“宁”字命名的地方,颇令人称奇的是安宁市(今云南省昆明市) 。此地之“宁”不为祈愿,而是因为一个叫“阿宁”的人。清康熙《云南府志》中记载:“武帝初,有东川人阿宁者,牵牛过此。牛舔地不去,掘之得盐池,因神其事,改连然为阿宁。以安、阿字音相近,又改阿宁为安宁云。” 意思是说,有一个叫阿宁的人牵着牛路过此地,牛一直在地上舔,开挖之后发现那里有个盐池。由此,该地改名为“阿宁”,又因为“安”和“阿”发音相近,则被改为安宁,以示吉祥。
 
大致估算一下,我国带有“宁”字的地名有70余个。“宁”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希望边疆安定,不受敌人侵扰;希望战乱平息,安居乐业;希望河流安稳、大海平静,百姓不受水患之害。世事变迁,但人们对安宁幸福的追求从未变过。

参考文献:

[1]高俊良、梅锋编著:《中国县级以上政区地名考(全二册)》

[2]刘豫.“五宁”地名溯源[J].中国地名,2016(07):24-25.

[3]《元史·地理志》

[4]《明朝小史·洪武纪》

[5]彭明福.“遂宁”地名读音略谈[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9(02):39-40.

中国有多少带“宁”的地名?
END
作者 | 西洲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334142.html

(0)
上一篇 2023年6月7日 下午1:16
下一篇 2023年6月7日 下午1:2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