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滑铁卢,美利坚的催命符

作者:铁血老蒋

本文转载自:蒋校长(ID:jiangxiaozhang666)

撰文:风博士

午后的阳光扫过桌面,年轻人丢下手中的可乐,无奈地离开桌子。整整一个下午,年轻人没有一点表情,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仿佛一切都是幻觉。

仅仅一墙之隔,空头们弹冠相庆,荒淫舞曲与狼嚎鬼哭,似乎让眼前的可乐震出圈圈涟漪。

这个年轻人,就是巴菲特。

01.

巴菲特看到的并非幻觉,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股神第一次在投资生涯上迎来滑铁卢。

巴菲特的滑铁卢,美利坚的催命符

在39-44岁那五年,是巴菲特价值投资生涯中唯一的负值,股神非但没有重复令人咋舌的收益率,反而亏了5个点。

巴菲特的滑铁卢,美利坚的催命符

传说巴菲特买股票就像喝可乐,总是能在上下翻腾的气泡里选中最有价值的那一个,坚定地持有,直到巨额盈利。然而那几年,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股神看中的每一个气泡都在往下沉呢?

这就是后人总结的经济学魔鬼名词——滞涨。

所谓滞涨,就是停滞性通货膨胀。

反应在我们最关心的工资上就是,一边工资不涨,一边什么都涨。

巴菲特的滑铁卢,美利坚的催命符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像坐火箭一样蹿。

如果仅仅是这样,政府只需要想办法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加息就行了。但是不要高兴得太早,还有一个PPI指数等着呢。

生产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

听不懂?不要紧,你只需要知道PPI上涨意味着企业生产成本变高了。由于不少企业为了保证资金链稳定从而贷款运作,因此加息必然导致PPI上涨。然后企业为了转嫁这部分上涨的成本就会对消费端涨价。

加息本是为了抑制CPI,结果CPI窜得更高啦。

是不是有一种棍棒打不死经济规律的既视感?这两个“PI”的故事并未结束,因为CPI窜高并不是最悲剧的,更惨的是CPI不涨,PPI猛涨。

这啥意思呢?CPI不涨意味着居民消费能力遇到瓶颈,无力承担商品价格上涨。但是生产成本上涨压力又必然导致出厂价上涨,产品价格上涨却卖不出去!于是企业倒闭裁员,职员工资不涨,身边什么都涨。

经济学的魔鬼——滞涨,于是诞生了。

20世纪70年代,好像中东战争一声炮响,滞涨就发生了,到底怎么发生的,事后经济学家们各有各的说法。今天校长就带大家回到那段转型岁月,看看滞涨背后的故事。

02.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经过并不复杂,阿拉伯复仇者联盟在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之后,在美国的持续干预下,很快就露出了破绽。以色列一波反推又把阿拉伯国家按在地上摩擦了。

巴菲特的滑铁卢,美利坚的催命符

面对如此灭霸级别的对手,沙特狗大户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斤两,军事打不过就从经济上想办法。既然西方的屁股都坐到犹太人一边,那我们就惩罚西方人!

巴菲特的滑铁卢,美利坚的催命符

1973年中东战争前,国际石油价格在3美元一桶。但是在中东战争爆发的当天,这个价格就变成了5美元一桶,到1974年1月1日,涨到11美元一桶。短短一年之内,石油价格上涨400%!那时候的伊朗还是美国盟友,然而在欧佩克这个巨型垄断组织面前,伊朗那点石油产量杯水车薪。

事实上,伊朗确实无能为力。因为滞涨开始于1970年11月,而第四次中东战争和石油危机爆发于1973年。早在欧佩克搞垄断经营之前,西方就首先于1970年11月爆发了经济危机。

所以,滞涨与中东战争没有因果关系,后者不过是一个放大因素。就算没有中东战争,滞涨也必然发生。

那么,1970年的美国,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巴菲特的滑铁卢,美利坚的催命符

一句话:美国货卖不出去了。

1947年,美国出口额占全世界的33%,1970年占15.5%,20年左右缩减了一半。美国的贸易结构,在1970年左右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美国开始出现贸易赤字了!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如同脱缰的野马,一骑绝尘。

这实际上标志着美国企业在国际上失去了竞争力。德国、日本战后的的经济黄金岁月也正是在美国贸易赤字的基础上开始的。

巴菲特的滑铁卢,美利坚的催命符

▲日本、德国终结了美国黄金时代

道理其实很简单,企业利润是由各自的生产成本和行业平均价格决定的。你做衣服,我也做衣服,不可能美国的衣服贴个“民主标签”就卖一千,中国的衣服物美价廉只能卖五百。如果美国服装企业坚持傲娇的售价,消费者只能用脚投票,美国货自然就卖不掉了。

换句话说,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是建立在全世界主要工业国一片废墟的基础上的。

因为战后生产技术本质上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那些,美国有,人家德国日本照样有。对方生产技术本就在第一梯队,当他们加入竞争,美国那些本来就没有竞争力的企业肯定要破产,美国人均工资就一定会下降。除非美国能在生产技术上再次压倒对手,否则经济停滞和工资下滑就是不可避免的。

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至今美国工会也不肯降低工资。以下是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数据,剔除通胀因素,美国时薪(官方数字)40年来已经回到了1973年最高的时候。但是最低也没有低于19美元,大约是峰值的85%。

巴菲特的滑铁卢,美利坚的催命符

美国劳工部公开数据

(已剔除通胀因素)

工人工资不能降,企业利润被竞争者不断压缩,怎么办?只能关门,工人睡大街去。美国政府显然不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于是有人开出了药方,既然企业的产品没人要,那政府买下不就可以了吗?

这就是凯恩斯主义,也是美国第一次滥用美元地位。滥用权力就像滥用毒品,只要有第一次就会有无数次,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至少当时美国人觉得偷偷印些美元先应付过去应该不打紧。

嗯,真的吗?

03. 

凯恩斯主义的想法是这样的:

企业没有订单就会让工人失业。那么政府只需要买下企业的产品,那么企业就有钱发给工人,工人就可以消费,那么经济便恢复了。

然而骨感的现实是这样的:

由于政府订单的存在,企业没有动力追求技术革新,社会的产品没有增加,反倒是因为美元越来越多,导致物价上涨。资本家们很快就发现,如果把原料加工成商品,没准卖不出去,但只要囤积起来第二年再卖,就能转手赚一大笔钱。

那……那我还要工人做什么?还付工资做什么?

巴菲特的滑铁卢,美利坚的催命符

美国CPI与失业率走势

疯狂的资本面前,美国经济彻底黑暗了。

凯恩斯药方就是一个把停滞变成滞涨的恶性循环,除了挽救那些本该倒闭的企业,就是不断向本已不堪重负的社会输入流动性(图中蓝色时段)。

当年的月CPI曾经同比增长15%,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增长几个月,物价就可以翻一倍!与此同时,美国的失业率也跟着飙升,消费能力进一步萎靡。疯狂的美元溢出国外,在德国、日本疯狂采购,迫使两国政府升值本国货币,以防止美元大水漫灌。

当然,涨价的还有自觉不自觉的阿拉伯人和苏联人。在油价上涨400%的岁月里,日本、德国均承受了惨烈的输入性通胀,拉美国家更是因为高油价被直接打回原形,沦为国际资本的鱼肉。

有人该问了,美国人这么流氓,当时就没人管管吗?美元这么没有信用,就不会崩盘吗?

答案是会。

04.

在1971年,美国人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主权货币信用违约。

巴菲特的滑铁卢,美利坚的催命符

美国方案:没有什么是印刷机解决不了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其实就是美国人原本答应美元兑换黄金,现在就给你一张绿票。不要?先问问手里的家伙够不够硬。输出通胀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至少缓解了问题。

联想到美国人一直以来的所作所为,美国生病外人吃药的方案是有成功案例的。混蛋却有效,果然很美国

整个70年代,美国几乎都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泥潭中挣扎。

接下来怎么办?当时的美国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把利率调高到21%,同时在国际上威逼阿拉伯国家,结束石油危机。

中国改革开放后,美国资本开始输出国外,在中国建工厂做衣服,缓解了通胀。最重要的一点还是给企业减税,这个减税要重点解释,因为美国从来不缺闹事的主儿,却要减税,那么闹事的钱谁来出呢?

巴菲特的滑铁卢,美利坚的催命符

上面是美国政府公布的1945年至2015年美国税收的来源情况。最下面蓝色的部分是个人所得税,变化不大。中间那个叫公司税率,公司税率占税收总额的比例持续下降到11%左右,而上面那个Payroll Tax就是中产阶级的工资税。

今天,美国公司税只占税收总额的10%左右,个人所得税和工资税占80%以上,类似特朗普这样的土豪,十几年没交税,根本没人管。这种杀贫济富的格局就是滞涨年代搞出来的。

美国资本家杀了国外杀国内,杀了贫民杀中产,终于在80年代等来了技术革命。

巴菲特的滑铁卢,美利坚的催命符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迅速掩盖了所有的问题。美国迎来了白银时代,计算机和互联网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而引领技术革命的美国则成为了芯片领域的霸主,直到今天。

巴菲特先生也在这个浪头中受益匪浅,五年沉寂之后,他的股票收益率蹿升到52%。

80年代,他买下了现在居住的豪宅,一代股神功成名就。

但是也许他还记得那个泛着涟漪的可乐杯,如果第三次工业革命不是在美国爆发,他还会是令无数人羡慕的股神吗?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34068.html

(3)
上一篇 2021年6月22日 上午10:26
下一篇 2021年6月22日 上午10:5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