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对“一带一路”如此耿耿于怀?

作者:后沙

本文转载自:后沙月光(ID:HSYGLGJ)

拜登在欧洲之行期间,为了团结盟友与美国一起对抗中国,他抛出了一个重大议题,也就是以前说过的用来抗衡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项计划。

根据白宫网站一份声明,这项计划已有了正式名字:“重返更好世界,满足中低收入国家,巨大基础设施需求的积极倡议”。名字相当长,简称为“B3W”。

据拜登所言,“B3W”将主要是由民主国家领导,以共同价值观为导向,是高标准、透明的基础设施伙伴关系,目的是满足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需求,预计资金池将高达40多万亿美元。

美国自己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还处于说梦话的“休眠”状态下,拜登开口就是40万亿美元去“帮助”别人,画了如此大的一张饼,不仅难以得到盟友们相信,而且美国自己也不会相信。

所谓“B3W”计划与其说是抗衡“一带一路”,不如说它的真实目的就是拆台。拆中国的台、拆“一带一路”的台、拆加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的台。

拜登的“B3W”,没有提出任何的具体办法,只是说了一概念性的东西,美国要让世界相信,中国能做的事情,美国也同样能行。

不管行不行,美国得把大家先震住,如果三五年后,“B3W”还是不见动静,难道有谁敢对美国的言而无信进行惩罚吗?

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如此耿耿于怀,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以己度人,它将“一带一路”视为了21世纪的“马歇尔计划”,是中国寻求霸权的全球计划,贼看谁都像贼,美国完全是从霸权主义思维去理解“一带一路”,并利用舆论优势对此进行歪曲和诋毁。

美国为何对“一带一路”如此耿耿于怀?

中国对“一带一路”项目进行投资,不是进行单向的资金支持或单方面让利。我们的投资是有商业回报的,也是可持续的。 

投资-产出-回报-投资的良性循环,既能给中国带来收益,也能给相关国家提供急需的资金,帮助它们提高基建水平,得到经济发展的机会。

美国政治人物和媒体这几年来却将“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进行关联比较,甚至说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直接了当说,白宫在担心中国将取代美国

“马歇尔计划”对于今天的许多人来说可能不大了解,往往只能在百度里寻找标准答案。

实际上,马歇尔计划对美国而言,是二战后的产能转移行动,解决了美国战后重工业产能、外汇储备严重过剩的局面。

对世界经济而言,这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复苏的推动力;

对世界政治而言,美国划分出了冷战格局,建立了自己在西方的领导地位。

“马歇尔计划”的落实

纳粹灰飞烟灭之后,美苏关系开始一步步从合作走向对抗,进入了一个互相作用的新阶段,被称之为冷战时期。

在欧洲最容易被苏联势力所“威胁”的是土耳其和希腊,欧洲其它部分也面临共产主义“威胁”,如果它们都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轨道,美国一家无法撑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最终必定是欧洲变色。

欧洲当时局面是:

经济上,力量疲弱。

政治上,领导无力。

社会组织涣散混乱,意识形态迷茫观望。

美国第一个反应就是对土耳其和希腊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以此树立样板,让更多国家接受这种援助模式,即经济、政治、军事、意识形态四项捆绑。

同时,美国也在雄心勃勃地酝酿一项针对欧洲的经济计划,这就是“马歇尔计划”,防止西欧在经济和政治上双重崩溃,更深层目标是建立美国霸权(这个当然不能公开宣传)

美国政府论证“马歇尔计划”的时间是在1947年3月,主要是确定计划的性质和范围。

白宫成立了一个三人小组(国务院、海军部、陆军部各派一人),由副国务卿艾奇逊牵头,名称为部际委员会(SWNCC)。

负责经济事务的副国务卿威廉.克莱顿另外草拟了一份备忘录,指出了两点:

一、欧洲一片混乱,对美国安全会有严重影响。

二、除非美国领导带动欧洲经济发展,否则,苏联将趁乱得到欧洲。

这时,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正在莫斯科参加会议,4月底回国后,SWNCC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进展。

1947年5月11日,马歇尔在国务院会议上完全同意克莱顿备忘录的观点,并在会上指出,“病人(欧洲)都快不行了,可医生(美国)却还在慢慢商量,不能等到拖得精疲力尽之后再采取行动。”

乔治.凯南(冷战遏制专家)领导的国务院政策司,则在5月23日向白宫提交了一份长达23页的备忘录。

凯南的思路更为清晰:

一、美国不应将抗击共产主义放在首位,而是应当先恢复欧洲经济。

二、使欧洲人相信这是欧洲人的事情,由欧洲来提出请求。

三、美国如果提早公布援欧计划,不但效果不好,而且不合适。

四、以短期步骤积累,来实现美国长远战略目标。

美国为何对“一带一路”如此耿耿于怀?

白宫高层关于“马歇尔计划”已经形成共识,接下来就是舆论问题。

5月8日,艾奇逊在密西西比州的克利弗兰发表外交政策演说,将美国推行的“欧洲经济复兴计划”的构想首次公诸于世。

这个演讲本来应由杜鲁门总统来发表,但杜鲁门考虑到可能会引起政治被动,才要求艾奇逊去发表这篇演说(放出风声)。

一、让媒体知道欧洲危机的严重性,以及美国对欧洲的关心。

二,但美国不能明说白宫已经制定了政策,这需要欧洲提出援助申请。

艾奇逊前往克利弗兰前,请了三名欧洲记者共进午餐(英国BBC的伦纳德.米阿尔、《每日电讯报》的马格里奇、《每日快讯》的麦考尔)

通过欧洲主流媒体记者,向欧洲舆论场发出了三个明确信号:

一,美欧利益是一致的;

二,白宫决心要帮助欧洲重振经济。

三、欧洲民众要保持“自由”和“尊严”,除了依靠美国外,别无选择。

现在一般是将6月份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视为帷幕拉开,其实艾奇逊5月8日这场精心策划的演讲才是真正起点。

5月8日之后,这项援助计划的便在欧洲舆论场广为流传,白宫研读舆情效果后,凯南和SWNCC产生了争议,分歧点在于“如何把几十亿美元转移给那些既没有提出申请又不愿提出申请的国家?”

克莱顿副国务卿从日内瓦会议(关贸协定谈判首席代表)回来后,促请杜鲁门总统要立即采取行动,否则美国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美国首先要让欧洲人看到行动,克莱顿建议白宫在三年内先将粮食、煤炭、烟草、棉花运到欧洲。

美国媒体则号召美国人民作出牺牲,塑造爱国主义精神,使欧洲不挨饿,不陷于混乱,维护自由美国的光荣传统。”

但马歇尔要求对整个计划具体内容对外保密。

5月29日,马歇尔诉艾奇逊,说自己决定在6月5日于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演讲稿由白宫特别助理查尔斯.波伦起草。

6月3日,波伦拿出了第一稿,艾奇逊和克莱顿两名副国务卿逐字逐句推敲,再交给马歇尔。

马歇尔对第一稿不满意,杜鲁门也不满意,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波伦没有吃透领导精神。

但6月5日演讲日期已无法更改,4日飞往马萨诸塞州时,马歇尔自己在飞机修改了文稿。

波伦没有写好的部分是:没有突出要欧洲主动发起请求的原则。

美国为何对“一带一路”如此耿耿于怀?

6月5日哈佛演讲要点:

一、美国是真心真意要援助欧洲。

二、美国愿意同任何乐意协助恢复工作的国家合作,包括苏联。

三、如果欧洲因此分裂,责任不在美国

四、警告任何国家不得阻挠这项计划。

五、援助方案应由欧洲集体提出。

7月,欧洲16国做出了响应,成立“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马歇尔计划取得了良好开端。

当时美国一些企业和民众认为美国政府是在“穷大方”,跟“一带一路”不同的是,美国当时有相当多的钱是用来赠予,而不是投资。

针对这种情况,马歇尔在1948年1月匹兹堡新年商会上,对美国企业大佬们指明利害关系:美国如果甩手不管,让欧洲自己照顾自己,那美国就根本不能设想今后欧洲会对美国企业继续开放。

加上白宫对舆论的熟练操控,美国各界这时基本上统一了思想认识。

美国国会是什么态度?

一、马歇尔计划奢侈浪费(西部人民还在吃草),并有社会主义的味道,不符合资本主义(原教旨)教义;

二、担心德国重新强大起来。

但支持者也相当多,1948年3月13日,参议院辩论结束,以69比17票通过了“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

美国媒体把“马歇尔计划”当作头等大事,在处理新闻信息时,都特意对进行正面渲染,反对派连接触新闻界的机会都没有。

从社会上,美国出现了一个“支持马歇尔计划公民委员会”,从爱国主义高度来支持计划,有印小册子的、发通讯稿的、推选演讲人的,还有企业买下报纸整版广告来支持“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的落实,后来对美国建立领导地位,对欧美的政治、军事、文化捆绑的作用连我们这一代人都能明显体会到。

但用“马歇尔计划”跟 “一带一路”进行比较是错误的,两者性质上完全不同:中国追寻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这是人类走向和平繁荣的真正光明之路。

“马歇尔计划”之所以能落实到位,主要是因为美国当时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执行计划的能力,还有那些出色的政治家。

现在美国白宫有什么?手里没有米,叫鸡都不来,政客们个个夸夸其谈,却没有执行能力,看看美国的基建进展,就可见一二,特朗普四年毫无动静,拜登四年还是这样,“B3W”他明年就可能想不起来了。

中国人走自己的路,会遇到西方的冷眼、嘲笑、明争、暗斗、还有赤裸裸破坏。

中国需要的是决心、信心、恒心。

美国为何对“一带一路”如此耿耿于怀?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有朋友卡的,滴!请上车,不想上的请靠边步行,谁想挡道,直接碾过去!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35284.html

(2)
上一篇 2021年6月24日 上午11:33
下一篇 2021年6月24日 下午12:2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网站已开通vip会员功能,付费文章和付费资源,vip会员均可免费查看与下载,建站不易,请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