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决战,蒋介石傅作义判断失误,林彪两次战略性建议,毛泽东果断命令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成为关键

作者:赵延垒 唐泽华

本文转载自:党史博采(ID:dangshibocai)

平津决战,蒋介石傅作义判断失误,林彪两次战略性建议,毛泽东果断命令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成为关键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伟大胜利而宣告结束。这一胜利使得解放军获得了稳定的战略后方和一支数量高达百万的强大战略机动力量。毗邻东北的华北地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共产党人的下一个目标。
同辽沈、淮海两大战役不同的是,共产党的军事统帅们从一开始就明白,要在华北进行的是一场以全歼华北国民党军主力为目的的大决战。如果能够在这场决战中获胜,共产党就可以进一步确立自己的军事优势。相反,国民党已经是输不起了,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将导致其政权的最终灭亡。
一、判断失误,国民党选择暂守平津
此时的蒋介石本来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迅速将国民党军撤出华北,加强其他战场。国民党军比较可行的撤退办法主要有两个,即经海路南撤和经陆路西撤绥远(旧省名,辖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1954年撤销)。蒋介石原本打算将部队南撤,但是,他在对东北我军入关的时间判断上犯下了愚蠢的错误。蒋介石认为东北我军经过连续50多天的大战,必须要经过4、5个月的休整和补充才能入关作战。愚蠢的判断必然导致愚蠢的决策。以对东北我军入关时间的错误判断为基础,再加上国民党军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坚持固守平津,撤出华北势必造成政治影响消极以及南撤本身存在客观困难等多方面原因,蒋介石最终于11月5日作出了第二个选择:暂守平津。当然,已经意识到华北难以长久支持的蒋介石也为自己留了后路。他指示傅作义“以一部兵力守备北平,以主力确保津沽(指天津和塘沽)”,“确实控制一个海口”以便在华北形势危急时,经海路南撤。
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是民国时期当之无愧的优秀将领。毛泽东认为“傅作义指挥能力较卫立煌(辽沈战役时任国民党军东北“剿总”总司令)等人为强”,蒋介石认为“傅总司令作战精神与战略之运用,均极勇敢周备”,美国人也视其为“第一流的军人”。解放战争初期,傅作义在大同、集宁战役和偷袭张家口等军事行动中曾给我军造成过重大损失。东北决战国民党军惨败后,傅作义意识到“东北不保,华北亦难独存”,但他同蒋介石貌合神离,因此不愿经海路南撤。西撤“老家”绥远本来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但考虑到绥远地广人稀,物资匮乏等实际情况,不到万不得已,傅作义决不愿意放弃平津地区而保守绥远一隅之地。

平津决战,蒋介石傅作义判断失误,林彪两次战略性建议,毛泽东果断命令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成为关键

◆东北野战军奔赴平津战场。
鉴于形势紧迫,傅作义于1948年11月中旬开始调整部署,缩短战线。经调整后的华北国民党军自东向西,经唐山、塘沽、天津、廊坊、北平、怀来、张家口,成“一字长蛇阵”配置。其中傅作义嫡系部队17个师置于平绥路(即北平到绥远省包头的铁路)东段和北平以西,蒋介石嫡系部队共计25个师配置在北宁线(北平到辽宁省会沈阳的铁路)之平津唐段和北平以东,两部军队总计50余万。这个部署并没有完全遵照蒋介石“以主力确保津沽”的指示,而是照顾了双方不同的利益需求,准备在危急时刻各奔东西。
以当时的情况而论,如果蒋介石和傅作义迅速决策撤退,我军作战必将面临重大困难。当时我华北军区共有部队46万人,对傅作义本来就不占优势,而且华北第1兵团正在围攻阎锡山据守的太原。东北野战军虽然强大,但其主力因在关外休整而无法参战。10月30日,为了粉碎傅作义偷袭石家庄的计划,东北野战军已命令先遣兵团2个纵队又4个师提前入关,但这并不足以改变华北地区的兵力对比。
但是,国民党决策层犯下的严重错误给了解放军一次求之不得的千载良机,也使自己跌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二、从谏如流,毛泽东决定双管齐下
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使得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一时间雄心万丈。早在10月30日,林彪在命令先遣兵团南下的电文中就提出,待辽沈战役完全结束后,东北野战军“稍加补充兵员,即向北平、天津前进,夺取平津”。这一建议对日后毛泽东平津战役的相关决策具有重大影响,也是林彪关于平津战役决策的第一个重大贡献。在此后的决策过程中,林彪将会再次贡献推进历史进程的战略性提议。完全可以认为,林彪在平津战役决策过程中表现出的锐意进取,同辽沈战役中的瞻前顾后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或许也是前一阶段国共双方实力对比发生重大转变的一个体现。
此时的毛泽东首先表现出的倒是谨慎和保守的一面。毛泽东在10月31日致林彪等人的电文中主张东北野战军除先遣兵团外,主力“应休整一个月左右”。在东北野战军主力休整期间,毛泽东计划首先夺取绥远省会归绥(今呼和浩特),山西省会太原,为下一步作战创造条件。毛泽东之所以会如此考虑,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东北野战军经过长时间的连续作战,部队伤亡程度和疲劳程度都极其严重,进行休整确有必要。其次,毛泽东此时的注意力正在迅速转向烽烟四起的淮海战场,对于华北战场态度必然有所保留,这一点从同期毛泽东发往各战场的电文数量即可得出结论。

平津决战,蒋介石傅作义判断失误,林彪两次战略性建议,毛泽东果断命令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成为关键

◆毛泽东《关于平津战役作战方针》的电文手稿。
1948年11月5日,华北军区第3兵团包围了归绥,11月8日,中央军委批准了第3兵团攻击归绥的计划。就在同一天,徐向前(时任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第1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致电军委建议增兵2个纵队至太原前线。毛泽东接电后认为,攻打归绥有惊动傅作义,促使其提前西撤的可能。太原前线我方兵力确实不足,要想打破僵局必须增兵。基于以上分析,经多方协调,中央军委于11月9日下达了撤围归绥,集中兵力攻克太原的指示。就在这份电报中,中央军委明确提出华北作战的总目标就是抑留傅作义集团,等东北野战军入关后予以彻底歼灭。
11月15日,林彪等东北野战军领导人经过对形势的认真分析后致电军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林彪等人认为,淮海战役开始后,国民党军前途凶多吉少,蒋介石和傅作义撤出平津的可能性增大。为了尽可能地抑留傅作义,仅仅撤围归绥还不够,还应当暂时不攻太原。11月15日电在平津战役决策过程中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以此为起点,毛泽东解决傅作义集团的构想开始发生重大转变,此后所有的战略构想都将围绕如何抑留傅作义集团来进行,平津战役决策过程即将走进一个新的阶段。11月16日,即接到林彪等人电报的第二天,毛泽东就致电徐向前,建议缓攻太原,17日,徐向前复电表示同意。
撤围归绥和缓攻太原的双管齐下虽然能够从心理上起到麻痹傅作义的作用,但却并不能完全阻止其逃跑。一旦精明的傅作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随时都有可能实行撤退,而华北我军并不具备独自抑留傅作义集团的能力。如此一来,决战华北将成为镜花水月。为避免这种被动局面的出现,就在决定缓攻太原的同一天,毛泽东已经开始酝酿另外一项能够真正决定华北战局走向的重大决策。
三、将帅同心,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
林彪等人在11月15日致军委电中除了建议缓攻太原外,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提议。林彪认为,在国民党军据守的张家口和保定两地之中,哪一处敌人兵力较多且易于包围,即集中华北1、2兵团予以包围。包围后采取“围而不攻”的办法,这样就可以拖住傅作义,使其无法及时撤退。

平津决战,蒋介石傅作义判断失误,林彪两次战略性建议,毛泽东果断命令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成为关键

◆毛泽东、周恩来在西柏坡中共中央军委作战室。
毛泽东对林彪的这一建议进行了认真分析。毛泽东认为,华北第1兵团如果从太原前线移师张家口,存在着部队感情上无法接受等原因,因此决定1兵团仍然执行包围太原任务。此外,华北军区可以集中2、3兵团包围张家口,但这样一来仅能阻止傅作义西撤绥远。如果傅作义决心撤退,他完全可以凭借强大的兵力把张家口的部队解救出来,而后从海路南撤。至于保定地区,由于守军仅仅是2个保安师,包不包围无关大局。基于以上分析,要想真正地抑留傅作义,除非按照林彪在10月30日的建议,东北野战军主力迅速入关。11月16日,毛泽东将上述意见电告林彪,征询关于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一事的意见。
此时的东北野战军正在按计划进行休整。接到毛泽东电报之后,林彪迅即于11月17日复电军委。在电报中林彪陈述了提前入关的一些困难,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折衷性的建议。对于东北野战军的困难,毛泽东自然心知肚明,并且在之前的时间里,毛泽东是主张东北野战军进行较长时间休整的。但自进入11月中旬以来,淮海战役进入关键阶段且我军已获得初步的主动权。在此情况下,蒋介石必然会考虑将华北国民党军尤其是他在华北的嫡系部队南撤。要达到抑留傅作义集团特别是其中的蒋系部队这一目的,东北野战军就必须提前入关。毛泽东进行军事决策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他一旦意识到某一问题的重要性,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坚定决心,迅速排除一切干扰因素,抓住关键点并作出正确的决策。完全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同蒋介石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11月17日,军委将上述考虑电告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在林彪还没有来得及进行答复的情况下,11月18日,毛泽东就正式下达了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的命令。
对于毛泽东的这一命令,林彪等人表现出了强烈的大局观和服从意识。11月19日,林彪等人复电军委,电报极其简单,正文连标点符号在内总计不过三十余字:“十八日十八时来电敬悉。我们决遵来电于二十二日出发,详细部署另电告。”

平津决战,蒋介石傅作义判断失误,林彪两次战略性建议,毛泽东果断命令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成为关键

中共平津战役总前委、中共中央华北局、华北人民政府、北平市的领导人在一起。从左至右为叶剑英、罗荣桓、彭真、薄一波(背向者)、林彪、聂荣臻、董必武。
为达成战役的突然性,毛泽东还强调东北野战军主力应“夜行晓宿”,隐蔽入关。同时又建议,由于傅作义在山海关还有1个军,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时不要走山海关(入关行动后期,鉴于部队行踪已被蒋军发现,从加快入关进度的角度考虑,林彪于12月6日命令后尾部队可以通过山海关进军)。为了继续迷惑蒋介石和傅作义,毛泽东还指示“新华社及东北各广播台在今后两星期内,多发沈阳、新民、营口、锦州各地我主力部队庆功祝捷练兵开会的消息”,在东北野战军领导人率指挥机构出发后一星期左右,沈阳报纸应“登出一条表示林尚在沈的新闻,并经新华社广播”。 
东北野战军入关将会直接改变华北地区的实力对比,共产党人在胜利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但傅作义的逃路还没有被彻底封死,华北敌军逃脱的危险依然存在,这种危险在东北野战军到达之前尤其不能忽视。
四、通览全局,解放军织就天罗地网
为了彻底麻痹和包围傅作义,以求干净彻底地歼灭华北国民党军,毛泽东经反复考虑,再次瞄准傅作义逃跑的两种最大可能,即西撤绥远和经海路南逃作出了两项重大决策。

平津决战,蒋介石傅作义判断失误,林彪两次战略性建议,毛泽东果断命令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成为关键

◆平津战役总前委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第一项决策,包围张家口,围而不攻。早在林彪等人11月15日致中央军委的电文中,林彪就已经提出了包围张家口,围而不攻的建议。傅作义退往绥远的唯一交通线就是平绥线,张家口正是这一铁路线上的战略枢纽。如果包围张家口,既可以直接阻止傅作义西撤,又可以迫使傅作义向西增兵援救张家口,进而延缓傅作义通过海路南撤的决策。11月22日,毛泽东下达了华北第3兵团包围张家口的命令。11月24日,毛泽东又致电华北3兵团司令员杨成武等人“抓住并包围之后,不要攻击,等候东北主力入关围歼敌人之后,再相机攻击”。鉴于张家口位置重要,一旦包围,傅作义必然派兵救援,在林彪建议下,毛泽东又决定华北第2兵团、东北先遣兵团均使用于北平至张家口一线。11月27日,毛泽东正式下达了平张线(北平至张家口的铁路)作战计划。后来这一方向战役形势的发展几乎完全按照毛泽东的预料进行。
第二项决策,出击平津,隔而不围。关于北平以东地区,毛泽东11月18日下达的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命令中,考虑的是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为了尽量避免惊动精明的傅作义,11月20日,毛泽东又提出首先隔断北平和天津,塘沽和唐山等地联系的想法,这就是“隔而不围”。以此设想为基础,经与林彪反复沟通,11月26日,毛泽东正式下达了东北野战军入关后的作战计划。

平津决战,蒋介石傅作义判断失误,林彪两次战略性建议,毛泽东果断命令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成为关键

◆供给北平前线的粮食正由东北起运。
在作出截断傅作义陆上和海上两条重要逃路的决策以后,毛泽东还不放心,仍然在想方设法尽量减少傅作义撤退的可能,力求把傅作义所有可能的逃路全部堵死。
到了12月10日前后,淮海战场上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已经被歼灭,黄维兵团大部被歼,杜聿明集团已被我军包围。如果解放军在短期内消灭杜聿明等部,必将促使蒋介石下决心撤退平津地区的部队。此时我东北野战军主力距离平津地区尚有数天路程,不能立即控制预定地区。在此情况下,12月11日,毛泽东正式提出平津战役作战方针,在此方针中,除了重申“围而不打”和“隔而不围”的原则之外,又作出了另外三项决策。
第一,为了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各军南下,命令华东和中原野战军在歼灭黄维兵团后,留下杜聿明集团余部,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的部署。
第二,为了不使傅作义集团经济南向青岛逃跑,命令华东军区集中若干兵力控制济南附近一段黄河,并在胶济线(青岛到济南的铁路)上预做准备。
第三,为防止傅作义集团沿平汉(北平到汉口的铁路)、津浦(天津到南京附近浦口的铁路)两路向南逃跑,命令华北军区集中一切可用的力量阻击、迟滞敌军,配合主力歼敌。

平津决战,蒋介石傅作义判断失误,林彪两次战略性建议,毛泽东果断命令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成为关键

平津战役示意图。
随着毛泽东12月11日平津战役作战方针的提出,整个华北地区被罩上了一张天罗地网,国民党50余万部队被牢牢地困在了以平津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插翅难逃。此后的解放军各路部队,很好地贯彻了毛泽东的相关部署。曾经为国民党军屡建功勋的傅作义,此时除了坐等被歼之外已经别无选择。
结语
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进入北平,平津战役以歼灭国民党军52万余人的伟大胜利而宣告结束。平津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决定中华民族历史走向的三大战役完美谢幕。在这场命运的大决战中,共产党人获得了完胜。如果说辽沈战役使得共产党人看到了胜利曙光的话,平津战役后,天已大亮。

平津决战,蒋介石傅作义判断失误,林彪两次战略性建议,毛泽东果断命令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成为关键

东北野战军后尾部队通过山海关时的情景。
国民党军在三大战役连遭败北之后,南京方面的骨干军事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曾经不可一世的国民党军不但输掉了三大战役,而且输掉了再次进行战略决战的资格,甚至连组织有效的战略防御也已经不可能,其政权的最后崩溃已经成为必然。但蒋介石和李宗仁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说他们不愿相信和不敢相信这一点,因为这一切来得太快了。于是,他们开始倾尽全力部署所谓的“长江防线”,从而有了日后的渡江战役。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50195.html

(1)
上一篇 2021年7月21日 上午10:28
下一篇 2021年7月21日 上午10:3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网站已开通vip会员功能,付费文章和付费资源,vip会员均可免费查看与下载,建站不易,请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