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每四年就被羞辱一次,原因找到了

作者:左页,血钻故事执行主编

本文转载自:血钻故事(ID:xuezuangushi)

大家好,我是左页。

这篇文章本来是应该在奥运期间写的,但因为各种突发事件,一直拖到现在。那会儿许多读者问关于体育方面的问题,除了东京开幕式外,大家好像最关心下面两个问题:一是印度奥运成绩为什么那么差,二是举国体制好不好?

我本来想分开来回答,但想了想,觉得这两问题并非毫无关联,不如就结合起来说下。我准备重点讲举国体制这事,毕竟跟我们关系比较大,印度奥运成绩就当是一个例证吧。我讲不了太复杂的,但有可能会颠覆你对举国体制的认知。

印度每四年就被羞辱一次,原因找到了

不待见举国体制

许多人应该知道,印度的奥运成绩,就跟中国男足的成绩差不多,一直很差,而且差得非常离谱:

从1900年首次参加夏季奥运会到今年这届,印度基本没落下,但奖牌总量只有区区35枚——你没看错,这奖牌数量,还比不上我们在东京奥运会这一届赢得的奖牌数量,其中金牌10枚。

1984年以来,印度仅获得两枚金牌(2008、2021),曾创下连续三届(1984、1988、1992)奖牌吃零蛋的纪录。而这次东京奥运会,印度获得1金2银4铜,算是历史最好成绩了。 

有媒体制作了一张表,我补充了点东京奥运成绩,大家可以看下:

印度每四年就被羞辱一次,原因找到了

印度奥运成绩为什么那么差,网上分析挺多的,大家可以自己搜来看看,我不是太想重复那些东西,没啥意思。我接着要说的是这样一件事:

尽管印度奥运成绩差到不忍直视,但你相信吗,一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那会儿,都有不少知识分子主张,奥运金牌得第一的中国,应该向当时仅得一块奥运金牌的印度“学习”。
是真的,我并没开玩笑。看下面的截图:
 
印度每四年就被羞辱一次,原因找到了
印度每四年就被羞辱一次,原因找到了
印度每四年就被羞辱一次,原因找到了

我就不放作者名字了,一方面我没兴趣攻击个人,只是讲这么一件事,另一方面这类知识分子或学者挺多的,我截图的只是其中的代表。

为什么要向印度学习?原因,从截图里大家应该也能看出来,其实就是因为许多人觉得,人家的金牌乃“民间的成功”,而咱们的金牌用举国体制得来的。
 
从这事也能看出,举国体制是真的非常不受某些知识分子待见,靠这机制好像就算赢了也是“胜之不武”。
 
虽然听起来很荒唐,尽管中国奥运成绩遥遥领先,尽管连印度人自己都羞于提本国的奥运成绩,我们却还要贱嗖嗖“向印度学习”,你说怪不怪?
其实这都不算啥,因为所谓举国体制,一直就这“待遇”,应该说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对它的批评、嘲讽,就算有些批评已经近乎扭曲到了反常识的地步。
我印象最深的对举国体制的批评,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那会儿,各大网络论坛被一篇叫《奥运金牌的陷阱》的文章刷屏了,最后连最权威的国家级媒体也跟进报道了这事。
 
这篇刷屏文章现在网上还有,里面说,中国获得一枚金牌的成本过高,一块奥运金牌的成本差不多需要7亿元,还说中国人对金牌过分“崇拜”,其实不值得,没必要。
印度每四年就被羞辱一次,原因找到了

 

印度每四年就被羞辱一次,原因找到了
最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还做了一个类比,大家读一读感受下:

“现在奥运金牌已经变成一个汲取国家金钱财富的陷阱,它让我们陷得越来越深而又难于自拔。我们应该回想一下40年前军事强国梦的教训。40年后的今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
原子弹是我们需要的,但它不是我们的全部,我们不能为它付出太多。然而在40年前的当时,如果有人提议‘我们不要为造原子弹付出太多’,会有几个人能听得进去呢?”
后来正规媒体跟进报道后,已经澄清了这篇刷屏文章中所谓“一块金牌7亿”的说法是一低级谬误,至于上面这个类比更是扯淡,但是,就算正规媒体不同意该文部分观点,可也跟着批了下举国体制,比如说它的运行成本高、预算不透明、效率低等等。
 
总之,举国体制真的不受待见,乃至有的人觉得,我们宁愿跟印度一样一届奥运会得一块金牌也不要靠举国体制“打肿脸充胖子”。
 
可是如果印度人知道我们有这样奇怪的想法,估计他们会一脸黑人问号。因为在印度国内,他们对本国奥运成绩比谁都蕉绿,媒体上经常充斥着“失望”、“垃圾”、“耻辱”等字眼,就跟我们国内嘲讽男足差不多,印象最深的是里约奥运期间,一家媒体起一大标题:“每隔四年,世界就联合起来羞辱印度一次。”
印度每四年就被羞辱一次,原因找到了
英国也搞举国体制
不过先跟大家说下,我今天不是来为举国体制辩护的。而且估计大家也注意到了,现在国内批评举国体制的也比较少了。
一是我们的奥运成绩这么多年始终保持着很好的状态,而我们的国力蒸蒸日上,跟这成绩也是相匹配的;二是这些年我们也做了许多的改革,现在国内的体育运营模式,不再是完全的苏式举国体制,而是加入了不少市场元素,因此平息了不少人的怨气和自卑感;当然最重要的是,中国越来越富裕,花在奥运或体育方面的钱,已经看起来越来越能接受了。
所以举国体制也不需要我辩护了。其实我今天更想“重新定义”下举国体制。
按过去一般的定义,举国体制源自已经解体的前苏联,源自美苏争霸或冷战,简单来说,就是政府直接拨款,选拔培养有天赋的运动员参加竞技体育比赛。和这种体制相对应的是市场体制,即通过商业手段选拔和培养运动员,经费来自市场运作。
就目前来说,一般认为,前者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后者的典型代表是美国但其实呢,现在国际上许多国家都不怎么“典型”,都是“混合型”的,就是政府拨款+市场运作,只是两者的比例和功能可能不太一样。
比如,现在中国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就不完全是政府主导,所以其实也不“典型”——那是刻板印象、老黄历了。
像现在国内的篮球、足球,都有职业联赛,而且得到的商业赞助也是各大体育项目中最丰富的。再比如前些年网球领域实验的“单飞”模式,催生了李娜、郑洁、彭帅、晏紫等非常优秀且个人商业价值极高的运动员。(网球现在有点后续乏力)这些都不是完全由政府出资、主导的。
再比如,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自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仅获得1枚金牌的惨淡“印式成绩”后,痛定思痛,决定加大政府投资(里约奥运投入了5.43亿英镑),成立了专门政府机构UK Sport进行管理。
换句话说,现在英国的竞技体育管理模仿,也是所谓的举国体制。而且效果惊人。2016年里约奥运会,英国奥运成绩甚至冲到了第二,超越了中国。今年的东京奥运会,英国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排名第四:
印度每四年就被羞辱一次,原因找到了
印度每四年就被羞辱一次,原因找到了
当然我并不是说,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采用了举国体制,就能“重新定义”举国体制了,但我觉得这事挺有意思,它至少能破除掉一些意识形态偏见。
 
其实无论举国体制还是市场体制,都是一种资源调配的手段而已,本来就不天然姓社或姓资,一般来说,结合本国国情,两者配合起来用,效果最佳。
而且,两者之所以对立,注意是对立,其实源自冷战,源自美苏争霸那段历史。而举国体制之所以会被认为劣于市场体制,让我们的知识分子感到自卑,我说句诛心的话吧,其实也是因为苏联在那场冷战中失败了,所谓成王败寇嘛——苏联败了,因此它搞的一切,包括举国体制,也就会被认为相对低劣、需要丢弃。
 
不过说到这,就有个问题了,既然英国都搞举国体制了,且非常有效,那奥运成绩长期差得羞于见人的印度,为什么不搞呢?
 
顺着这个问题,我们接着来“重新定义”举国体制。

印度每四年就被羞辱一次,原因找到了
“尬”味印度
 

要回答印度为什么不搞举国体制,那就要首先弄明白印度这个国家的特点。

简单来说,印度是一个非常“尬”的国家。

我们知道,1947年印度独立后,制定了号称“世界最长的宪法”(1970年修改过),其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印度人民已庄严决定,将印度建成为主权的社会主义的非宗教性的民主共和国”。

印度每四年就被羞辱一次,原因找到了

也就是说,依据宪法,印度是一社会主义国家。而且上世纪50年代,国大党的尼赫鲁还实施过国有化改造,而且一直到上世界80年代,印度才推行私有化改革,而且一直到本世纪,印度都还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

但印度始终不承认共产国际的领导,所以在过去的社会主义阵营内,大家都仅仅把它视为“泛社会主义国家”,直到中苏交恶,印苏趁机结盟,它才被视为社会主义国家。

尽管如此,印度始终就不是由共产党执政的国家(该党在印度的影响力极小),而且它一直实行联邦制,中央政府很难掌控各地方联邦,而且国大党一党统治的垄断局面被打破后,现在的印度是多党林立这样一个政治生态。

所以印度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国家,其实现在也有点不好说。那这种尴尬和暧昧,会造成什么后果呢?直接说吧,这种尴尬和暧昧的局面,处理得好,能取两种制度之长,可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同时沾染上两种制度的劣势。

不说它的经济和种姓制度因此受到什么影响了,单说竞技体育和奥运成绩,肯定是受到了非常大的坏影响。简单来说,就是现在的印度竞技体育,既没办法学美帝的市场体制,也没办法实施中国那样的举国体制,两头不靠。

接下来,我们分别说下美、中、印三国竞技体育的运行模式,做个对比,大家大致就懂我说的意思了。

我们都知道,美帝竞技体育的市场化运作是世界上最成熟的,而且可能也是世界上独一份。这套成熟的架构,主要由四个独立且相互制约的非政府组织构成:美国奥委会、美国单项体育联合会、美国职业体育联盟、美国大学生联合会。联邦政府中不设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

这几个非政府组织,通过个人捐赠、比赛售票、媒体转播、广告商赞助获得充分收入,进而组织比赛、培养运动员,促进体育事业发展。而且他们的收入和支出都是公开的,接受公众监督,以美国奥委会为例,它的收入构成如下:

印度每四年就被羞辱一次,原因找到了

(图片来自《中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
 

而中国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跟美国很不一样,由政府主导。行政管理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决策层,即国家体育总局;管理层,主要由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各个单项运动协会组成;执行层,包括管理层下属的业务处室、运动队、各个省市相关部门以及从局到科相应的对口体育管理部门。

整个竞技体育的训练和竞赛,从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到国家队,然后到省市行政部门、省市体工队,再到运动学校或科系、体校,是个有机系统,分工明确,井然有序。

但整套体系主要由国家财政支撑,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近些年一直在调整和改革,所以经费来源也开始多元化了。

比如我们上面说到的中国女子网球职业化探索,运动员只需交纳收入的8%-12%,就可享受教练、奖金、参赛自主。再比如2010年,我国还出台了《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化的指导意见》,提供各种税费优惠、融资支持政策,支持和规范职业体育。

中美两国两套不同的竞技体育运行模式,单从奥运成绩来看,应该说两者都是非常有效的。但也有各自的短处,中国这套机制的弊端,过去说太多了,这儿不赘述了,美帝的市场体制当然也有短处,比如许多缺乏观赏性的项目,很难获得观众,而没观众,就很难获得票房和赞助,自然就会比较弱。

印度每四年就被羞辱一次,原因找到了
(图片来自《中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

美国类似,印度的竞技体育也由非政府组织参与管理,比如印度奥委会各单项体育协会,政府也不干预,不过后者或多或少受制于前者,两者之间并非完全独立。

除此外,印度政府内部也设立了具体体育管理机构,监督单项运动协会,维护政府利益,叫印度体育运动管理委员会。还有一个政府组织,叫印度青年与体育司,它一般和印度体育管理委员会配合,负责监督运动训练、体育选才、竞赛活动、体育领导人选举。

其中,印度体育运动管理委员会设有六大中心,下设于不同地区,负责管理相关地区的体育选材计划、地区运动会计划、体育寄宿学校和全国教练员管理计划。这些中心的收入,主要通过帮助邦政府或中央政府完成相关计划来获取。

所以印度竞技体育的管理架构,大致是这样:印度体育运动管理委员会、印度青年与体育司(政府组织)、印度奥委会以及下辖各单项运动协会(非政府组织)。

具体怎么运转呢?

根据印度国家体育政策,印度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向全国各单项运动协会提供财政帮助,而印度中央和地方政府无权干涉单项协会具体管理和运转,他们完全独立,包括领导者的换届选举。另外印度体育运动管理委员会,还要向各单项运动协会提供办公用房和其他设施。

所以你看,印度整个竞技体育管理模式比较复杂,既有政府组织,也有非政府组织,那些所谓的非政府组织,虽然看起来独立,可财政又全靠政府拨款,没动力自主创收,而政府虽然负责给钱,可具体的管理机构又没法统摄全局,甚至都没权力介入管理。

总之,一股浓浓的“尬”味。

那么,印度政府给体育事业的拨款又有多少呢?我看到的数据是这样的:
比如2004年,印度政府通过的预算案中,体育拨款只有0.38亿卢比,仅占整个教育拨款的3%;2007-2008年印度财政预算案中,教育经费拨款达2867亿卢比,可体育拨款仅为49亿卢比。

2008-2009年,体育拨款预算终于增加到了110亿卢比,但教育经费预算高达3440亿卢比,依然不成比例。
近年来,印度的教育预算一般占整个年度预算的4%左右,而其中体育一般只占其中的0.1%。不是一般的吝啬。
 
为什么会如此吝啬呢?除了印度体育机构跟其他部门,以及党派斗争外,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穷啦。印度政府要实施的各类科技、军事计划太多,而“非必要”的体育则经常是被牺牲的那个。
除了政府拨款外,其实印度的单项运动协会,也会通过向企业拉赞助、个人资助或售卖门票等市场化运作获得收入,但这又遇到一个这样的问题:
在印度,体育分三六九等,板球无疑是最高阶的那个。这玩意一年拿了印度体育赞助的9成。有一项数据说,2019年印度全部体育赞助增长了17%,首次超过900亿卢比(12亿美元),但主要来自板球联赛,大概占了7,762千万卢比(10.5亿美元)。
 
所以有人说:“板球扼杀了印度的所有体育项目”。即便是曾经给印度带来8块奥运金牌的曲棍球也命运不佳。
 
从电视转播数据也能看出这点。2008年宾德拉获得金牌那会,印度观看奥运会转播的人数从180万飙升到300万(非常低的收视率),可同一时间,却有240万人观看了一场印度和斯里兰卡之间的板球对抗赛。
所谓市场偏好,导致市场畸形,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另外大家要知道,所谓的市场体制,是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作为基础的。比如,美国人的大学生联合会,组织各个大学打篮球比赛,卖门票赚收益,起码的条件是参赛的各个大学都有自己的篮球馆、训练中心吧。
 
但印度的问题是,类似学校操场和篮球馆这样的基础设施非常困乏,别说中小学基本没操场了,就连他们最好的大学也没运动馆、操场。
 
这些基础设施,除了个人捐赠外,是需要政府大力投资的。所以你看,我们常说美国竞技体育成熟的市场体制,完全不需要政府,依赖非政府组织通过商业行为独立运作,但这其实是真空理想,因为没有政府提供的基础设施、基本的法律规章,市场不可能正常运行的。
 

印度每四年就被羞辱一次,原因找到了

小结
我们前面说过,无论政府拨款还是市场筹钱,都是一种资源调配或集中的方式,抛开意识形态偏见,其实并没有高低之分,两者也不对立,完全可以相互融合。
而且两种体制要有效运行,都必须具备这样几个前提:即一个国家必须有资源,且这些资源可以大规模集中起来,然后有效地运用于奥运比赛或任何其他国家间竞争的大事情。
 
简单总结下,就是无论政府拨款(所谓“举国体制”)还是市场筹钱模式,都必须具备三个共同的要素:有资源、大规模集中资源、有效运用。
 
假设一个国家穷得要命,拿不出什么资源,那无论政府或市场主体,都没办法运行。但仅有资源也不够,就比如我们上面说的印度,无论从人口体量和经济发展程度来说,资源都是够的,可为什么还是不行呢?很简单,因为它缺乏“大规模集中资源”这一能力(至少在奥运比赛这事上如此),无论市场还是政府,都是失灵的,更别说“有效运用”了。
推而广之,世界上任何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包括奥运比赛、战争、抗疫或科技竞赛等,要想赢,都必须具备“大规模集中资源”这一能力,无论你是通过市场主体去集中,还是通过政府去集中,否则很难。
我理解的“举国体制”不是单指政府主导大规模集中资源模式,是单指“大规模集中资源”这一能力。
我们过去对通过政府去集中资源做大事这一模式深感自卑,各种抱怨、骂骂咧咧,甚至自卑到“向印度学习”。我其实也理解。
但我想说的是,其实政府和市场从来就分不开的,就算大家羡慕的美帝最成熟的市场体制,如果没有美国政府提供稳定且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法律法规的稳定运行,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没有“大规模集中资源”这一能力,是真的值得自卑,但如果仅仅是因为政府主导模式就自卑起来,我就觉得大可不必。
假设,一个国家的建设比别的国家晚,基础也差,还老被人欺负阻挠,那政府要不要出手呢?当然出手啊。难不成,坐等别人欺负,每四年被国际社会联合羞辱一次?世界上哪有这样傻的国家?

END

本文作者:左页,血钻故事执行主编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71217.html

(0)
上一篇 2021年9月1日 上午11:04
下一篇 2021年9月1日 上午11:1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