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对华政策评估频现分岐

作者:周德武

本文转载自:公评世界

拜登对华政策评估频现分岐
美国总统拜登10月30日出席罗马G20峰会。
拜登这几天在欧洲享受着高曝光度,同时也让白宫的随从提心吊胆。对于一位年届79岁的老人而言,谈话忘词、甚至话题跑偏再正常不过了,但身为美国总统,人们对他的要求近乎苛刻,人生的常态也会被渲染为老态或不正常了。更何况这一次欧洲之行,拜登给自己挖的坑不得不亲自去填,这不仅是个智力活,更是一个体力活。

修复美法关系成为拜登之行的重头戏,虽然拜登和马克龙在电视镜头前做足了文章,勾肩搭背好不亲热,尽显两国已“冰释前嫌”。拜登称,在美澳核潜艇交易问题上,美国做得“笨手笨脚”,马克龙也认为,该解释的都解释了,美国保证今后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许多人好奇的是,这600多亿美元的“世纪合同”就凭着拜登这一句婉转的道歉就轻轻翻过,不能不佩服法国人的“宽容”。

无论是“笨手笨脚”,抑或动作麻利,只不过是一种行为方式而已。而美国之所以从背后捅法国一刀,终究是利益使然。更何况,美澳之间达成的核潜艇协议还有更大的战略谋划,早已超越了法国人的视野。今年8月,拜登顶着巨大压力,坚持从阿富汗撤军,并毫无隐讳其意图,那就是要聚焦亚太、剑指中国。而澳大利亚,作为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一员,与美国同根同源,在其亚太战略布局中显然占有更特殊的地位,所以美国不惜冒着全球核扩散的风险,急于武装澳大利亚也就不足为怪了。

拜登政府此次“笨手笨脚”、以不讲技巧的方式,置法国利益于不顾,再次凸显了“美国优先”的理念根深蒂固,体现了美国人的傲慢与算计。拜登的“笨拙”不仅体现在法国身上,其实也同样适用于中国问题的处理手法上。

拜登对华政策评估频现分岐

▲拜登与法国总统总统马克龙在镜头前勾肩搭背。

拜登入主白宫后,本可以与特朗普做一次彻底的切割,真正回归多边主义路线,不仅仅是宣布重返世界卫生组织、重新加入《巴黎协定》,更重要的是以实际行动,践行大国合作的要务。但是拜登却犹豫不决,继续执行着特朗普路线,以至在短短的10个月里,支持率就急跌至42%,成为50年来美国历任总统中跌幅最大的总统。拜登与选民蜜月期如此之短暂,可见美国选民对他的失望程度。而迄今处理不好中美关系,则成为拜登的一大败笔。

地球围绕大国转。在当今世界,一些大会没有美国的参与,世界会深感无奈,同样没有中国领导人的现场出席,世界一样倍感失落。由于疫情的原因,中、俄等国领导人皆以视频方式出席G20峰会。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称,这给了美国更好领导世界的机会,但是世界主流媒体并不认同这个观点,这恰恰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个世界尚处于极不正常的状态,连常态化的国际旅行也无法保障。世界越是处于危机状态,越需要大国合作,以共渡时艰。但遗憾的是,照拜登现在的思路,其开展的元首穿梭外交,除了拉帮结伙、迫使一些国家选边站队之外,实在看不出来这位总统还有什么新花样。

美国内部严重撕裂,政治极化登峰造极,国内政治议程难有共识。唯一有共识的就是美国推行对华强硬政策,但这种共识也是打了不少折扣的。

最近美国主流报章频繁爆料,拜登政府在对华政策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政府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凸显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复杂性、多面性及矛盾性。

拜登一边喊着不与中国搞“新冷战”,另一方面却处处以意识形态划线,大搞“价值观同盟”外交;在涉及台湾等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不断挑战中国的底线、踩踏中国的红线,视中国为美国的最大威胁和挑战,蓄意干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两年前,德国总理默克尔曾经给特朗普上了一课,这一次该轮到这位“欧洲铁娘子”给拜登上上课了。三天前,默克尔正式辞任总理一职,但因为德国选举出现僵局,新总理难产,她不得不在德国舞台上继续发挥余热。前几天,默克尔出席欧盟峰会,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称,日后没有默克尔与会,“就像没有梵蒂冈的罗马,没有埃菲尔铁塔的巴黎”。这一次默克尔以看守内阁的总理身份出席G20峰会和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大会,想必也会享受多国领袖对她的敬意。

拜登对华政策评估频现分岐

▲默克尔在G20峰会上与意大利总理德拉吉打招呼。

默克尔在接受《南德意志报》采访时吐露真言,也算是给世界领导人的“临别赠言”。作为在任总理长达16年的政坛长青树,她回忆道,2005年上任时,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2.8万亿美元,而中国只有2.3万亿美元,而如今,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高达14.7万亿美元,而德国只有3.8万多亿,这就是现实,“世界的平衡早已发生改变,我们应该用用明智的方式对待中国。”

拜登上台不久就抛出了竞争、合作与对抗的3C对华政策指引,竞争是主轴,合作与对抗是两轮,三者并非平行关系,而是根据竞争的需要,交替使用合作与对抗的两手。但这种做法是否明智,世界自有评说。虽然今年以来中美之间的接触比特朗普时期明显增多,但这种接触只限于缓和关系,而不是逆转错误的对华政策。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在出席美国养鸡协会活动时坦言,“中美关系就像一堆干柴”,随时因为一场误会而引发大火,“对我们所有人都会有非常严重的影响。”

美国《政客》新闻网10月29日报道,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与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在对华关税问题上出现了分歧,沙利文主张对于一些美国关键行业的产品加征关税,同时减少对其他数千种商品的关税。但戴琪希望这样的行动不要太快,以便为双方的贸易谈判留出足够的时间。据报道,拜登政府的大致思路是,制定一个范围更窄、更加严厉的对华关税新结构,即通过降低关税或提供豁免的方式为一般性的企业减轻关税负担,为此,美已启动免除500多种中国产品关税的程序。但在钢铁、太阳能板、电池、半导体和芯片等涉及美国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上,美拟出台更严厉的加征关税等措施。这就不难理解10月初戴琪在美国战略与研究中心发表政策演讲时,花了大把时间谈中国的钢铁、太阳能等产业补贴问题,甚至扬言保留采取一切工具的权力,包括对中国进行新一轮的301调查,这为美国下一步采取新的制裁行动埋下了伏笔。

妥善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是拜登竞选和就任时的四大承诺之一。据10月26日《华盛顿邮报》援引美国政府官员的话称,在气候问题上出现了“克里派”和“沙利文派”。气候特使克里一直主张通过中美最高领导人的接触来推动双方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但是此举最初遭到沙利文的反对,认为恢复中美最高领导人的接触为时尚早。拜登政府内部的抱怨是,克里作为气候问题的特使,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并深陷气候问题之中不能自拔,而沙利文需要从全面、多变量的角度看待中美之间的竞争关系,要比克里更有“大局观”。但是克里第二次访华及美副国务卿舒曼来华访问无果而终之后,美方意识到中美之间的竞争面临失控的危险,必须与中国一起加以管控。于是美国才痛下决心,即必须从最高层接触入手,否则将无法打开局面。之后拜登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了通话,从而推动中方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作出新的承诺,指望为格拉斯哥气候大会注入新的动力。

拜登对华政策评估频现分岐

美国气候特使克里9月份访问天津。

美国共和党联邦参议员卢比奥等人对克里发难,把国会迟迟无法通过涉疆法案归咎于克里,认为“克里是阻挠美国推行强硬对华政策一大障碍”,敦促拜登政府“是时候解雇克里了”。而另一方面,拜登政府内部也一直担心,如果对华制裁过于严格,将会导致中国生产的大量多晶硅产品无法出口到美国,进而影响到拜登政府的气候行动蓝图的落实。据美国相关官员的评估,重构多晶硅的全球生产及供应链,实现在中国之外的采购,至少需要5到10年时间,在这个过渡期内,拜登政府不得不掂量制裁中国带来的连带后果。

美国对华政策的辩论频现分岐,笔者认为有以下值得关注的动向。第一,美国对华政策的评估已近尾声,在此期间出现分岐实属正常,说明此轮美国的涉华辩论较为充分,这为下阶段制定务实、理性、不过分极端的对华政策会有所帮助。第二,从美国主流媒体透出的信息看,这两次具体政策争执之后,最终都是对华“接触派”的意见占了上风,克里和戴琪的建议均被采纳,说明拜登本人在对华政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沙利文只是“顾问”的角色,其对华鹰派立场既不能被夸大,也不容轻视。第三,美国对华竞争战略将更加聚焦于科技领域,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打压会更加执着,甚至不惜以关税手段帮助美企参与竞争,对此我不必抱有任何幻想。第四,美对华在释放积极信号的同时,立刻就有更消极的事件加以对冲,说明美国强硬派不希望看到中美关系的解冻或重启,美国内部的政治博弈异常激烈,对拜登改善对华关系的努力将产生较大的牵制。

 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对华战略的大框架已定,剩下的只是修修补补与微调,难以改变中美之间的竞争格局。更何况大国关系的运行有其内在的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说,管控中美竞争、不至酿成大国间的历史悲剧,成为两国政治家们的共同责任。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96882.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0月31日 上午11:54
下一篇 2021年11月1日 上午10:2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