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关乎每个人机遇的大事,难且值得

作者:谭主

本文转载自:玉渊谭天(ID:yuyuantantian)

最近,《巴黎协定》签署以来最重要的气候会议,正在格拉斯哥召开。

5年前,习近平主席曾致信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巴黎协定》的正式生效表示祝贺。

5年过去,这份被称为“拯救人类最后机会”的协定落实情况,并不理想。气候问题政治化、资金落实不到位、一些国家甚至曾经退群,都是阻碍。

应对气候变化,不在口号,而在行动

这件关乎每个人机遇的大事,难且值得

不久前,中国发布了两份重磅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放到国内的时间坐标上,这是中国在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年之后,出台的顶层设计文件,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新的节点。放到全球的时空维度上,中国再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与决心。

气候问题很复杂,但中国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每一步,都意味着新挑战。每一步,都蕴藏着新机遇

这件关乎每个人机遇的大事,难且值得

11月1日,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大会领导人峰会当天,习近平主席发表书面致辞。其中再次提到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

如何理解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第一个可以观测的时间坐标,是一年。

从2020年9月宣布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开始,一年时间,习近平主席在20多次公开讲话中,反复提及

这件关乎每个人机遇的大事,难且值得

重申,就是态度。而重申最多的词之一,是“必然选择”。碳达峰碳中和不是谁的要求,而是中国的内生需要。

这种内生需要,中国早已稳步谋划。曾多次参与规划编制、熟悉中国发展思路的董煜,提示谭主注意两场特别的会:

  • 一次是今年3月份中财委第九次会议,会上提到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 另一次是今年4月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其中提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

碳达峰碳中和,只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既定轨道中的新目标

而生态,正是最大的先机。习近平主席很早就基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给出了一句论断: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这件关乎每个人机遇的大事,难且值得

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习近平主席讲过不少相关的历史故事。正是基于这样深邃的历史认识,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

2012年之后的8年,正是观测中国决心的第二个时间坐标

就在2013年5月的一次会上,习近平主席就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不会走欧美的老路。走老路,去无节制消耗资源,去不计代价污染环境,难以为继!

中国的新路,站在什么样的出发点?

董煜从“生态”这个词的内涵进行了阐释: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高级形态。应对气候变化,也在生态问题的框架之下。

十八大以后的每个五年规划里,关于“气候变化”的内容都很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也越来越主动。 

背后的逻辑,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向千余名师生,做过讲述: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保护与发展是统一的,保护生态环境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也是统一的。

这件关乎每个人机遇的大事,难且值得

因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关键,正是生态要素的保护。

不久前的生物多样性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设立三江源等首批五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是集草地、湿地、森林、河流、湖泊、雪山、冰川为一体的生态系统,也是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和谐共生的样本。

这些样本都在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按董煜的话说:

气候变化的因素,跟生态的要素紧密相关,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生命共同体,对全球的气候调节都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眼下,“生态兴”的图景已经逐步展现,中国在碳排放方面的工作力度也将逐步加大。

中国承诺过,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个目标,很难,但中国在2018年完成了。现在,中国又立下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这个目标,更难,但是值得

路虽远,行则将至。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有自己的节奏和步调,一路都是这么走来的,也将继续走下去。

这件关乎每个人机遇的大事,难且值得

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绝非易事。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

实现这个目标,中国需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 

就在格拉斯哥气候大会召开当天,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分享了一组数据:欧盟、美国、日本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所用的时间分别是中国的2.4倍、1.4倍、1.2倍。

这件关乎每个人机遇的大事,难且值得

这意味着,迎来转机,要付出更大努力。

格拉斯哥气候大会一个重要的议题是以煤炭为主的旧能源转型。会前,主办国英国就表示,不会达成终止燃煤协议。转型,绝非一蹴而就。发达国家就很能说明问题:

德国要到2038年前,煤电才会退出能源市场,这距离德国碳达峰过去了近50年。对于人口不到中国十分之一的德国来说,火力发电的退出尚且需要经历这样的过渡期,对于中国这个能源需求大国更不能搞“一刀切”。

能源安全和减排并不是矛盾体,科技是关键的钥匙。中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高效煤电供应体系,燃煤发电机组大气污染物的超低排放标准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

煤炭绿色化,除了自身清洁减排,还在于高效转化利用。

一个多月前,习近平主席在陕西榆林考察时,专门去了一家和煤炭有关的公司——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在这里,煤,变成了各种化工产品。

这件关乎每个人机遇的大事,难且值得

这个过程,并不好走。占全国煤炭探明储量五分之一的榆林,2013年的GDP增速由多年的两位数,降至个位数。“榆林经济归零”的论调,开始出现。

榆林,亟需转型。那时,一些转变开始发生——榆林化工的生产线开始建造,建立了从煤炭到甲醇再到聚烯烃及各种化工产品的产业链。

发展与减排的矛盾背后,是“危”与“机”的辩证法

转型后的榆林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2021年上半年,榆林GDP名义增速25.62%,位居全省第一

这件关乎每个人机遇的大事,难且值得

 

转机,不仅在于低碳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在新能源转型。

中国用了10年时间,淘汰了1.2亿千瓦煤电落后装机,而第一批装机约1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现在正在青海开工建设。

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4年,光伏发电将占全球能源的20%以上。原因,是过去10多年间,光伏发电的成本,不断在下降。背后的推动者,正是中国——中国光伏产业为全球市场供应了超过70%的组件。

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带动了新的转机。

董煜用了一个词:通道。打通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通道,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有着全球最大光伏发电基地的青海,打通了通往“金山银山”的一环。但因为用电需求多在东部,这意味着还需要特高压技术支持打通另一环。有了负责生产能源的光伏,负责运输的特高压,又带动了电动车的消费市场。

过去10多年,中国已经打造了一个关于新能源的产业闭环。三个领域,中国都领跑世界

这件关乎每个人机遇的大事,难且值得

按董煜的话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会带动系统的变化。

系统的变化,涉及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交通运输等诸多行业,这其中,会有机遇的东风,也一定会有改变的阵痛。

全球市场眼下正面临“少煤、缺气、电荒”与供应链紧张的双重困境。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在保证供应链安全的情况下,既要完成产业升级的“巨人转身”,又要同步推进清洁能源的逐步过渡、替代,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困难和挑战,需要全球共同面对。

这件关乎每个人机遇的大事,难且值得

眼下,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各国,又有了站在一起的契机。

气候危机,相比巴黎气候大会时期,更为严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商量着办,也显得更为迫切。

格拉斯哥气候大会的第二天,与会的各国领导人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包括中国、俄罗斯、巴西在内的114个国家共同签署了《关于森林和土地利用的格拉斯哥领导人宣言》,承诺到2030年停止砍伐森林,扭转土地退化状况。

现在,中国平均每天新增造林面积约12000公顷,甚至连沙地面积一度占比达到87%的内蒙古多伦县,现如今森林覆盖率也已经达到40%左右

这件关乎每个人机遇的大事,难且值得

减碳,需要的不是空洞的语言,而是切实的行动。五年前的《巴黎协定》,给世界各国提供了行动的契机。

《巴黎协定》可以达成,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秉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协商一致的结果。这一过程,中国,同样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巴黎协定》提出,自2023年起,每五年将进行一次全球盘点,评估各国在减少碳排放方面的实际行动及其在减缓气候变化中做出的贡献。

这样的评估,不仅对于情势迫切的气候危机至关重要,同样也牵动着全球治理。这样的背景下,只有详细透明的数据提供支撑,才能使《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真正科学、公平地实现。

2016年,中国首颗碳卫星成功发射升空。这是全球第三颗专门用于观测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卫星,在此之前,全球只有日本、美国两个国家发射了碳卫星。

这件关乎每个人机遇的大事,难且值得

一年后,中国宣布,碳卫星数据向全球用户免费开放。

共享数据不到半年时间,就有75个国家下载了超过100万份文件。持家先有账,只有知晓具体数据,各国才能更清晰地制定自己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

中国的远见,在于让减排更透明、公开,让气候问题摆脱一些国家的政治操弄。

在《美国经济与社会学杂志》主编克利福德·柯布看来,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贡献,不止在推进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中国还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给世界新的启发

这件关乎每个人机遇的大事,难且值得

从工业革命开始,环境总是服务于发展。如何既让几千万人摆脱贫困,又保护他们的自然环境,平衡似乎不可能实现。但在中国,生态文明理念被提升为国家战略,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全新概念,一切,都变了。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2018年,习近平主席曾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讲述了生态的意义:

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而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则导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衰落。

气候问题,关乎的是人类文明的兴替。环球同此凉热,我们只能共同应对,共同参与。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

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唯有合作与行动,人才能不负青山。

而青山,同样定不负人。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99995.html

(1)
上一篇 2021年11月7日 上午11:27
下一篇 2021年11月7日 上午11:3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