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最近一个多月防疫政策的转变

作者:西西弗评论J

本文转载自:西西弗评论(ID:xixifupl)

文/老C

从二十条到新十条,短短一个月之间,为什么政策前进的步子如此之快?

1、

1111日的二十条,到127日的新十条,有些朋友觉得防疫政策在短短不到一个月之间,一百八十度急转弯,让人目瞪口呆。其实不然,1111日的二十条,已经标志了防疫政策的改变。

20221111日颁布的二十条颁布后。我写了一篇文章《聊聊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认为,二十条给了两个明确的预期:第一、防疫不会走回头路,只会越来越松,不会收紧。第二个就是给了未来必然走向放开的清晰明确的信号。

二十条中的11-13条,都是关于为放开做准备的:

(十一)加强医疗资源建设。制定分级分类诊疗方案、不同临床严重程度感染者入院标准、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疫情和医务人员感染处置方案,做好医务人员全员培训。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增加救治资源。

(十二)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制定加快推进疫苗接种的方案,加快提高疫苗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特别是老年人群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加快开展具有广谱保护作用的单价或多价疫苗研发,依法依规推进审批。

(十三)加快新冠肺炎治疗相关药物储备。做好供应储备,满足患者用药需求,尤其是重症高风险和老年患者治疗需求。重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做好有效中医药方药的储备。加强急救药品和医疗设备的储备。

储备药物,加快疫苗接种,增加重症救治资源。这三件事都挺对的,是放开前要做的准备。二十条中包括了这三条,就代表着国家已经下定决心要放开了,只不过放开的时间表还不确定。

所以,二十条当天,我就下单买了退烧药,止咳药和抗原检测试剂。购买过程很顺利,送货及时,没出任何问题。

同样,做这三件事需要时间。不可能几天就完成这些准备。所以在公布二十条时,国家还没有决定要马上放开。

当时我的判断是未来会放开,但不会马上放开。上面这三条准备也是需要时间的。我当时认为,国家还是希望撑过冬季和春运,到2023年春暖花开的时刻,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放开。那时第四针开放,第三针普及率还能高一点,准备能更多一点,损失小一点。

然而,我判断错了。

2、

2022127日,新十条公布,允许阳性感染者居家隔离,这就是全面的放开

为啥1111日公布二十条,说要开始为放开做准备,127日,不到一个月就全面放开了?

放开的准备不够充分,这个都承认。二十条中提到的三条准备,并没有100%准备好。第四针没开放,新疫苗没来得及普及。各方面准备肯定没准备好,药物储备肯定也没储备好。

为什么127日这么着急的放开呢?

原因肯定很多,这个决策肯定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

防疫成本越来越高,防不住了。北京就是个例子,1111日新增感染人数刚刚破百,1121日就已经破千。北京已经全面居家办公,但还是挡不住疫情的蔓延。

经济压力也很大,11月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跌了5%以上。二十条颁布后,大家都知道未来会放开,基层防疫干劲也没了。原因肯定很多。

这么早放开,舆论是不是一个原因呢?我觉得舆论压力也是一个原因。

二十条到新十条之间,舆论场上对防疫的攻击一波接着一波。大白、核酸、基层、方舱,都是被口诛笔伐的对象。网络上大声叫嚣,新冠就是小感冒。主张防疫的人,被抹黑成防疫爱好者封控爱好者。更有心怀叵测之人,试图借反对防疫来搞事情。

刚刚放开的时候,一部分人兴高采烈,觉得他们大获全胜了。他们自诩是拯救人民于水火的英雄,在社交媒体上,得意洋洋的让人民永远记住推开门的这些人。

结果真放开了,这些人反而怂了怕了,说什么舆论没这么大作用,影响不了决策。

这些人天性就是只管闹事,不愿意承担一点点责任。当然,他们中的很多都不在国内,在海外发帖煽动,事情闹大了,他们就吃瓜看戏,确实也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这些人没这么大本事,门不是他们推开的。二十条公布时,放开的大方向已经决定了。迟早会放开。门肯定会打开。

但是,门迟早要开,不代表马上就开。门这么早被打开,没有再坚持一个冬季。这一点舆论狂潮起没起到了作用?我认为是还是有作用的。

127日的新十条的出台,肯定是个艰难的决策,背后有各种各样的推动力。无疑,那些哭着叫着要放开,没有一点耐心,一秒钟都不愿意等待的人,也是127日就提前放开的推动力之一。

3、

Omicron之前,坚持动态清零的,不仅仅是我们。大中华区的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也坚持到了Omicron时代才破防。

台湾在破防之前,也成功的抵御了一次Omicron疫情。

海峡两岸都是人,都是中国人,所以心态和碰到的问题其实挺类似。

4月份,台湾媒体有一则报道:

“为什么这次一样是Omicron,一样的台湾人,却守不住了?”

对此,台湾人几乎口径一致的提到“防疫松懈”,“年轻人松懈了,看阿妹演唱会就知道”、“自己出门看看,民众也玩得很开心”、“三剂施打率已经过半,民心也涣散了”;另有不少网友认为是“入境检疫天数缩短”所致,“入境的观察期缩短,最好有办法清零啦”、“守不住啦,台当局一直开放外国人入境,怎么守?”、“门户开这么大,最好有在准备!”

聊聊最近一个多月防疫政策的转变

我们都是人类,都有人类的优点和缺点。其他国家/地区的人碰到的问题,我们最终也都会碰到。在这个病毒强大的传染力面前,破防是迟早的,破防之前与之后,碰到的问题,也是类似的。

4、

未来会怎么样?如我上篇文章所说,最困难的时期还有2个月吧。但决策最纠结,情绪最茫然,信心最不足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少则3个月,多则6个月,就进入和其他国家一样的“后疫情状态”。疫情这件事就翻篇了。中国肯定能挺过去,不会出现社会不稳定,也不会出现重大舆论危机。舆论紧张程度会远低于2020年的武汉,也会低于2022年4月的上海。

宣布的死亡会很少,因为目前看死因确认很严格,大多数死因有争议的死亡都不会计入新冠死亡。但还是我之前说的,超额死亡是评价生命损失的唯一标准,也许我们要到2024年才能知道超死数据。在数据披露这方面,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比印度越南强,但比美国日本差得远。也不如香港台湾两个地区。

病毒是客观的,2022年12月-2023年全年,全国超额死亡百万以下就是了不起的成绩了。

现在就别再纠结了,开弓没有回头箭。全世界都走上了共存的道路。疫情这件事算是翻篇了。

后面会有新变种,会有重复感染,年年都会有超额死亡,但和西方国家一样,除非出现新的致命力增强的超级变种,没人在乎了。放开派没必要欢庆胜利,没人在乎疫情,不代表疫情不存在。清零派也没必要耿耿于怀,接受放开这个事实,未来能少感染就少感染。

明年又是新的一年,明年又会有新的问题新的挑战。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280461.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2月18日 下午2:54
下一篇 2022年12月19日 下午12:1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