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经济,我没有任何悲观的理由,除了这两条

作者:学爸蛋总

本文转载自:超级学爸(ID:chinasuperdad)

昨天,中国政府的期中考试成绩出炉了,2023年上半年GDP总值59.3万亿,同比增长5.5%,其中第二季度同比增长6.3%

对于中国经济,我没有任何悲观的理由,除了这两条

这个成绩咋说呢,略低于蛋总的预期,正常人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国家进步快一点,没有人不希望中国女排夺冠,没有人不希望中国芯片早日突破。

原本我以为上半年会在6%,其中第二季度会在7%左右。预期高,是因为去年的基数低,去年第二季度只增长了0.4%,去年上半年只增长了2.5%

但整体上我是满意的,因为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已经很努力了。抛开难度系数看分数,都是耍流氓。而2023年这卷子,简直是奥赛题。

经济学上有个说法,GDP有三驾马车,分别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投资)、最终消费支出(内需)和货物及服务净出口(外需)。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减掉土地购置费、旧设备购置费、旧建筑购置费),以及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研发投入等无形资产投资,商品房销售增值部分等。

由此可见,拉动投资包括大搞基建、刺激房地产(拿地部分不算、二手房不算)、开矿建厂(包括基建部分、购置设备、研发投入等)。

这让我想起了2008年底的四万亿投资计划。2008年下半年,中国经济也受到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出口急转直下,年初还是两位数增长,下半年开始负增长。

2009年一季度,出口转为两位数负增长,工业生产大幅度下滑,发电量出现罕见的零增长,大量中小出口企业倒闭,沿海地区出现失业潮。

当时的形势,一千道一万卡尔马克思来了也头疼。这时候出台刺激计划,也是迫不得已。这四万亿刺激计划有多威猛?

我们用数据说话,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一年猛涨30.1%。可以说,2009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的(投资贡献率87.6%)。

对于中国经济,我没有任何悲观的理由,除了这两条

四万亿投资,让中国基建突飞猛进(比如高铁),也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增加了群众收入,让中国经济转危为安、走出危机,但副作用也很明显。

第一,资金进入到了工业领域,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第二,进入到了房地产领域,导致了房价猛涨。第三,地方债务飙升,金融风险加剧。第四,通货膨胀出现,经济出现泡沫化。

说起产能过剩,就不能不提我国的钢铁产量。2008年我国的钢产量刚刚突破5亿吨,占全球的38% 2013年就飙到了8.2亿吨,占了全球的49.8%

对于中国经济,我没有任何悲观的理由,除了这两条

 

由于产能过剩,钢价大跌。但是对于企业来说陷入了两难,全行业平均每吨钢铁利润不足一块钱。唐山地区,有钢厂生产一吨钢材还得倒贴百十元。

很多人不理解,为啥倒贴钱还要开足油门生产。这是因为,钢厂投资大、周期长,不关厂赔,关厂更赔。工人要工资,政府要税收和GDP,钢企必须得有现金流。

所以企业咬着牙、硬着头皮也得生产。为了减少亏损,只能减少一切可以减少的开支,比如环保投入,所以那几年空气污染也特别严重。

当时国家要求限制钢铁产能,关闭一些低端钢厂。不过站到地方的角度,也有地方的难处。比如邯郸的武安市,这地方是非常依赖钢铁行业的。

如果说关就关,会严重影响地方的经济、就业乃至稳定。可又不能跟中央对着干,所以名场面出现了,也就是当地发改局的马科长,跟央视来了一场答非所问的采访。

当时觉得,这个马科长是个青铜,但后来觉得他是个王者。表面上看他在装糊弄推诿、出尽洋相,实际上也把地方的难处给说出来了,意思是我们不是跟中央对着干,而是要给我们一点时间。

对于中国经济,我没有任何悲观的理由,除了这两条

 

2013年之后,我们开始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一方面解决某些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推动产业升级。

2015年,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同年,中央也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最近几年,由于新冠疫情、美国霸权、俄乌冲突等原因,世界经济再次面临危机,我国也受到了冲击,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大。

我认为采取一些措施是必要的,包括拉动投资,难度在于控制资金的额度和去向。我们希望资金能进入新基建、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能进入到民生领域。

但是坚决不能让资金流向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低端产业,也必须要避免重复建设,更不能一窝蜂涌入房地产行业。房地产行业很重要,但必须要健康发展。

2023年上半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还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3113亿元,同比增长3.8%

上半年,资本形成总额拉动了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的增速,低于GDP的增速。因此下半年还是有潜力的,我们手里还有很多牌可以刺激经济。

值得欣慰的是,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1.8%13.9%,支撑高技术产业持续发展。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

再细分一下,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商投资比较大。蛋总不满意的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上固定资产投资只有9.4%

对于中国经济,我没有任何悲观的理由,除了这两条

从投资主体上看,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还是国有控股企业,说明关键时候还是要看国家队。民间投资同比减少了0.2%,也反映出了市场信心不足

2023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8550亿元,同比下降7.9%。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新房价格基本上稳定,跌多涨少,且跌幅和涨幅都不大。

对于中国经济,我没有任何悲观的理由,除了这两条

说完了投资,再说消费。最终消费支出是指个人或家庭在购买商品和服务上的支出,以满足日常生活和消费需求。包括衣食住行、电子产品,以及旅游、休闲娱乐等消费支出。

虽然说大家普遍感觉今年消费不给力,但消费却是今年上半年拉动经济的绝对主力。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7.2%

对于中国经济,我没有任何悲观的理由,除了这两条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餐饮业收入2.4万亿,同比增长了21.4%;旅游业总收入2.3万亿,报复性增长了95.9%。由此可见,我国消费还是比较旺盛的。

说完了消费再说出口,这个出口指的是净出口,也就是顺差,包括贸易顺差和服务顺差。服务贸易我国一般是逆差,但是今年上半年的逆差额我没查到,那我们就只说货物贸易。

上半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01016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出口114588亿元,增长3.7%;进口86429亿元,下降0.1%。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28159亿元。

如果按美元计,似乎更惨。按美元计,我国上半年出口总额同比下降5.2%,出口下降4%,进口下降6.8%;其中6月出口同比下降12.4%

出口数据不好看,但这怪不到我们自己头上。第一,悍然发动贸易战的是美国;第二,滥发纸币然后又拼命加息收割全世界的是美国;第三,强行推动产业脱钩的也是美国

美国的种种措施,毫无疑问是一场互相伤害,但是互相伤害也比只伤害我们自己强。就好比蛋总此前的比喻,我们正在熬一只史无前例的鹰,必须咬牙坚持住

化解美国的单方面的关税,一是如同洗澡蟹一样,让中国制造绕道东南亚和墨西哥。虽然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减少,但只要对东盟和墨西哥的出口增加即可。

大家看看中国对墨西哥的出口增长就能恍然大悟。美国越来越多的产品来自墨中哥、越中、菲中宾、新中坡、印度中尼亚的产品。不过,这跟我中国有什么关系?

对于中国经济,我没有任何悲观的理由,除了这两条

2021年中墨双边贸易额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出口674.4亿美元,同比增长50.4%2022年,我国对墨西哥出口再增长15.1%20231-5月,同比又增加了16.9%

把对墨出口增加的部分加到美国头上,中国对美国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的。但有个不争的事实,现在海外需求的确萎缩严重,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比如越南,上半年出口额下降12.1%;韩国5月的出口额同比下降15.2% 且已经连续八个月下降,连续14个月出现逆差 (都以美元计)。

由于通胀和加息,美国社会消费乏力,整体进口萎缩了。20231~5月,美国进口商品1.274万亿美元,同比下降5.4%,其中5月份下降7.6%

美国从亚洲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进口也大幅萎缩。截至20235月,中国台湾地区对美出口较2022年同期下降9%,越南出口下降17%,韩国出口下降12%

中国制造绕道进入美国,并不是什么坏事,实际上是把墨西哥和东盟拉到了中国产业体系之下,而且让美国的制裁措施形同虚设。

另一方面,我们对美国的脱钩计划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进行反击,其中镓锗牌就是其中之一。随着我们卡脖子问题的解决,我们必须得主动出击,去卡他们脖子。

2023年上半年的出口,相对于去年其实是拖累GDP的,这就证明了双循环的伟大,啥时候都要立足于做好自己的事情,立足于国内大循环,推动好一带一路倡议。

回到中国经济。在我国投资还没有发力、出口形势恶化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内需的情况下,上半年经济取得了5.5%的增长实属不易。

有人说印度增长现在超过了中国,一季度高达6.1%。这个要分两个维度看。2019年,印度GDP是中国的19.9%2022年印度GDP是中国的18.8%,还发生了逆增长(统一用世行数据)。

对于中国经济,我没有任何悲观的理由,除了这两条

第二个维度,历史的维度。中国在印度这个经济发展水平的时候,GDP增速都在恐怖的10%以上,甚至15%。最低也是1998年的7.8%,而7.8%则是印度增速的天花板。

中国现在讲究的是高质量发展。空气好是有目共睹的,看看我们的朋友圈,经常有人晒蓝天白云、朝霞晚霞和绿水青山,各地空气指数经常出现优,轻度污染已经少见。

我们不单纯追求发展速度,还要追求发展质量,低污染、低排放、高技术、高附加值、较强竞争力,尽量往产业链高端爬升。同时也坚决遏制物价房价,不搞大水漫灌。

至于年轻人的失业率,我认为也得辩证地看。我们现在的失业,主要是结构性失业,月薪五万的岗位看不上我们,月薪五千的岗位我们看不上。青年失业和招工难的现象并存。

结构性失业问题也不全是坏事,其实里边也有劳资双方博弈的问题,单位招不到人自然会改善待遇。而年轻人为了找到高薪的工作,也必须提升自己的技能。

所以我认为这个5.5%的经济增速含金量很高,含碳量很低。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我一直坚信我们的祖国是地球村里最靓的仔,理由如下。

第一,我们有最好的人民,聪明勤奋且不服输(超级能卷)。学习要卷,工作要卷,自己要卷,孩子也要卷。就连送个外卖、干个代价、开个网约车,竟然都要抢单。

第二,中国的教育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放眼世界应该是规模最大、也最成功的,把人口红利转化为了人才红利。每年大学毕业生上千万,顶得上一个欧洲中等国家人口了。

第三,中国人毕竟受到了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熏陶,有理想有追求,自视很高,对自我要求很严。

而作为一个民族,我们对自己要求也很高,且有极其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中国就应该成为世界第一,总量达到了就追求人均。

第四,近代以来的屈辱史和抗争史,让我们领悟到了什么叫落后就要挨打,因此对科技、对富强有了执念,极端重视科学技术。

而朝鲜战场上美军的范弗利特弹药量让我们患上了火力不足恐惧症,上甘岭战役后期那一万喀秋莎火箭炮弹的倾泄,也让我们尝到了“给老子炸”的甜头。

最近几年,美国卡脖子卡的我们相当难受,但是也坚定了我们搞自主创新、向产业链高端进军的决心。

我们很讨厌反思怪,动不动就摁着中国人的头要中国人反思。不过这些爱挑刺的人也有好处,那就是能时刻督促我们不断进步,追求极致。

第五,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营商环境。中国人不服输的劲头,还体现在各省各市之间的竞争,各地为了争夺高铁、争取政策、争取项目、争取人才的竞争很激烈,为了招商引资各地可以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第六,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很多优越性,充分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既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内耗,也可以做到全国一盘棋,战胜任何困难。

所以有时候蛋总就感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实现,简直是天理不容。中国人太勤奋、认真、不服输,没有理由落后于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

这何尝不是一种信仰?人民有信仰,国家就有力量,民族就有希望。这就是我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原因。

对于中国经济,我没有任何悲观的理由,除了这两条

但中国自身也有两大隐忧。第一是,能不能坚持从严治党,把反腐败斗争坚持到底;第二是,能不能破解新出生人口的急剧下降,人口过快老龄化的问题。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对于后发国家,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是制胜的决定性因素。近代百年,中国人创造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奇迹,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党的领导。

虽然反腐败斗争依然保持在高压状态,但有两件事蛋总一直如鲠在喉,一是许可馨的事,二是深圳北极鲶鱼事件,依然还没有搞清楚。

对于中国经济,我没有任何悲观的理由,除了这两条

再说人口问题。虽然说人口少了人均资源会多,但如果人口塌方式减少,那么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现在我们就面临新出生人口断崖式下降的问题。

2016年新出生人口还有1800多万, 2022年骤跌至956万,全国人口首次负增长。而2023年的形势更加不容乐观,可能会跌至800多万,这一年我们人口首次低于印度。

人口形势有多严峻,就拿北京来说吧。2016年每月约有两万新生儿建卡。但是从去年开始,每月能建一万卡就不错了,今年形势更糟,肯定不足一万卡。

人口骤减,问题很快就来了,先是月子会所大批倒闭,再是幼托机构生源不足,然后可能是小学、中学、大学的关停,部分从业人员面临失业。而另一方面,医院养老院开始人满为患……

社会的过快老龄化,劳动参与率降低,社会生产能力下降;由于青年人口较少,导致创新活力不足,拖累科技创新效率。由于老龄人口偏多,年轻群体养老负担过重。

我观察出生人口过快下降的原因,最主要是人们观念的改变,导致生育意愿下降,理由是生不起养不起。但归根结底是,有人觉得划不来。

过去人们为什么生育意愿强烈,首先一点,生孩子划算。对农民来说,生了孩子就是劳动力,生了孩子就能分地;对工人来说,生了孩子就能领粮票、肉票、布票,就能多分房子……

对于中国经济,我没有任何悲观的理由,除了这两条

对于中国经济,我没有任何悲观的理由,除了这两条对于中国经济,我没有任何悲观的理由,除了这两条

对于中国经济,我没有任何悲观的理由,除了这两条

而现在,从经济角度收益肯定是没有。从备孕开始,简直是没完没了地花钱,有多少产业多少机构时刻在盯着父母的口袋,利用孩子把家长拿捏得死死的。

人口问题并不难,关键要从养孩子的成本与收益下功夫,一方面包括经济收益,另一方面是荣誉鼓励。我打个比方,比如新出生人口获得40平方房产券……

虽然说我国正遭受外部风险的冲击,虽然说我国经济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我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351490.html

(2)
上一篇 2023年7月19日 下午12:24
下一篇 2023年7月19日 下午12:3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