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时刻,慈禧太后为什么往西安逃跑,而不回东北老家?

作者:徐飞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危急时刻,慈禧太后为什么往西安逃跑,而不回东北老家?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兵临北京城下,眼看就要攻入城里。8月15日,大清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庚子事变的罪魁祸首慈禧太后决定出京“暂避”,带着光绪、隆裕等人仓皇逃往西安,且美其名曰“西狩”。不过,慈禧逃跑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逃回老家东北,而是去了西安?
 

危急时刻,慈禧太后为什么往西安逃跑,而不回东北老家?

八国联军侵华。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为什么不能去东北

事实上,慈禧是临时决定“暂避”的。当时八国联军要杀到北京城里,她没有充裕的时间召集群臣讨论逃跑的目的地。八国联军从东边打来,她肯定要往西边跑。她带着光绪、隆裕等人出西直门,一路逃往榆林堡,榆林堡地处北京延庆县康庄镇,东临八达岭,西靠康西草原,是进京的西大门。慈禧和光绪、隆裕等人乔装成汉族百姓的样子逃到这里,一路风餐露宿、颠沛流离,连口饱饭都吃不上。到了榆林堡,见到前来接驾的怀来知县吴永,好吃好喝的招待,逃亡者们才算暂时安顿下来。
 
直到这时,慈禧才有时间喘口气来想往哪儿逃的问题。东边肯定不行,只有北边、南边和西边。
 
首先来看看南边。南边的河北地界,此时已遍布义和团拳民。虽说他们“扶清灭洋”,但也只在初期赢得了慈禧的信任。而这次的八国联军侵华让她转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不再那么倚重。那么穿过河北,再往南走呢?八国联军入侵时,清政府要求各地方行省支援朝廷的战争。东南各省认为清政府的指令为“矫诏”,以刘坤一、张之洞等为首,由盛宣怀穿针引线,与入侵国家订立协议,各省不援助清廷对列强的军事行动,列强也不可入侵东南各省,形成互保的局面。事实上,章程虽有列明各项细则,即《中西议定保护上海租界城厢内外章程》 和 《中西议定保护长江内地章程》,但基本只属口头照会,除福建一省外,其余各省并没有正式与列强签订具法律效力的文件。东南互保意味着清政府已无法实际控制这些地方,倘若慈禧逃到这些地方,若有某个或某几个地方大员心怀异心、发动政变,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南方这条逃亡路线被否决了。
 
再看北边。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城,咸丰皇帝就带着一众人逃往热河的承德避暑山庄。热河位于京师北边,那里有清朝的行宫,住起来比较舒服。倘若八国联军追杀到热河,慈禧还可以继续北上至关外,回到东北。更重要的是,慈禧对热河较为熟悉。
 
危急时刻,慈禧太后为什么往西安逃跑,而不回东北老家?

热河城外河山图(热河行宫)。来源/故宫博物院

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后,大量关内人口涌入东北地区,到1900年,东北人口达到1200万。尽管这个数字已是甲午战争前的两倍,但分布在土地广袤的东北,就显得人口稀少了。人口稀少,开发程度自然不会高,各种物质生活条件就好不了。更何况到慈禧时,东北地区的满族人连会说满语的都没几个了,更别提什么民族认同了,东北对于清政府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龙兴之地了。
 
上述原因虽然很重要,但还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此时东北地区战火连绵。对中国东北早已垂涎三尺、虎视眈眈的沙俄,乘着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中外关系极度紧张之时,大举入侵。1900年7月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自任总司令,下动员令,调集约18万军队、340门大炮,分五路进军中国东北。7月30日,俄军占领海拉尔、珲春、三姓(今依兰);8月3日占领哈尔滨,4日占领瑷珲、营口,29日占领齐齐哈尔、宁古塔(今安宁);9月1日占领伯都讷(今扶余),22日占领吉林,28日占领辽阳;10月1日占领奉天(今沈阳),6日占领铁岭,31日占领锦州。东北主要城市和交通线都被沙俄侵占。
 

危急时刻,慈禧太后为什么往西安逃跑,而不回东北老家?

晚清东三省。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7月17日清早,沙俄军队将三千多名中国人赶到黑龙江边,这些人中有老人、妇女还有婴儿。俄军直接下令将这数千名中国居民全部赶到江中:“不分男妇老幼,一同逼入江中,共浮水得生者不过六七十人,其余均被逼溺死江中,浮尸蔽江者数日不绝”,史称“庚子俄难”。
 
在龙兴之地被沙俄肆意践踏的情况下,慈禧不可能再考虑去东北,甚至连热河都不能去。八国联军侵华不比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进军北京,是为了逼迫清政府签订城下之盟,而不是为了抓捕大清皇帝。只要清政府愿意跟英法签订条约,英法联军就会撤出。所以,咸丰皇帝可以在热河安安稳稳看戏,不必担心英法联军追杀过来。但是,八国联军的重要目标是抓捕庚子事变的祸首慈禧太后。因此,慈禧绝不敢前往热河,因为热河离北京太近,联军随时可以追过来。
 
更何况,入侵东北的俄军极有可能从东北出山海关,沿着京沈铁路南下,与八国联军中的俄军会师。事实也的确如此,俄军在完全占领东北后,计划会师,后因英日等国军队抢先占领了山海关,才使得计划被打乱。
 

危急时刻,慈禧太后为什么往西安逃跑,而不回东北老家?

1900年《山海关地舆全图》

 

为什么要逃往西安

既然东北不能去,慈禧现在只有一个选择了——向西,去西安。
 
西安处在中国核心位置,那里有战略纵深,易守难攻,周边粮食充裕,地形复杂,能够有效管理西北地区或中部地区。西北还有清军的骑兵营,虽然在现代化军队面前没什么战斗力,但起码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再说,陕西紧连着西南纵深要道,处在关中,退一万步讲,陕西抵挡不住,还可以跑到大西南,就像当年唐玄宗从西安逃到四川一样。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咸丰皇帝逃到热河时,他就考虑过迁都。因为北京离海边太近,洋人的坚船利炮随时可能打过来。有的大臣提议迁都东北,即“还都盛京”(沈阳),但立即被否决,因为这意味着清政府要退回关外,从此丧失关内广大领土。清政府会沦为地方政权。绝大多数的大臣建议迁都西安,例如官文在奏折中说道:“陕西一省则百二雄关,悉皆古来都会名区,物产丰饶,民以淳朴,龙兴虎视,高屋建瓴,不揣冒昧,伏恳圣驾西巡。”官文的建议得到了恭亲王的赞同。
 
这时,北京传来了好消息。恭亲王跟列强签订了《北京条约》,洋人们心满意足地撤军了。咸丰帝虽然还想迁都西安:“夷人现虽尽退,明岁尚来驻京,能否相安,实难豫定,自宜豫择一巡幸之地,以期有备无患。陕西古称天府,雄踞上游,与中原声息相通,人心系属,转饷亦易,诚为便宜。将来跸路经行,由山西太原、平阳等处折入潼关,尚属可行。”
 
他还下令做了一些迁都的前期考察准备。但迁都遭到一些大臣的强烈反对,例如漕运总督袁甲三上奏咸丰帝“及早回銮,以系天下之望而安中外之心”。群臣七嘴八舌地讨论,咸丰帝一时无法拿定主意。他也没有再回到北京,而是一直留在承德。一年后,他病死在这里,迁都西安的计划至此不了了之。
 

危急时刻,慈禧太后为什么往西安逃跑,而不回东北老家?

奕䜣与英法俄三国签订《北京条约》。来源/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

 
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清军一败涂地,日军欲从东北、山东两个方向进攻北京,引起朝野震动。清政府只得派李鸿章前往日本求和。在马关谈判期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威胁李鸿章,若不答应日方提出的条件,将挥师西进,直取清朝都城。一旦京师震动,整个国家立刻会瘫痪。不过,清政府有很多人坚决反对跟日本议和,而是建议迁都西安,跟日本对抗到底。例如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出迁都西安:“若夫建都之地,北出热河、辽沈,则更迫强敌;南入汴梁、金梁, 则非控天险;入蜀则太深;都晋则太近。天府之腴,崤函之固,莫如秦中。”不过,这个建议同样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

总之,西安一直以来就是清政府首都的第一备选对象。哪怕北京被外敌占领,国事败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只要朝廷能够迁都西安,就能有自救,甚至是逆风翻盘的资本。所以,当八国联军打到北京城时,对于慈禧来说,除了能往西安跑,还能去哪里呢?当时随行的大臣再次提出迁都之议:“乘此乘舆西行即可于秦中重建新都,成筑部宅丰之基业。”
 
事实也正是如此,慈禧逃到西安后,联军无力再西进追赶。清政府同意签订极度苛刻的《辛丑条约》,赔款四亿五千两白银,作为交换条件,列强答应不再追杀慈禧。西安的物质生活条件令慈禧非常满意,她在西安八个月里花天酒地、奢靡无度,花掉十二万两白银,完全看不出是来西安避难的。
 

危急时刻,慈禧太后为什么往西安逃跑,而不回东北老家?

慈禧太后。来源/《拉贝里的中国影像记录》

 
1902年,慈禧带着从陕西各地搜刮来的大批金银珠宝返回北京,一路受到官员们极尽奢华的招待,据说前后花费1300万两白银,对照当时的民不聊生、饿殍遍地,令人心寒至极。明明打了败仗,签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回京却像是凯旋,毫无羞耻之心。这样的执政者,就算逃过了这次的乱局,也终究逃不过历史的宿命。
 
参考资料:
1、杨红林《慈禧回銮:1901年的一场特殊旅行》,枫树林出版社,2018年
2、吴永、刘治襄《庚子西狩丛谈:慈禧西逃记》,新锐文创,2012年
3、赵英兰《清代东北人口社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4、孙丽萍、陕劲松《流亡日志:慈禧在山西的53天》, 北岳文艺出版社,2011年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364855.html

(0)
上一篇 2023年8月28日 上午11:27
下一篇 2023年8月29日 上午11:2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