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复携手,如何读懂这场峰会

作者: 谭主

本文转载自:玉渊谭天(ID:yuyuantantian)

长安复携手。5月19日,一场盛会在西安闭幕。

这是今年中国首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也是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1年来,六国元首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峰会。两个“首次”,传递了中国与中亚的特殊关系。

为什么是中亚

 

在欢迎仪式上,习近平主席说了这么一句话:

 

深化中国—中亚合作,是我们这代领导人着眼未来作出的战略抉择,顺应世界大势,符合人民期盼。

 

长安复携手,如何读懂这场峰会

读懂这个战略抉择,我们可以循着习近平主席的脚步说起。

 

回看时间刻度里的大国外交,习近平主席与中亚五国领导人互动越来越频密。


2022年1月,中国和中亚五国元首齐聚线上,举行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这样的交流,还是30年来首次;

 

不到一个月,中亚五国元首就又一起到了北京,赴冬奥之约;

 

2022年9月,习近平主席疫情发生之后首次出访,目的地,就是中亚

 

这一次,中亚五国元首齐聚西安。其中四国元首都同步对华进行国事访问,土库曼斯坦总统早在年初就带了6位内阁副总理进行过国事访问。

承载这些的基础,是元首引领。

此次到访,习近平主席与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会谈时,一开场就特别送出生日祝福。这一瞬间,正是中国中亚深厚友谊的代表性时刻。

 

实际上,中亚领导人都选择将崇高的荣誉和最高的礼遇给予习近平主席。这其中,有两个细节格外引人瞩目:

 

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一家三代曾迎接习近平主席到家里做客,并称赞习近平主席是睿智而有远见的政治家

 

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将编号为001的“最高友谊”勋章授予习近平主席,并称赞习近平主席为当今世界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卓越领袖

 

元首引领,也在推动中国—中亚合作进入新时代。

2022年,各方一致同意建立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

这次会上,中国和中亚国家元首同意,以举办这次峰会为契机,正式成立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每两年举办一次,轮流在中国和中亚国家举办。下次峰会将于2025年在哈萨克斯坦举行。

 

为什么中国对中亚外交产生如此强大的魅力?为什么中国在此时选择与中亚的关系再度升级?

 

在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中,有这么一句话: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亚是亚欧大陆的中心,处在联通东西、贯穿南北的十字路口。

 

中国大国外交的出发点,是“中国之于世界,世界之于中国”的深远思考。

 

理解中国与中亚的关系,习近平主席首先思考的是,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又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回答世界之变,题眼,是“亚欧大陆”。

 

这个词,是习近平主席在多边外交场合第二次提及。首次提到这个词,是在中亚,也正是在2022年9月,习近平主席进行的疫情发生以来的首次出访。

 

谭主之前分析过,“亚欧”和“欧亚”所指地理范畴大致相同,但政治意蕴略有区别。“亚欧”更能体现亚洲的主体性,也更能体现亚洲的重要性。

 

这个重要性,放在疫后全球经济脆弱复苏的背景下,格外突出。

 

近年来,亚洲对全球经济的贡献连年增长,根据本月初IMF的最新计算,今年亚洲的贡献甚至将达到约70%,这两年,亚洲是一个无法忽视的亮点。亚洲好,世界会更好。

 

至于欧洲,无疑是当前全球安全的关键所在。两次世界大战,都与欧洲有关。眼下,乌克兰危机延宕,欧洲的安全风险仍未消弭。

 

欲治者因势。

 

面对世界之变,大势仍在和平与发展,而亚欧大陆,正是承载全球发展与安全的要害所在。

 

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中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中亚五国元首,都高度认同这些倡议。

这种默契,从何而来?

 

习近平主席曾提到这样一句话,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谭主在西安同历史文化学者肖云儒做了交流。他表示中国和中亚国家自两千多年前起,就开始真正构筑起一种“世界观”。从此,人们开始明白世界不再只是某个部落、民族和国家。

 

这种全球化的意识,远早于美西方以侵略的方式发现新大陆。

 

这种连接,造就了中华文明的汉唐辉煌,也催生了中亚的高度繁荣,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商贸文化名城屹立至今。

 

文化的交融,如同空气,自然而然,却已经深深融入东方各个文明的骨血。

 

习近平主席曾说过,我们今天所作的每一个抉择、采取的每一项行动,都将决定世界的未来。

今天中国与中亚五国命运与共的新世界观,来源于10年前的一次抉择。

 

此次峰会前,习近平同中亚五国元首分别进行了双边会谈或会见。

 

“一带一路”倡议,多次被提及。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更在会谈中赞扬“一带一路”是伟大倡议。

而走过十年的“一带一路”倡议,首次提出,也正是在哈萨克斯坦。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26天后,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又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彼时,世界一些国家讨论的,并不是连接,而是逆全球化。

 

在此之前,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改变了世界发展的逻辑。全球化,推动世界开放、造福世界经济的力量,开始被许多人质疑。

 

全球化还是逆全球化,这是很多国家面临的抉择,也是摆在很多国家领导人面前的选择。

这个问题,同样也摆在习近平主席的面前。

中国,向何处去?

 

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

 

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加大,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

 

面对危机,是迎难而上还是止步不前,面对逆全球化的潮流,是脱钩还是继续连接?

 

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习近平主席给出的决断。

 

曾两次参加“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的胡必亮给谭主分享了这样一个细节:

习近平主席在第一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谈到,他很喜欢读书,尤其是古书。习近平主席说他在书中发现这么一个规律——凡是开放的时候国家就强盛,所以,中国一定要对外开放。习近平主席进一步指出,开放也有区别,一种是主动的,一种是被动的,被动开放同样要挨打,所以,中国一定要主动开放。

 

中国一定要主动开放,这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思想缘起,也是一位政治家在面对历史潮流时的选择。

 

中国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连接世界。而与中国在2000多年前就通过古丝绸之路连接的中亚五国,成为这一倡议的积极参与者。

 

中亚五国的积极,不仅是历史的呼应,同样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亚五国面临着现实的困难——受限于地理环境等客观条件。

 

中亚五国都深居内陆,像乌兹别克斯坦,更是被内陆国家环绕的“双内陆”国家。相关研究表明,一个典型的内陆国家的运输成本要比一个沿海国家高50%,贸易量要低60%。

这是自然条件给中亚五国带来的限制。

但现在,改变,在中亚五国的各处发生。

 

通过中欧班列等新方式,中亚五国改写了只有靠近海洋才能开放的叙事。

通过合作共建,中亚五国改变了只能出口原材料,在国际产业链处于底端的历史。

 

拥有大量石油资源的哈萨克斯坦,曾受制于没有炼油厂,不得不进口精炼石油。现在,哈萨克斯坦已经形成了从油气勘探开发、管道运输到原油加工等一整套完备的油气产业体系。

中国中亚的互动有何不同?

总台北美总站的记者也提出了这个疑问,美国佛蒙特州诺威奇大学研究员萨瓦尔·卡什梅里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这是一个独特的方式,一个双赢的局面。中国没有采取100年前一些国家在别国开始工业化时采取的殖民主义态度,这真很有启示意义。

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中亚

历史上,有不少国家都对这一问题作过回答——让中亚成为大国博弈的战场、让中亚成为调控能源价格的棋子……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理念,叫做现实主义,第一条讲究的是实力最重要,第二条讲究的是利益至上。

 

在强调“丛林法则”的西方政治文明主导下,中亚地区,是文明冲突的“高风险地区”,是明明有丰富资源,但迄今仍未摆脱冲突与贫困的“中亚问”。

而东方政治文明倡导的,并非因利而聚,利尽而散。

此次峰会,对于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中亚,习近平主席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世界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繁荣、和谐、联通的中亚

 

这样的回答,是一位政治家考虑各国民众追求幸福、各种文明追求复兴的历史担当与主动作为。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27665.html

(2)
上一篇 2023年5月21日 下午1:45
下一篇 2023年5月22日 下午1:2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网站已开通vip会员功能,付费文章和付费资源,vip会员均可免费查看与下载,建站不易,请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