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下一个中国?且隔着一座喜马拉雅山呢

作者:晨枫老苑

本文转载自:晨枫老苑(ID:ChenFengLaoYuan)

莫迪又访问美国了。这是第五次,还获得美国国会邀请,对参众两院发表演讲。美国还与印度签订一系列协议。在军工方面,同意让印度按许可生产通用电气F414发动机(用于“光辉”战斗机)、出售MQ-9B“海上卫士”无人机、美舰在印度大修。

印度是下一个中国?且隔着一座喜马拉雅山呢

在芯片方面,美光(Micron)投资超过8亿美元在印度建立一个27.5亿美元的半导体组装与测试设施,应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创建半导体商业化和创新中心,泛林(Lam Research)要在印度为多达六万名工程师提供培训。
在空间方面,美国容许印度加入阿尔特弥斯计划,让印度参加国际空间站的活动。莫迪还和马斯克勾搭上了。
美国宣布让一部分在美工作的印度人更方便地换发签证,他们无须返回印度即可延长在美国的居留许可。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活动上,莫迪邀请美国的学生前往印度,并指印度正在培训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白宫则宣称2022年有超过20万名印度学生在美国就读。
美国和印度打得火热,两家的目的都很清楚:中国,中国,中国。展开解读,就是:我们都讨厌中国,只有中国才治得了中国,印度需要成为下一个中国

印度是下一个中国?且隔着一座喜马拉雅山呢

美国和印度的“中国”还不一样。
美国希望印度成为80-90年代的中国,印度希望成为21世纪的中国。这两个中国是不一样的。
80-90年代的中国帮着美国打胜了冷战,打败了苏联。21世纪的中国本身就是地世界强国,尽管中国不承认,而且坐二望一,在经济、科技、军事、政治各方面,赶超美国是时间问题。
美国现在扶持印度,美国牢记中国崛起的历史,并不需要另一个崛起的中国。技术转移到印度,美国也放心。印度接受技术转移有日子了,没有像中国那样能有效本地化,并生长出自己的技术生态。印度差不多是技术转移的理想对象国,纳入技术生态,有保证的重复引进,不会出现技术反超。
中国人是被发展路径给逼出来的。
如果在50年代中苏不分道扬镳,中国的军工和科技可能完全纳入苏联轨道。但中苏分道扬镳了,逼着中国本土化,把歼-7改得亲妈都不认得。其实如果中苏继续友好,60-70年代就该引进米格-23了,80-90年代就该引进米格-29了,恰如印度的实际路径。
这一方面迅速提高了装备水平,另一方面降低了技术消化和本地化的压力,在时间上也实际上来不及这么接二连三地消化。印度就是这么重复引进的。
这其实是人之常情。师傅水平太高,学生手艺太糙,师傅愿意传授一点,学生赶紧恭恭敬敬地学一点。学无止境,消化无止境,没有点压力,其实会一直过不了“出师关”。中国是被苏联断供了,但国防压力山大,只有自己搞强-5、歼-8,逼着中国自己走完了战术飞机的研发过程。
80年代中国与西方关系好,歼-8II送到美国去改装,还与美国合作将歼-7改进成超-7,后来都半途而废了。超-7七拐扒弯最后成为枭龙,歼-8也最终成为中国第一代具有超视距能力的战斗机。

印度是下一个中国?且隔着一座喜马拉雅山呢

歼-10的路途也很曲折,但走完了。这是中国走过“出师关”。然后就是歼-20。这中间还有歼-11、歼-15和歼-16。到这里,中国的战斗机科技已经进入自由王国。很多重工业、信息工业都是这样走过来的,芯片科技现在还在走。
这条路走得多艰难,只有中国人自己知道。也不是中国人想走的,没办法,每次刚摸到拐棍的时候,就被“人家”把拐棍踢掉了,逼着中国人在还走不利索的时候,就得自学跑步。
印度的“条件太好”,实际上成为发展的阻碍。印度实际上也一直“受害”于此,所以会有了“阿琼”坦克在继续引进T90,有了LCA(现在叫“闪光”)战斗机再引进MRCA。
印度与中国的技术引进是学酥抄学霸作业和小镇做题家抄学霸作业的差别。
印度的民族性也是问题,印度的种姓和宗教问题也是人们熟悉的。
每一个民族都有早期文明史打下的烙印。在工业文明之前,人类文明大体可分成渔猎文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渔猎文明包括采摘和渔猎,有就多吃点,没就少吃点,这里没吃的,就换一个地方,经营是不存在的,也不需要太多的纪律和恒心,反正靠天吃饭,自己靠不住。
农耕文明反过来,冬天就在想春播,夏天就在想秋收,今年筹划明年,闲了就搞水利和土地建设,土地就是性命,需要的就是经营、纪律和勤奋,也特别注重可预测性和可持续性。
游牧文明介于两者之间,通过畜群解决食物的波动性问题,但对土地还是没有太大的忠诚,择水而居择木而栖,富于侵略性,不仅需要侵占新的草场,还觊觎已经进入农耕文明的邻居,但对防御性相对松懈。
对于大部分主流文明来说,渔猎文明进化到游牧文明,游牧文明进化到农耕文明,但即使进入农耕文明,地理和历史还是有浓重的印记。

印度是下一个中国?且隔着一座喜马拉雅山呢

中华文明可能是终极农耕文明,从2000多年前到现在,而且形成完整、连续的文明体系,影响从东北亚到东南亚。农耕文明貌似和平、防御性,其实开荒、种地一直在向周边蚕食,直到自然边界阻止了进一步的开垦。外族入侵是看中中华文明的发达富庶。一旦侵入中原,很快被中华文明同化,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慕名而来,反客为主是唯一合理选择,融入中华文明是唯一合理结局。
欧洲文明的游牧影响更大,因为受到迁徙过来的匈奴和日耳曼人的影响。两千年的分裂史也使得欧洲文明更多地保留了游牧文明的侵略性,毕竟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克劳塞维茨只是总结成这句话,道理早就清楚了。
印度文明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不用多辛劳、不用多少纪律性和勤奋,就能果腹,因此渔猎心态的影响更大。顺便说一句,东南亚的地理优越性与印度相似,所以有同样的“懒散”的民族心态。不需要勤奋,为什么要勤奋呢?
从尼赫鲁时代开始,印度就渴望转型为现代化国家。印度不乏具有远见的领导人,但印度缺乏具有执行力的政党和社会,正是与印度文明中的渔猎思维有关。印度人在欧美商界和政界的成功正是来自于欧美商界和政界的执行力,后者也最终成为欧美的“印度领军人物”的成就天花板。工业文明最大的特点或许就是纪律性。缺乏纪律性和经营心态对印度经济向劳动密集型转型乃至最终的技术密集型转型是巨大的障碍,外资投再多的钱也改变不了这一现实。
莫迪是近年来最雄心勃勃和有执行力的印度领导人,但莫迪以印度教为凝聚核心。印度教是出世的,强调知足常乐的心态,强调来世,进一步降低对世俗事物(包括经济、社会)的经营、纪律、勤奋的必要。对于印度来说,发展经济和科技与其说是生存的需要,不如说是面子的需要,“说什么也不能输给中国才是最大的动力”,此外,生活和社会尤其是未来已经由神们安排好了,此生的最大作用是为来世做准备,为什么要为俗世而勤劳和奋斗呢?
莫迪的“印度教的印度”还毫不掩饰对穆斯林的歧视和压迫,最终可能成为分裂而不是凝聚印度的力量。
美国不是看不到这一点,在莫迪访美期间,刻意指出“宗教多样性”是美印关系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默许了莫迪的“印度教的印度”。但这只是把定时炸弹的发条按下了暂停键,只要需要,随时可以开始走时。美国国会也有72名议员提醒拜登向莫迪表达美国对印度人权的关注。莫迪在成为印度总理之前,是上了美国制裁名单的,就是因为他作为古吉拉特首席部长(相当于省长)时,纵容印度教徒对穆斯林的暴力。
莫迪可以用印度教凝聚印度人,但无法用印度教改造印度人的心态,种姓制度和来世正是印度教的核心价值。
即使不考虑这些“虚”的,印度对美国的用处到“中国崩溃”为止。印度努力追随中国,对中美关系史清楚得很。苏联瓦解后中美关系迅速滑落,印度没有跳过这一章。

印度是下一个中国?且隔着一座喜马拉雅山呢

从印度角度来说,印度需要美国帮助提高军力,“抵御北方威胁”;提升印度经济,挣到“有声有色的大国”的面子。但不是帮助美国促成“中国崩溃”,那时印度对美国就没用了。越南战争后美国甩掉东南亚,苏联瓦解后美国甩掉中国,印度可不想中国早早崩溃,而被美国甩掉。中国在喜马拉雅山那一边,对印度的威胁只是理论上的,实际上中国根本没有在喜马拉雅山方向用力,谈不上威胁。印度对美国的“长期饭票”有很大期望呢。兰德公司的研究也证实,印度对于在喜马拉雅山和印度洋之外与中国对抗毫无兴趣美国希望在台海冲突中与印度构成对中国的腹背夹攻之势,这对美国是很大的失望,但还是要拉拢一把,万一呢?
如果说80年代的中国对西方还神秘,21世纪的印度对美英一点不神秘,从印度独立开始就已经“知根知底”了。所以对印度成为“中国2.0”并不担心,这只是在灌迷魂汤。只有印度感觉自己很神秘,“万一呢?”
曾经有一个时候,英国有印度,美国想把中国变成美国的印度。结果中国变成了美国美国把印度从英国手里接过来,这才是真印度。
那印度能成为下一个中国吗?不能。印度与中国只有人口众多这一点相似。中国人口一向众多,但在过去40年里才崛起,证明了人口很重要,但并非崛起的触发因素,改革开放才是。印度不具备中国改革开放的要素,这个话题以前已经谈过了。西方在经济和科技上对印度越友好,印度的路径依赖越大,越难成为下一个中国。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45732.html

(1)
上一篇 2023年7月4日 下午1:30
下一篇 2023年7月8日 下午12:2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