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翼龙无人机,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作者:老司机马识途

本文转载自:枢密院十号

被誉为“中国智造新名片”的“翼龙”系列无人机,因其在海外市场的卓越表现,和在国内多次重大应急救援任务中的临危受命而名声大振。近日,《环球时报》记者赶赴四川自贡,探访中航无人机在自贡航空产业园的生产试飞基地,了解“翼龙”系列无人机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计民生。

 

中国翼龙无人机,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无人机应用场景越发丰富 

《环球时报》记者在四川自贡的中航无人机生产试飞基地看到,刚刚总装下线的“翼龙-1”“翼龙-2”等中高空、长航时无人机,身着“中国应急”“中国气象”的涂装,成为可用于人工影响天气和应急救援的新质技术力量,“翼龙”系列无人机作为一种功能强大的空中技术平台,应用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业,为无人机的创新性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在飞行演示环节,《环球时报》记者看到,携带光电吊舱和合成孔径雷达等载荷的“翼龙-2”无人机,不仅能按照预定规划自主短距起降,还完成了低空8字绕飞等动作,展示了灵活机动和精准控制的能力。而位于机头下方的高清光电吊舱则能精准识别目标,实时传输画面。

“翼龙-2”飞行表演现场总指挥张越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此次飞行表演中的低空通场、盘旋和8字绕飞等动作对飞行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有着极高要求,而无人机低空盘旋结合高分辨率光电系统对现场进行360度拍摄,这种技术在当下的军事和民用领域有很多应用。

在2021年河南省特大暴雨救灾、今年第9号台风“苏拉”和第11号台风“海葵”救灾等应急救援行动中,“翼龙”系列无人机多次携带光电吊舱、通信中继吊舱等载荷飞赴灾区上空,实时拍摄灾区情况、搭建通信“走廊”,为灾情探察和救助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现如今,“翼龙”无人机已围绕“大气象、大应急”领域研制出了“翼龙-2H”气象型无人机、“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等多款衍生型号。

“其实早在本世纪初,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就开始使用‘全球鹰’无人机开展飓风观测试验,并实现了准业务化运行。我们是在2020年使用‘翼龙-10’无人机直奔当年的3号台风‘森拉克’,通过4个小时的飞行观测,实现了我国首次在海上万米高空获取台风外围云系高时空分辨率的精细化观测资料。可以说,我们如今也实现了无人机台风探测准业务化的运行。”中航无人机市场发展部副部长杨翰如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占地球总面积71%的海洋,除了零星岛屿、石油平台和船只,很难架设气象观测站。针对海上台风等特殊的天气目标,卫星又难以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精细化观测资料,无人机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在复杂多变的天气中为精准预报提供足够的支撑。

 “翼龙”系列无人机的应用场景不限于此。中航无人机总设计师李屹东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来看,“翼龙”系列无人机的应用场景还在不断拓展中,除了前期在应急救援、气象服务等领域进行了一些应用探索,后续还会结合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新型技术发展,与全产业链共同推进无人机在更多领域的高效应用,例如科考、测绘、物流等。“我们会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挖掘它们的需求,同时也将发挥‘翼龙’系列无人机的特点,积极推进无人机在更多领域的应用。”李屹东称。

中国无人机型谱多、产业链健全 

近些年,一些低成本无人机的创新性应用,重塑了人们对于无人机的一些认知。低成本和低技术门槛无人机的广泛应用是否会对“翼龙”这样的大中型固定翼、长航时、多用途无人机系统造成一定冲击?对此,李屹东认为,“应当说目前我们对于无人机行业的标准制定还在摸索中,一些大放异彩的小型无人机,成本固然低廉,研发制作更加简易,但无法替代传统大中型固定翼无人机的特殊作用”。

李屹东介绍称,无人机技术细分化是未来趋势,不同类型无人机应用场景不一样,设计思路不一样,可靠性不一样,成本也就不一样,像美国就将无人机划分为5个档次,制定五套标准分别建构产业链,再去压低成本。而以“翼龙”为代表的中国无人机也在推行型谱化的发展。

李屹东进一步称,目前“翼龙”的主要产品是中空长航时无人机,且实现了高度、速度全覆盖和任务能力全覆盖。“翼龙”系列无人机根据吨位和任务场景不同,可匹配活塞发动机、涡桨发动机和涡扇发动机等动力方式。任务能力方面,通过内埋或外挂任务载荷,“翼龙”无人机实现了遥感、通信、人影等任务能力的全覆盖。

“近年来,为顺应国内外市场发展,我们也在研发1吨级以下的无人机。该类产品最大特点就是:在不牺牲性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到低成本。此外,地面站的操作和无人机的运输也会更加便利。考虑到市场需求、技术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后续会有更多样的无人机产品类型出现,‘翼龙’家族的成员一定会不断扩大。”李屹东称。

尽管国外无人机产品层出不穷,但“翼龙”系列无人机的技术优势依旧明显。李屹东表示,“翼龙”系列无人机的长航时能力突出,这在传统中空无人机领域具有显著的性能优势。此外,“翼龙”系列无人机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高低搭配和能力组合方案,提供一体化指控系统、通用化保障设备和全寿命周期保障,“凭借优异的性能和高性价比,受到国内外用户的青睐和好评”。

随着无人机作为一种新质力量飞速发展,一些国家纷纷出台了保护性法律条款,限制无人机技术和产品的出口,这也引发业界对于无人机产业链建设的关注。据了解,中航无人机已经形成了涵盖百余家供应商的供应链生态体系,共同推进无人机关键成品的产业化应用,形成了安全可靠、稳定健壮的供应链产业链。

“‘翼龙’系列无人机从研制之初就根植于我国的航空工业乃至我国整体的科技、工业基础上,相关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上,我们目前的技术、制造产业链和创新能力足够支撑保障‘翼龙’系列无人机的市场需求。”李屹东称。

无人机未来如何发展 

“放眼未来,无人机技术将向高端智能方向发展,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从遥控、程控向全自主控制发展。”李屹东认为,未来的无人机智能化会体现在目标识别、态势感知、任务规划管理以及自主飞行过程中,甚至能够做到智能维护。此外,无人机向低成本、高产量、新能源技术、高空和临近空间以及超长航时方向的发展无疑将使无人机创造许多新的业态。

李屹东进一步展望,未来无人机将能提供定制化功能服务,实现“一机多用”,搭载不同载荷适用于多种作业场景,如地形测绘、环境监视、技术检测、目标指示、效果评估、预警探测、通信、中继组网等。无人机作为空中数据端口还能提供数据服务,针对不同行业进行数据采集、传输、存储、提取、分析和展现,为用户提供更精确、更强大的数据流服务。还可用于环境监测与执法、消防、管线监测、道路监控、智能空中交通、边境巡视、灾害探测、石化大气污染监测、气象探测等场景。此外,无人机还能提供租赁服务,由专业运行机构向各应用行业提供专业化的租赁、运行服务。

随着AI技术的发展,AI与无人装备的结合也是西方无人装备智能化发展的重点方向,甚至有西方学者认为,这项技术能在未来促成无人机彻底代替有人机。对于这种观点,中航无人机技术专家鄢家志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融合AI技术的无人装备无疑将会更加智能,并承担更多人的工作,降低人的负荷,更好地辅助人遂行任务,但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而不是机器,因此执行任务时无人装备仍然离不开人为干预,特别是目标的确认最后仍需要由人来决定,以免AI的误判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或伤害。

“无人机不是有人机。无人机运用有自己的特点,和有人机通常是互补的,它们各自在不同的任务领域和环境中具有优势。从国外的发展模式来看,无人机作为航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有人机协同配合、混合应用,将会为促进航空业的转型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鄢家志称。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97282.html

(4)
上一篇 2023年12月3日 下午12:06
下一篇 2023年12月3日 下午12:1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