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个笑话:有学者"预期"台湾让台积电在立陶宛设厂…

本文转载自:观察者网(ID:guanchacn)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雁默
台湾自由撰稿人

尽管“立陶宛挑战中国”是2021年一桩令华人意外的非理性事件,但中国在应对西方反华势力的系统风险里仍保持理性,这恐怕令西方更为意外。

在事件发生初期,外界咸认为中-立的经济关系相对薄弱,因此北京很难找到“惩立”的支点,立陶宛内部也如此评估。然而,在去年11月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落地后,立陶宛立刻面临了极大的经济压力,并在欧盟引起震动。

立陶宛很快地在公关层面开始炒作“中国经济胁迫”,好让“挺立”的欧美势力继续在“小老鼠对抗大象”的煽情叙事里鼓噪。不过,也有相对理性的中东欧智库如CHOICE,仔细爬梳中国官方作为与民间作为的差异性,并强调中国在意的“台湾问题”遭到激情叙事所掩盖,对欧洲不利。

CHOICE注意到,无论辞令多么严厉,中国外交单位对立陶宛采取的实质措施相对温和,也没有“如预期”对立陶宛实施大规模经济惩罚。然而,中国民企主动“断开”立陶宛货品,甚至告知欧洲跨国企业需排除“立陶宛成分”,这是一种创新的“代理惩罚”,其效果立竿见影,并让欧盟甚难应对。

所谓“代理惩罚”,白话说就是隔山打牛,让中国民间发力,避免官方在国际法规上可能面临的风险。

立陶宛当然不会区分中国的官民压力,蓄意鼓噪其为中国官方作为,并求欧盟为成员国出头;北京当然也不会顺着立陶宛带的风向起舞,严词否认单边经济惩罚的指控。

双方的口头争执只是在抢舆论高地,重点在于实质问题:欧盟找不到铁证上诉世贸组织。

讲个笑话:有学者"预期"台湾让台积电在立陶宛设厂…

讲个笑话:有学者"预期"台湾让台积电在立陶宛设厂…

本来会有一场中欧经济演习

欧盟于12月8日发布了建议声明,要求制定一项工具,根据国际公约劝阻或抵消他国对欧盟成员的各种胁迫,称为“欧盟反胁迫工具法案”(EU anti-coercion instrument)。

立方指控中方禁止欧洲跨国企业产品内含“立陶宛成分”,这叙事犹如美企拒绝“新疆成分”,但关键差别在于,美国是堂而皇之地“立法排疆”,中国却没有发动官方的经济制裁,反倒是民企主动配合民心。这也凸显了中美企业的差别,从西方视角来看,美国人对美企得“绳之以法”,中国人对中企似乎只需要“晓之以义”,前者在商言商,后者官民一体。

这种现象使得欧盟想借反胁迫工具法案聚众自保,或诉诸国际仲裁,都缺乏实质操作性,反像是欧盟摆脱立陶宛纠缠的逃生门:我有帮你出头,只是证据不足以让欧盟与国际社会救你。事实上,即便握有证据,诉诸国际仲裁也是旷日费时,欧盟此举恐怕也在避免立陶宛“尾巴摇狗”,想在中欧关系的大局上清除非理性障碍。

从欧盟的立场考虑,“反胁迫”的概念与规则,等同于允许“尾巴摇狗”,为今后欧盟小国高杠杆操作国际政治开了扇方便门,而会为“家族”添乱的,绝不止立陶宛一个毛孩子。

然而,不能说“欧盟反胁迫工具法案”只是摆设,它确实是欧盟必然要建立的经贸长城。但有鉴于欧盟成员的对华利益各不相同,该法案屡传异议,使得欧盟不得不采取两面讨好的折衷模式:其一,声明法案是“最后手段”,不轻易启动,安抚亲华成员;其二,采取“多数决”而非“一致决”,以避免因内部折腾而拖长反应事件的时间与效力,甚至无法出手,这是安抚反华势力。

简单说,诉诸世贸,属于“公审”,使用“欧盟反胁迫工具法案”,属于“私了”。差别在于,无法诉诸国际仲裁,就得以自身实力硬碰硬,反之,则可节省大量成本与风险。

如果这次是中国官方出手,那么欧盟即可借反胁迫工具法案实施一轮“经济演习”,试探中方反应,以作为日后“创新应对”的参考案例。

中方立场,当然不会承认自己在“隔山打牛”,也必须摆出“要就硬碰硬”的姿态,让对手无法回避反制的成本与风险。这是国际政治里的一个重要手段,让各方在出手前要考虑后果,不要鲁莽行事。

在这种“经济演习”里,中方一旦让步,反胁迫工具法案就会往更尖锐的方向调整,软土深掘;如果中方不为所动,法案就会朝“钝化”方向调整,以免伤敌亦自伤。出乎欧盟意料的是,连“经济演习”都缺乏着力点,因为严格说来,中国官方并没有对立陶宛实施经济制裁。

讲个笑话:有学者"预期"台湾让台积电在立陶宛设厂…

但反过来看,目前尚只是草案的“欧盟反胁迫工具法案”,未来有可能针对民企行为也作出回应,在施行细节里加以防堵。

欧美对立陶宛的口惠不过虚应故事,由于缺乏有力的实质帮助——美国借款纯属债务陷阱——立陶宛执政当局已经感受到被孤立的寒意,反对党抨击执政党在处理台湾的问题上与其他欧洲国家不一致:大家都称“台北”,你硬要称“台湾人”得罪中国,偷鸡不着蚀把米;11月份的民调也显示,只有34%立陶宛民众支持当局的“台湾立场”,40.5%不赞成,25.5%没意见。

11月已是如此,经贸受到打击的12月恐怕支持者会更少,毕竟,绝大部分台、立民众,都不知道对方在地球上的正确位置,立陶宛人却要为台湾人承受生计上的风险。

当然,立陶宛还是不乏傻呼呼的学者“预期”台湾会让台积电在立陶宛设厂。这则立陶宛笑话连知道的人都不多,因为即便德国拉拢,台积电都要踌躇再三;在日本设厂,日本官方投下巨资补助台积电,还加上索尼共担风险,最终也只是座成熟制程的工厂;印度以“政府对政府”的条件引诱,台积电则是连个公开态度都没有。一片半导体荒漠的立陶宛,凭什么呢?

笑完回正题,“欧盟反胁迫工具法案”是一种防御性质的武器,但不能小觑其杀伤力,因为美国会见猎心喜,伺机助阵再补几脚。而说到底,除了“刺俄”并分裂欧盟的功能外,立陶宛只是美国利用来实现其抗中经贸新战略的工具之一。

讲个笑话:有学者"预期"台湾让台积电在立陶宛设厂…

约束性接触战略(strategy of bound engagement)

众所皆知,美国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对华策略奉行“接触政策”,这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怀柔政策,目的就是重塑中国,方法之一是企图透过市场的力量将中国改变成西方想要的样子。

在中美博弈开始之后,美国便将“接触政策”不规则地调整成“约束性接触战略”,将“怀柔”的部分磨平,取而代之以“尖锐”。

这里所谓的“不规则”,是指概念成形并已得到实行,但因缺乏具体的总体战略,以致奉行此概念的作为显得步履紊乱。所谓的“约束性”,则是指以美国国内法与国际法约束中国的国际行为。它可能包括中美都受约束的规则,例如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义务,或美国与合作伙伴联合制定的强制性经济治理规则。

白话说,打的就是“聚众群殴”的主意,而且游戏规则还是由聚众那一方来决定。

美国有的是智库搞这种策略,例如“新美国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缩写成CNAS)这类华盛顿高端智库,最近就大力促销其遏制中国的新经济战略。CNAS也于2019年访问过台湾,与蔡英文合作大谈“假讯息认知作战”与CNAS研拟的“反制高科技非自由主义”。

讲个笑话:有学者"预期"台湾让台积电在立陶宛设厂…

CNAS官网首页截图

CNAS最新“作品”即强制性经济治理战略概念(Strategic Concepts for Coercive Economic Statecraft),在美国难以高度整合朋友圈共同制定经济武器对付中国的现实下,提出了较为迂回但也较有效的具体方法论。

美国虽已无法复制冷战时期与朋友圈高度一致的围堵历史,但仍有能力在西方对中国的集体恐惧情绪下,操弄国际政治与全球经济。CNAS做的,就是对全球经济各种复杂的相互关系进行“演练”,整理出各种情景,方便美国决策者在未来的不同情景下套用其方法。

事实上,文首已述及,“欧盟反胁迫工具法案”就是一种经济战的“实弹演习”,它看起来像是欧盟为自己“买保险”的举措,其实也隐藏攻击意涵,在经济上无法与中国脱钩的现实里,寻求进可攻(国际规则)退可守(欧盟利益)的战略。

CNAS提出的策略,就是让美国可弹性并迅速因应朋友圈与中国的交手,实现自身的约束性接触战略。

立陶宛事件,无疑是美国让欧盟不得不推出反胁迫法案的催化剂,从这个层面来看,2021年美国在欧洲的挑拨是得分多于失分的。只是,欧盟深知在中美对抗的棋局里,自己是能得到“和事佬”最大利益的联盟,这反胁迫法案也没规定不能对抗美国

因此,“立陶宛大坑”最大的受害者,必然是执迷不悟的立陶宛。

最后,中国大陆需要留心的是,“小老鼠对抗大象”是最煽情的叙事,它隐含着“只要小,就可为所欲为”的虚伪正义感,西方从官方到主流媒体最爱散布这种故事,在小说、历史与影视作品里,小才是大,大就是小,被歌颂的永远是挑战大象的小老鼠,别让立陶宛与台湾轻松伪装成楚楚可怜的受害者。

2021年欧洲出现“立陶宛变异株”,2022年的变种可能就是捷克新政府,而想搞“价值外交”套利的恐怕还不止一国,中国也需要一套中式“约束性接触战略”,目标清零。

来源|观察者网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130096.html

(1)
上一篇 2022年1月7日 上午11:42
下一篇 2022年1月8日 上午11:0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