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后半生

作者:印闲生

本文转载自:江宁知府(ID:jiangningzhifu2020)

1、突变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的消息传到日本;以军需股票为中心的东京股市跌幅达10%,史称“斯大林暴跌”。

资本从来都是最敏感的,一番疾风骤雨后,苏联的后半生即将开启。

苏联的后半生

 

斯大林的去世使苏共高层瞬间由“孔策沃别墅电话遥控制”回归到“克里姆林宫民主集中制”。

从前唯唯诺诺的贝利亚、马林科夫、赫鲁晓夫等人纷纷拿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以贝利亚为例。

斯大林时代的他被认为是极左路线的代表,怎料斯大林一死,竟然在苏联一系列大政方针中表露出大胆的自由化倾向。

贝利亚甚至酝酿和美国合作使东西德合并成一个中立德国,并称之为外交政策的“去布尔什维克化”。

马林科夫虽然联合赫鲁晓夫等人扳倒了贝利亚,但其大思路与贝利亚并无二致。

早在周恩来前去吊唁斯大林时,马林科夫就直接挑明,希望中国能够尽快结束朝鲜战争。

在马林科夫看来,解决谁在莫斯科说了算才是当务之急,谁在地球上说了算那是小事。

相对于前面二人力主与资本主义阵营缓和的做法,赫鲁晓夫的思路则是另辟蹊径——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寻找盟友。

1954年9月底,尚未确立地位的赫鲁晓夫作为苏共代表访华出席中国国庆五周年庆典。

此番他力排众议,给中国带来史无前例的超级大礼包。

其中包括苏联从旅顺撤军(中方最为介意),无偿交换斯大林时代四个中苏合办公司的苏联股份,援助新建一批工业企业,以及5.2亿卢布的长期贷款等。

出访前筹备大礼包的时候,苏共高层伏罗希洛夫等人一度激烈反对,称如此大规模的输血援助苏联无力承担。

不过赫鲁晓夫对他们逐一进行了批驳,他这样说道:

“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如果中国在庆祝建国五周年之际请求我们帮助改变其几百年来的落后状态,而我们不能采取最重要的措施,那么我们就将失去同中国建立和巩固友谊的历史机遇。”

赫鲁晓夫还表示,一旦没有这些实际内容,苏联派如此高级的代表团去北京参加庆典并同毛泽东会谈,将变得毫无意义。

从这个角度看,虽然日后赫鲁晓夫也被批判为“修正主义”,但相对贝利亚和马林科夫,已经是中方能期盼到的“最优解”了。

正因如此,在1957年之前赫鲁晓夫上位的过程中,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二当家”实际是力挺了他。

苏联的后半生

1954年9月29日,毛泽东欢迎赫鲁晓夫率领的苏联代表团来华参加新中国成立五周年纪念活动。赫鲁晓夫微微躬身,这种身体姿态在斯大林身上是绝对看不到的。

2、大会

经历了于内于外长达三年的力量积蓄后,赫鲁晓夫决定在1956年的大会上“发难”。

他认为苏联必须解决评价斯大林的问题(公心),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同时,也可以削弱莫洛托夫、马林科夫等党内保守派的力量(私心)。

大会的筹备期间,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主席团内部与保守派展开激辩。

保守派的立场鲜明:坚决反对赫鲁晓夫在大会上对斯大林展开批判。

赫鲁晓夫很强硬,他认为保守派之所以反对揭露斯大林的罪行,是因为害怕自己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被揭露。

一番互不相让,双方最终拿出一个折中方案——秘密报告。

话说斯大林后期,苏共的党代会基本是个摆设,斯大林根本不按规章制度办事,只喜欢在别墅里召集训话。

赫鲁晓夫有意重新规范党内生活,所以大会开得一板一眼。

从1956年2月14日到2月24日,几十个国家的共产党济济一堂,苏共领导人做隆重的大会报告。

有意思的是,在这十天的正式议程里赫鲁晓夫基本没有提斯大林的问题。

宣布大会开幕的时候,赫鲁晓夫提议代表们为斯大林默哀,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苏共十九大后失去了杰出的领袖斯大林”。

比起针对斯大林,赫鲁晓夫反而是先点了列宁的名。

他认为今时不同往日,列宁那一套“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的理论已经过时了,然后抛出自己的“三和路线”。

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

大会不温不火的开到2月24日,赫鲁晓夫也只是在总结报告中笼统的批判了“个人迷信”,并没有给大家很多联想。

直到1956年2月24日深夜,已经准备入睡的代表们突然被紧急召集到会议大厅中。

赫鲁晓夫当着睡眼惺忪的代表们发表了他的“秘密报告”,这场报告从24日深夜一直做到25日凌晨,时长四个小时。

之所以叫“秘密报告”,是因为仅通知了苏共代表,其他各个国家的共产党没有受邀到现场。

听到赫鲁晓夫开篇第一句话,台下的一千多位代表立即睡意全无——

“夸大某个人的作用,把他变成具有神仙般非凡品质的超人,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相违背的,是不能容许的。

……

多年来,我们养成了用这样的观点去看待某个人,具体地说,是这样看待斯大林的。”

苏联的后半生

 

赫鲁晓夫的报告对于资本主义世界来说是一个天大的惊喜。

美国人趁机大力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甚至在当年英法以和埃及的冲突中站到了埃及一边,俨然要做全世界的公平好大哥。

不过对于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来说,秘密报告则无异于晴天霹雳。

此后半年多的时间里,格鲁吉亚(3月)、波兰(7月和10月)和匈牙利(10月)先后出事,俨然三十多年后东欧剧变的一场预演。

第一个不干了的是格鲁吉亚,它宣称要退出苏联。

斯大林不是俄罗斯人,是格鲁吉亚人;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西北七十多公里处的哥里市,至今仍坐落着苏联时代修建的斯大林纪念馆。

波兰、匈牙利紧随其后,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骚乱。

其中以匈牙利闹的最为厉害,该国领导人拉科西·马加什长期被奉为“斯大林最优秀的学生”。

在苏联施行去斯大林化后,布达佩斯几十万大学生和群众举行示威游行,宣布脱离华沙条约,后遭苏军镇压。

社会主义国家中唯一一个喝彩的是南斯拉夫,铁托嘛。(《被遗忘的社会主义国家Ⅲ》)

眼看着自己捅的篓子越来越大,赫鲁晓夫赶紧邀请中国同志出面斡旋。

为此刘少奇曾五次密集访苏商讨对策,周恩来则于1957年初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波兰、匈牙利等国,做调解和团结工作。

出于进一步向全世界表明中苏两党两国团结一致捍卫社会主义阵地的考量,莫斯科还安排了一起国家元首访华事宜。

此番为了彰显两国的平等地位,商议后决定由苏联领导人率团赴华,以破除外界“中国国家元首总往苏联跑,而苏联国家元首不到中国来”的印象。

这便有了1957年天顶星规格的《伏帅访华》。

苏联的后半生

毛泽东亲自赴机场迎接伏罗希洛夫

3、摇摆

1957~1964年完全执政期间,赫鲁晓夫在外交政策方面摇摆不定,有高开低走的感觉。

一开始,赫鲁晓夫针提出了著名的“三和路线”,在那个革命意识形态高涨的年代算是一股清流。

历史上,苏联最高领导人访美共发生过三次:

1959年 赫鲁晓夫-艾森豪威尔

1973年 勃列日涅夫-尼克松

1987年 戈尔巴乔夫-里根(签署《中导条约》)

基于和平处理对美关系的考量,1959年赫鲁晓夫成为首位访美的苏联最高领导人,比中国早了整整二十年。

与《邓小平访美,1979》中遇到的问题类似,赫鲁晓夫此行也面临着“外交礼节”上的困境。

赫鲁晓夫的职位是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第一书记是党职,而部长会议主席是总理的角色,即政府首脑。

按照苏联官方表述,其国家元首是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经过两国外交部门反复交涉运作,美国人最后答应在外交礼仪上以国家元首的规格来接待赫鲁晓夫。

正如第一章节赫鲁晓夫访华携带大礼包的逻辑一样,访问不过是一个仪式,背后需要通过合作协议或政策宣言将实质性的东西装进去。

五十年代末,苏联的“三和路线”并没有受到美国认可,北约方面仍加紧在土耳其和意大利等地部署导弹。

一看自己放低姿态没有得到美国响应,赫鲁晓夫立即转了180度弯,搞出了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的后半生

赫鲁晓夫巨大的专机抵达美国

1964年10月2日,赫鲁晓夫结束与印尼总统苏加诺的会谈之后飞往黑海之滨休假。

值此良机,以谢列平、苏斯洛夫、勃列日涅夫等人为首的政变集团在莫斯科发动政变,同时用克格勃控制住黑海之滨的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一度想飞去“龙兴之地”乌克兰基辅组织翻盘,可惜没能够成行。

待莫斯科那边一切安置妥当,政变集团派克格勃“护送”赫鲁晓夫返回莫斯科。

10月13日,政变集团召开苏共常委会,针对赫鲁晓夫过去十一年的执政展开批斗。

勃列日涅夫主持会议,苏斯洛夫宣读文件并担任“主攻”,赫鲁晓夫极力为自己辩护。

其中,与中国交恶造成国际共运分裂、古巴导弹危机将苏联推向战争边缘等历史事件,都是苏斯洛夫列举的其重大罪状。

10月14日,针对赫鲁晓夫的批斗由苏共常委会升级为中央全会。

会上,赫鲁晓夫连发言的权力都被剥夺,最后被迫在“退休申请书”上签字。

一代枭雄,至此落幕。

苏联的后半生

晚年休养状态的赫鲁晓夫

4、无为

拿下赫鲁晓夫后,政变集团内部对于推举谁担任新领导人产生了严重分歧。

论功劳和实权,曾任克格勃主席的谢列平当仁不让;但谢列平这个人非常强势,年轻有为,很让人害怕。

资历上,谢列平是苏联团中央崛起的领导人,地方工作履历匮乏。

于是党内资历很深的苏共“头号思想家”苏斯洛夫与谢列平针锋相对,寸步不让。

苏斯洛夫掌控着苏联国家宣传机构,统领国际共运等意识形态工作,且兼管苏军总政治部,势力同样不容小觑。

那么勃列日涅夫是个什么角色呢?

58岁的他时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类似人大委员长)、书记处第一书记。

苏联没有国家主席一说,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在1990年之前是名义上的苏联国家元首,常由加里宁、伏罗希洛夫这种资历到位又浑浑噩噩的老头担任。

勃列日涅夫在人们心中大概就是这么个形象。

眼看谢列平和苏斯洛夫互不相让,同僚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勃列日涅夫。

这个时候的苏联高层已经特别害怕“政治强人”的出现。

托洛斯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等人的例子全都摆在眼前。

万一再上台一个斯大林,大家就全没命了——干脆就推一个人畜无害的勃列日涅夫上台。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苏联高层们的眼光很到位。

掌权后的勃列日涅夫除了把已犯众怒的谢列平罢官,对待其他这些给他“黄袍加身”的同僚们确实不错。

小范围推举政治往往就有这个特点:大家都不喜欢强势人物上台,都想推出一个中庸厚道的人,于是便有了韬光养晦这一说。

苏联的后半生

七十年代末苏联街头

勃列日涅夫执政了整整十八年,论时间跨度仅次于斯大林。

早期勃列日涅夫遇事很喜欢和部长会议主席(总理)柯西金、苏维埃最高主席团主席(苏联名义元首)波德戈尔内等人商量。

苏联在列宁之后第一次实现了集体领导。

柯西金是职业经济官员出身,做过列宁格勒市人民委员会主席(市长)和主管消费品生产工作的副总理等职务;在他的带领下,六七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发展总体不错。

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头十年(1964~1974)是苏联历史上政治经济氛围最好的一段岁月。

当时苏联社会整体上安稳祥和,与西方的关系比较和睦。

作为一个被推举上台的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既不会像斯大林那样天天搞清洗,也不会学赫鲁晓夫弄个大新闻。

不得不说,勃列日涅夫的运气很不错。

他执政时期爆发的中东战争,使得国际油价大涨,客观上助力了苏联的财政。

如果我们去莫斯科街头采访一个经历了整个苏联时代的老人,他会毫不犹豫的回答:勃列日涅夫时代是最幸福的。

5、怠政

从1975年开始,勃列日涅夫的身体状况每日愈下。

身体的抱恙给他带来两个重要影响:其一是厌倦政务,休闲为主;其二是猜忌同僚,大权独揽。

勃列日涅夫后期有明显的懒政迹象,批公文、开会、视察工作的频率逐步降低,打猎、越野、泡澡,度假的频率日趋升高。

据说他非常擅长射击,属下还特意为不同的动物和鸟类准备了90支不同的猎枪。

打完直接野炊,好不自在。

怠政的同时,勃列日涅夫不忘强化自身的权威。

他一边削弱部长会议主席的职权,一边让苏共总书记兼任苏联名义国家元首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77年起)。

不仅如此,勃列日涅夫还在七十年代中期设立了苏联国防会议,自任国防会议主席。

之前苏联国防部长的权力极大,类似美国的国防部长,是直接对最高领导人负责的军方首脑。

像曾任国防部长的朱可夫,他经常参与政变,在苏联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感很强。

国防会议的制度设立后,国防部长成了国防会议的成员之一,权力被大大削弱。

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勃列日涅夫中后期基本实现了今天大家熟悉的“三位一体”模式,集大权于一身。

苏联的后半生

 

作为实力较弱的挑战一方,对手可以犯十次错误,而你不能犯一次错误。

一步踏错,万劫不复。

勃列日涅夫中后期,随着美国从越南惨败而归,苏联红海军大举进驻金兰湾,一时间气势如虹。

当时苏共高层充满信心的判断:“力量的天平正向我们倾斜”。

基于帝国主义行将就木的大思路,苏联于七十年代末全面出击,其中就包括里子面子输得精光的阿富汗战争。

十年一觉喀布尔梦,赢得生前老糊涂名。

6、混沌

1982年5月,重疾缠身的勃列日涅夫突患中风。

回顾苏联历史,苏共的领导人特别容易患中风这个病——列宁是中风,斯大林是中风,勃列日涅夫还是中风。

或许跟苏联人酗酒、生活习惯差有一定关系吧。

尽管已病入膏肓,但神志不清的勃列日涅夫仍然拒接交出权力,他甚至在去世前三天还坚持出席了纪念十月革命六十五周年阅兵式。

勃列日涅夫在两名年轻的军官搀扶下一阶一阶地登上列宁墓,瑟瑟寒风中挺立了几个小时。

克里姆林宫大会堂宴会厅召开的庆祝宴会上,勃列日涅夫按惯例致了祝酒辞。

他眼睛紧盯着手中的讲稿,多次无故停顿,发音含混不清。

1982年11月10日下午7点15分,苏联中央电视台原本正常播放的电视节目突然被一部列宁纪录片所替代。

接下来播出的新闻节目《时间》中,苏联电视台主持人平日的正装由丧服所代替,原本的冰球比赛节目也换成了柴可夫斯基第6号交响曲。

由于三天前勃列日涅夫刚刚露脸,人们没有往他身上去想,大家猜测是没有出席庆典的苏共政治局委员基里连科逝世了。

直到第二天上午11点,苏联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才同时宣布勃列日涅夫的死讯,震惊全世界。

苏联的后半生

 

勃列日涅夫死后,苏联像1953~1957那样再次经历了长达三年的政治斗争。

这一时期是苏共领导人频繁更替,局面极其混乱。

首先登上舞台的是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

勃列日涅夫晚年身体状况很差,当时安德罗波夫和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组成“三驾马车”,把控苏联大政方针。

安德罗波夫一共执政了15个月(实际有效执政时间不足半年),期间他推动了部分反腐、中苏关系改善和人事改革。

与七十年代的大环境不同,八十年代新上任的美国总统里根对苏态度极为强硬。

加之1983年大韩航空007航班被击落事件,苏联一时成为众矢之的。

红色帝国就像他年迈的领导人一样,步履维艰。

1984年2月,安德罗波夫逝世,比他大三岁的契尔年科继位。

契尔年科在勃列日涅夫晚年一直负责主管苏联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继位时垂垂老矣。

此后一年间,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出入办公室都要坐轮椅。

1985年3月10日下午,契尔年科突然陷入昏迷,于当夜去世。

苏联的后半生

眼看两位大佬先后离世,苏共高层们一合计:领导人这个工作太累了,得找一个年轻人干。

所以这次被推出来的是资历甚浅的戈尔巴乔夫。

那时戈尔巴乔夫只有54岁,是最年轻的苏共政治局委员;按照大佬们的设想,台面上的戈氏只是一个“半木偶”。

不过戈尔巴乔夫却并不这样想——他想要通过变法维新获得实权。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戈尔巴乔夫有一点像光绪皇帝。

周围聚集了一帮翁同龢、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慈禧的紧箍咒下感到抱负无法施展,不停的躁动。

闹到戊戌变法和围园杀太后这般局面,指日可待。

7、尾声

1991年的苏联处于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中,几乎所有商品都出现短缺,商店门口的大长龙成为常态。

当时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已经宣布独立,苏联大厦摇摇欲坠。

3月17日,苏联举办了一次全民公投。

这是苏联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公投,说来讽刺,第一次公投的题目就是“是否要保留苏联”。

出乎大家意料,十五个加盟共和国中有九个表达了希望保留革新后苏联的意愿,其余六个共和国或已独立,或抵制该公投。

投完票后,九个参与公投的共和国们准备再签一个“新联盟条约”,该条约将赋予各个加盟共和国更大的自主权,组成一个“新苏联”。

签订的日期预定在1991年的8月20日。

一旦条约签订,苏联将由“联邦”转变为“邦联”,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权威将大大降低或不复存在。

这种形势下,苏共内部的“强硬派”希望说服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以恢复秩序。

面对党内“强硬派”的诉求,戈尔巴乔夫并未理会他们,而是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哈萨克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等商讨开除“强硬派”成员,用“自由派”人物取而代之。

谁料戈氏和叶利钦等人的谈话被克格勃窃听,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得知了这一关键情报。

于是他召集成员开会,决定在戈尔巴乔夫赴克里米亚别墅度假之际发动政变,以挽救苏联。

值得一提的是,克留奇科夫是普京的老领导,2000年普京首次总统就职典礼时还特意邀请这位八一九事变的“主谋”参加。

苏联的后半生

 

8月4日,戈尔巴乔夫前往位于克里米亚福罗斯的别墅度假;按计划,他将在8月20日联盟新条约签署当天返回莫斯科。

8月18日,“强硬派”几位关键人物飞往克里米亚与戈尔巴乔夫见面。

同一时间,戈氏别墅所有对外通讯线被克格勃切断,栅门增设安全警卫——戈氏被软禁。

起事前克格勃向工厂定了二十多万副手铐,将所有人员薪水加倍,并腾空大量监狱以预备接收囚犯。

8月19日上午七点,政变集团开始向全国播放苏联领袖宣言和国家紧急委员会的文宣。

与此同时,一个摩托化步兵师和一个装甲师陆续开进莫斯科,坦克、步兵战车和装甲运兵车停满街头,试图挽救苏联的最后一搏正式拉开帷幕。

为了实现擒贼先擒王,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召集了麾下精锐特种部队阿尔法小组,命令他们强攻俄罗斯白宫,捉拿叶利钦。

怎料阿尔法特种部队拒绝了这一命令。

克留奇科夫或许不知道,不止是阿尔法部队不听从号令,他麾下的克格勃特工甚至连叶利钦办公室对外通讯的电话都未切断。

人心已散。

由于之前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的苏联国家意识下降、各加盟共和国民族意识上升,使得苏军中的俄罗斯族军官和士兵大都同情叶利钦。

一个受命“防卫”白宫的苏军坦克营参谋长当众宣布他向叶利钦效忠,随后叶利钦爬上一辆坦克向群众发表讲话,越来越多的部队开始倒戈。

面对汹涌的民意,紧急状态委员会进退两难。

8月20日下午,代总统亚纳耶夫指派了新的莫斯科军事总指挥的莫斯科军区司令员,并宣布莫斯科晚上十一点到早上五点宵禁,当天生效。

这是紧急状态委员会破釜沉舟的一举,被视为将发起对叶利钦大本营的总攻。

结果当晚莫斯科街头聚集了数万示威群众,部分受命进攻的部队开始撤离莫斯科,不愿与民众发生冲突。

次日,苏联国防部命令军队撤回驻地,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领导人放弃了行动。

当晚八点,戈尔巴乔夫宣布“控制了局势”,恢复全国通讯。

“八一九事件”宣告结束,整个政变历时仅63个小时。

苏联的后半生

 

8月23日,黑海度假归来的戈尔巴乔夫应叶利钦邀请前往俄罗斯政府驻地。

当戈尔巴乔迈入大门那一刻,大批民众呼叫其辞职。

气势逼人的叶利钦将一份会议记录扔在戈尔巴乔夫面前,用手指着戈尔巴乔夫,以近乎呵斥的语气要求他立即宣读。

这幅画面立即传遍全世界——苏联大势已去。

截止到9月底,宣布独立的加盟共和国已达12个。

其中,哈萨克斯坦是最后一个宣布独立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红色情结深厚的纳扎尔巴耶夫不离不弃,直到苏联解体前一周才在辖区内组织了一次象征性的选举。

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发表讲话,辞去苏联总统和苏联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的职务。

他把苏联核按钮交给了叶利钦,克里姆林宫移交俄罗斯做总统府,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

至此,苏联正式解体。

苏联的后半生

 

番外

1991年12月25日下午,北京朝阳门内大街外交部大楼四层一阵电话铃声响起。

远在莫斯科的王荩卿大使给外交部苏欧司副司长李景贤打电话,传来了第一手的情报:

“苏联央视预告今晚七点钟有重要新闻直播,老戈大概要完了。”

尽管中方事先有预判和心理准备,但当大幕真正降临之际还是感觉有些突然。

北京时间26日零时,外交部大楼里苏欧司苏联处的七八个人围在一台20英寸的电视机前。

屏幕中戈尔巴乔夫开始了他那著名的七分钟“告别演说”。

当天苏联最高苏维埃人民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代表们举了一下手,苏联就在法律上无声地消失了。

12月27日这天,中国官方媒体相当低调。

《人民日报》仅仅在国际版刊发了苏联解体的消息和一篇记者特写的《红场易帜纪实》。

文中提到:红场上人们的感情十分复杂。

12月28日,《人民日报》头版正式刊发了中国将承认原12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独立的消息(波罗的海三国早先已经承认)。

一时间很多国人心里五味杂陈,各类情感、心态、观点复杂而微妙。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188078.html

(0)
上一篇 2022年5月16日 上午11:49
下一篇 2022年5月16日 下午12:2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