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加热空间”到“加热自己”:中国过冬八件套在欧洲到底有多火

作者:关禾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从“加热空间”到“加热自己”:中国过冬八件套在欧洲到底有多火

凛冬将至,能源危机却浩浩荡荡席卷了欧洲。在天然气供给受限、价格暴涨的情况下,昂贵的取暖费用令欧洲民众苦不堪言,寻找新的过冬方式成了欧洲人的当务之急。

 

为了安然过冬,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转向中国制造寻求答案。最近,中国的“过冬八件套”正被欧洲消费者“买爆”。这些来自中国本土的电热毯、保暖内衣、热水袋,甚至光腿神器等低功耗“过冬神器”,纷纷从中国的土地上越过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加入到欧洲民众的“冬季全家桶”中。光是浙江宁波慈溪的电热毯工厂,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1月份。

 

从“加热空间”到“加热自己”:中国过冬八件套在欧洲到底有多火

即将走出国门的取暖设备们。来源/央视新闻截图

对于中国人来说司空见惯的“过冬八件套”,怎么今年突然走出国门,给广大欧洲人民“送温暖”去了?节能又好用的中国“御寒神器”,在欧洲到底有多火?

 

为了御寒,人类真的很努力

说到“过冬”这件事,中国人真的很有话语权。人们对于暖和亘古不变的追求,早已潜藏在了古代人的花式御寒小妙招中,而“过冬八件套”的产生和流行,似乎也有迹可循……
古人对于取暖御寒的讲究,从《琅琊榜》《甄嬛传》等一系列古装电视剧中便可略窥一斑。当然,取暖最古老的办法就是生火,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开始,这个方法就一直流传下来。春秋时期,人们开始用“燎炉”这一器具烧炭取暖。
从“加热空间”到“加热自己”:中国过冬八件套在欧洲到底有多火
《甄嬛传》中的取暖设备熏笼,也是一种烧炭取暖的用具。来源/电视剧《甄嬛传》截图
但火炉的升温范围毕竟比较小,被冻得瑟瑟发抖的人们又开始琢磨一种全新的取暖方式,能让整个屋子都长时间温暖如春,享受到“中央空调”般的体验。于是,秦汉时期的能工巧匠们便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夹墙,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于墙内,与灶相通,让暖气通过管道通入墙中,从而烘暖整个房间,俗称“火墙”。现在,秦代咸阳宫遗址还保存着火墙的结构。不过,火墙的耗能费钱程度,也决定了这种“过冬神器”只能是极少数人享受。
 
大约在火墙出现的同时,汉朝皇帝又在长乐宫和未央宫建起了椒房。所谓椒房,不是撒满花椒粒的屋子,而是用花椒粉末混泥刷墙的房间。用花椒作为保温涂料的做法是否有科学依据尚且不提,但古人坚信用花椒和泥涂抹墙壁,不仅暖和而且芳香四溢的这件事,在史料中是可以查证的——《三辅黄图》卷三写道:“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西京杂记》也有“温室以椒涂壁,被之文绣,香桂为柱,设火齐屏风,鸿羽帐,规定以罽宾氍毹”的说法。这种取暖方式,估计四川人会更感同身受吧。
从“加热空间”到“加热自己”:中国过冬八件套在欧洲到底有多火
影视剧中的椒房殿。来源/电视剧《美人心计》截图
《裔夷谋夏录》记载,北方女真族“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而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到了明清,北方也逐渐普及了火炕。这是一种腹中可生火卧炭以取暖的卧具,内部多设计成中空的“蛇形”烟道,这样不仅有利于烟气流通和上升,而且也可以让火炕的温度更加持久。从此之后,“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为北方人的人生理想。
 
无论是火墙、椒房还是火炕,造价相对来说比较高,大部分人往往还是通过围坐在火盆旁来烧火取暖。古代皇室甚至还专门设有负责冬季供暖的机构,明代叫“惜薪司”,专管宫中所用柴、炭的供应;清代改成“营造处”,内设“薪库”,专门负责储运宫中所用的木柴、煤炭的采购与发放。
 
老百姓家的火盆,不是结实抗造的金属盆,而是用泥土脱坯而成的泥盆,没有精致的雕花装饰,但实用性强。而燃烧的原料——炭,对寻常百姓来说也是一种奢侈品,他们常采用燃烧秸秆或者更耐烧的木头来御寒。因此,“围炉而坐”是古代非常普遍的冬日景象。无论是诗词、书画,还是现代影视剧中,围炉烤火的场景都很常见。宋代钱选的《西湖吟趣图卷》就描绘了小童一边光脚烤火,一边抬头看向大人,而大人却裹着厚厚的衣物伏案望天的画面,生活气息浓厚。
 
从“加热空间”到“加热自己”:中国过冬八件套在欧洲到底有多火
钱选《西湖吟趣图卷》。来源/故宫博物院
光室内暖和了还不够,古代的人们又想拥有一个可以随时随地带在身上的“便携式火盆”,于是“手炉”便应运而生。手炉的铜制内胆里通过燃炭释放热气,外壳包裹着内胆的热量,外型上多以镂空纹饰点缀,不仅形状多样而且还玲珑精巧,可以直接捧在手中,也就成了现代暖手宝的原型。手是温暖了,脚也不能忘记。人们又发明了暖足瓶,里面灌上热水,俗称“汤婆子”,和现代的热水袋如出一辙。
 
从“加热空间”到“加热自己”:中国过冬八件套在欧洲到底有多火
古装剧中小主们人手一个的“汤婆子”。来源/电视剧《甄嬛传》截图

现代人的冬季全家桶

随着时代的更迭,人们不再依靠烤火的方式度过寒冬。秋衣秋裤、保暖内衣、法兰绒睡衣、光腿神器、热水袋、暖手宝、羽绒服和电热毯,这“过冬八件套”,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冬季全家桶。
 
有趣的是,尽管来自中国的“过冬八件套”正被欧洲人作为一种性价比更高的取暖方式所抢购,但“过冬八件套”中的大部分“神器”,最初都不是起源于中国。
 

首先是“过冬八件套”中的“顶流”——电热毯,它最早是美国人发明的,专供肺结核病人使用。

 

从“加热空间”到“加热自己”:中国过冬八件套在欧洲到底有多火

电热毯。来源/央视新闻截图

 

20世纪初,肺结核病人由于需要开阔通风的治疗环境,且需要和其他病人隔离,只能被迫躺在露天的病床上。到了冬天,一刮凉风,肺结核病人不但肺没好,还冻得一身病。1912年,美国医生Russel将铜丝缝进羊毛毯,发明了第一条电热毯。不过这条粗糙的电热毯,和我们现在熟悉的电热毯几乎没有共同之处。它又厚又重,不能盖在病人身上,只能放在床单下面来加热床垫。加热装置也很笨重,一不小心就会过热自燃,使用起来,危险系数五颗星!后来,人们尝试在电热毯中加入恒温器安全装置,让电热毯的加热装置根据室温来打开和关闭,只要电热毯的温度超过室温,就会自动停止加热。1946年,第一条自动电热毯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彼得斯堡以39.5美元的价格出售。

 
直到1984年,80岁的前美国海军工程师Crowley发明出第一条恒温控制的电热毯,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电热毯雏形。Crowley曾在二战时期发明过供飞行员在高空航行所穿的加热飞行服,对保温技术了如指掌。从飞行服中,他汲取了发明电热毯的灵感,并且申请了这项技术专利。
 
随着城市暖气系统的普及,电热毯逐渐淡出欧美取暖市场。但20世纪80年代,不断迭代的电热毯技术进入中国。要知道,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的“秦淮线”,也是集中供暖的界限,全国几乎一半的城市都没有地暖,南方人民过冬全靠两个字——“裹”和“抖”。
 
从“加热空间”到“加热自己”:中国过冬八件套在欧洲到底有多火
20世纪末,欧美城市室内取暖大多靠暖气。来源/电视剧《老友记》截图
但从妈妈让我们穿秋裤、毛裤、棉裤开始,中国人重视保暖的基因就深入骨髓了。于是,面对中国庞大的“床上取暖需求”,电热毯企业不仅一举拿下市场,还做大做强成上市公司,比如中国第一家上市的电热毯企业成都彩虹电器集团。2022年的成都世乒赛,赛事组委会甚至把本土的彩虹电热毯作为纪念礼物送给各国运动员,对于不少欧洲运动员来说,可谓“雪中送炭”,让人直呼贴心!
 
至于中国人从小喜闻乐见的“过冬套装”——秋衣裤,则来源于加拿大。但是秋裤的雏形,来自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穿的男用马裤。在15-16世纪,“秋裤外穿”是时尚代名词。马裤通常以羊毛织成,穿起来紧身裹腿,完美展现男性腿部线条,而且最为潮流讲究的穿法是搭配尖头鞋。近现代社会,这种以马裤为原型的内衣裤飞入寻常百姓家。北美大陆由于纬度高、气温低,人们都会穿上御寒用的连体内衣,被称为“Long Underwear”。20世纪初,以制作和售卖“不缩水”的棉内衣起家的加拿大商人Frank Stanfield,在1915年12月7日正式申请了分体式内衣专利,成为现代商业秋裤之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抵御欧洲战场的寒冷,内衣裤也成为各国军人的标配。进入中国市场后,这种以贴身保暖为主打功能的内衣裤,由于常常在晚秋,尤其是寒露以后被人们穿上,以防御强冷空气的侵袭,因此也被赋予了“秋衣/秋裤”的亲切称呼。
 
随着暖气的普及,国外的人们也渐渐脱下了臃肿厚实、不甚美观的保暖服饰。然而,或许是因为一代代中国人自小耳濡目染的“秋衣叮咛”,尽管秋衣裤是不折不扣的舶来品,但“把秋衣扎进秋裤、秋裤扎进袜子里”却是中国人对冬天最高的尊重。秋衣裤也演化出各种形态,例如以薄和暖为销售卖点的保暖内衣、可以搭配裙子的光腿神器等。
 
至于“过冬八件套”中占据睡衣市场半边天的法兰绒,则创制于英国。法兰绒(Flano,Flannel)本是一个外来语,它是一种柔软、有绒面的棉毛织物,面料厚实,保暖性好,给人一种“温柔”的触感。法兰绒面料用于睡衣,既美观又暖和,因此备受中国消费者喜爱。
 
虽然“过冬八件套”都起源于西方,但它们都在城市化进程中以最快的速度被西方人遗忘。21世纪的今天,这些原始的御寒物件,又被欧洲人排着队从中国买回来。
 

过冬八件套,欧洲硬通货

2022年七月,欧盟27个国家从我国进口电热毯共计129万条。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数据显示,电热毯1月至7月累计出口额规模为3340万美元,以97%的增速引领其他品类。要知道,电热毯由于是耐用性消费品,更新换代慢、技术门槛低,一般被认为是夕阳产业。可是这一波出口量,令我国电热毯企业看到了转机。
 
这一年来,全球能源市场震荡加剧,爆发了两轮能源危机,欧洲均处于“暴风眼”:2021年冬季,全球能源供需失衡,欧洲集中爆发了第一轮能源危机;2022年2月下旬,俄乌局势紧张、美西方对俄实施全面制裁,引爆了第二轮能源危机;屋漏偏逢连夜雨,同年9月,波罗的海两条“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事故,成了压死饱受严寒之苦的欧洲人民最后一根稻草。
 
尽管冬季到来之前,欧洲多国已宣布推行节能措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纷纷强制企业、商业场所、交通工具等场所在冬季须将供暖温度限制在19摄氏度以下,公共纪念碑和建筑景观的照明也被强制关闭。荷兰和德国政府官员还发起“洗澡不要超过5分钟”的倡议。
 
从“加热空间”到“加热自己”:中国过冬八件套在欧洲到底有多火
9月23日起,法国巴黎的地标性建筑埃菲尔铁塔提前一小时熄灯。来源/央视新闻片段
然而,在能源价格飙升、通胀水平空前的情况下,这些节能措施也只是杯水车薪。当下的欧洲能源市场,正朝着失控的边缘一路狂奔。从今年6月到8月,整个欧洲天然气价格在6月约为每1000立方米1297欧元(约合人民币9071元),8月涨到每1000立方米2632欧元(约合人民币18403元)。早前,欧洲家庭每月天然气开支基本在100欧元(约合人民币699元)以下,但近一年来,普通家庭的开支已经增加到300欧元(约合人民币2097元)
 
欧洲一般都是采用家庭独立式采暖,集中供暖很少见,但现在,开暖气、开空调已经成了“奢侈行为”。彭博新闻社甚至整理出英国人2022年10月至2023年1月使用各种大小家用电器的每小时成本,供当地民众精打细算度过这个冬天。
 
从“加热空间”到“加热自己”:中国过冬八件套在欧洲到底有多火
能源危机期间的英国生活成本分解图。天然气的价格远高于其他任何家用电器,如果用天然气来供暖,一小时将花费9.85英镑(约合人民币79.68元),用电力供暖需要1.04英镑(约合人民币8.42元),而同样时间的电热毯只需要0.31英镑(约合人民币2.51元)。来源/彭博新闻社
供暖减少,能源价格高涨,生活成本不断提高,一直走在人类能源发展前沿的欧洲,在今年秋冬季节体验到了一把辛酸“穿越”感。他们开始伐木囤柴,购买那些早已被时代所遗忘的保暖内衣、热水袋、电热毯。而擅长大批量生产这些日用品的中国,则成为欧洲人“囤货”的基地。
 
在亚马逊上搜索电热毯,月售三万单的“销量冠军”,产地是中国——
 
从“加热空间”到“加热自己”:中国过冬八件套在欧洲到底有多火
中国制造的亚马逊电热毯销量冠军。图源/亚马逊官网
如果购买德国品牌的电热毯,发现标签上写着“Made in China”,也请不要感到意外——
 
从“加热空间”到“加热自己”:中国过冬八件套在欧洲到底有多火
外国网友评论。图源/twitter
而在社交平台上,人们也踊跃地表达着自己对于电热毯的热爱——
 
“电热毯是我买过最好的东西。”
“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条电热毯,强推。”
“没有电热毯我该怎么活。”
 
从“加热空间”到“加热自己”:中国过冬八件套在欧洲到底有多火
部分外国网友对电热毯的评价。图源/twitter
严冬将至,迫于现实压力,习惯于全屋暖气的欧洲人开始转向更节约的取暖方式。这也使得中国的“热”制造逐渐席卷欧洲。如果没钱加热空间,那就加热自己!因此,买爆中国“过冬八件套”,成了欧洲人面对能源危机和寒冬腊月最后的倔强。
参考资料:
[1]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取暖器为何走俏欧洲》,2022年9月25日。
[2]腾讯:《古人如何度过凛冽寒冬?从古时候的取暖方法,窥探古代人的生活》,2020年4月29日。
[3]澎湃新闻:《对于梅长苏来说,冬天太难熬了》,2015年10月16日。
[4]博物:《中国电热毯是欧洲人的版本答案吗?》,2022年10月13日。
[5]正解局:《为何电热毯突然在欧洲火爆异常?》,2022年10月4日。
[6]石油link:《欧洲能源危机爆发!“不差钱”的欧洲人也受不了了》,2022年10月2日。
[7]央视网:《中国电热毯,欧洲人的“过冬神器”》,2022年10月17日。

从“加热空间”到“加热自己”:中国过冬八件套在欧洲到底有多火
END
作者 | 关禾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255918.html

(1)
上一篇 2022年10月22日 下午1:43
下一篇 2022年10月22日 下午1:4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