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之城”龙羊峡,正在重生

作者:向衡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本文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3年3月下,原标题为《龙羊峡的变迁 “水电之城”转型重生路》,有删节

“水电之城”龙羊峡,正在重生

在西方国家的近代历史上,工业化往往伴随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是不是能够避开这一前车之鉴呢?龙羊峡水电站可以说就是一个答案,在为国家建设源源不断供应清洁水电资源的同时,优美的湖光山色令人心驰神往。这充分证明,中国完全可以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径。

红色印记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干流在青海省东部穿过一道名为“龙羊峡”的峡谷。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的一天,山洪突然暴发,泥石流泛滥,人畜哀鸣。在这危难之际,一条似龙的神羊自天而降,以它锋利的犄角,在万山之中顶开一条幽深的峡谷,将山洪排泄而去。从此,人们便将此地叫作“龙羊峡”。

在传说的背后,是龙羊峡的险峻地势。从龙羊峡到青铜峡(位于宁夏境内的黄河上游的最后一道峡谷)的黄河干流河道,全长不过890千米,可天然落差倒有1400多米,平均下来,每100千米水位就要下降140米,堪称一个水电资源的“富矿”。作为这条河道的“龙头”,龙羊峡海拔2600多米,两岸则是高达150米的花岗岩峭壁。谷深峡窄,又成为建设水电站最理想的地方。

因此,早在1952年,国家燃料工业部水电建设总局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就组成联合勘察队,对龙羊峡地区进行首次查勘。1953年,黄河水利委员会首次提出在龙羊峡宜建高坝电站的意见。同年,水电建设总局第二测量队完成包括库区在内的龙羊峡地形图。1955年7月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将龙羊峡至青铜峡规划河段作为黄河上游重点开发河段,并正式决定修建龙羊峡水利枢纽工程。

“水电之城”龙羊峡,正在重生

工人们正在龙羊峡水电站左岸坝肩施工。承担龙羊峡水电站施工任务的是水电部第四工程局。西风凛冽、黄沙蔽天、天寒地冻、荒无人烟,对外公路不通,工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条件非常艰苦

然而,由于当地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龙羊峡水电站的设计在几十年时间里几易其稿。比如,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在设计过程中提出几个方案,单机容量提出过30万千瓦、32万千瓦、37.5万千瓦和40万千瓦4个方案;总容量曾提出过120万千瓦、150万千瓦和160万千瓦3个比较方案。1977年,在初步设计审查时核定为安装5台32万千瓦机组,总容量为160万千瓦。1979年,由于发现地质上的新问题,不允许在左岸开挖地下厂房,机组必须全部装于坝后。当年11月,经电力部和第一机械部批准,才最终选定安装4台机组,单机容量为32万千瓦,总容量为128万千瓦。

龙羊峡水电站坝高库大,工程地质问题复杂,位于黄河龙头位置,安全问题极为重要,被来访的外国专家称为“挑战性工程”。根据设计方案,整个龙羊峡水电站工程石方约有700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约400万立方米……光是这些数字就令人极为震撼。龙羊峡地处青海高原,冬长夏短,年无霜期仅约180天,风沙大,年超过6级大风的时间约3个月,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等不利的气候条件,也不利于混凝土施工。

承担龙羊峡水电站施工任务的是水电部第四工程局。他们在完成黄河上游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水电站的建设任务后,挥师西进,来到青藏高原的龙羊峡。1976年2月初,施工先遣部队刚进点的时候,正值青海高原的寒冬季节。西风凛冽、黄沙蔽天、天寒地冻、荒无人烟,对外公路不通,生活生产资料和施工设备转运,都需通过共和县才能运往工地,工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条件非常困难,施工先遣部队所住的地方多是下挖地窝藏身,上覆帐篷蔽风,最好的住房也不过是一些干打垒的土坯房,生活条件之艰苦自然可想而知。据说,在施工期间,一位上级领导在工地亲眼看到这种情况,又亲身体会在缺氧近30%的高原工作的痛苦滋味以后,在一次干部会议上由衷感叹:“(建设者们)长期坚持高原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在以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代价为国家建设龙羊峡水电站。”

1981年9月,黄河上游出现200年一遇的大洪水。龙羊峡全体职工日夜抢险,战斗在抗洪第一线,用临时草土围堰,拦截了近10亿立方米的洪水,保证了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当年9月,各大媒体都以头条新闻发表了龙羊峡抗洪抢险的消息。自此,龙羊峡水电站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工程。

正是在如此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下,1977年12月龙羊峡水坝导流洞开始施工,1979年12月29日实现黄河截流,开始进行大规模基坑开挖,1982年5月基坑开挖基本完成。接着,1982年6月,工人们开始浇筑大坝混凝土。1986年9月,大坝混凝土浇至坝顶,历时4年3个月。在向黄河下游供水不停的前提下,水库蓄水至发电水位需历时一年。1987年10月,龙羊峡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1988年先后有两台机组投入运行。1989年6月第4台机组投入运行。至此,龙羊峡水电站的4台机组全部安装完毕、投入运行,工程基本竣工。从1955年全国人大的决议算起,中国人历时三十多年,整整花去一代人的时间,终于在黄河上游建起了一座工程地质条件最为复杂、水库库容最大的高原水库。可以说,这是一代中国人在雪域创造的伟大工程,在高原树立的一座时代丰碑。而在那段峥嵘岁月里,建设者们向大自然、向各种困难挑战的顽强意志,也成为永远留在龙羊峡水电站上的红色印记。

宏伟电站

建成后的龙羊峡水电站展现出它的宏伟身姿。整个水电站工程由混凝土重力拱坝、左右岸重力墩、左右岸混凝土重力式副坝、右岸溢洪道、坝后厂房等组成。位于龙羊峡西端峡口的电站主坝如同给黄河上了一把钢筋混凝土的大锁。这一座重力拱坝,是当时中国大陆已建在建工程中最高的重力拱坝。其坝顶高程2610米,最大坝高为178米,最大底宽80米,坝顶面宽18.5—23米,主坝前沿长396米。按照设计,为增强坝座的稳定性,坝基左岸挖深40—70米,右岸挖深30—40米,两岸拱座插入岩体较深,虽然主坝基本上建筑在微风化的基岩上,但还是满足了大坝的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这一弯178米高的“万里黄河第一坝”在青藏高原上营造了一个“天湖”。龙羊峡水电站水库正常蓄水位2600米,水库东西回水长度108千米,南北平均宽4.7千米,面积383平方千米,总库容为247亿立方米,并控制着兰州断面水量的62%、黄河入海口水量的42%。以库容计,它在中国现有水库里仅次于长江三峡工程。

2000年8月,《黄河龙羊峡水电站工程竣工验收安全鉴定报告》在青海省会西宁定稿。鉴定报告认为:“龙羊峡水电站自1986年下闸蓄水运行至今已十三年多,经历了三次较高水位、三次3级左右的水库诱发地震活动期和两次里氏4.0级以上的构造地震影响,总的来说近坝库岸、大坝和两岸坝肩岩体、引水系统和发电厂房等工作状况正常。龙羊峡水电站工程总体是安全的,各建筑物工作状态未见明显异常,已具备进行竣工验收的条件……”来到龙羊峡水电站参观、考察的人们也无不为人类征服自然界的伟大杰作而叹服震撼。

而从功能上说,龙羊峡的大坝与水库都是为水力发电服务的。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龙羊峡水电站单机容量32万千瓦机组在国内是最大的,无论是设计、制造和安装,在国内均缺乏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当时本着自力更生的原则,在设计、制造、安装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下,中国第一台32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就在龙羊峡水电站上一次安装成功。龙羊峡水电站全面投产后,经过10多年来的运行实践证明,国产32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性能良好,在各种水头(指任意断面处单位重量水的能量)段内运行稳定,在同水头下水轮机出力尚较设计值为高。经过比较,龙羊峡水电站机组的性能并不亚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国外引进同类容量的机组性能,不啻那个时代的“国货之光”。

“水电之城”龙羊峡,正在重生

龙羊峡水电站一名工作人员在站内巡检。龙羊峡水电站建成后,其性能并不亚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国外引进同类容量的机组性能,不啻那个时代的“国货之光”

龙羊峡水电站的投产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首先,除该电站本身提供的128万千瓦装机容量和60亿千瓦时的年平均电量外,同时还由于它位于黄河上游,是一座具有多年调节性能的龙头水库,经龙羊峡水库对黄河上游水量进行有效调节后,可使下游已建的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龙峡4座水电站增加年发电量6.59亿千瓦时。可以说,龙羊峡水电站不仅是一座巨大的蓄水库,而且也是一座巨大的蓄能库。

随着人类社会对节能减排的日益重视,龙羊峡水电站又开始了“水光互补”的试验。太阳能光伏虽是绿色能源,但发电受日夜交替、天气变化影响严重。设备多、故障率高更是加剧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同样,在枯水期,由于水库蓄水的需要,水电站也无法达到满负荷工况。所谓“水光互补”就是将光伏发电发出来的电送到水电站,然后将互补后的两个电站的组合电能送入电网。简而言之,就是当云层飘过时,光伏电站出力下降时,水轮机组可以加大出力补空,保证电能的稳定。而当夜晚来临,光伏电站出力为零后,白天停机的水电机组则启动起来填补供电的缺口。

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选址距离龙羊峡水电站上游36千米的黄河北岸的塔拉滩(同属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共和县境内)。2015年6月,两期共85万千瓦,全球规模最大、最先进的水光互补光伏电站全部并网发电。经测算,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一年可发电14.94亿千瓦时,对应到火力发电相当于一年节约标煤46.4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2.66万吨,二氧化硫约3944.16吨、氮氧化合物364.87万吨,其经济、生态效应都是非常显著的。

毫无疑问,龙羊峡水电站已成为青海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龙羊峡水电站办公楼一楼专门布置了一个面积近百平方米的展厅,里面陈列了龙羊峡水电站的诸多荣誉,一个个奖牌金光闪闪。与此同时,也陈列了记录水电站建设历程的那些黑白照片,有扛着旗子、挑着水桶、背着被盖步行开赴工地的,有大伙儿围蹲在地上吃饭洗脸的,有腰间拴着绳子从高处吊下站在山腰手持钢钎撬石头的……这一切都让人感慨万千,也成为当地“工业旅游”的一个展示窗口。

龙羊峡旅游区地处的黄河大峡谷区地形复杂、起伏变化大,旅游区内既有高山,亦有峡谷和盆地,还有奇特河谷、中低山和沙漠。参观者既可以看到水电站的宏伟建筑,又可以领略到特异的“高峡平湖”自然风光。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则是龙羊峡水库。黄河碧水长流,高原水库烟波浩渺,河谷深切,激流翻滚,峡谷、漫滩与湖泊相间,碧水、丹山与绿洲相映,相得益彰。库区周围天然草原辽阔,水草丰美,蓝天、白云、草原构成绚丽多姿的草原山城风光。

“水电之城”龙羊峡,正在重生
龙羊峡地区卫星图,从图中可以清楚看见,发电站附近有大片光伏发电系统。光伏发电系统的能量来源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安全和可再生的能源

龙羊峡水库与青海湖和日月山遥遥相对,是国内最大的高原水库和人工湖泊。有趣的是,黄河在龙羊峡并不是浑浊的“黄”色,而是极其清澈、透亮的湖绿色,透明度达5米以上!有人甚至戏谑,黄河是出了青海才变黄的。由于龙羊峡水库属国家一级地表水,水质清澈,呈弱碱性,溶氧丰富,年平均水温12℃,常年不封冻,没有污染,为发展淡水养殖提供了优越条件。这里因此成为鲑鳟鱼等冷水鱼的理想生息繁衍之地。

在龙羊峡水库兴建以前,库区河段基本无渔业可言。龙羊峡水库投运以后,库区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既可发展天然养殖,也可发展人工浮箱养殖。鲑鳟鱼鱼卵在孵化槽里孵化出小鱼苗,长到5克转移到湖中的苗种场进行培育,长到300克左右放入网箱,生长到3.5-4斤就可以捕捞了。

借助于现代高效率的物流,龙羊峡鲑鳟鱼从起获、宰杀、运输全程冷链,活鱼离开水面即可送到沿海城市的加工厂区,迅速加工制成冰鲜、烟熏等各种规格和口味的鲑鳟鱼产品。如果从活鱼离开水面算起,只需要24小时即可进入北上广深地区居民的餐桌。而渔业与旅游业的深度结合,也成为龙羊峡旅游的一大亮点。游客到此,除了能俯瞰龙羊峡水库风光,还能品尝到最新鲜美味的龙羊峡鲑鳟鱼,可谓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了。

转型之路

实际上,龙羊峡工业旅游的勃兴,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又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龙羊峡镇区原为共和县曲沟乡瓦里关村的冬季牧场,只有随季节搬迁的牧民帐篷,无定居人口。1976年龙羊峡电站开始兴建,水电部第四工程局职工陆续进驻龙羊峡。在随后长达十多年的龙羊峡水利枢纽建设期间,随着大量建设者的进入,龙羊峡一时变得热闹非常。施工现场是一派繁忙景象,巨大的缆索起重机与耸立两岸的高架门机,把满载混凝土的吊罐吊入浇筑仓,混凝土大坝节节升高,地下厂房紧张安装。即使在夜间,施工区也是灯光通明,人来车往。到了夜晚,瞭望生活区鳞次栉比的高楼,万家灯火好似串串银珠撒落在山野。昔日不见人烟的荒滩,已被水电站建设者们建成一座城镇。一条条混凝土马路纵横交错;公路两旁杨柳成荫;百货大楼、邮电大楼、电影院、浴池、托儿所等服务、福利设施应有尽有;农贸市场上蔬菜、鲜肉、禽蛋等等,品种繁多,买卖兴旺。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龙羊峡地区房屋建设迅速发展,龙羊峡大街和新扩建的北大街楼房林立。如电厂培训中心大楼、工委办公楼、龙羊湖宾馆、龙羊酒家、水电部四局综合大楼、建设银行、农业银行营业楼等建筑,富有地方特色和现代化气息。一座高原电力工业新城的雏形已然形成。

“水电之城”龙羊峡,正在重生

在龙羊峡山间公路上骑行的自行车手。龙羊峡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突出“低氧”优势,依托海拔低适宜低氧体育运动的特质,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建成一批体育运动设施,举办了彩虹跑、青海湖高原越野精英赛等活动

然而,龙羊峡是一个典型的水利工程型城镇,是由于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开发才形成的。一旦工程建设者撤走,它也就往往失去了昔日的繁荣。从人口统计数字上看,1976年龙羊峡地区共有29户(集体户)5155人。此后,“陆续从甘肃刘家峡水电站迁来职工8000—9000人,到1985年,实际职工28000多人,再加上家属约5万人左右,其中80%的人口从省外迁来”。1987年,龙羊峡人口达到历史上的顶峰:职工数突破3万人。随后,随着龙羊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完工,建设者们相继移师他处,龙羊峡人口规模便急转直下。到1995年,龙羊峡地区有4899户,23384人。其中工、行委系统为422户,1242人;电厂为73户,583人;水电部四局为4273户,20843人;暂住及流动人口131户,716人。到2003年,龙羊峡镇更只剩下876户,2629人,还不及巅峰期的十分之一。

人口剧减、经济衰退的龙羊峡镇,按照传统的思维与行动轨迹,原本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近年来,依托新兴的“工业旅游”项目,这座小镇却走出一条从单一的“水电之城”转型重生之路。借助龙羊峡景区的不断发展,龙羊峡镇周边村落依托龙羊峡水库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优势旅游资源,利用现有住房、果园、林地等要素,乡村旅游业已初具规模。可以期待,随着龙羊峡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的发展,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也将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水电之城”龙羊峡,正在重生

龙羊峡土林国家地质公园木栈道。龙羊峡土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千奇百怪的土柱造型、深远宁静的幽谷地缝、高悬半空的洞穴天门、原始粗犷的沙沟荒漠、怪模怪样的五彩奇石和种类繁多的远古动植物化石,组成了景区内丰富的景观

(参考文献:青海省龙羊峡志编纂委员会编:《龙羊峡志》;田宗伟:《龙羊峡水电站:水光互补新典范》;《中国水力发电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水力发电史:1904—2000》)。

“水电之城”龙羊峡,正在重生
END
作者 | 向衡
本文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3年3月下,原标题为《龙羊峡的变迁 “水电之城”转型重生路》,有删节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307764.html

(1)
上一篇 2023年3月27日 下午12:02
下一篇 2023年3月28日 上午11:5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