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悲剧:袁崇焕真的不懂管理领导预期吗?

作者:赵恺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职场悲剧:袁崇焕真的不懂管理领导预期吗?

由于曾在战场上先后击败过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袁崇焕一度被后世视为能够拯救大明的绝世名将。因此,在探讨袁崇焕最终被杀的过程时,除了埋怨崇祯过于短视和愚蠢外,还归咎于袁崇焕此前草率给出了“五年复辽”的美好愿景,以至于崇祯帝认定其言过其实,进而失去了信心。那么,袁崇焕真的不懂管理领导预期吗?我们不妨从职场角度重新审视一下袁崇焕的人生。

 

如何从基层员工中脱颖而出

袁崇焕,万历十二年(1584)出生于广州府东莞县水南乡的商贾世家,据说其先祖来自山西历山,后累迁福建、江西,最终于广州开枝散叶。其父袁子鹏生三子,长曰崇灿,次曰崇焕,三曰崇煜。袁崇焕很早便跟随父亲溯珠江而上,于广西平南白马,从事木材生意。

 

职场悲剧:袁崇焕真的不懂管理领导预期吗?

清人绘袁崇焕像。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明代中后期商业发达,因此袁崇焕的幼年生活较为宽裕,不仅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更习练了一身的武艺。毕竟,岭南地区民风彪悍、土客矛盾尖锐。袁氏家族从东莞到广西做生意,除了要善于经营外,关键时刻也少不了“仗剑行商”。

 

值得一提的是,袁崇焕跟随父亲前往广西,除了助力家族生意,还要异地科举。广东地区世家子弟众多,袁家一介商贾想通过科举出人头地并不容易,而在“内卷”并没有难么严重的广西,通过童子试、乡试则要简单得多了。

 

万历三十四年(1606)秋,袁崇焕赴省城桂林参加乡试,一举得中。年仅23岁的他当即写下《秋闱赏月》一诗:“战罢文场笔阵收,客途不觉遇中秋。月明银汉三千里,歌碎金风十二楼。竹叶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头。嫦娥必定知人意,不钥蟾宫任我游。”

 

然而,自考中广西榜举人后,袁崇焕在此后连续四次的会试都名落孙山。十二年的蹉跎岁月,令他产生了投笔从戎的念头。万历四十七年(1619)春,袁崇焕顺利通过会试和殿试,考中万历己未科进士三甲第四十名。也就是在这一年,明军于萨尔浒之战中惨败,辽东局势全面恶化。

 

职场悲剧:袁崇焕真的不懂管理领导预期吗?

萨尔浒之战示意图。来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战争史地图集》,星球地图出版社2007年版

 

袁崇焕作为三甲进士,虽然在“观政工部”三个月后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但他却认为安定边疆的非凡将帅更符合他“以边才自许”的自我认知。天启二年(1622),时值明廷三年一次考核地方官的大计之期,袁崇焕随布政司属诸知县进京述职,像其他朝觐官员一样,寓居都门。等候大计考核结果公布之余,袁崇焕离开北京,前往山海关考察形势。

 

经过两旬的巡视后,袁崇焕怀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疾驰回京师,开始公开宣传自己的主张:“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守而后战,庶其可守。”《明史·袁崇焕传》中更记载说,袁崇焕公然放出了“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的豪言。

 

从职场角度出发,袁崇焕单骑阅塞的行为可谓一场出格的表演。他的不顾生死、慷慨赴关,令举朝臣工计无所出、畏缩却步。但在万事循资排辈的朝堂之上,袁崇焕想从知县跨越到边臣,进而实现抱负,就必须抓住一切机会表现自己,甚至自己创造机会。

 

随着袁崇焕单骑巡阅山海关的事迹和豪言传扬开来,这位邵武知县的大名也跟着广为人知。不久,吏部会同都察院公布大计考核结果,袁崇焕不仅得到“上考”的评价,更在御史侯恂和江日彩力荐之下,被擢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也就是说,在大明“职场”中,袁崇焕成功凭借着个人表现,完成了从“基层员工”调任“公司总部”的跃迁。

 

袁崇焕如何成为一方大员

袁崇焕担任兵部职方司主事时,正值明军于广宁溃败之际。面对朝野上下“索索矍矍,进退维谷,咸自拟于山头之雀”纷纷欲南下避难的局面,兵科都给事中蔡思充以“饶有才略”的名义,建议让袁崇焕和原任辽东兵备道阎鸣泰“分任榆关”。于是,袁崇焕很快被擢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赴往前线。

 

必须指出的是,此时的袁崇焕虽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没有实际的统兵经验。因此他在上任之初给的建议,竟是以广西步兵“勇捷善战”、狼兵“雄于天下”,希望由自己的叔父广西平乐府推官袁玉佩、永平府推官林翔凤负责征调狼兵北上,并由他与袁玉佩、林翔凤亲戚三人全权负责操练。

 

如果放在承平岁月,袁崇焕的建议一经提出便可能遭到朝野“任人唯亲、招募私兵”的攻讦。但迫于形势,明熹宗朱由校不仅赞同了袁崇焕的提议,还先后拨款二十万两以供其招募兵卒,只可惜广西巡抚何士晋并不配合,以征调困难为由,并未展开招募,只是调拨了一些广西的驻军来应付。

 

眼见计划落空,袁崇焕只能另辟蹊径。当时,后金攻占广宁后不久,又攻下义州、锦州等地,并强迫当地降金辽民东徙,遭到辽民强烈抵抗。义州戚家堡、锦州城南双堡、十官儿屯等处有万结寨自保,大凌河、小凌河一带各屯庄也有数千不肯顺从剃发的辽民,成千上万的难民或哨聚山林,或据守堡内。袁崇焕随即向上司孙承宗建议,将这些辽民招募为兵,是为“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

 

职场悲剧:袁崇焕真的不懂管理领导预期吗?

明辽东都司。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在孙承宗的首肯下,袁崇焕积极协助关外诸城安插辽民、大兴屯田,并在实践中确立了“守宁远以守(山海)关”的战略。而在袁崇焕的一番经营后,曾经内外一片丘墟、人迹萧然的宁远城,最终成为“军民五万余家,屯种至五十里,远近莫不归附”的要塞。

 

天启六年(1626)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亲率六万大军攻明。十六日,师次东昌堡。十七日,兵渡辽河。后金军人数众多,布兵于旷野,“南至海岸,北越广宁大路,前后如流,首尾不见,旌旗剑戟如林”,面对势汹汹的努尔哈赤,袁崇焕采取集中兵力于城内,实行坚壁清野的策略,凭借先进的红衣大炮和军民上下一心的同仇敌忾,最终将后金击退。

 

职场悲剧:袁崇焕真的不懂管理领导预期吗?

明代红夷型火炮。来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但在撤军的过程中,后金军队也趁着海水冰冻之际,攻上与宁远互为犄角的觉华岛,杀伤岛上明军水师官兵七八千人,烧毁岛上船只二千余艘,焚烧囤积粮草八万二千余石。因此,明军虽在宁远主战场打败后金,觉华岛水师、粮储基地却遭到毁灭性打击,其损失程度远远高于后金。

 

不过,宁远之战终究打破了后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不过,一跃成为大明英雄的袁崇焕却有自己的打算,他一边上疏辞免升职,请求终制,一边却以进陈善后事宜的名义,讲述了诸多他对辽东战事的看法。果然,朝廷诏旨不准袁崇焕辞职,并擢升其为辽东巡抚。至此,袁崇焕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

 

职场悲剧:袁崇焕真的不懂管理领导预期吗?

影视中的宁远之战。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辽东巡抚任期内的工作成绩

成为辽东巡抚后,如何击败后金成为袁崇焕的首要任务。在吸收了前辈熊廷弼渐进渐逼、分进骚扰的战略精华,借鉴了孙承宗战则每城互援、守则各为后劲的军事思想之后,袁崇焕提出了战守结合的战略规划。同时,他继续招募关内流亡辽人为兵,通过且练且筑、且练且屯的方式,打造了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关宁军”。

 

当然,袁崇焕深知大量募兵会为朝廷所忌惮,因此,他特意上疏辩解称:“臣用兵之人也,岂不欲多兵以自稳,但征调累在九边,转输累在各省,必天下成其天下,而辽东方得载于天下之中。八年久戍,四海同疲,念至此,不得不与天下通融打算也。”意思是,我之所以招募辽人为兵,并不是要壮大自身,而是为了给朝廷省钱。

 

除了军务之外,袁崇焕也积极对蒙古诸部展开外交联络,试图“抚西虏以拒东夷”,即在力争蒙古保持中立的情况下,集中兵力对抗后金,甚至建立以明为主导、蒙古为从属的对后金作战同盟。然而,袁崇焕显然高估了蒙古诸部的军事力量及与后金为敌的决心。天启七年(1627)冬,被袁崇焕寄予厚望的林丹汗迫于皇太极的军事压力,率部向西迁徙,一度成为大明宣府、大同边外的重要隐患。而与袁崇焕有着密切往来的科尔沁部,日后更成为导致袁崇焕悲剧人生的重要推手。

 

如果说,袁崇焕对蒙古的态度只是所托非人,那么他对后金的外交试探则可谓“授人以柄”。

 

天启六年(1626)九月,袁崇焕从逃亡的辽东汉人口中得知,后金汗努尔哈赤于八月十一日因疽发背而死,其子代善、皇太极等争位未定,内部矛盾重重。袁崇焕认为机不可失,随即以侦察敌情兼行离间之策的名义,建议明廷向后金派出吊唁使。

 

袁崇焕的建议递交上去后,当即遭到辽东督师王之臣的明确反对。在王之臣看来,蒙古和朝鲜之所以助明抗金,正是因为有明朝可以倚恃。如果明与后金议和,这些盟友必定离心,“是驱鱼爵于渊丛,而益敌以自孤也”。但明熹宗朱由校显然更愿意相信打赢了宁远之战的袁崇焕,最终还是给了“其余阃外机宜,悉听便宜行事”的特权。

 

或许,如袁崇焕所说,他向后金遣使吊丧的目的,主要是“侦其虚实”,确定努尔哈赤死讯真伪,以及侦探后金内部情形;同时“离间其诸子与夷上下”,使其自相残杀。怎奈努尔哈赤继承人皇太极在政治上要比袁崇焕棋高一着。在盛情款待明朝吊唁使团后,他当即致书袁崇焕,表达了与明修好的意愿。

 

袁崇焕起初还想在外交礼节、文书格式上刁难皇太极,目的是人为斩断这种外交联系,却不想皇太极处处迎合袁崇焕的要求,不厌其烦地反复更改书函格式,多次遣使送到宁远。就在袁崇焕以及接收其报告的明熹宗朱由校都认为“夷使恭顺,求款之情似真”的时候,皇太极突然出兵朝鲜,打了袁崇焕和明廷一个措手不及。

 

显然,在派出吊唁使的问题上,袁崇焕低估了皇太极,以至于对后金出兵朝鲜之事全无准备,甚至在朝鲜败报传来,明熹宗朱由校要求袁崇焕发关宁精兵“捣巢”以解救属国之困时,“关宁军”最终踌躇不前。更糟糕的是,袁崇焕不甘咽下被皇太极欺骗的恶果,试图表面上继续和皇太极谈判,实际上加速修筑锦州、大凌河城、小凌河城诸城,压缩后金的生存空间。

 

然而,皇太极在对明议和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击溃朝鲜后,他当即变脸,在信中大肆指责袁崇焕“一面以讲和来往,一面前修城池”是“诈称和好,乘间修包城池,不愿太平,而愿刀兵”,迅速发兵西征。“关宁军”浴血奋战,最终于宁远、锦州城下再度击败后金军,但修筑中的大凌河城、小凌河城也被后金军彻底摧毁。

 

职场悲剧:袁崇焕真的不懂管理领导预期吗?

蓝色缎面绣龙纹铁叶皇太极御用甲。来源/故宫博物院

虽然袁崇焕再度在战场取得了“宁锦之战”的胜利,但面对吊丧、“捣巢”二事的非议,他再度上疏请辞。这一次,明熹宗朱由校并没有再做挽留,而是下旨称:“(袁崇焕)疏称抱病,情词恳切,准其回籍调理。叙功之日,另行优录。”袁崇焕既然得请去职,那就表示他已得不到皇帝的庇护,于是,各路言官纷纷对其展开攻讦,令明熹宗朱由校不得不出面表示:“袁崇焕谈款一节,所误不小。朕不加谴责,尚着叙赉,分明念久在危疆,姑使相准耳。”

 

袁崇焕为何许诺“五年复辽”

客观地说,袁崇焕的政治生命在“宁锦之战”后便已宣告死亡。但在天启、崇祯之交,明朝政局发生剧变,随着阉党的倒台和东林党的东山再起,袁崇焕在舆论的大力支持下,复出督师辽东。由于过分的自信和强烈的道德责任感,袁崇焕在召对时轻率地许下“五年复辽”之诺。从此,他的命运便与“五年复辽”的成败捆绑在一起。

 

崇祯元年(1628)七月,举朝期盼已久的袁崇焕终于到达京师。想当年辽沈沦陷,熊廷弼应诏入京,轿子所过之地,京师士民万人拥戴于道,焚香迎候。此时袁崇焕千里北上,受士民欢迎的场面也可以想象。

 

然而,袁崇焕不会想到,在他个人声望达到顶点的同时,也是自己人生悲剧的开始。

当日,崇祯帝朱由检召见袁崇焕只是加以勉励,所问的不过是“奴酋跳梁,十载于兹,封疆沦陷,辽民涂炭。卿万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胡方略,具实奏闻”这样的场面话,但刚刚重新被启用的袁崇焕却难掩激动,说出了“臣六年前蚤已期定,倘皇上假臣便宜,计五年而东夷可平,全辽可复,以报皇上”的豪言。

 

职场悲剧:袁崇焕真的不懂管理领导预期吗?

袁崇焕(张孝中饰)向崇祯表述守辽方略。来源/1987版电视剧《袁崇焕》截图

 

或许,袁崇焕提出“五年复辽”的时间表,未必是他一厢情愿,其中也有他对战争全局的考虑,但此时的大明早已师老财匮,辽东战事所引发的加赋、征兵、转饷,不断激化着内部矛盾,使明朝陷入内外交困的窘境。川黔的奢安之乱、山东的徐鸿儒起义,还有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起义,都令大明陷入无法自拔的恶性循环中。

 

显然,收复辽东远没有这么简单,但这种言论的出现却有极大的市场。当时,由于宁锦之战的胜利以及后金的经济困难,朝臣皆认为这是明朝反攻复辽的有利时机,袁崇焕正是应时而生的中兴名将。因此,举朝皆希望崇祯帝尽快起用袁崇焕,委以辽事全权,克期奏功。

显然 “五年复辽”的战略构想是在错估战争形势的基础上,从主观意志出发,根据个人掌握的信息形成的幻想与经验的产物,它的提出并非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是建立在单一型的战略思维下,过分强调坚城大炮的制敌作用,偏执于且筑且屯、且守且前、渐进渐逼便可决胜的思维定式,忽视了其他影响乃至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从而导致认识问题的片面性、主观性,将鲜活、复杂、微妙的战场凝固化、简单化、绝对化。

 

从知县到监军,又从监军一步步走到督抚,袁崇焕迫切地想要施行自己的复辽计划,这种高度的自信和过人的勇气曾让袁崇焕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但极端的勇气、自信以及激情的推波助澜却可以让人脱离实际、逾越理智,去追求极端的目标。熊廷弼和孙承宗也以复辽为目标,不过他们都很清楚形势严峻,阻力重重,都不敢轻易提出复辽,而是先追求近期的合理目标。在洞察战场真相的能力上,袁崇焕明显逊色于熊廷弼、孙承宗。

 

总之,“五年复辽”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主观产物,在多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这一构想很快如泡沫般幻灭,并因此成了袁崇焕悲剧的根源。最终,在曾被袁崇焕寄予厚望的科尔沁本部台吉布尔噶都的引导下,皇太极绕过了袁崇焕的关宁防线,出现在北京城下,是为“己巳之变”。

 

袁崇焕虽然率军驰援,在北京城下与后金军血战,却在紧要关头被捕入狱。而钦定罪状的一大款项是“付托不效”,就是说袁崇焕受皇帝厚望重托,却不能实现“五年复辽”的承诺,犯了欺君之罪。

 

“己巳之变”后,“五年复辽”已不可能实现。因为“己巳之变”改变了辽东战争的态势。在“己巳之变”以前,明朝与后金的主要战线在关外的宁远、锦州一带,边患尚在门户;“己巳之变”以后,山海关以西的蓟镇、宣府、大同逐渐成为前线,甚至京畿地区也面临后金的军事威胁,此时边患已入堂奥(厅堂和内室),明朝的防御压力大大增加。至此,明朝在辽东战场上已败势尽显。

 

职场悲剧:袁崇焕真的不懂管理领导预期吗?

明与后金(清)辽东之战。来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战争史地图集》,星球地图出版社2007年版

 

如果说崇祯初年有一部分明人还对“五年复辽”抱有幻想,那么“己巳之变”后,在更加不利的战争形势下,崇祯初所谓的复辽,乃至“五年复辽”的幻想,已经被彻底抛弃。如户部尚书毕自严所说:“自大安口入,而五年灭奴之期已不必言。”而持“五年复辽”之说的袁崇焕则彻底被舆论唾弃。

 

参考资料

1、《明史》,[清]张廷玉等 著。

2、《袁崇焕传》,阎崇年著,中华书局,2005年10月

3、《袁崇焕全传》,王荣湟著,岳麓书社,2020年9月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356390.html

(0)
上一篇 2023年8月8日 上午11:34
下一篇 2023年8月8日 上午11:5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