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利润王,涨不动了

作者:十一弟

本文转载自:拾遗地(ID:ishiyidi)

央企利润王,涨不动了

文/十一弟

过去十年,恒大、碧桂园,把销售规模膨胀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

三年前的市场高点时,恒大、万科的销售额,突破了七千亿。

作为宇宙第一房企,碧桂园站在了八千亿的门口,只差临门一脚。

但最能赚钱的开发商,不是恒大、碧桂园,而是一家大央企——

中海地产。

在恒大、碧桂园的销售额,爬上历史性高点的那一年,中海的利润,也见顶了。

它赚到了439个亿。

当时,中海的销售规模,只有3600亿左右,大约是恒大、碧桂园的一半。

而恒大、碧桂园,加在一起的净利润,都赶不上中海。

在房地产行业,中海是当之无愧的利润王,收割了暴利——

赚钱最疯狂的时候,它的净利率水平,长期维持在20%以上。

也就是说,每一块钱的营收,中海能帮股东赚到两三毛钱。

这也是其他开发商难以企及的盈利能力。

但2021年,成了整个行业的拐点——

恒大、碧桂园的销售规模大幅回落,中海也丢了利润。

这一年,中海的净利润,从高点下滑,跌到了四百亿左右。

去年,才算是遭遇了真正的滑铁卢——

它的净利润,一下子回调到了230多亿,跌了四成以上。

央企利润王的帽子,也让人摘走了,被华润置地反超。

一旦走了下坡路,短时间内想要停下来,就不太容易了。

今年上半年,中海的净利润,还在下探——

已经跌到不足135亿,比去年同期又减少了两成。

这个利润水平,让中海一夜回到了八年前。

那时候,它的半年销售额,只有670亿左右,就能帮股东赚到130亿利润。

如今,中海仅半年就卖了1800亿,利润却又回到了八年前。

单从利润规模来看,中海的盈利,依然十分可观。

但它的盈利能力,确实在肉眼可见地下滑,这几年拿地开发的项目,越来越不赚钱了。

五年前,中海的毛利率,曾经超过了38%。

现在,还不到23%了。

过去十年,中海能成为行业里的利润王,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在财务上的优势。

背靠大央企,娘胎里带来的信用,让它能从银行、资本市场拿到低成本融资。

到现在,中海背上扛了2500多亿借款,平均融资成本3.54%。

这2500多亿融资,中海半年需要支付的利息,只有49亿。

五年前,融创的销售规模,与现在的中海大致相当。

当时,融创背负的借款,大约是2100亿。

它的融资成本,达到了6.74%,半年支付的利息,超过了71亿。

别小看只相差3%的融资成本——

一年下来,两千多亿的借贷规模,大概有70亿的利润出入。

不仅拿地开发的项目不太赚钱,而且在财务管理上,中海开始变得越来越粗糙。

这两年,人民币汇率波动很大。

一些借了外债的开发商,需要把在国内赚到的人民币,换成外币去还债,成本会变高。

这就是汇兑损失。

于是,有些背了外债的开发商,提前安排了掉期工具,对冲汇兑损失。

目前,中海的2500多亿借款,其中人民币债务占比六成,外币债务占比四成。

这意味着,潜在的汇兑损失,中海有很大的风险敞口。

去年上半年,由于汇率波动,中海的账面上,已经产生了逾29亿汇兑损失。

但它并没有亡羊补牢,来对冲风险。

今年上半年,中海又产生了将近21亿的汇兑亏损,侵蚀了利润。

这几年,拿地开发的项目不赚钱了,开发商最重要的,就是要堵住“跑冒滴漏”——

抓住那些从手指缝里溜走的利润。

但中海,显然大意了,还躺在吃利息的年代里。

开发商集体经历了楼市下行之后,慢慢清醒过来了——

规模为王的时代过去了,现金流、利润,才是命根子。

有人用这个逻辑,来审视中海的利润回调,问它的管理层——

接下来,打算怎么办?

中海的这些管理层,很尴尬,也开始画起了大饼——

他们希望外界对中海的关注点,从上半年的业绩下滑,转移到未来的增长。

这两天的中期业绩会上,中海的管理层,有一句话挺有意思——

“我们有信心分享房地产下半场行业集中度提升的红利。”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开发商在挨个倒下,行业里只剩下我们了,到时候躺着都能赚钱。

看来,还是要把眼光放长远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365628.html

(3)
上一篇 2023年8月30日 上午11:52
下一篇 2023年8月30日 下午12:0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