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灭亡后,司马氏去哪儿了?

作者:铁骑如风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东晋灭亡后,司马氏去哪儿了?

历朝历代的皇族,在自己的王朝灭亡时,很多都没有什么好下场,被新朝提防乃至赶尽杀绝的不在少数,如后梁对李唐皇室的清理,清朝对朱姓皇族的屠戮等。而东晋灭亡时,司马氏的结局却呈现出复杂性:部分皇族遭到刘宋政权的清洗,另一部分则躲过屠刀,跑到别的地方延续家族,“发光发热”。

 

司马皇族的兴衰荣辱,亦是中国历史纷繁复杂的缩影。

 

东晋灭亡后,司马氏去哪儿了?

东晋十六国时期全图。来源/谭其骧版《中国历史地图集》

先天问题给司马氏冠上的“诅咒”

公元249年,经过高平陵政变的司马懿父子夺取曹魏大权。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拥护曹魏的旧势力反复抗争无果,就连皇帝曹髦都十分无奈,亲率少得可怜的护卫和京城百姓,向司马昭发起自杀式冲锋,结果被司马昭的亲信贾充指使武夫成济当街刺杀。

 

古往今来,臣子刺杀皇帝的事件屡见不鲜,但都是暗中进行的。像司马家这样在大街上公然弑君的,可谓是独一份儿。曹髦以他曹操后代的血性和生命,严重冲击了司马家的执政合法性。司马昭无奈,只能发动伐蜀之战,在意外灭亡蜀汉之后,由其子司马炎接受魏帝禅让,建立西晋。

 

东晋灭亡后,司马氏去哪儿了?

《历代帝王图》中的晋武帝司马炎。作者/(唐)阎立本,现藏波士顿美术馆

 

虽然西晋统一了全国,但司马氏建国存在两大先天性不足。

 

其一,门阀士族对皇权的阻碍。司马氏能够掌握大权,主要是因为东汉以来势力逐渐壮大的门阀士族成为国家的主导力量,而司马氏作为曹魏士族力量的代表,夺取大权是士族阶层支持和认可的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氏的皇权是受到限制的,其权力是与门阀士族分享的。司马炎继位后,一方面确认了士族在国家政权中的中坚地位,另一方面又大封宗室为王,试图以宗室的力量制衡士族,结果酿成“八王之乱”,破坏了这一局面。衣冠南渡后的司马皇帝们,被世家大族的权臣架空甚至造反都是家常便饭。

其二,弑君事件导致“立国不正”。虽然曹魏也是篡夺汉朝江山而来,但曹操是在群雄并起、汉室衰微的情况下,通过征战一步一个脚印统一的北方,营造了坚实的执政基础和威望,且通过禅让的方式和平接管政权,也没有为难汉献帝。而司马氏冒天下之大不韪,当街砍杀了哪怕只有名义上地位的皇帝曹髦,在十分讲究忠孝尊卑的时代影响十分恶劣,从此晋室天下失去了“忠”的大德,只敢言“以孝治天下”。东晋明帝司马绍在听大臣王导讲述这段往事时,感叹道:“如果真像您所说,晋朝的天下怎么能够长久呢?”(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可见就连司马氏自己都清楚这件事办得太不厚道了,实属一个大污点。

 

东晋灭亡后,司马氏去哪儿了?

司马昭弑君。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在这种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执政的是明君圣主,那么国家还可以继续安稳维持一段时间。然而司马炎去世后,继位的是被称为“弱智”的惠帝司马衷。皇后贾南风乱政,激化了西晋政权的内部矛盾,各王群起争夺帝位,边疆外五个少数民族的军队被调来参与内战。八王之乱结束后,西晋的国防力量损失惨重,胡人军队趁机起兵造反,西晋末代皇帝被汉赵政权打包“北狩”,开启了“五胡乱华”时代。琅琊王司马睿在以王家为代表的世家大族保护下,南迁到建邺(今南京)建立东晋政权,开启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时代。

 

东晋灭亡后,司马氏去哪儿了?

司马衷。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在东晋最后的一个有为君主司马绍去世后,司马氏就再无建立一个皇权集中的政权的可能,再加上北方胡人政权的压力,天下陷入一种皇室、世家大族和下层武人互相争斗内耗的局面。

政变和内战导致大批司马皇族北逃

经过王敦之乱、苏峻之乱、桓温废帝等内部变乱后,东晋迎来了一段“君明臣贤”的时期,孝武帝司马曜与谢安、谢玄等士族名臣通力合作,击败了北方前秦政权的南征,并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在以谢安为首的谢家把持朝政的同时,想要加强皇权的司马曜命同母兄弟司马道子“录尚书六条事”,掌握主要的政事,同时还想要他开府和担任司徒,被司马道子拒绝了。谢安死后,司马道子更是得到“领徐州、扬州刺史,录尚书,都督中外军事”的大权。司马曜想要借助司马道子的力量,从士族手中夺回权力。

 

东晋灭亡后,司马氏去哪儿了?

谢安与谢玄。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如意算盘虽打得响,这个弟弟的所作所为却越来越出格。司马道子不但权倾朝野,广结党羽,重用奸邪,还卖官鬻爵、滥用民力、横行不法,甚至对皇帝哥哥本人不敬,时常醉酒挑事。司马曜对他越来越不满,几次想罢他的官,都被皇太后阻止了,毕竟皇太后还是宠爱自己的儿子。不过司马曜也留了一手,处死了司马道子的党羽袁悦之,任用王珣、王恭、殷仲堪等人驻守东晋的军事重地荆州和扬州,来制衡司马道子的势力。

 

司马曜在执政后期也开始沉湎酒色,不理政事,国政基本是司马道子在管。公元396年,司马曜因为醉酒开玩笑说要废了张贵妃,被张贵妃命令宫女在其酒醉不醒时,拿被子闷死了。按理来说,这种大逆不道的案子,张贵妃十条命都不够赔的,结果硬是被她一通上下打点操作,把本案搞成了皇帝自己突然暴毙的悬案。司马道子也没有去详查,而是不了了之了。继位的晋安帝司马德宗不但年幼,还是个类似晋惠帝司马衷的白痴皇帝,自然无法对司马道子形成什么制约,司马道子一度成为东晋风光无两的话事人。

 

然而士族势力用实际行动告诉这位掌权的宗室,谁才是东晋政权真正的老大。司马曜生前重用的南兖州刺史王恭和荆州刺史殷仲堪,因不满司马道子重用太原士族王国宝,于397年起兵讨伐朝廷,司马道子被迫杀掉王国宝,换取王恭等人退兵。第二年,王恭联合荆州刺史殷仲堪、雍州刺史杨佺期、广州刺史桓玄等人再次起兵造反。司马道子派儿子司马元显率军平叛,劝说正在王恭军中担任前锋的北府兵名将刘牢之倒戈,击败并斩杀王恭,随后采用各种手段平息其他几个刺史的造反。

 

王恭死后,刘牢之取代王恭成为兖州刺史。东晋各大势力之间的内战,引爆了浙东地区的社会矛盾,导致五斗米道道士孙恩于公元399年趁机发动起义,规模迅速席卷长江下游地区,威逼都城建康。在刘牢之带着北府兵将领刘裕等人与起义军展开鏖战的同时,桓玄消灭了殷仲堪、杨佺期等势力,借着率军勤王打击义军的由头,逼迫朝廷加他为都督江州及扬州豫州共八郡诸军事,领江州刺史,成为东晋最大的军头。

 

此时,朝中代替父亲司马道子成为东晋权臣的司马元显,下令桓玄退兵。在桓玄照做后,司马元显又担心桓玄势力过大威胁朝廷,于是密谋联合刘牢之讨伐桓玄。没想到刘牢之怕打败桓玄后会被司马元显收拾,没有同意。于是司马元显只能自己代替朝廷下令讨伐桓玄,结果桓玄提前得知了司马元显出兵的消息,针锋相对地发布檄文历数司马元显数条大罪,兵进建康。桓玄起初还有些害怕朝廷的力量,没想到竟一路势如破竹,击败并俘获谯王司马逊(司马懿季弟)的后代司马尚之。

 

刘牢之想要驱虎吞狼,借桓玄之手消灭司马元显,再趁机搞掉桓玄,成为东晋的老大,于是临阵倒戈投降桓玄。桓玄顺利入主建康,杀掉司马元显和司马道子,担忧刘牢之威胁自己,于是将其调离京口。刘牢之想要反叛桓玄,手下人却都离他而去。他试图北逃广陵投靠广陵相高雅之,结果在途中因绝望而自杀。司马尚之的弟弟司马休之害怕被桓玄清算,同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等人向北逃到南燕和后秦境内,司马孚的后代司马国璠、司马叔璠兄弟也跑到了南燕。

403年,掌握东晋大权的桓玄逼迫朝廷封自己为楚王,加九赐,随后逼迫晋安帝司马德宗禅位于他,建立“桓楚”政权。桓玄称帝后,荒淫无道,治国无方,引发天下骚动。作为刘牢之旧部的刘裕、何无忌与刘毅等将领于404年起兵反桓。刘裕从北府军的低层一路打拼上来,个人武力和军事才能都成为东晋政权的佼佼者,在攻灭孙恩的作战中百战百胜,在反抗桓玄的作战中亦是超神发挥,直取建康。桓玄的部众畏惧刘裕和北府军的威名,纷纷溃散。

 

桓玄挟持司马德宗,弃城逃到大本营荆州,与北府军再战失败,在逃到蜀中时被杀。司马德宗被北府军首领刘毅迎回建康,授刘裕都督荆、司、梁、益、宁、雍、凉等十六州诸军事,于408年又成为东晋的辅政大臣。此时司马休之见桓玄之乱平定,回到东晋境内的荆州。刘裕担心有一定威望的司马休之阻碍自己掌握大权的脚步,先是设计杀掉司马休之的儿子司马文宝,随后发兵征讨司马休之。司马休之在司马道赐(担任刘敬宣参军)的帮助下,依然不敌刘裕的军队,只能带着儿子司马文思和司马道赐等人北逃后秦。

 

东晋灭亡后,司马氏去哪儿了?

宋武帝刘裕。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410年,刘裕率兵北伐攻灭南燕政权,司马国璠和司马叔璠逃到后秦。417年,刘裕气吞万里如虎,北伐兵进长安,攻灭后秦政权。司马休之在逃往北魏的路上去世,其余的司马家人成功抵达北魏境内。司马国璠也逃入北魏,司马叔璠则投奔了赫连勃勃。可惜的是,刘裕的心腹刘穆之病死,刘裕回朝掌握大权前没能安排好新占领的北方地盘的人事部署,导致北伐军因内讧大为削弱,长安、洛阳等地被赫连勃勃和北魏等势力夺取。

 

420年,刘裕接受晋恭帝司马德文的禅让,建立宋国,史称“南朝宋”或“刘宋”。作为寒门出身的皇帝,为了消除世家大族对皇权的阻碍,他登基后便拿以司马家为代表的士族门阀开刀。在他还没称帝时,司马氏就已经在被他逐步排挤和清理了。刘裕虽不像司马昭那样当街杀皇帝,但也开了一个坏头,即杀害已经禅位的前朝君主司马德文,随后化身“皇室清理大师”,将留在刘宋境内能找到的司马皇室成员扫荡一空。没有被杀的司马氏成员,自然就选择了跑路。

 

如司马馗(司马懿的弟弟)的八世孙司马楚之,叔父司马宣期、兄长司马贞之都被刘裕杀掉,自己逃出后,凭借自身威信招募万余百姓想要反对刘裕。刘裕派刺客刺杀司马楚之,结果司马楚之刘备附体,成功感化刺客。司马楚之最后鉴于无力对抗刘裕,只能带着儿子司马宝胤投降北魏。司马顺明、司马道恭也跟随司马楚之北逃。还有一个自称是司马元显儿子的司马天助也于同时逃到北魏。至于司马懿的儿子、晋汝南王司马亮的后代司马景之和司马准,史料只有其投奔北魏的记载,并无记载其为何会北奔。

回归中原的司马氏成员过得怎么样?

司马氏作为中原士族,被北方的少数民族赶到南方。在东晋内乱和刘裕篡晋的过程中,以司马休之为代表的司马氏躲过了屠刀,以另一种方式回归了中原。幸运的是,在其后的二百年中,司马氏将在北朝和隋唐继续以高门士族的身份发挥余热。

 

北魏政权建立之初,由于尚未全面汉化,正经的国家机器还没建立起来,于是采用滥封爵位的方式笼络人心,尤其是用这种方式接纳其他势力前来投奔的人物。刘裕北伐对北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北魏统治者自然想要给刘裕添堵。对于从南方过来的司马氏成员,北魏不吝爵位予以封赏,授予官职,还授予他们将军称号,子孙可以世袭,利用他们成为制衡南朝的棋子。

 

东晋灭亡后,司马氏去哪儿了?

入北司马氏家族之世系。来源/苏珂《入北司马氏家族研究》

 

根据《魏书》的记载,司马休之一干人投奔北魏后,北魏追赠死在途中的司马休之从一品中右光禄大夫、二品始平声公爵和正一品下征西大将军之职,授予其子司马文思二品郁林公爵和正一品下征南大将军之职。其余的司马国璠、司马叔璠、司马准、司马景之、司马天助、司马灵寿、司马道赐、司马道寿也分别被授予公爵、侯爵和子爵。其中司马楚之和司马文思后来还被封为王爵,显赫一时。

 

虽然司马氏作为东晋皇族,北逃能够得到北魏的封赏,但是身份只能保他们一时,北魏统治者更看重他们带来的价值。不同的皇帝对待司马家这种“脱南者”的态度也是不一致的。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时期是司马北逃的高峰期,但他本人并不太信任异族贵族,对于司马氏成员只是封赏爵位,而并未授予实职。到了太武帝拓跋焘时期,由于与刘宋常年发生摩擦和战争,加之本人对以崔浩为代表的士族汉官群体的信任,开始授予这些“入籍”的司马氏成员五品及以上官阶的实际职务甚至兵权,让他们为己所用。

 

北魏统治者主要看重这些司马氏成员的两大价值:

 

一是统战价值。刘裕篡晋导致拥护东晋政权的司马氏以及其他势力和人口脱离刘宋掌控,从而能够被北魏拉拢过去。宋文帝刘义隆即位之初,因魏宋两国的河南地盘争端,北魏朝廷派司马楚之等南朝降人前往颍川(今河南省禹州等地)招降汝南(汝河以南地区)到颍川的东晋移民投奔北魏。司马楚之利用自身的名望和能力,很好地完成了这份工作。司马灵寿也在当地招降了二千余人对抗刘宋。宋文帝之所以“元嘉草草”,离不开这些司马氏成员招降南方逃人的举动。

 

二是军政才能。司马皇族虽然有很多酒囊饭袋和空谈清流,但也不乏能人贤士,为北魏的国家治理和军事行动作出贡献。如司马文思跟着父亲司马休之来投,没有获得爵位和官职,但因揭发并帮助平息司马国璠、司马道赐的谋反行动而被封爵。441年,刘宋的藩属、氐族杨氏建立的仇池国因投靠北魏而入侵刘宋领土,刘义隆派出裴方明和刘康祖击败仇池,随后北魏以帮仇池复仇为由组织南征。司马文思被拜为征南大将军,假节钺,同司马楚之、司马天助一起归属为“十道”,并力作战,击败宋军获得胜利。战后司马文思因功被封为谯王,出任怀荒镇将,负责防御北疆。可惜其子司马弥陀在承袭爵位后,因拒绝娶北魏宗室公主而获罪被杀,爵位也没能传承下去。

 

司马楚之更是厉害。在430年的滑台(今河南滑县)之战中,他不仅帮助北魏招降逃人,还潼关附近的长社独自率军大破宋军到彦之部,又配合冠军将军安颉攻破滑台,俘虏宋军将士万余人。司马楚之战功被封为琅琊王。随后他请求拓跋焘一鼓作气灭掉刘宋,被拒绝。439年,司马楚之和司马灵寿跟从拓跋焘攻灭北凉政权。在北征柔然的战役中,司马楚之负责督运大军粮草,敏锐地识破了敌军前来劫粮的图谋,指挥军士挫败之。450年,拓跋焘大举南征刘宋,围攻汝南悬瓠城。司马楚之以60岁高龄继续负责招降了九千余户军民。晚年的司马楚之出任假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可谓位高权重。其子司马金龙和司马悦世袭爵位和军职,继续镇守北方到北魏末年。

 

东晋灭亡后,司马氏去哪儿了?

北魏司马金龙墓木兽头。来源/大同市博物馆

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开启了全面的汉化改革。在爵位和官制这一方面,他下令异姓王爵只能降爵继承,于是琅琊王传到了司马楚之的孙子司马徽亮时被降为琅琊公。后来他因参与谋反被杀,其爵位先是被废除,后被加在了侄子司马裔身上。其他的公侯伯子爵位,司马氏成员大多都能传承到北魏末年。这些司马氏成员纷纷同北魏大家族联姻以巩固自身政治地位,担任了从中书省、尚书省等中央属官到地方刺史、将军等职务,且以地方军政要员居多。终北魏一朝,司马氏出了9个刺史、8个郡守。

到了东西魏和北周北齐时期,由于北魏和刘宋都已作古,司马氏在南方的统战价值已经接近于零,彻底变成了新的北方士族。上文提到的司马裔官位最高,在西魏和北周官拜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以及跟在后面的一大堆诸如散骑常侍、河内郡守等官职。而在东魏,司马仲粲最高担任四品尚书左丞,司马鸿担任五品都水使者,司马昇为六品县令。司马裔之所以能当这么大的官,是因为他才能突出,在与东魏的作战中屡立战功,且能利用家族号召力为西魏招募大批兵员。但总的来说,此时的司马氏的势力和影响力已远不如北魏时期。

 

到了隋唐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的废除和科举制的实行,司马氏作为原来的士族代表,势力彻底衰微。从《唐代墓志汇编》当中,只能找到16位有任职的司马,且官职在五品以上的只有5人,如担任过兵部侍郎和吏部侍郎的司马鍠和担任魏郡太守的司马垂,且都没有什么突出表现。

 

除了北逃的司马氏外,留在南朝的司马旁支据说为了躲避刘宋的屠刀,选择改名换姓,如改成“冯”“司”“马”等姓氏,山东境内的司姓可能就是其后裔。还有一支司马氏族人迁居贵州六盘水一带,延续至今,还保留着召集已婚家族成员集资为先祖坟墓竖碑的习俗。

 

总体来说,在南北朝之前,新朝君主对前朝皇室还是“做人留一面”的,一般不会实施残酷迫害。但先例一开,从宋武帝刘裕开始,前朝宗室往往不能见容于新朝,刘宋宗室也被萧齐一扫而空,不管是司马氏还是刘氏,最终都招致了反噬。

 

参考文献:

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

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

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

令狐德棻等:《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

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

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

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王永平:《中古士人流迁与南北文化传播》,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 。

苏珂:《入北司马氏家族研究》,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年。

东晋灭亡后,司马氏去哪儿了?
END
作者 | 铁骑如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378442.html

(1)
上一篇 2023年10月12日 下午1:06
下一篇 2023年10月12日 下午1:3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