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康熙擒鳌拜的发小们,后来都去哪儿了?

作者:潇湘水冷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帮康熙擒鳌拜的发小们,后来都去哪儿了?

看过小说或影视剧《鹿鼎记》的朋友,一定都对男主角韦小宝帮助康熙擒拿鳌拜的情节印象深刻。为了摆脱顾命大臣的控制、实现亲政,年仅十六岁的康熙趁鳌拜入宫进讲之际,让自己的几位亲侍将其擒拿控制,随后对其定罪,一举清扫了鳌拜在朝中的势力。作为清前期政局中最具戏剧性的一段,少年康熙与顾命大臣鳌拜之间的这次斗争从来都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津津乐道的对象。那几位帮助康熙擒拿鳌拜的少年,也无疑是这些作品中的主要角色。只是在这场“擒拿大戏”落幕之后,这些少年又有着怎样的人生呢?

帮康熙擒鳌拜的发小们,后来都去哪儿了?

韦小宝设计擒拿鳌拜。来源/电影《鹿鼎记》截图

少年天子的夺权之路

顺治十八年(1661),二十四岁的顺治皇帝被诊出感染天花,生命垂危。有感于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顺治迅速召来了亲信大臣,对自己身后的朝政作出了一系列安排。由于顺治的早逝,他的儿子中没有一位是已经成年、可以独立理政的,因此毫无疑问,必须有人承担辅政,帮助维持这个国家的正常运转。虽然顺治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已经是一位非常成熟的政治家,但作为后宫女子,到底力所不及。于是在顺治的遗诏中,又为自己的儿子玄烨选定了四位顾命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顺治在遗诏中对这四位顾命的书写顺序,可不是什么依照姓氏笔画或首字母排列。这事实上展现的就是四位顾命在朝中的势力和皇帝的信任程度。索尼,正黄旗人,赫舍里氏,早在努尔哈赤时就为一等侍卫,不仅能随军出征,还通晓满、蒙、汉文字,而且在皇太极去世后力挺顺治登基,可谓三朝元老,深受皇家信任,其孙女还成了康熙的原配发妻、第一任皇后。苏克萨哈,正白旗人,纳喇氏,其父苏纳为努尔哈赤额驸,顺治年间参与过对摄政王多尔衮的追责,战功赫赫,亦为顺治所重。遏必隆,镶黄旗人,钮祜禄氏,其母为努尔哈赤第四女穆库什,父为清“开国五大臣”额亦都,同样能征善战,其二女为康熙第二任皇后和皇十子母温僖贵妃。

 

相比较而言,鳌拜在这四人中,多少显得有些默默无闻。他的父亲卫齐既不是什么太祖额驸,也不是开国重臣,甚至都不在京城为官,而是奉命留守盛京(今沈阳),做着一个小小的八门总管。鳌拜本人也先是经历了一次次大大小小的战斗积累战功,后又在皇太极去世后果断加入索尼等人一派、反对多尔衮,才逐步积累起了自己的政治资本。也正是因为反对多尔衮,鳌拜在顺治一朝的政治斗争中数次被定罪、论死,坎坷不断。好在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并没有忘记鳌拜的支持,很快将其引为心腹,并最终进入顾命大臣之列。

 

帮康熙擒鳌拜的发小们,后来都去哪儿了?

鳌拜画像

 

虽然同为顾命大臣,可无论从出身、功绩,还是和皇家的关系上看,鳌拜确实只能屈居末座。可大约是有仕途的磨炼,鳌拜的政治手腕明显在其余三人之上。其余三人中,索尼德高望重却年老多病;苏克萨哈原出于多尔衮旗下却背叛多尔衮,底气不足;遏必隆于战事勇猛,政事上却庸懦无主见,一味听从鳌拜。原先设置相互制衡的四位顾命大臣,最终却变成了鳌拜一人的大权独揽。康熙六年(1667),顺位第一的顾命大臣索尼病故,鳌拜立即与排位第二的苏克萨哈展开了残酷的权力争夺,并于同年列苏克萨哈二十四罪,将其置于死地。至此,鳌拜真正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成为当时无可撼动的第一权臣。

 

正在鳌拜春风得意、风光无限时,另一些人的心里却逐渐蒙上了一层阴霾,其中便有年仅十四岁的小皇帝玄烨——如今可以称其为康熙帝了。对于任何一位皇帝来说,可以代行自己皇权的顾命大臣都不是什么令人放心的存在,更何况是一个没有任何掣肘,也并不懂得收敛锋芒的顾命大臣。于是刚刚名义上“亲政”的康熙就必须面对“皇帝”这份工作的第一次考验:如何应对一个权势滔天的顾命大臣?

 

在许多人眼中,皇帝至高无上、唯我独尊,似乎对臣子有天生的优势。然而在许多复杂的政治局势下,皇帝在应对臣子时也有诸多掣肘。在长达六年的辅政过程中,鳌拜积累的势力不可小觑。一旦处理不当,往小了说会让朝局动荡,影响国家的正常统治;往大了说,甚至可能威胁康熙自己的帝位。况且鳌拜毕竟是父亲顺治钦定的顾命辅政,自己刚一亲政就将其拿下,恐有不遵父命、不合孝道之嫌。种种未知的结果,都是摆在少年康熙面前的一道道不得不预先思考的难题。

 

千头万绪之间,少年康熙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智慧。他敏锐地发现了一切问题解决的关键:鳌拜本人。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毫无疑问,鳌拜是其代表势力中唯一的中心。也就是说,只要控制了鳌拜,就掌握了全部的主动权。

 

现在的问题就被简化为:如何控制鳌拜?

 

少年康熙看向了陪侍在身边的少年。

 

帮康熙擒鳌拜的发小们,后来都去哪儿了?

《康熙帝便装写字像》轴,清宫廷画家绘。来源/故宫博物院

 

满清历来有选择高官及贵族子弟为皇家近侍的传统。顺治四年三月,就有“谕京官三品以上及督、抚、提、镇各送一子入朝侍卫,察才人使,无子者以弟及从子代之”的旨意。康熙身边也有这样一群少年,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君臣,更是手足。对于当时的康熙来说,这些少年是自己唯一信任,也唯一可用的力量。更妙的是,正因为这只是一群十四五岁的孩子,他们的行为很容易被定性为孩童玩闹,可以极大地降低对手的警觉性。

但是,也正因为这群少年年龄过小、经验不足,如此重要的政治行动显然不能全靠他们的脑门子一热。因此一个成年人站了出来:索额图。

 

索额图,顾命大臣索尼的第二子,康熙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的叔父。凭借显赫的家族,索额图与其余贵族之子一样,很早就进入皇宫,成为皇家近侧的一名侍卫。康熙七年(1668),索额图出任吏部右侍郎,可称重职。可在仅仅一年后的康熙八年(1669),他却辞去了朝中的职务,重新成为一名内宫的侍卫,开始全力协助康熙筹备扳倒鳌拜。

 

在索额图的帮助和指导下,康熙身边的少年以训练“布库”(一种摔跤游戏)为名,进行了系统且长期的体力和武力训练。康熙八年(1669)五月初十日,鳌拜入宫进讲。康熙特意为其准备了一把折了腿的椅子,并且让人故意给了鳌拜一杯极烫的茶。接过茶盏的鳌拜被烫吃痛,失手摔下了茶盏。他下意识俯身去接茶盏,椅子失去重心,鳌拜重重摔倒在地。趁此良机,数名少年一拥而上,将其牢牢制住,送入狱中。很快,外臣便议出鳌拜三十大罪,请族诛。就这样,这次斗争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了康熙手中。虽然康熙并没有定鳌拜的死罪,但败局已定,鳌拜亦无活路。不久,鳌拜死在了拘禁的处所中。

帮康熙擒鳌拜的发小们,后来都去哪儿了?

影视剧中康熙擒拿鳌拜前的“动员”。来源/电视剧《康熙王朝》截图

 

一切尘埃落定。曾经势大根深的鳌拜一党就此灰飞烟灭,康熙真正地实现了“亲政”,正式开始统治这个偌大的帝国。那么那些参与训练、并使出关键一击的少年们,之后的人生又将怎样呢?

 

扑朔迷离的“布库团”

由于康熙和鳌拜之间的斗争,追根究底只是康熙对自己权力的捍卫,并不具有绝对的正义性。因此即便这些少年立有大功,事后康熙也并无明文对其论功行赏。到了康熙晚年,还亲自为鳌拜平反。有关擒拿鳌拜的始末细节,也全都被《清实录》匆匆带过,只有极小的一部分留在了后世文人的小说笔记中。至于参加擒拿鳌拜的少年姓名,除了首领索额图以外,其余人皆无可考据。这就给后人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目前比较常见的说法,是有五位少年参与了最后的擒拿鳌拜行动。他们分工明确,分别控制了鳌拜的四肢,还有一人甚至直接压在了鳌拜的头上。这五位少年,一位是清宗室爱新觉罗·赤哈,两位满人之子齐佳·明图珠和佟佳·扬古泰,以及两位汉人之子黄昌顺和魏宝全。

帮康熙擒鳌拜的发小们,后来都去哪儿了?

影视剧中鳌拜被擒。来源/电视剧《康熙王朝》截图

赤哈,“库布团”中年龄最大的一位。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位皇室宗亲。在帮助康熙成功擒拿鳌拜后,他和索额图一样,离开了侍卫的岗位,入朝成为兵部郎中。刚过而立之年便出任湖南巡抚,成为一方封疆大吏。可惜天不假年,赤哈还未在巡抚位上更进一步就去世了,是五人中唯一英年早逝的一位。

 

明图珠和扬古泰在成功擒拿鳌拜后,也都官运亨通。明图珠先是出任兵部郎中,但因母亲去世,未更进一步,而是向康熙请辞。康熙亲赐了这位发小兼功臣一笔封赏,明图珠回乡后便用这笔封赏做起了生意,最终富甲一方、安度余生。扬古泰则很快出任陕西巡抚,在西北边境耕耘大半生,直至康熙晚年思及旧人,才被调回京中。扬古泰便在京城安享晚年,差点活到乾隆登基。

 

相比于这两位满族少年,黄昌顺和魏保全的人生显得略微波折。黄昌顺出自汉族高官家庭,在铲除鳌拜后同样入仕,一路平顺。但由于家庭保护,兼以与康熙的交情,黄昌顺为官愈发骄纵,屡屡不法,却总凭借康熙顾念旧情而免于重责。虽然宦途屡有波折,却也安稳高寿,活了七十多岁。魏保全则是汉族包衣出身,年纪最小,却在擒拿鳌拜时显得格外勇敢,因此康熙对其十分重视。魏保全后来又跟着康熙平定三藩,立下赫赫军功,战事平定后出任广东巡抚。在巡抚任上,魏保全闹出了一桩私人丑闻——强占下属妻子。此事一出,连康熙也难以保全他,魏保全自己亦生退意,主动向康熙请辞,和昔日的战友明图珠一样,拿着康熙的赏赐回乡经商。从包衣到高官再到富商,魏保全的一生在五人中最为传奇,因此也成了许多文艺作品的素材。《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康熙王朝》中的魏东亭,都是以他的传说故事为原型。

 

然而,这几人的故事虽然听起来有头有尾,但无论《清实录》还是《清史稿》,都没有关于这五人的记载。就目前流传的五人生平来看,也有许多迷惑之处。

 

首先是宗室赤哈,据传他在擒拿鳌拜后被任命为兵部郎中,随后任湖南巡抚。然而,康熙一朝并无“湖南巡抚”一职。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如今的湖南、湖北二省皆为“湖广”一省。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为了镇压湖南地区的土民反叛,“帝以楚地辽阔,又擢江铎为佥都御史,巡抚偏、沅。湖广设偏沅巡抚,自铎始也”,临时划偏、沅二地为一个巡抚辖区,设偏沅巡抚。此官职于明末时定设,清代沿用。康熙六年(1667),设湖南布政使司。直到雍正二年(1724),才改偏沅巡抚为湖南巡抚。那么,这里的“湖南巡抚”是否是“湖广巡抚”的误记呢?据《湖广通志》记载,终康熙一朝,湖广巡抚任上不但无一人名赤哈,甚至无一人为满人。从康熙朝统治的客观情况考虑,湖广一带初被纳入统治,尚不习满洲风俗。这种地方贸然派满人,尤其是宗室为巡抚,无疑不利于对当地汉人的安抚,《湖广通志》中所载的“全汉”阵容才更符合历史实情。以湖广巡抚此任一贯的安排来看,“官至湖广巡抚的赤哈”也似乎并不应当存在。

与赤哈情况类似的,是据传日后出任兵部郎中的明图珠、出任广东巡抚的魏保全和出任陕西巡抚的扬古泰。在康熙一朝的官职记载中,都没有看到此三人的身影。最后所剩的黄昌顺,据传其为汉人重臣黄锡衮的儿子。黄锡衮历史确有其人,他是福建晋江人,明末考取进士入仕,明亡后入仕清廷,一路做到东阁大学士。时至今日,福建晋江还留有其故居潘湖黄相府。然而,遗留至今的不止有黄锡衮的故居,还有其官场好友、康熙朝重臣李光地为其撰写的墓志铭。铭文末尾有明确署名“襄事孤子芳琮、钟源、芳环泣血稽首,期服孙志夏、志商、志周稽首同勒石”,铭文中明确指出黄锡衮有“嫡子三”“孙三”,也就是只有芳琮、钟源、芳环这三个儿子和志夏、志商、志周三个孙子。无论儿子还是孙子,都无一人名昌顺。即便黄昌顺为庶子,倘果真参与了擒拿鳌拜行动,终康熙一朝也应算得上显赫一时,不可能不在父亲的墓志上署名。再从取名来看,“昌顺”这个名字既不从芳,也不从第二字中的王字旁,和“钟源”更无半点类似。因此,黄昌顺是黄锡衮之子的说法,恐怕也是立不住的。

 

虽然与史实多有不合之处,但由于这份名单流传太广,以致有一些毫不相关的人物被“卷入其中”,比如因名字与明图珠相近而同样被传参与了擒拿鳌拜的康熙朝权相纳兰明珠。从生平看,纳兰明珠确实在康熙三年(1664)担任过内务总管,之后还担任过经筵讲师,有充足的出入禁内的条件。虽是文臣,但史书也记载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帝在南苑阅兵时,纳兰明珠为练兵官,说明其于武事也并非全然无知。这么看,纳兰明珠似乎确实能和这件事搭上边。可他出生于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鳌拜被擒时,明珠已经34岁,实在算不上少年。且在擒拿鳌拜之前,他就已是弘文院学士,政治地位很高。康熙七年(1668)时又受命调查淮扬水患,常年不在京城。综合来看,恐怕就算他想参与此事,也是有心无力吧。

除了以上五人外,还有一些人也被传参与了擒拿鳌拜,比如《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相较而言,曹寅的历史记载要丰富许多。他确实在少年时入宫伴读,为玄烨的侍卫,也确实深为康熙信任,荣华一世。可曹寅出生顺治十五年(1658),入宫为侍卫时16岁,也就是康熙十三年(1674),距离擒拿鳌拜早已过了五年之久。因此有关“曹寅参与擒拿鳌拜”,恐怕也只是后人的杜撰了。

 

虽然有关“擒拿鳌拜”参与者的记载迷雾重重、扑朔迷离,可从传说看,除了赤哈一人早逝,其余人皆富贵一生,且相当长寿,并没有所谓“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发生。倘若这些传说果真属实,也算得上“智擒鳌拜”的圆满结局。可惜的是,从史料有确切记载的参与者索额图的一生来看,这样圆满的结局,似乎也只是口口相传中的美好想象而已。

 

唯一的见证者:索额图

最终,关于这场智斗权臣的政治大戏,除了康熙以外,我们在史料中唯一可见的亲历者只剩下了索额图一人。那么他之后的人生又是怎样的呢?

 

康熙八年(1669),索额图为了帮助康熙击败鳌拜,放弃了自己朝中吏部侍郎的职务,重新当回了一名侍卫。随着鳌拜倒台,索额图也不必再担任侍卫之职。他很快重新入朝,任国史院大学士兼佐领,主要负责顺治帝实录的纂修工作。康熙九年(1670)任保和殿大学士,兼任户部尚书。康熙十一年(1672),顺治帝实录修成,索额图与参与主持编纂的众臣一起加封从一品太子太傅。之后虽也有因弟弟“懒惰骄纵”,被以“弗能教”为罪削去大部分官职,但也很快再担重任。可以说,单凭索额图在擒拿鳌拜一事上的鼎力支持,就几乎算是保住了他一朝的荣华富贵。

 

更何况索额图还有另一重保险。他的侄女、兄长噶布拉之女,就是康熙一生挚爱的原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康熙与赫舍里氏不仅仅是年少夫妻,还共同经历过顾命当政时的如履薄冰,感情极为深厚。虽然赫舍里氏早在康熙十三年(1674)就因生产第二子胤礽时难产亡故,但康熙对其余情始终绵延未绝,并直接投射在了二人唯一存活的骨血胤礽身上,不仅亲自带在身边教养,还在小胤礽刚满周岁时便将其立为了太子。作为赫舍里皇后的叔父、太子的叔外祖,索额图在康熙朝的地位可以称得上稳如泰山,几乎不可撼动。

 

事实上,不仅我们后人这么觉得,可能连索额图自己也是这样想。《清史稿》记载:“是时索额图、明珠同柄朝政,互植私党,贪侈倾朝右。”也就是索额图与康熙朝另一位重臣纳兰明珠,作为康熙在朝中的左膀右臂,共同把持朝政,各自都在朝中培养了大量的党羽。这种结党的行为必然带来营私。索额图和明珠都通过各自的党羽,极尽贪污腐败之事,生活之奢侈靡费,朝中无人再能与之比较。即便如此,康熙也只是借地震之机,下旨提点敲打,要求二人自省,还亲手写了一块“节制谨度”的匾额赐给索额图。这种程度的警告显然不能起到任何作用。直至康熙四十年(1701),索额图以老乞休,他一直都是康熙朝中的绝对权臣。

 

当然,索额图能够屹立朝堂不倒,绝不仅仅是靠裙带关系或者擒拿鳌拜这一桩功劳。不可否认,虽然索额图结党、贪腐,但其个人能力并不能小觑。雅克萨之战后,沙俄向清廷请求议和,索额图便是谈判代表之一。这次谈判并非易事。沙俄不愿意出让利益,整个谈判过程可谓剑拔弩张。沙俄方面的代表甚至要求士兵在谈判期间时刻保持子弹上膛、刺刀出鞘。但在整个谈判过程中,索额图始终据理力争,并且准确预判形势,在沙俄派火枪手预备抢收雅克萨城的庄稼时及时出兵,一面包围谈判地尼布楚,一面重新包围雅克萨。得益于索额图的强势和随机应变,沙皇俄国最终只好退让,同意了清方的划界建议,自此诞生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份国际条约——《尼布楚条约》。

 

帮康熙擒鳌拜的发小们,后来都去哪儿了?

《尼布楚条约》签订复原场景。来源/瑷珲历史陈列馆

有从龙之功、有裙带之亲、有扬国之能、有党羽之护,似乎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索额图都像在康熙朝塑上了不破金身。然而,谁都没想到的是,正是这金身本身,最终成为索额图的丧钟。

 

在康熙登基的第四个十年,各皇子之间的夺嫡之争渐趋激烈,他与赫舍里皇后唯一的儿子、皇太子胤礽在兄弟们的明枪暗箭中逐渐显得力不能支,渐渐失去了康熙的宠爱和信任。皇帝、太子、诸皇子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复杂。康熙与他的儿子们之间,再不能是原先一般纯粹的父子关系。在这种微妙的形势下,作为太子的血亲、朝中的重臣,索额图势必难逃席卷其中的命运,即便或许他已经预料到了这样的结局。康熙四十年(1701),索额图因年老乞休。可仅在一年后,他便又奉命赶往德州,照顾在随驾“南巡”途中生病的太子胤礽。这时的索额图并没有意识到即将发生什么,他依然保持着高调无拘的作风,直接骑马到了宫门口。可没有想到,仅仅是这样一桩小事,竟成了康熙突然发难的借口。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突然下令逮捕索额图,并斥责其“怙过不悛,结党妄行,议论国事”,将其子圈禁,同党免官。当时朝臣江潢家中仅仅因有索额图的私人书籍,便被抓入刑部论了死罪。此时距离擒拿鳌拜已过去了三十四年,年老的索额图陡经变故,难以接受这样的打击,最终走向了和鳌拜同样的结局——“死于幽所”(死在了幽禁的地方)

 

索额图死后五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康熙也终于在此时说出了逮捕索额图的真实原因:“索额图助允礽潜谋大事,朕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也就是索额图试图帮助太子胤礽篡权夺位,为了遏制其阴谋,也为了警醒敲打太子,康熙悍然出手,将这位曾经的功臣逼上了死路。然而有关胤礽的所谓“潜谋大事”,究竟是果有此事,还是康熙的疑神疑鬼,早已难有定论。只能说,索额图享受了半生因胤礽带来的稳固地位,也无怪乎在此胤礽遭难的前夕,替他挡下一部分的山雨欲来吧。

 

《清史稿》索额图传的最后一句话,是康熙对其的评价:“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倘使康熙八年的索额图能够听见这句评价,他又该如何规划自己的一生呢?恐怕永远也不会有人知道了。

 

参考文献:

[1]白新良:《康熙擒鳌拜时间考》,《满族研究》2005年第3期。

[2]《清实录第4册圣祖仁皇帝实录1卷1-卷99顺治18年-康熙20年》,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3]《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3](清)徐国相,王新命修;(清)宫梦仁,姚淳焘纂:康熙《湖广通志》,武汉:崇文书局,2018年。

[4](清)刘于义修;(清)沈青崖纂:《敕修陕西通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年。

[5](清)李伯元著;薛正兴校点:《南亭笔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帮康熙擒鳌拜的发小们,后来都去哪儿了?
END
作者 | 潇湘水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382953.html

(2)
上一篇 2023年10月24日 上午11:26
下一篇 2023年10月24日 上午11:3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