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且叫“神秘”:我国发现了它,却不知道它在哪

作者:胡克非

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周刊(ID:chinanewsweekly)

被暂时命名为“神秘”暂且叫“神秘”:我国发现了它,却不知道它在哪

穿山甲作为世界上非法贸易最严重的野生哺乳动物,此前普遍被认为存在8个穿山甲物种,包括4个亚洲穿山甲和4个非洲穿山甲。所有穿山甲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近日,云南大学研究团队证实了一个新的穿山甲物种的存在。云南大学于黎研究员团队和香港张华荣博士团队在对云南和香港分别查获的非法贸易的穿山甲鳞片进行分子物种鉴定时,都发现了不同于已知的8个穿山甲物种的新的线粒体单倍型。
随后,云南大学于黎研究员团队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穿山甲,暂名为“神秘穿山甲”(Manis mysteria),这是已知的第9种穿山甲,也是第5种亚洲穿山甲。
之所以被暂命名为“神秘”,是因为截止到目前,还没有人见过这种动物,甚至不知道它到底在哪里生活。
通过甲片,认定它的存在
2012 年和 2013 年,香港海关曾经检出并罚没了 27 个穿山甲甲片。2015年,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张华荣博士团队对这 27 枚甲片进行了分析,发现 2 个新的单倍型与当时已知的 8 个穿山甲现生物种可能无关。不过,当时检出的基因片段非常有限,对于不同穿山甲物种的遗传数据不足,所以无法据此得出更明确的结论。
因为缺乏菲律宾穿山甲的数据,所以当时香港的研究者提出了三种假说,其一是研究中没有包括的菲律宾穿山甲;其二是由于演化关系分析显示其和马来穿山甲关系更近,所以可能是马来穿山甲的新种群;其三则是穿山甲的潜在新物种。
这三种假说引发了于黎教授所在的云南大学团队的注意,长期从事穿山甲的保护遗传研究的于黎团队,决定在菲律宾穿山甲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公布之后,加入菲律宾穿山甲以及更多的穿山甲个体研究去验证这些假说。
2020年,于黎团队在对云南省罚没穿山甲的物种鉴定过程中,也意外发现了潜在穿山甲物种新的且不同于香港团队发现的单倍型,并在不同地区罚没的样品中,都发现了潜在穿山甲的踪迹,这也更加有力地提示了潜在穿山甲新物种的存在。
暂且叫“神秘”:我国发现了它,却不知道它在哪
被罚没的穿山甲甲片 图/受访者提供
于黎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称,团队对已知穿山甲物种和可能的新物种进行了鳞片形态特征比较,发现潜在新物种具有亚洲穿山甲的典型特征,包括甲片间有毛发,后足第三趾比第四趾长,尾巴背侧中间鳞片后沿光滑呈V型。
随后,于黎团队获得了包括潜在新物种在内的所有穿山甲物种的138个个体的群体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和170个个体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通过不同数据集和不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的比较,团队一致支持潜在新物种为亚洲穿山甲中独立分支,且在五百万年前与马来穿山甲和菲律宾穿山甲发生分化。
暂且叫“神秘”:我国发现了它,却不知道它在哪
于黎研究员团队在采样中 图/受访者提供
基因组分化程度和物种界定分析支持潜在新物种是第五种亚洲穿山甲。基因组分化岛上的基因分析发现了可能与物种形成相关的基因支持新物种为独立物种。
自此,所有证据都证实潜在新物种为新的亚洲穿山甲物种,即世界第九种穿山甲。
但令于黎感到遗憾的是,由于这些发现都是来自罚没样品,之前的研究仅仅只有线粒体的两个基因片段的证据,对罚没的甲片进行溯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要有明确地理来源的甲片的遗传信息,所以还无法确定该物种的来源地。
依照我国法律,所有的穿山甲都是保护物种,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没有合法进口的穿山甲。在非法贸易中,盗猎者通常会把甲片拔下来归在一起运输、贩卖,没有甲片的胴体归在一起。
走私而来的甲片,都是混合在一起的一大堆。近几年国内披露的一些走私案件显示,走私中的穿山甲甲片甚至高达两吨,2021 年广东海关破获过一起 8 吨甲片的大案。
一只亚洲穿山甲,全身甲片加在一起,大约为0.5 千克。也就是说,一吨甲片就意味着来自2000只穿山甲。仅凭这些非法贸易的甲片,无法追踪到来自哪个国家,也不知道它们来自哪个岛、哪片森林。这就是穿山甲研究面对的现实问题。
暂且叫“神秘”:我国发现了它,却不知道它在哪
广州海关查获穿山甲片 图/中新社记者 朱华亲
所以,我们虽然证明了“神秘”的存在,但无法知道它在哪里。
在于黎看来,随着越来越多有明确地理来源的甲片的遗传信息,将新物种的甲片遗传信息和已有的有明确地理来源的甲片的遗传信息进行比较,也许能够进一步估计新物种的来源地。
更令于黎感到紧迫的则是,通过基于基因组特征分析显示,新物种在所有穿山甲物种中呈现出相对较低的遗传多样性,较高水平的近交程度和有害突变积累,也再次提示其种群数量较少,演化潜力低,与其他穿山甲物种一样面临类似的生存困境。因此,迫切需要尽快找到该物种,并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
被药典除名,盗猎仍然猖獗
此前已知的亚洲穿山甲中,中华穿山甲曾经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及部分长江以北地区的17个省和市,甚至包括上海。但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华穿山甲的数量下降了近95% 。2000年至2013年间,全球超过100万只穿山甲被杀害并贸易,成为全球非法贸易最多的哺乳动物,没有之一。
多个受访对象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自己在10-15年前,曾在小饭店吃过活体穿山甲,口味并无特别,甚至还有一些腥臭味道,时至今日,仍有部分受访者相信食用穿山甲甲片磨粉制品,有药用疗效。
中国新闻周刊查阅发现,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穿山甲、马兜铃、天仙藤、黄连羊肝丸等四个品种未被继续收载。同年6月5日,穿山甲升为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对于野生资源枯竭、商品匮乏、存在明显安全性、伦理等问题(如化石类、人类胎盘类、动物粪便类等),以及基础研究薄弱的品种从药典中退出或不再增加收入本版药典。”《中国药典》2020版编制大纲中明确提出,野生资源枯竭的品种将从药典退出,这或为穿山甲未收载进本次药典的原因之一。
随着我国对穿山甲保护力度的逐年加强,民间对于穿山甲保护的意识也得到了提升,但是仍然无法彻底改变穿山甲野外生存的现状。
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负责人李成,一直致力于穿山甲种群的保护工作。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由于一些人对穿山甲肉、鳞片等组成部分的保健功效的误解,使得穿山甲被大量捕杀,再加上栖息地被破坏,导致上个世纪中期以来穿山甲数量急剧减少。现在在野外见过穿山甲的人是寥寥无几了。
李成表示,如今在野外,威胁穿山甲最严重的仍然是盗猎,尤其是无差别的兽夹猎套,“或许下套者并不是针对穿山甲,但是穿山甲一旦被夹中,就无法摆脱。”除了盗猎之外,和人居住地接近的林地,野生穿山甲还有可能受到放养犬类的袭击。“由于它没有任何攻击性,被攻击后只能缩成一团,所以面对犬类的持续攻击,是无法躲避的。”
暂且叫“神秘”:我国发现了它,却不知道它在哪
李成清理盗猎者放下的兽夹 图/受访者提供
李成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自己救助的一些野生穿山甲,有一大部分是因为水电站等建设施工过程中,意外跌落深沟的个体。
李成介绍称,野生中华穿山甲大约在每年5-7月进入发情期,发情期的穿山甲行动更加活跃,如果在自己的活动半径内无法寻得交配机会,就会将自己的活动范围扩大,这个时期也是穿山甲最容易受到伤害和盗猎的时期。每年的这个季节,也是穿山甲保护组织最忙碌的时间。
在李成看来,野外穿山甲保护如今的最大难点在于,它们的栖息地被分隔,目前监测发现的种群都是零星种群,这对于野外种群的保护和复苏,从长远看是不利的。好在现在人们将穿山甲捕获来食用的行为在逐年减少,这说明我们针对生物多样性的宣传起到了作用。
如今,在11个省级行政区里面收集到的穿山甲确认记录仅有142条。在一些曾经有中华穿山甲出没的地区,已经超过10年没有发现野生穿山甲的踪迹了。
野外在减少,人工养不了?
事实上,在我国大陆地区的所有动物园中,均没有穿山甲被饲养繁殖展示的记录,仅有台北市立动物园中存在穿山甲的记录。
曾任北京动物园、武汉动物园饲养员的科普作家杨毅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各地动物园拒绝穿山甲的原因还有成本和展示两个因素。
“穿山甲不同于其他物种,它属于狭食性动物,针对其吃蚂蚁的特性,如果需要饲养繁殖穿山甲,就需要单独引进饲料,而蚂蚁饲料同样具有特殊性,在保存和运输过程中都会提高成本,仅以饲料为例,就会增加动物园巨大的成本。”
这就是绝大部分动物园放弃狭食性动物的原因,大熊猫和考拉同样也是狭食性动物,前者因为在国内的地位和资源较高,所以可以维持,考拉就不是所有动物园都能负担得起的了。
“类似还有食蚁兽、象鼩、眼镜猴等,这些动物都是狭食性的。”杨毅说。
除了饲料难以通过标准化降低成本之外,展示活性也是很多动物园不愿意饲养穿山甲的原因之一。“动物园饲养动物,很大一部分是希望它可以在展示中获得游客的喜爱,游客也更喜欢活跃的动物,比如猴子。但是穿山甲性格比较敏感,同时是夜行动物,所以它很有可能在白天的大部分时间躲藏在隐蔽区一动不动,这就给展示造成了很大困难。”
“钱花了,游客还不乐意看,动物园肯定不乐意当这个冤大头。”杨毅说。
杨毅表示,“在成本展示两个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没有动物园可以通过合法来源获得野生穿山甲个体。现在保护级别提高了,动物园既不可以通过买卖,也不可以通过捕获的形式获得穿山甲,这就让那些有意愿繁殖穿山甲的动物园,也无法获取活体。”
暂且叫“神秘”:我国发现了它,却不知道它在哪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放归穿山甲 图/中新社 林利军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即便是可以合法获取穿山甲个体,在饲养过程中同样难度巨大。于黎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冰期气候变化和青藏高原隆升等是穿山甲种群分化和种群数量波动的重要原因,近期的人类活动影响导致了穿山甲有效群体急剧缩减。
“物种保护,除了遗传保护以外,人工圈养已成为救助和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手段,胃肠道疾病是圈养穿山甲的主要死因之一,其中肠道微生物在调节宿主健康和疾病状态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科研团队结合16S rRNA和宏基因组数据,比较了圈养和罚没救助的野生穿山甲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发现饮食组成差异,圈养时间长短和是否使用抗生素是导致圈养和野生穿山甲肠道微生物的组成改变和功能差异的重要原因。”
此外,圈养穿山甲中抗性基因和毒力因子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揭示了圈养穿山甲易患胃肠道疾病的潜在机制。
于黎表示,为了更好地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已经有科学家提出了拯救濒危物种的基因组诺亚方舟计划。通俗来讲,就是在濒危物种灭绝之前,提前获取,存储它们的基因组信息,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生存潜力评估,通过保护遗传学研究,为保护它们的遗传多样性和演化潜力做出科学指导。
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我国的团队正在构建穿山甲的基因组遗传数据库,提供穿山甲的遗传多样性数据,在划分遗传保护单元、种群跟踪观测等保护策略制定方面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为穿山甲的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至于被发现的“神秘”,还是希望能尽快找到它,更希望下次见到它的时候,它是在栖息地的洞中,而不是被海关罚没的口袋里。

参考资料:

1.科普中国 《科学家为什么给新发现的穿山甲暂名“神秘”?》 作者花蚀、徐来
作者胡克非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393492.html

(1)
上一篇 2023年11月23日 上午11:18
下一篇 2023年11月23日 上午11:2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