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1921

作者:九边

本文转载自:九边(ID:ertoumu893)

这两天去看了那个电影《1921》,非常感慨,所以再开一贴,给大家讲讲那些年到底发生了些啥,把一群学生都逼到要革命的地步了。

请回答,1921

在电影中,有个镜头是孙中山正在跟他的战友陈炯明争论北伐的事,然后被陈独秀进来给打断了。孙陈之间的争论看似跟1921年那次会议没啥关系,其实深层次里关系很大,这关系到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一个观念之争。不过这事又是孩子没娘,说来话长。

辛亥革命之后,咱们历史书上说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嘛,这么说其实也不太对,不是窃取,而是明抢。

当时南方革命党举旗造反了,清廷的封疆大吏乘机宣布各省“光复”,也就是回到汉人手里了。

清廷崩溃在即,袁世凯上去一脚把清廷踹到沟里,威逼利诱,终于让太后小皇帝办理了退位手续。但是退位之后谁来扛大梁呢?这个也没悬念,袁世凯手底下的北洋军是中国近代史上战斗力最渣的一支,但是打同时代的其他队伍跟玩似的,所以轮到袁世凯。

但袁世凯在位的时候,很多地方不听他的,他的政令也过不了长江,连后来的蒋委员长时代都不如,西北、新疆、西藏、蒙古、东北、两广、云南,基本上都是半独立状态,这也是为啥孙中山要反对他,就跑到两广,袁世凯称帝最先起来闹的是云南,西南那地方天高皇帝远,中央政府没啥影响力。

而且那几年两广还经常打来打去,四川有几百个军阀,也都打来打去,西北那边咱们叫马家军,感觉他们是一伙的,其实不是,也是分裂成几块,没完没了地打,甘肃和西藏也一直在打,全国就是这么个烂摊子。

1921年的时候,袁世凯已经死了,北方变成了袁大头小弟的战场,孙中山此时正在广州,和他的亲密战友陈炯明在一起。

陈炯明这个人大家可能听说的比较少,其实在近代史上地位举足轻重。当初黄花岗起义,黄兴带着120人冲击两广总督衙门,准备来个斩首行动,击毙两广总督,直接号令全省。不过毕竟现实不是写小说,设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而且没有天降神迹,这次小起义很快就被弹压,死了八十多人,找到七十二具尸体,埋在了现在的黄花岗。而陈炯明,就是这次进攻的敢死队中的一员,好在没死成。

随后跟着孙中山继续闹革命,当时广东群魔乱舞,今天你做都督,明天我做,谁手里有枪谁就是大哥,陈炯明凭借着当初那股不要命得劲,屡败屡战,多次组织民兵起来支持孙中山,在1920年,他这股力量击败广东原有势力,他做上了“广东督军”,支持孙中山做总统,此时中国有两个总统,北方一个,南方一个。

孙中山也非常看重陈炯明,觉得他是自己手底下最有军事素养的几个人之一。这让孙中山的另一个追随者非常不满意,也就是蒋介石,他多次提醒孙防着陈炯明,孙不理他,蒋介石一度心灰意冷,离家出走,跑回老家浙江溪口去了。

按理说陈炯明这人不是那种自私的人,毕竟脑袋别腰上好几次,置生死于度外地支持孙中山,怎么看怎么都不像是个容易背叛的人。不过他却是一个坚定的“分裂派”。也就是主张中国以省为单位自治,分裂成十几块,各管各的。

大家不要觉得这种想法奇怪,甚至连毛主席年轻的时候,也有一段时间这么想(当然后来改了),可见当时这种思潮有多强大,当时各省实权人物也都是这么个想法,比如东北的张家,山西的阎锡山,西北的马家,这些人都准备各过各的。

大家如果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分开过”很符合当时各省大佬们的利益,首先头顶上没人管着,舒坦地做“东北王”、“西北王”、“广西王”,关起门来做土皇帝,不比受中央节制爽得多?

其次可以对别的省入境的货物收税,还可以把自己省种的鸦片卖到别的省,尽管这么玩会导致缺乏统一市场,中国一直发展不起来。但是各省的局部和短期利益足够诱人,大家也都很受用。现在印度废除不了各邦的关税,阻力也在这里,对于全局有利的事,不一定对局部有利。

最重要的一点,当时没有一支力量可以做到统一全国,一直到1949年,蒋介石都要败退大陆了,蒋依旧没法节制傅作义和西北马家军,可见这股分裂力量有多大。

问题是中国合起来力量都不够大,随时可能遭到侵略,一个散装国家能有啥希望?必然是被人各个击破。

后来的事也在交叉印证,1937年我们这个半散装的国家连日本都打不过,但是打了十几年仗,经济一落千丈之后,还可以主动出境进攻美国,这背后就有“统一”和“整合”的红利。

孙中山是懂这个道理的,所以他坚决不同意,他坚定地要北伐,打垮北洋军,统一全国,他太清楚接下来中国面临一波腥风血雨,得赶在那之前,赶紧把中国统一起来,西藏新疆可以缓缓,但是中国的主体地盘必须要尽快完成统一。

为此他找过日本人,美国人,法国人,英国人,海外华侨等等,希望他们帮忙,不过除了华侨其他人都心怀鬼胎或者干脆不帮忙,所以他只好向俄国人求助。

大家看《1921》里,代表俄共的马林到了上海后,躲避军警,参加了中共一大,电影里没提的是,开完会马林又去见了孙中山,为后来国共合作建立黄埔埋下了伏笔。

孙中山的这种不惜代价要北伐的冲动,让他的亲密战友陈炯明很难接受,于是在1921年过完年,突然发动军变,炮轰总统府,不过他也不想真炸死孙中山,只是想让孙中山离开,孙中山倒是顺利逃脱,可他夫人流产了。

孙中山没地方去,上了一艘军舰凑合着过,这艘军舰也比较传奇,本来是清廷向日本订购的军舰,等军舰造好了,清廷没了,于是这艘军舰归了袁世凯,后来军舰上的官兵反对袁世凯,跟了孙中山,现在孙中山到上边避难,改名叫“中山舰”。

孙中山在中山舰上的这段时间应该是他一生中最失落的一段,亲密战友背刺了他,自己一把年纪,一生折腾,却一事无成,心里的彷徨可想而知。

不过这段时间却成就了蒋介石,蒋介石一直讨厌陈炯明,反复提醒孙中山无效后,跑回老家去了,这次听说孙中山落难,赶紧又跑回中山舰上帮忙,从此得到了孙的信任。他后来还写了一个小册子,《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里边描述了总统落难,忠诚的铁血军人(也就是蒋本人)从浙江溪口赶来救驾,全文充满了对自己进行了无情地赞美,奇怪的是,孙中山还在这本明显过分夸赞蒋介石的书上签了字,相当于官方认证,这成了蒋介石最大的一笔政治资本,为后来当黄埔军校校长埋了伏笔。

说到这里大家看出来了吧,《1921》里全国各地代表全部聚到上海参加会议,而不是各省自己玩自己的,这就是一种基因里的“统一精神”,动机其实和孙中山的想法惊人一致。现在我们看来理所当然,是因为完全忽略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当时,从上到下就没几个人想统一。

他们都在对抗分裂中国那股势力,也正是有了这种初心,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这个问题上向来都没啥可聊的,在1949年,国内战争一结束,我军就挺进西藏新疆,防止了印度染指这俩地区,可以理解为这种精神的一脉相承。

此外会议上当时还有个问题,关于依赖谁作为革命基础的问题。

这个也不难理解,中国当时有无数的团体和派别,激进的,温和的,左翼的,右翼的,还有不左不右的,甚至四川那边也有个共产党研习小组,只是一直没跟组织联系上,也就慢慢湮灭了。

最大的问题非常难解决:钱从哪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枪的钱谁来出?

毕竟组建武装力量前期投资就吓死人,一把步枪36块大洋,一千发子弹81块大洋,一发炮弹30多块,而且还得给士兵发军饷,士兵还得脱产,而当时主席做图书馆管理员一个月才八块大洋。这也是为啥一般只能以国家财政才能养得起部队,普通人的那点钱,基本杯水车薪,问题是无论孙中山还是早期我党都没钱。

这也是为啥建党过了很多年,才由毛主席提出来“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事不少人很蹊跷,难道其他我党早期骨干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

他们不是不懂,这就好像有人说房地产不错,长期看好,应该买一百套放着收租,拜托,要是有钱还用你教?不就是没那么多钱嘛。早期我党骨干都是些文人,玩笔杆的,既不会打仗,也想不出来去哪筹钱组建武装,所以一直不敢往那个方向去想。这也是为啥在“一大”会议上没提军队的事。

不过电影里也有一个关键情节,参会的人对于来自共产国际的所谓“指导”是有所保留的,不大愿意中国这边完全听共产国际,你不听人家的,自然从那边拿的钱也少。到了毛主席时代,这一点就更明显了,几乎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得到的援助也就更少了,因为毛主席一贯的原则就是独立自主,事实上后来真正得到苏联全力支持的是国党。

请回答,1921

我党早期那些人擅长写文章做演讲,在工人中间做工作,所以大家看《1921》的时候,能看到我党早期的骨干很多是工人运动的负责人,尤其在印刷工人那里,支持者特别多,黄轩扮演的李达跑去找印刷工改字,能看出来现场的都是自己人。

孙中山想到的套路就是让东南亚的华侨出钱,黑社会出命,当然了,华侨也出命,比如黄花岗72烈士中就有20人是南洋和安南华侨。但是由于没有稳定而强大的经济来源,孙中山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前期靠华侨,后来又依附军阀,日常被军阀背叛,直到后来得到了苏联人的支持才建立起来了黄埔军校。

他的徒弟蒋介石也面临相同的问题,为了军费一筹莫展,最后投向了江浙财团,还有大清的地主阶层,作为交易筹码,就要清洗掉国党内部所有要改变现实的分子,所以先屠了刚刚还在并肩作战的共产党,然后彻底放弃了“三民主义”,毕竟三民主义是要革旧势力的命,你现在跟旧势力称兄道弟让他们养着了,还搞啥三民主义?

所以到了台湾后,蒋一直在反思为啥那么快丢失大陆,除了那条“官僚都是王八蛋”,还有一条“放弃了三民主义”,你不再准备为人民谋福利,人民自然要抛弃你。

那我党的钱谁来出呢?

事实上在1921年会议上根本没聊这个问题,大家看电影,也能发现当时聊的都是一些基本原则性问题,因为当时我党准备发动工人阶级,根本没想组织军队,以为靠工人纠察队就能拿下全国,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国共反目,上海的工人纠察队被缴械后,成批被处决,我党的武装就基本没了,只好依赖国军中同情我党的那支,也就是叶挺的队伍,可是南昌起义后,那支队伍也被打得只剩下了800人,后来被朱德带到了毛主席的地盘上,也就有了“井冈山会师”。

从这时候大家才开始意识到毛主席说的对,还是要依赖我国势力最大的一个阶层,也就是农民,而不是工人,工人是“先锋队”,因为我党骨干和军官团很多是工人出身。

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看到了,毛主席其实干的是一件指数性质的事。指数性质说的是那种“一开始令人难以置信地慢,到后来难以置信地快”,一开始分外艰难,但是到最后,农民们爆发出了空前绝后的伟力,在淮海战场,88万辆独轮车把国军最后精锐埋在了徐州一带。

影片的最后,也如实反映了13名代表的结局,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站在了天安门城楼,其他人有的战死在了前线,有的被枪杀于狱中,有的从“一大”代表到脱离革命走向对立面,脱离组织的这些人有的彻底背叛,也有后来重新归队的,比如《1921》里黄轩扮演的李达,他是“一大”会议的主要组织者,但是“一大”结束两年后的1923年就脱了党,新中国成立后重新入党,还担任过武汉大学校长,他活到1966年,他媳妇,也就是倪妮扮演的那个王会悟,一直活到1993年,九十多岁。

请回答,1921

还有彻底背叛的,比如张国焘、陈公博和周佛海,这个周佛海曾经是汪伪政权的二号人物,本来抗战结束后要被枪毙的,但是抗战后期他私下里跟军统搭上线,积极提供情报,被蒋委员长特赦捡了条命,改判了无期,1948年病逝于南京老虎桥监狱。陈公博在1946年就直接被枪毙了。

我以前也一度纳闷过一个组织中,创始人大部分都坚持不到最后,正常吗?

现在看来太正常不过了,牛逼的组织就是要不断根据情况修正自己的航向,根本不会因为你是元老就迁就你,想离开想叛变,都是自己的选择。而且这本身就是一条最艰难的路,艰难到超过当时所有人的想象力。

这个意义上讲,1921年的会议是一次正经事没聊到的会议,一群孩子聚在一起,大家一腔热血,下定决心要改变中国,不过他们应该都没想到,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都没法看到故事的结局,此后很多年里,新加入的那些人也要经历可怕的战斗,严刑拷打,全家枪毙,绞刑架,行刑队,一次又一次的背叛和分裂,尸山血海,身边都是自己倒下的家人和战友,只是站起来的是一个全新的中国。

 

转自微信公众号:九边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42004.html

(3)
上一篇 2021年7月6日 下午12:11
下一篇 2021年7月7日 上午10:5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