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的边疆,有这样一群世代相传的守边人

作者:铁血老蒋

本文转载自:蒋校长(ID:jiangxiaozhang666)

撰文:坐标纵线

2021年9月1日,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一对塔吉克姐弟站在了全国几千万少年儿童面前。

他们,是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的儿女。

在祖国的边疆,有这样一群世代相传的守边人

今年1月,为解救落入冰窟的儿童,他们的父亲拉齐尼不幸牺牲,年仅41岁,当人们把他从冰冷的湖水中抬出来时,他的手仍保持着托举的姿势。

在节目中,拉齐尼12岁的儿子拉迪尔,在荧幕前立下了自己的誓言:“爸爸,请放心,我一定会考上大学,长大当兵,退伍后当一名优秀的护边员!”

在祖国的边疆,有这样一群世代相传的守边人

从此,护边员这个对大多数人来说非常陌生的职业,被千家万户所知晓。

01.

什么是护边员?

护边员一般是指边防部队设在边境一线,协助守边护边、维护边防安全和稳定的群众性力量,包括户哨、信息员和从事护边任务的牧民等。

在祖国的边疆,有这样一群世代相传的守边人

中国不是有边防部队吗?为什么还要设置护边员?

因为中国边境线实在太长太长,陆地边境线总长2.2万多公里,与14个国家接壤,是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和邻国最多的国家,很多边境地区环境又十分恶劣,不可能全部都由边防部队负责巡逻。

而在中国边境地区,很多少数民族百姓祖祖代代生活在当地,对辖区内的界碑、界桩乃至一草一木都谙熟心底。

所以国家把他们组织起来参与护边,每年为他们发放一些补助,既奖励鼓励他们的爱国行动,还给他们提供了工作改善生活,可谓多赢的事。

在祖国的边疆,有这样一群世代相传的守边人

尽管他们不穿军装,却与共和国的边防部队官兵一样,用自己的满腔赤诚甚至鲜血和生命守卫着祖国漫长的国境线。

有了护边员,边防部队就有了更加敏锐的耳朵和眼睛,能够发现一些平时发现不了的蚕食行为。

比如在中国和某国的边境上,曾有一个极其不起眼的坝子,两国的边民在这里开垦了大量的水田。在坝子的中央,有一颗苍劲的古树,既不属于中国,也不属于某国,也就是说,两国以这棵树的树干中心作为界线。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天,某国派人放火把这棵树砍倒了,树坑填平,彻底将这棵树的痕迹消除。

此举算是将两国的国境标记消除了。从此,某国水田的田埂像是长了腿一样向着中国的领土迈进。时间一长,坝子两边的地盘此消彼长。

在祖国的边疆,有这样一群世代相传的守边人

有如此明显标志的地界对方都能这样做,其他山高林密的地带可想而知。

在后来的自卫还击作战中,我军获得了极大的胜利,成功击退敌军,设立了界碑,把边界移回正确的位置。

现在有了护边员,他们在平时种地、放牧时,就同时在守卫边疆,能时刻盯紧界碑,看是否有人偷挪界碑,是否有人擅自越境,一旦发现,就立即报告边防部队采取措施,守卫祖国领土安全。

在祖国的边疆,有这样一群世代相传的守边人

这种职业,在西部高原山地更为重要。

以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为例,这里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8国相邻,边境线长达1195公里,有254个通外山口,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群山绵延高峰林立,每年有9个月的大雪封山期,冬季气温一般为零下40多摄氏度,自然条件非常恶劣。

素以“山父水母”自誉的柯尔克孜族牧民,祖祖辈辈就协助边关将士卫国戍边。为了配合边防部队守好通外山口,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有上千名优秀柯尔克孜族青年争先恐后地向国家请缨自愿守山,300多人从此当上了兼职守山员。

在祖国的边疆,有这样一群世代相传的守边人

由于边境线上没有路、没通电,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他们通常住地窝子、靠烧牛粪取暖,过着半原始的放牧生活,为祖国站岗放哨。

50多年来在帕米尔高原漫长的边境线上,几乎每座毡房就是一个固定的哨所,每个牧民就是一个流动的哨兵。

02.

虽然护边员算是一个职业,但其付出,却远远超过其曾经每月153元的护边补贴(现在有所增加),更何况很多护边员几乎都是义务的。

正式的护边员力量终归有限,譬如克州乌恰县乌鲁克恰提乡有119名正式护边员,完全靠他们守护118公里长的边境线和9个通外山口难度极大,必须依靠和发动更广泛的牧民群众一同护边。

在祖国的边疆,有这样一群世代相传的守边人

护边员本人一旦遇到特殊情况不能出勤护边,家庭其他成员便立即代其履行护边职责,已经形成了“家有护边员,全家都护边”的动态护边系统。

尽管很多人并不持有政府颁发的“护边员”证件,但是他们甘做义务护边员,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一有“风吹草动”就及时向军警及当地政府通报有关情况,才使得边境安全具有最大限度的保障。

在祖国的边疆,有这样一群世代相传的守边人

支持他们为国守边热情的,就是他们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他们身上,“爱国主义”已经被无限地放大升华。这些在历史上就有着戍边传统的牧民们,是广阔边境线上真正的“主人”, 是一支不占编制、永不撤离、誓死为共和国守边的“部队”。

用拉齐尼的话来说,“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

而拉齐尼,只是他们家族传承护边员其中的一个。

拉齐尼家族的护边生涯,从1949年12月就开始了,那时红其拉甫边防连刚刚成立,巡逻线路是附近有名的死亡之谷,翻越8座海拔5000米的达坂,需蹚过刺骨的冰河80余趟,往返一次需要3个月时间。

在祖国的边疆,有这样一群世代相传的守边人

拉齐尼的爷爷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自告奋勇,主动带领边防连巡逻,这一巡,就是21年。

1972年8月,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年龄大了走不动了,就把义务向导的“接力棒”交给了20岁的儿子巴依卡·凯力迪别克。

他就是拉齐尼·巴依卡的父亲。

在祖国的边疆,有这样一群世代相传的守边人

1999年,巡逻队遇到罕见的暴风雪,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利用自己的经验,招呼巡逻队到背风处藏好,可他的腿却严重冻伤,军医用刀子割开拳头般大的脓包,最终保住了他的腿。

更不要说有时巡逻遭遇恶劣天气,粮食不够,他们只能靠一点点干粮支撑,也要完成巡逻任务。

2004年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再也走不动了。

刚从部队退伍的拉齐尼·巴依卡接过了父亲手中的鞭子,从此和其他塔吉克族护边员一起,骑着牦牛行走在这条千里边防线上,成为了和爷爷父亲一样“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

在祖国的边疆,有这样一群世代相传的守边人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这一家三代人宁可舍命、宁可付出一切,也要去护边、也要守卫国土。拉齐尼则会讲起很多年前爷爷常常讲给父亲的那个故事:

“解放军第一次来到我们家乡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是他们免费给我们药,给我们米面,还帮我们修房子。我们从未见过这样的好人。后来我们才知道,他们叫解放军,叫共产党。”

在祖国的边疆,有这样一群世代相传的守边人

在长久的护边工作中,护边员和边防部队结下了深厚情谊。

比如帕米尔高原漫长而寒冷的冬天,给边境守控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每逢大雪封山部队生活给养发生困难的时候,很多牧民护边员宁愿自己不吃不喝,让自己的牲畜挨饿,也要把最好的食物和草料送到部队。

每当官兵巡逻路过牧民毡房的时候,主人都会像迎接亲人一样招待他们,自己睡地铺而让官兵睡最新的被褥。

有些家境清贫的牧民家庭,哪怕是过春节也舍不得杀一只羊。但只要发现边防战士或武警战士的脚冻伤了,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立即杀羊用热羊血给战士洗脚,用热羊皮为战士裹脚。

在库鲁木都山口就有一位年过七旬的守山老人莫依丁,在他40多年的守山戍边中,曾经6次救起冻伤、摔伤的解放军官兵达20多人。

在祖国的边疆,有这样一群世代相传的守边人

正是靠这种携手并肩、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军民鱼水情,才得以在帕米尔高原千里边防线上建成严密的防卫体系。

03.

写下感人事迹的护边员,不仅仅有拉齐尼。

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77岁的布茹玛汗·毛勒朵是吉根乡冬古拉玛通外山口的一名护边员。

在祖国的边疆,有这样一群世代相传的守边人

“冬古拉玛山口”在柯尔克孜语里是风吹石头滚动“咚咚响”的意思。山口海拔4290米,山顶海拔超过5000米,狂风夹着刺骨的严寒全年不断……就是在这样恶劣艰苦的条件下,布茹玛汗·毛勒朵从来没有缺勤过一天,不厌其烦地重复了50多年。

1964年,23岁的布茹玛汗·毛勒朵和丈夫托依其别克成为第一批护边员,她发现这里虽有边界线,但没有界碑,那时,她便立下手刻界碑的决心。

布茹玛汗·毛勒朵不识字,便向亲朋好友讨教,终于学会了“中国”二字的写法,从此,每次巡逻,她都要在石头上刻下“中国”,如今,她已刻下带有“中国”二字的大大小小的石头十多万块。

在祖国的边疆,有这样一群世代相传的守边人

用她的话说:“坏人看到有‘中国’二字的石头,是中国的领土就会害怕。我想即使我不在了,但是我刻的中国石永远存在,中国永远在我心里,边境安全要比我的命还重要,为什么呢?如果坏人偷越入境,会给我们造成动乱,所以守护好边境,不让坏人进来,我们的家园安定了,边境安宁了,祖国安定了,我们就能像现在这样日益昌盛,过上富裕好日子。”

在祖国的边疆,有这样一群世代相传的守边人

有一次放牧出去,布茹玛汗像往常一样到山口巡边。没走多远,她就意外发现边境线上刻有“中国”的界标被人动了手脚。她转头赶着羊往回跑,在高山缺氧的山道上,她一口气跑了3公里多。回到家中,她嘴唇发乌,眼冒金花,汗水湿透了衣服。

来不及休息的布茹玛汗又骑上马,向哨所飞奔报告。60公里的山路,其间悬崖、山谷、河沟、乱石坡,能叫上名字的危险地段就有17处之多,马和骆驼在这段路上经常折断腿,或者被摔死,也曾有牧民在这些危险地段不慎坠崖。

在祖国的边疆,有这样一群世代相传的守边人

可是年过半百的布茹玛汗顾不了这么多,她连续奔波6个小时,没吃一口饭、没喝一口水,在傍晚赶到了连队。接着,她带领官兵连夜顺着“中国石”路标,赶到冬古拉玛山口。经仔细勘查后,布茹玛汗与官兵一道将界标恢复到了原位。

就这样,50多年如一日巡边护边,她风雨无阻。在她守护的山口,创造出无一例人畜越境事件的守边业绩。最保守计算,她守边路上行程达80000多公里。

在祖国的边疆,有这样一群世代相传的守边人

在祖国北部的中蒙边境,也有一支蒙古族护边员队伍,比如新右旗贝尔苏木贝尔嘎查贝尔湖边境的牧民图门一家。

新右旗地处于中俄蒙三国交界,距离中蒙界湖贝尔湖只有一公里,全旗边境线长达515.4公里,在这条漫长的边境线上,有数不胜数的牧民护边员,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为祖国的边防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图门的祖辈都是护边员,因为当时边境线上并没有网围栏,邻国的牧民和牲畜经常会误闯进我国边境,因此每到秋季打草时,牧民都会自发担起巡护边境的责任。图门当兵退伍后,继承了祖父和父亲守卫祖国边境线的任务,当起了一名护边员。

在祖国的边疆,有这样一群世代相传的守边人

每天骑马巡逻是牧民护边员的日常工作之一,遇到铁丝网损坏,就动手修好;遇到界碑碑文模糊,就用油漆涂好;遇到打草、放牧的人员,就上前盘问、并劝离禁区;夜里巡边,常常遇到狼和野猪,要凭借智慧和勇气,方能避免危险……

在这里,每一座蒙古包就是一所流动的哨所,每一位牧民护边员都是时刻在岗的哨兵。

在祖国的边疆,有这样一群世代相传的守边人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边境线上的片马镇,也有一支护边员队伍,片马镇的西、南、北三面与缅甸接壤,边境线长达64.44公里,其中4个村委会均与缅甸山水相连,便道、小道较多,境外疫情输入防控任务重大。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500多个日夜里,他们一直坚守在边境一线,在祖国西南边陲铸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疫情防控“防护墙”,坚决不让疫情越过国界。

在祖国的边疆,有这样一群世代相传的守边人

巡逻的路段有的山高路窄,有的坡陡路滑,滑倒、跌伤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还要面临生命危险,山高林密,他们拦截多次非法越境,把非法越境者送到规定地点隔离起来。

就这样,500多个日夜里,护边员们24小时坚守在防控执勤点,他们吃在路上、睡在疫情防控点。巡逻过程中,饿了就随便吃点干粮,渴了就喝一点山泉水。

在祖国的边疆,有这样一群世代相传的守边人

这些护边员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目标:

坚决不让疫情越过国界,让群众安心、边境安稳。

04.

是什么样的人,在人人都往大城市跑的时代,还乐于在边境进行风餐露宿的护边?

是什么样的人,在人人都想赚大钱的时代,还乐于清贫?

是什么样的人,真真正正地把祖国的边防线作为自己的家,一守就是一辈子?

他们就是护边员,和其他职业相比,他们太默默无闻,如果不是电视报道,我们根本不知道祖国的边陲,还有这样一群人在守卫祖国的边疆。

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他们的功绩与世长存。

在祖国的边疆,有这样一群世代相传的守边人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25843.html

(3)
上一篇 2021年12月30日 下午12:36
下一篇 2021年12月30日 下午12:4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