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完美落幕,隐藏最深的“秘密”揭晓!今天,我们要感谢这个人!

本文转载自:光明网(ID:gmw_001)

来源自 微信号 北洋之家 微信ID:bypm2016

2月20日晚,

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闭幕式

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

一个个难忘瞬间,

处处透着绝妙的巧思,

再次展现了“中国式浪漫”。

北京冬奥完美落幕,隐藏最深的“秘密”揭晓!今天,我们要感谢这个人!

焰火表演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

在致辞中所说,

这是一届

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

北京冬奥完美落幕,隐藏最深的“秘密”揭晓!今天,我们要感谢这个人!

在这17天里,

我们在北京冬奥会的冰雪赛场上

见证了太多奇迹。

可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

北京冬奥会上惊艳世界的

“雪如意”“雪游龙”等

世界级高标准场馆里的雪

并不是普通的雪,

而是密度比天然雪

高3到5倍的人造“冰状雪”。

而在2016年以前,

冬奥会已经申办成功的中国,

甚至连一条合格的冰状雪赛道

都做不出来!

最后,是一位其貌不扬、

普普通通的中国老头,

带领团队用了5年时间

造出了“冰状雪”,

才实现了今天

北京冬奥会的用雪自由!

我们以前不知道他的名字,
但是他值得我们感谢和致敬,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冬奥会赛事用雪

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团队带头人——

秦大河

北京冬奥完美落幕,隐藏最深的“秘密”揭晓!今天,我们要感谢这个人!

北京冬奥完美落幕,隐藏最深的“秘密”揭晓!今天,我们要感谢这个人!

NO.1

一个教数学的老师,

踏上了南极之旅

秦大河是谁?

他说自己是一个普通人。

1947年出生,6岁读书,成绩平平,

小学都是来来回回换了三所。

高中勉强考上了重点,

大学考入兰州大学地理系

大学毕业后,

他被分配到甘肃省一所县中学教书,

不管做什么事都认真严谨的他,

成为了全校最严厉的老师,

带着三个班的数学,

150个学生的作业,

全部亲自批改无一遗漏。

照着这样的路走下去,

秦大河可能会是教师队伍

中的“超级老黄牛”。

可他干了三件大事,

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走向,

也影响了中国的冰雪事业!

1978年,秦大河改行了,
从一个教数学的老师,
调入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工作,
还考上了兰州大学地理系研究生。
冰川冻土的厚厚资料,
就像是天书一样看得人云里雾里。
冰川科考生活更是枯燥,
走在茫茫雪地里,
和那些冰块、积雪打交道,
感觉人生仿佛也和它们一样淡然无味。
但秦大河展现了
他不一样的一面。
1983年,
年轻的秦大河首次前往南极工作,
那个时候中国在南极没有站点,
最早的长城站两年后才完工。
他只能去澳大利亚的凯西站,
成为其中为数不多的中国科学家,
除从事实验室研究工作,
秦大河还需经常外出采样钻取冰芯。
北京冬奥完美落幕,隐藏最深的“秘密”揭晓!今天,我们要感谢这个人!
这样危险的野外作业,
通常在夜间进行。
由于南极大陆地表覆盖冰雪,
不可见地形构造多样且脆弱,
意外不可避免。
一次外出科考,
秦大河的车队刚离开科考站不远,
牵引车就坠入了冰沟。
这种境况时有发生,
可以说每一次外出都是拿命科考。
枯燥的实验,危险的科研,
足以劝退很多人。
而秦大河最终留了下来,
不光留了下来,他还将乏味的日子,
过成了有趣的每一天。
他爱上了摄影,
冲洗胶片的暗房成了他第二个工作室;
经历了十天暴风雪,
他给全站队员包饺子,
热气腾腾的中国美食,
令国外科研人员直呼美味;
南极本是一个娱乐匮乏的地方,
可秦大河的到来,
为这里增添了快乐,
中国民族音乐在这里响起,
他和站内队员们,
欣赏当时最流行的披头士歌曲……
一个能改变自己,改变周围的人,
有一天,他会改变世界。
秦大河,就在42岁那年,
做成了第一件震动世界的大事。
北京冬奥完美落幕,隐藏最深的“秘密”揭晓!今天,我们要感谢这个人!
北京冬奥完美落幕,隐藏最深的“秘密”揭晓!今天,我们要感谢这个人!
NO.2
“舍弃”10颗牙齿,
付出疯狂代价,
成为中国横跨南极第一人
1989年,
来自中美苏法英日6个国家的6名队员,
组成了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
从南极半岛的顶端出发,
开始举世瞩目的南极“长征”。
6个人,
4名探险家,仅有两名科学家,
秦大河,
就是其中仅有的两名科学家之一。
横跨南极,
于个人而言,这是一条悲壮的征途,
因为此前有无数探险家,
为此献出了生命;
于国家而言,这更是一项神圣的任务,
因为没有一个中国人,
成功横穿过南极!
能不能活着回来?
秦大河心里没有底,
但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
我为能够受派遣
参加这一历史性的活动,
而感到荣幸。
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
即便发生意外,我也绝不后悔。”

北京冬奥完美落幕,隐藏最深的“秘密”揭晓!今天,我们要感谢这个人!

出发前夕的秦大河  来源:中科院之声

临行前,
秦大河“舍弃”了自己的10颗牙齿。
因为南极大陆没有医疗条件,
牙齿的健康很重要,
一旦出现问题,无法吃下食物,
生命安全就会有威胁,
医生建议,
所有有“嫌疑”的牙齿都要拔掉。
为了喜欢的科研,
他就这样硬生生拔掉了10颗牙齿,
才40岁出头,
就只能靠满口假牙吃饭了。

北京冬奥完美落幕,隐藏最深的“秘密”揭晓!今天,我们要感谢这个人!

秦大河在医院检查牙齿  来源:中科院之声

而在横穿南极之初,
因为时间仓促,
秦大河没学会滑雪,
在雪地里行进,
没有滑雪板不堪设想,
怎么办?
他只能踏在滑雪板上跑着前进。
这比起在陆地上跑步
不知要难多少倍,
几乎每两分钟就摔倒一次,
体力上是极大的消耗,
他累得连腿都抬不起来了,
就把自己拴在雪橇上拖一段路,
也不知道摔了多少个跟头、
流了多少汗,
他终于学会了滑雪。
北京冬奥完美落幕,隐藏最深的“秘密”揭晓!今天,我们要感谢这个人!
在横跨南极的日子里,
对生命的挑战从未缺席。
他们从早八点出发,
到晚六点几乎片刻不停,
暴风雪的袭击令人苦不堪言。
更为凶险的是穿越冰裂隙地带,
冰桥表面看似坚牢,
实则一踏即碎,
下面就是深达几丈、
几十丈的冰沟。
有一次行进途中,
科考队的牵引犬
不小心掉进了冰隙,
幸好冰沟不深,
被队员们救了上来。
北京冬奥完美落幕,隐藏最深的“秘密”揭晓!今天,我们要感谢这个人!

抢救掉入冰裂隙中的狗  来源:中科院之声

而艰难的一天行进结束后,
队员们都去休息了,
跑了几十公里的秦大河,
还要身着洁净服挖雪坑、采集雪样,
观察雪层剖面变化等,
每隔5个纬度,
还要再挖两米深的雪坑、
每2厘米采一个雪样,
并将雪样装入携带的净化样品瓶中。

北京冬奥完美落幕,隐藏最深的“秘密”揭晓!今天,我们要感谢这个人!

秦大河整理雪样  来源:中科院之声

他每获得一个雪样,一个新数据,
一张新照片,
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3个月下来,
光铁锹都挖坏了三把。
最后的一段路途,
队员们为全力加速,要求轻装前进。
秦大河为了保住珍贵的雪样,
宁愿丢掉自己的衣服,
宁肯少吃几口食物,
也要将它们带在身边。
风雪肆虐,
他可能会冻死,也可能会饿死,
却从未想过,要将雪样丢下……
同行的法国队员连连摇头,
说他是“疯狂的科学家”。

北京冬奥完美落幕,隐藏最深的“秘密”揭晓!今天,我们要感谢这个人!

暴风雪后秦大河的眼镜和胡子都结了冰  来源:中科院之声

如此“疯狂”的代价,
换来了震撼世界的成果。
整整220天的艰难跋涉,
他们终于完成了横跨南极大陆的探险。
而秦大河,
不光成为中国横跨南极第一人,
他更以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毅,
带回了800多个珍贵的雪样!

北京冬奥完美落幕,隐藏最深的“秘密”揭晓!今天,我们要感谢这个人!

1989年12月12日考察队抵达南极点后全体队员合影留念  来源:中科院之声

尽管他消瘦了足足30斤,
脱下衣服已经皮包骨头,
可他仍洋溢着“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笑容。
为什么一定要到南极?
为什么为了雪样生死都不顾?
因为早在百年前,
英国就率先宣称南极领土主权,
此后共7个国家声索南极主权。
尽管后来美苏牵头,
12个国家缔造的《南极条约》,
宣告南极为全人类共有,
仅限科考研究,
但上述国家从未彻底放弃争夺。
而秦大河作为一个中国人,
完成了这次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
不光在科研上,
成功填补了世界冰川学领域空白,
更极强地捍卫了祖国利益。

北京冬奥完美落幕,隐藏最深的“秘密”揭晓!今天,我们要感谢这个人!

秦大河在讲座上展示他在南极点举着五星红旗。记者 朱映伊摄

横跨南极之后,

秦大河成为享誉中外的冰川学家,

回国后,对他来说最要紧的事,

就是分析研究从

南极带回来的800多个雪样。

为此,他筹建了

中国第一个冰芯实验室。

2013年,秦大河获得了
沃尔沃环境奖。
它是实践环境科学领域的最高奖励
被誉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
“诺贝尔奖”
是最具世界影响力的
环境科学年度奖项。
该奖成立几十年了,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站上领奖台!
北京冬奥完美落幕,隐藏最深的“秘密”揭晓!今天,我们要感谢这个人!
北京冬奥完美落幕,隐藏最深的“秘密”揭晓!今天,我们要感谢这个人!
NO.3
“造出中国人的冰状雪!”
一辈子和冰雪打交道,
秦大河在70岁高龄之际,
为中国办了第三件大事。
进入新世纪后,
随着人造雪技术的不断更新,
冬季冰雪运动成为时代热点赛事。
但对于中国而言,人造雪起步太晚,
国外又实行技术封锁,
我们无法拿到赛道用雪参数标准,
很长一段时间,
国内赛道雪务技术几乎空白。
很多专业赛事的赛道
需要用到“冰状雪”,
它可不是普通的雪,
它们是雪界的“冰墩墩”——
被一层薄薄冰壳包裹住的雪,
对密度、硬度、
颗粒均匀程度都有极高要求!
北京冬奥完美落幕,隐藏最深的“秘密”揭晓!今天,我们要感谢这个人!
图片来源:九派新闻
而在2016年以前,
中国甚至造不出一条
合格的“冰状雪”赛道。
我们的运动员没有合适的场地,
训练只能去国外“找场子”。
而就在这个时候,
北京申冬奥成功了,
喜悦的同时又有苦涩,
因为一个即将举办冬奥会的城市,
不能连一条冰状雪赛道都没有!
“造出中国人的冰状雪!”
这个艰难的攻坚任务,
最终落在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名誉主任、

当时已经70岁的秦大河身上!

2017年,在他的带领下,

中国正式组建了北京冬奥会赛事用雪

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团队。

北京冬奥完美落幕,隐藏最深的“秘密”揭晓!今天,我们要感谢这个人!

造雪机造出的人造雪

当时,造雪机造出来的雪密度通常

在每立方厘米0.1克至0.4克,

而冰状雪密度需要达到

每立方厘米0.65克,

若大于这个密度雪就会变成冰。

冰状雪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

铺雪、注水就行,

但铺多少厚度的雪,

隔多长时间注水等都没有具体参数。

距离冬奥会只有短短的五年,

秦大河带领团队

每一天都要争分夺秒。

好不容易有了突破,

请来西方专家考核,

人家踩一踩捏一捏就说不合格,

至于为什么合格,

这个核心技术他们不说。

这可愁坏了秦大河!

北京冬奥完美落幕,隐藏最深的“秘密”揭晓!今天,我们要感谢这个人!

2019年至2021年,

在北京冬奥会组委会协调下,

“雪务攻关团队”

在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场、

云顶滑雪公园

和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等场地

进行冰状雪制作试验。

北京冬奥完美落幕,隐藏最深的“秘密”揭晓!今天,我们要感谢这个人!

2022年1月19日,工作人员在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公园防风墙旁平整雪道。(新华社 武殿森摄)

试验区气温一度达到

零下20多摄氏度,寒气摄人,

他们几乎住进了试验区,

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

在成百上千次的现场试验中,

团队获得了一组组宝贵数据,

最终确定了最适合当地的

冰状雪赛道制作方案,

并首次成功制作出冰状雪赛道。

这意味着,

中国人不仅掌握了

开展不同气候条件下属地化的

冰状雪赛道制作技术,

而且还研发了冰状雪赛道

专业监测设备以及高效储雪技术。

而储雪方案的成功,

意味着中国人真正实现了用雪自由,

也标志着冬奥会的

“提前演练”顺利完成。

北京冬奥完美落幕,隐藏最深的“秘密”揭晓!今天,我们要感谢这个人!

项目组自主研发了监测雪颗粒的仪器

如今,北京冬奥顺利举办,
我们的冰状雪赛道完全达到国际标准,
为冬奥会提供最坚强的后盾。
北京冬奥会,
让我们记住了精彩绝伦的开闭幕式,
爱上了“一生要强”的冰墩墩,
记住了谷爱凌、苏翊鸣等
一位位在雪场上创造奇迹的运动员。
我们更要记住,
北京冬奥会7000立方米
赛事用雪的背后,
凝聚着一位“中国老头”的心血。
“我要让我的脚印,
印遍地球上的任何角落。”
这是秦大河小学时写过的一句话,
后来,
他成为中国横跨南极第一人,
中国获得沃尔沃环境奖第一人,
中国造出冰状雪带头人……
他为这个国家默默做了那么多,
本该是光芒满身的巨星,
但他却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他说:我只是一个科研人,
一个普普通通的秦大河。
北京冬奥完美落幕,隐藏最深的“秘密”揭晓!今天,我们要感谢这个人!
一生逆流而上,
平凡终能造就不凡。
昨天,北京冬奥会圆满落幕,
巴赫四次对中国
及中国人民表示感谢。
是啊,这样一场安全、
精彩的奥运赛事
离不开每一位中国人的
热情支持和共同参与,
但我们更应感谢这位
为中国冰雪事业,
奉献一生的,
普通却又非凡的老头:秦大河!

来源:北洋之家(ID:bypm2016),中国最有人文情怀的文化微刊!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49169.html

(7)
上一篇 2022年2月23日 下午1:34
下一篇 2022年2月23日 下午1:5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网站已开通vip会员功能,付费文章和付费资源,vip会员均可免费查看与下载,建站不易,请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