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他们在,就是对毒贩的一种震慑

作者:左琳

本文转载自:重案组37号(ID:zhonganzu37)

“只要我们在路上,就是一种震慑。”
有他们在,就是对毒贩的一种震慑
云南省保山市禁毒支队流动查缉大队合影。受访者供图
 
云南省保山市被无数条路分割,平坦的高速公路、多弯的乡间小路、被肥硕的叶子遮挡的崎岖山路,串联起来,成为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乃至欧洲各国的要路。
这也是保山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流动查缉大队与毒贩们的战场。
靠近“金三角”、国境线漫长再加上地形复杂,让贩毒者很难绕开这里。20世纪末,国家禁毒委确定的7条重要贩毒通道中,有2条经过保山,云南省确定的6条重要贩毒通道中,有5条途经保山。
2002年2月,全国首支流动的毒品查缉队伍成立。一年365天,队员们日夜把守在各式各样的路上,刺探毒贩的踪迹。
听过雨声和枪声,淌过汗水和鲜血,成立20年来,大队共缴毒3.577吨,抓获毒贩3609人,公开查缉毒品数连续多年占全市缴毒总数50%以上。5月25日上午,在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上,大队获评“全国模范公安单位”。
一门学问
 
中巴车上的乘客黑压压一片,李有只扫了一眼,几乎可以断定哪些人一定有问题。
 
或许是因为他们的神态举止,躲闪的目光、憔悴的神色、干裂的嘴唇,还有呼吸泄露出的异味——那是裹着毒品的乳胶在体内发酵的臭气。他指了几人,请他们接受进一步检查,全都查出了藏匿在身上的毒品。
公开查缉毒品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进入流动查缉大队14年,李有始终这样认为。
他们是“面相师”,要懂得察言观色;得会些“风水”,毒贩们都很迷信,喜欢挑选吉日出发;面对狡猾的毒贩,他们总要想方设法,套取更多信息。
有他们在,就是对毒贩的一种震慑
流动查缉大队的队员正在检查行人物品。受访者供图
 
有次李有在查缉时,注意到一位乘客嘴里的气味不对,查看证件时,也觉得她的证件不对劲,但她拿着身份证,中文流利,坚称自己是中国人。周旋良久,李有看到女人手里提着一兜橘子。
“橘子在哪买的?多少钱一斤?”李有套着近乎。“客运站门口,五块钱一斤。”女人回答。“你买贵了!”李有语气惋惜:“我买才三块。”“那还不是你们中国人卖的。”女人想都没想,抱怨脱口而出。队员们迅速核查,发现女人体内藏了200余克毒品。
如果是2008年,新人李有或许不会想到这些。
第一次独立查车时,他不敢大声讲话,声音微微抖动,即便只说短短十几个字,也会卡壳。查获的第一起毒品运输案件也是个偶然——检查身份证时,一位乘客拿不出来,也说不出证件号,李有只是怀疑她的国籍,照例请她下车进一步检查,却没想到女警在她的内衣里、小腿上和运动鞋底,共查获了1500多克海洛因。
有他们在,就是对毒贩的一种震慑
流动查缉大队的队员正在盘查过往车辆。受访者供图
 
守着嫌疑人,李有忐忑又疑惑:“想问她究竟因为什么运毒,又从哪里弄来这些。”慢慢地,他见识到了各式各样沾染毒品的人,有怀着孩子的、看起来很老实的,被抓时有的惊慌、有的凶悍,大多被毒品折磨得不成样子。
之前他在部队服役,喜欢看《士兵突击》。他还记得主角许三多的台词:人活着就要做有意义的事。“我做这份工作,就是在做有意义的事。多查获一克毒品,就能多救一个人。”为此,李有不停摸索,向老队员请教,把值得掌握的细节记在心上,很快便有了一套自己的方法。
14年过去,李有变得更加敏锐。
一辆飞驰而过的车子,他一眼就扫到车牌不对劲;在他的坚持下,只加了100块钱油但显示油已加满的车子被拉去检查,发现半个油箱都是毒品;看到一辆边境来的车急掠过服务区——司机本该停下签到,他下意识地追上拦停,用鞋带捆了嫌疑人后,在附近草丛里,找到了刚从车窗丢出去的3公斤冰毒。
新人李有成了老手李有,他像他的师傅一样,把技法讲给更多年轻人。
有他们在,就是对毒贩的一种震慑
流动查缉大队的队员正在执勤。受访者供图
一种震慑
大多时候,在没有固定目标的公开查缉中,毒品和毒贩的发现都没什么征兆。有时一天可以带回两三批毒贩,有时即便从天亮熬到深夜,也一无所获。
 
李有足够有耐心,他曾和队员们连熬了5个晚上。那是2019年5月,夜间昏暗幽谧,最适合运输毒品,李有和队员们深夜在一处隧道附近设卡盘查。
有他们在,就是对毒贩的一种震慑
流动查缉大队的队员正在盘查车辆。受访者供图
5月21日凌晨两点左右,一辆橘红色SUV驶进检查点,副驾驶坐着一个女人,正往一个微信群里发语音,提醒隧道口有检查点。20分钟后,隧道口又开过来一辆车,队员们检查发现,车上4名男子的手机微信群里,正有前一辆车的女人。
队员们心里有了数,两辆车是同一伙人,但6人携带的随身物品没有任何异常,除了其中一人身上别了把车钥匙。那人坚称车是老婆的,停在了家里。队员们一边拖着时间,一边请求后方查询车辆信息,最终发现,男人口中“停在家里”的车,不久前刚避开检查点,驶下了高速,隐入附近的村落。
十几名队员分成两路——两人借口买夜宵,开车沿山路查车,另外的人留在原地,稳住这6个人。
找到了。车就停在村卫生室旁边的葡萄架下,后排座椅上的两个旅行包里,赫然码着缠有黄色胶带的几包毒品,两名队员用小刀划开堆满后备厢的蛇皮编织袋,全部是冰毒,一共296包166.56公斤,嫌疑人也被成功抓获。
这是流动查缉大队有史以来破获的最大贩毒案,也是疫情期间,全国流动查缉破获的最大贩毒案。
抓人、缴车、查获毒品,李有感觉等待“圆满”了。
这么多年,每查到一克毒品,都能令队员们振奋许久。为了拦截下更多毒品,流动查缉大队费了不少精力,在一次次实战中,总结出了“十八项技法”,比如在检查嫌疑人时要注意看眼神、看行动、看穿着打扮、看携带物品,对嫌疑人物品看、听、闻、摸,运用小镜子、小起子、小扳手、小切刀、小通条查验车辆,交通高峰时段,查缉队员平均47秒就可以完成对一辆小型汽车的检查。
有他们在,就是对毒贩的一种震慑
流动查缉大队的查缉日志及工具。受访者供图
有经验的老队员,譬如禁毒支队副支队长张宏林,还会习惯性地把查缉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记下来,包括边境地区民俗风情、专案的总结与体会、季节性货物流通情况、新型车体结构等等,以便更好破案。
他们“争先、创优”,将查缉目标定得高高的;通过分析,选择近期毒贩喜欢走的线路设卡;或者故意放松对某条路的监查,过一阵再突击;有时干脆临时起意,随机设卡,让毒贩摸不到规律……但他们心里清楚,30多名队员能够拦截下的毒品,仅是一小部分。
“我们不可能24小时把守保山每一条路。”队长李全帮明白,查获毒品只是一方面,“只要我们在路上,就是一种震慑。”
有他们在,就是对毒贩的一种震慑
流动查缉大队队员李有。受访者供图
一块刀疤
 
一处地段适不适合设卡,要看视野是否开阔,还不能是下坡——容易造成车辆失控,不安全。
 
在李全帮眼里,没有比安全更重要的事。
他经历过枪战。2018年的一次抓捕行动中,他们以为没有武器的嫌犯,突然掏出一把手枪射击,子弹砰砰砸在墙上、地面,在李全帮和队友附近,溅起团团火花。尽管没有受伤,但李全帮依然尝到了危险的滋味。这危险时刻伴随着他们。
对于队员杨树飞来说,危险出现在2008年11月7日。那天,他照例到一处收费站路口,检查过往车辆。杨树飞走上一辆从施甸到昆明的高快车,注意到了行李架上搭着的一个黑色双肩包。
一年的经验,足以让他察觉出异样。他用手摸了摸,感觉包里有块状物品,悄悄拉开一角,瞟到了露出来的黄色胶带。
有他们在,就是对毒贩的一种震慑
查缉时的杨树飞。受访者供图
“这是谁的行李?”杨树飞问,车厢一片寂静。突然,坐在第一排的男人猛地起身,向车外狂奔。
“人跑了!”杨树飞吼了一声,也跟着冲了出去,一路追到城郊一处田里,4名队员将他围住。杨树飞这才注意到,男人高大壮实,比他足足高出一头,挥着一把锋利的弹簧刀,凶狠地喊:“你们哪个上来,我就杀哪个!”
来不及多想,杨树飞顺势扑上去,将他按倒在地,其余3人也相继扑过去,控制住了嫌疑人。
“你流血了!”队员冲杨树飞喊。杨树飞没有一点感觉,随手在左胳膊上摸了一把,安慰队友:“没事,剐了一下而已。”
等他解开作训服的袖口纽扣,这才发现鲜血顺着胳膊,直往下淌,沾满了衣服、裤子和鞋。救护车赶到时,他已经因失血过多,昏了过去,最后的画面是他嘱咐队友,一定先不要告诉家里人。
那时他并不知道,刀口距离主动脉只差0.5毫米。
手术进行得顺利,他用一两年时间锻炼,恢复了力气,只在左臂上留下一块明显的刀疤,灯光一晃,疤痕也跟着泛出冷光。平时没有什么感觉,但天冷的时候,刀口还是隐隐作痛。
膊还没完全恢复,杨树飞便回到了查缉岗位,却又遇到了逃跑的嫌犯。他一个纵身抱住了嫌犯的小腿,两人在地上滚来滚去,直到其他队员赶来,合力将嫌犯按住。搜身时,他们才发现嫌犯的左腿绑着毒品,右腿是一颗遥控炸弹。李有常跟杨树飞开玩笑:你捡回了两条命。
有他们在,就是对毒贩的一种震慑
流动查缉大队的队员在做战前动员。受访者供图
在杨树飞看来,一块刀疤实在算不得什么。
一位老前辈,全身多处骨折,抢救得再晚一些,可能命都保不住;他的师傅陈重章,和毒贩搏斗时头部受伤,被缝了好多针,后来更是牺牲在了执行任务的路上。
执勤遇到危险是家常便饭。有的车一脚油门,试图猛冲过去;有的人砰砰打上几枪,队员们不敢趴下也不能跳开,只得努力躲开飞来的子弹;还有的嫌犯患了传染病,随身带着针头,趁着队员们不注意,冷不丁戳上两针。
李全帮希望每个人都平安。
每次出任务前,李全帮都会特意叮嘱队员们小心再小心,至少两人一组,一人检查、一人警戒,相互照应。
驶来的车辆车速快了,要赶紧用对讲机彼此提醒;乘客着急了,要耐心地讲道理,避免乱了秩序;在外执勤,他们从来都用绰号代替彼此真名,队伍里有“大忽悠”,有“打锣锤”,有松鼠,有蟒蛇,人多的时候,听起来像是个野生动物园。
李全帮相信,真正遇到危险时,队员们一定不会退缩。他需要勇敢的队员,但不需要他们和电视里一样,奋不顾身地扑向未知的危险,他要他们冷静下来,理性一点。
“大家都有血有肉、有老有小,不可能什么都不考虑。”每天,他都要嘱咐这群兄弟,执勤回来,一定要报声平安。
有他们在,就是对毒贩的一种震慑
执勤结束,流动查缉大队的队员归队。受访者供图
一次别离
 
意外总是在没有准备的时候到来。那不过是个普通的日子,要去执行一次普通的任务,2014年2月17日,队里11个人分成两辆车,从保山向昆明驶去。
 
亚热带多雨,路面湿滑,其中一辆车在一处路段失控,撞上了路中间的隔离带。队员们迅速调整,挤进了另一辆车里,准备打电话叫来拖车,收拾好现场。
不过几分钟,坐在后排的李有看到,一辆大拖车在同一地段打滑,冲着他们扑了过来,彼时的副大队长陈重章正在打电话,车门掩着,强烈的撞击将他甩出车外。34岁的陈重章,永远闭上了眼睛。
有他们在,就是对毒贩的一种震慑
流动查缉大队的队员在盘查车辆。受访者供图
杨树飞不敢相信,十多分钟前,他们才刚通过电话。
刚入职时,就是陈重章带着他。这位师傅额头中间留下了一块疤,一眼扫过去,像二郎神。说话行事就更像了,陈重章总是一脸严肃地嘱咐杨树飞,既然来到这里,就要多学一点,多一个机会。就像他自己——从辅警做起,考入公务员队伍,一步步成为流动查缉大队的副大队长。
新人们都佩服他,犀利的陈副队长总是一眼就能识破嫌疑人的伪装,直到现在,他们也总觉得“连他的皮毛都没学到”。他有着古怪的脾气:“如果他经常骂你,就是看得上你,对你要求相当严格。”杨树飞知道,师傅希望自己好。
出差时,杨树飞总会跟师傅住同一间房,他们相处的时间,比家人还多。那段时间,每个人都沉浸在悲伤里,李有很少掉眼泪,但想到陈重章,他的眼泪就很难止住。
每年,队里都会组织队员们到墓前祭拜陈重章,李有和杨树飞也常常去探望他的家人。师傅刚离开的两三年里,杨树飞只要去上班,就会想到他,每件事情都有师傅的影子。
师傅最爱吃小鲤鱼,这些年来,杨树飞几乎从不吃鱼;查不到毒品的时候,他总能想起陈重章的鼓励:“别人的路不一定适合你,你要总结自己的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有他们在,就是对毒贩的一种震慑
流动查缉大队的队员在盘查车辆。受访者供图
杨树飞想过离开队伍,但他最终留了下来,带着师傅的查缉方法,又度过了8年。
这8年并不好过,长期饮食不规律,让杨树飞胃疼得睡不着觉,只能拿个东西抵在附近撑着。他曾经是全队最胖的人,不到1米7的身高,体重却有220斤,现在却因为疲劳和伤病,一天天瘦了下来。
李有2015年动过肾脏手术后,双眼浮出了明显的黑眼圈,墨镜一样遮在脸上。补办身份证时需要拍照,但无论如何,自助机上都始终提醒他,不要佩戴眼镜。
出差也是常事,他们常常一两个月见不到家人一面。
李有的妻子几乎不主动打电话给他。她知道,丈夫有可能在跟踪、埋伏、抓捕,突然之间电话响了、屏幕亮了,都有可能让他暴露。李有结束任务时,才会回个电话,告诉妻子一切都好。
杨树飞的大女儿刚出生一个月,他就出了趟远差,女儿长到三个月大,他才回来,女儿看他的表情就像个陌生人。幼儿园的最后一个学期,女儿邀请杨树飞为她开最后一个家长会。“三年你都没去过,人家说我没有爸爸。”女儿有些委屈。
在杨树飞的记忆里,女儿永远懂事,几乎从不黏人,杨树飞上班前和她告别,她总是善解人意地挥手:“爸爸你慢点。”每次出差,杨树飞也总是发一张女儿盯着镜头的图片,配上文字:“想女儿了。”
有他们在,就是对毒贩的一种震慑
流动查缉大队的队员在盘查车辆。受访者供图
一个家,一面旗
 
20年过去,流动查缉大队的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
 
2006年,警校毕业的李全帮进入流动查缉大队。那时,大队还叫流动警务站,办公条件远不如现在。他们租了间民宅,作为办公场所。
民宅有个小小的柴房,柴房里烧着火炉,火炉上面24小时炖着汤,呼呼冒着热气,谁执勤回来了,就自己去煮一碗面。柴房旁边是三层水泥楼房,里面摆着一些高低床,30多个人就住在里面,有时他们在院子里下象棋,旁边围上一圈人,七嘴八舌地观战;有时房东也会下楼坐坐,和队员们聊聊天。
有他们在,就是对毒贩的一种震慑
流动查缉大队队长李全帮的背影。受访者供图
来到流动查缉大队半年,因为工作调动,李全帮转去侦查大队,流动查缉大队的办公地也从民宅改为新大楼。2016年,李全帮再次调回流动查缉大队,但3年后,他又被派去一个村里,参与脱贫攻坚工作。
他舍不得离开。这支队伍有着足够的默契,行动时,一个眼神或是一个响指就足够。2015年,曾在部队学过小号的李有还写了一首队歌:“每一天上路的查缉,反反复复工作的频率,面临着多少的危机,坚守着缉毒的使命,人民群众雪亮的双眼,期盼着卫士的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定要让毒贩低头认罪。一定要让毒贩低头认罪。”每次出去比武、交流、拉练,队员们都会唱上几遍。
有他们在,就是对毒贩的一种震慑
吹小号的李有。受访者供图
禁毒支队副支队长张宏林知道,队员们有着过命的交情,危急时刻,可以完全放心地把自己交给对方。
即使离开,李全帮也还保留着在流动查缉大队的习惯,了解各村有多少涉毒的人,没事的时候,他常去转转。他还染上不少职业病,喜欢刨根问底,喜欢盯着人看,喜欢记车牌。
他依旧和队友们保持联络,偶尔见见面,聊得也全是工作。两年之后,任期已满的李全帮再次回到流动查缉大队,他感觉自己像出了个长差,现在终于回家了。
5月25日上午,在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上,保山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流动查缉大队获评“全国模范公安单位”。李全帮作为代表,在北京领奖。
有他们在,就是对毒贩的一种震慑
5月25日,在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上,保山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流动查缉大队获评“全国模范公安单位”,队长李全帮作为代表领奖,图为李全帮在人民大会堂前留影。受访者供图
他把自己称为“快递员”,只是把属于队员们的奖带回保山。领奖前的几个晚上,李全帮无论如何也睡不着。一闭上眼睛,他就想起过往和毒贩交手的画面。他知道,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属于所有查缉队员,是一代又一代传承、凝聚的结果。
同时他也感到了压力:“打击毒品犯罪,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命在身,这些是我们一定要去做的。这份荣誉也是一面旗帜,现在它来到我们手里,我们要想办法扛起来,不能让它倒下。”
5月25日这天,天气晴朗。李全帮拍了两张照片,一张是他路过天安门时,匆匆摄下的,为了这份荣誉,他第一次来到北京;一张是他举着奖牌,在人民大会堂前留念,照片里的脸被打上了马赛克,但他依旧笑容灿烂。
(应受访者要求,李有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 左琳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06871.html

(0)
上一篇 2022年6月27日 下午12:21
下一篇 2022年6月28日 上午11:3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