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 “很多文化人信了佛教, 反倒没文化了, 相信宿命” | 修远研究

作者:楼宇烈

本文转载自:修远基金会(ID:xiuyuanjijinhui)

本文来源自“爱思想网”,篇幅所限,文章有所删节。

别误解了佛教

楼宇烈

佛教中所谓的因果报应,并不是让人屈服于前世的安排,而是主张今生的命运要由自己掌握。

明代一位文学家叫袁黄,字了凡。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身体很差,母亲建议他放弃仕途,学些医术,这样既可以养家,又能为人治病,于是他努力学习当上了医生。一天,了凡在路上遇到一个道士,告诉他你有做官的命,应当好好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同时还告诉他,你何时会中举,何时会当官,一辈子都不会有子嗣,在53岁那年必死。袁了凡听后信以为真,便回家苦读,果然中了举又当了官。

一次他去庙中探望云谷禅师,与他一起坐禅。云谷见他定力很好,便夸奖他心境平和。他说因为自己的命运早已注定,再如何努力也无用,所以心境反而平和。大师说:“原本以为你是个了不起的人,现在看来你再平凡不过。命怎么能让人算住了呢?”于是便向他讲述了佛教的因果教义是“命由己造”,如果是不平凡的人,就一定会突破束缚,创造更好的命运。袁黄听后改掉了自己的坏习惯,做了很多善事,最后不仅生了两个儿子,还活到了74岁,突破了所谓命运的安排。

说起命运,很多人都会有疑问,佛教宣扬的因果理论不就是告诉我们前世种因、今世得果吗?一切好像都是“业”和“报”,既然今生都是前世注定,那我们还需要努力吗?这不正是一种宿命论吗?

其实佛教是告诉我们要超越自我,要学会在今生造新的善因、结新的善果。这正是改变人命运的好方法。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自己努力付出,就一定会有丰硕的回报。佛教中常讲“自作自受”和“自性自度”,就是说因和果都是自己造成的,出现了恶果也必须由自己去解决,所以必须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来解决问题。这么看来,佛教宣扬的正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

很多文化人信了佛教,反倒没文化起来,相信宿命,其实佛教并不强调笃信神灵,而是强调自强自立。

有个人苦恼极了,走到一个地方喝茶,想清静一会儿。茶开始很热不能喝,过一会儿就慢慢凉下来了。看到茶不管怎么热,最后必会凉的现象,他从中悟到了佛教万法无常的道理,悟到了一切执着其实都是自寻烦恼。真所谓求不得也苦,舍不得也苦。

一次我和一位电视台主持人聊天,他告诉我:“现在有很多人,本来是很有文化的人,怎么信了佛教以后反而变得没有文化了?”

这是个奇怪的现象,我觉得一个人信了佛教以后应该变得更加有文化、有品位、有智慧,可的确有一部分人,信了佛教反而陷入了某种误区,变得迷信起来。也许,他们只看到了人生的痛苦,因此把希望寄托在虚无飘渺的神灵身上。

很多宗教的人文关怀都是通过神灵的方式来体现的,而佛教倡导的是自立,强调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智慧和毅力来超越生死、超越自我。佛教是一种理性的、充满智慧的宗教,这并不是我在美化佛教,我们回顾一下佛教的历史,就能看到这一点。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当时在印度占统治地位的是婆罗门教,此外还有很多其它的宗教和哲学学派存在着。这些学说,释迦牟尼把它们归结为两类:“邪因说”和“无因说”。前者认为一切事情的原因都是神灵决定的,后者则认为任何事情的产生都是毫无原因的。而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目的就是为了纠正这两种观点,并非宣扬神灵主宰一切。而现在很多人却以为膜拜佛像,就能够带来好运,这是不符合佛教根本教义和精神的。

针对上述两种观点,释迦牟尼提出了事情都是有因有果的。因果的关系不是外在的,是每一个生命体自己的行为言论思想所种下的因所结出的果,这就是“业”和“报”的关系。它并不强调神的力量,而认为完全是生命体自身的。从这个角度,佛教认为人是可以掌握和改变自己命运的。

佛教认为,如果抱着苦不放,人生也必将非常痛苦。中国的禅宗把这方面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认为人要把握当下,这样人才是充实的,用禅宗的话来说就会“日日是好日”,如果把握不住,那么日日是烦恼。

如果我们对佛教没有正确的认识,不是依靠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去求得解脱,而想依靠外在力量,这样就会变成没有文化。佛教提倡“求人求神不如求己”,所以根本的问题是开发自己的智慧,磨练自己的毅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科技越发达,宗教也会随着发达。

在北京大学的众多社团中,由佛教文化爱好者组织的“禅学社”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全国的许多高校中,比如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等都设有自己的佛学社团。

河北省赵县柏林寺已连续13年举办“生活禅夏令营”,今年全国有20多个寺庙都举办了这方面的夏令营。1997年,全国共有佛教寺庙13000座,到今年增加了2000座以上。寺庙的规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初,培养佛教僧侣的学校只有中国佛学院、中国佛学院(南京)分院和闽南佛学院三所,而现在大大小小的佛学院已经有40多家。

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中国只有《法音》一本专业的佛学杂志,到现在已经有数十种之多;佛教的网站也很多,专业的、大规模的有四五个,小规模更多。“文革”刚结束的时候,要找一部《大藏经》非常难,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很多寺庙都有了成套和多套的《大藏经》,甚至很多种版本的《大藏经》。

很多人认为,只要科技一发达,宗教就会消亡。其实科技越是发达,宗教也会跟着发达。一方面,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必然会存在许多未知的领域,宗教便有其存在的土壤。另一方面,人们在这种越来越自我异化、越来越受到由自己创造的科学技术制约的时候,也就越是需要人文的关怀。宗教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的关怀。它可以使人们在这种高速度的、十分枯燥的生活中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安慰。


[ 延伸阅读 ]

楼宇烈眼中的明星信佛潮 

“最根本的虔诚还是担当社会责任”

“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做佛弟子”

问:当今社会,一面是很多人感觉信仰缺失,一面又出现明星、名人的佛教热、上师热,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楼宇烈:信仰就是一种价值的追求,是人坚持活下去的动力。它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除了宗教信仰,还有制度信仰、理论信仰等。可以说没有一个人是没有信仰的,只不过有的人对自己的信仰是自觉的,有的不自觉。人是高级的生命形式,是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结合体。所以精神追求是一种信仰,物质追求也是一种信仰。现在中国的信仰缺失主要是精神上的。随着物质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物质方面的需求,精神生命方面的需求就被淡化了,甚至消失了。

问:当前的佛教热是人们意识到了精神信仰的重要性,还是出于功利或跟风等比较盲目的目的?

楼宇烈:我看大部分都是盲目的。很多人在物质生活得以满足后并不感到愉快,虽然物质很丰富,但精神很空虚,所以他们就开始追求精神方面的意义,但这种行为并不一定是自觉的。

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把信仰宗教看作时尚,甚至是为了在交友中能取得话语权。因为看到人家都在谈论宗教,他不知道,所以也要去了解了解,以此获得和朋友交流的谈资。现在的国学热、佛教热和其他宗教热,都和人们的交友圈子有关系。

问:在信佛的人群中,娱乐明星由于受关注度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娱乐圈中出现学佛热潮,有没有特殊原因?

楼宇烈:现在信佛的主要有几个群体:娱乐圈的明星、企业界的精英和法律界的人士。娱乐圈的人给别人带来了很多快乐,但他们自身不一定快乐,可能还很纠结。再加上娱乐界的功利心特别强,潜规则又特别多,而他们内心的痛苦并没有人能慰藉,所以他们要追求一种寄托,去找宗教的信仰。

问:对明星拜师以及明星出家,您持什么样的态度?

楼宇烈:佛教提倡人不能有分别心。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做佛弟子,哪怕你是犯人,只要悔过,放下屠刀,就会被包容。对于拜师学佛的明星,我们也应该把他们当成普通人来看。如果明星要拜师,首先要放下明星的架子,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来拜。

出家完全是个人的选择。我们应该了解,选择出家是选择更大的担当。因为一旦出家,你就是一个主持佛法的人,就要去弘扬佛法,上求菩提,下化众生。同时,也不是说没有选择出家,就不是一个好的佛教徒。有一句话说得好,以出世心做入世事。如果他完全按照佛陀和佛经的教导,去规范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那也很好。

问:有的明星抄写经书、参加法会、出国拜访佛教大师,这可以作为其虔诚的一种表现吗?

楼宇烈:我想不能,这些只是形式上的东西。当然,明星们有可能通过这些行为来表达内心的虔诚,但最根本的还是要看他们在生活中怎样规范自己,怎样去担当社会的责任。一个艺术家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艺术创作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他们应该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艺术作品,来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

“宗教的传播离不开艺术”

问:某王姓明星是行为上比较虔诚的信佛者,但她生活中的绯闻又压过了她信佛的一面。不少人觉得她既然信佛,就不该如此,您怎么看?

楼宇烈:佛教的清心寡欲并不等于禁欲。所谓清心寡欲就是要把欲望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不去追求过分的东西。我们说一个人贪,就是过分。如果一个人需要吃好的,需要穿好的,就不算是贪,如果超过了这个需要,就是贪了。

对于这位明星来说,主要是看她的出发点和处理方式。不能说信佛的人就绝对不能有欲望的追求,要看她的几段感情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解决的。如果说她是合理地结婚,又是合理地分手,我想也不能去指责她。如果结婚是为了贪财、贪色,可能就有问题。

问:她录制了佛家经典歌曲,这样的行为是否有积极意义?

楼宇烈:明星通过这些行为来传播宗教思想,让更多人了解佛教,应该是有积极意义的,客观效果可能不错。但这还要看他们这样做是否真心诚意,如果其主观的出发点不是弘扬佛教,而是沽名钓誉、炫耀自己,那么对其自身是有损害的。

“烧香越多功德越多”是邪信

问:信佛要以一定的学识修养做基础吗?

楼宇烈:学佛有不同的层次。对一般人来讲,也很简单,就是不要做坏事。佛教经文里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意思就是不能做坏事,要做好事,要能够净化自己的心灵,这就是佛教。这不是很简单吗?一般老百姓都懂。有时候不识字的老百姓更明白佛教。识字的人,反而去琢磨这个,琢磨那个,理解得似是而非。

问:佛教中常说因果报应,这是一种消极思想吗?

楼宇烈:很多东西从消极的角度去讲,就是消极的,从积极的角度去讲,就是积极的。说到因果,消极地看,我种了这个因,已经没办法改变了,我就得受这个果。可是既然因是我造的,那么我可以去改变这个因,那不就改变了果吗?

很多人把佛教的因果思想看成是一种宿命论,命定论。错!那是婆罗门教。佛教很积极的意义在于,它不说前世今生,而是要超越轮回。那么我们怎么看报应的问题?过去、现在、未来,是相对的。我们的一生,有过去10年、现在10年、以后10年,有去年、今年、明年,也有昨天、今天、明天。比如,我现在落得这个下场是我前10年追名逐利的结果,如果我这10年踏踏实实做事,未来不就改变了吗?

问:佛教作为一种精神信仰,怎样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楼宇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精神信仰和现实生活是密切结合的。这有其优点,即中国的宗教不搞神秘的东西,而是要人在现实生活中磨练自己。但另一方面,人们又总希望通过信仰来改变现实生活。这就使信仰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实用性。这是中国信仰,特别是宗教信仰中的一个大问题。

现在很多人信仰是为了自己,去烧香、磕头、拜佛,是为了自己能够得到更好的福报,希望佛祖能保佑自己升官、发财、延寿。不少官员去烧头香,觉得烧了头香,明年就可以升一级。还有人觉得香烧得越多,功德就越多,回报就越大。这都不是正信,而是邪信。不是信佛就能升官发财,佛教恰恰是看到了升官发财增加了人们的痛苦和烦恼,而要人们从升官发财中解脱出来,抛弃、放下一切。

问:那么信佛行善的目的应该是什么?

楼宇烈:佛教的一个核心理念是缘起,缘起论概括为4句话: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佛教不认为世界是佛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一个神创造的,而是各种因缘聚会而形成的。所以,不能靠一个救世主,而要靠大家的觉悟和智慧。把佛当成救世主,就有问题了。如果说佛是救世主,那也应该是开启你智慧的救世主,最终还是靠自己的智慧使自己得到解脱。如果等着佛来救,自己不努力,那是婆罗门教,而不是佛教。我们信佛行善的主观愿望不是为了去求什么,而是你行善之后,整个社会的风气得以改变,整个社会清净了,大家都能受益,你也在其中受益。

“佛教让人能够放下和奉献”

问:什么是正确的宗教观?总体上如何认识佛教?

楼宇烈:任何的宗教信仰都要解决一个问题,即认识生命的起源、价值和意义。佛教让人能够放下和奉献,特别是大乘佛教强调慈悲,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净慧老和尚生前用两句话来诠释大乘佛教——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很符合时代的语言,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悲智双运”,悲是慈悲,智是智慧,运就是一起运作。人生难得,要珍稀人生的价值,慈悲为怀,既要觉悟人生,还要奉献人生。这两个是分不开的,只有觉悟人生才能奉献人生,只有在奉献人生中才更能觉悟人生。

问:宏观层面上,有什么途径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楼宇烈:避免盲目信仰,最根本的要从基础教育做起。基础教育里就应该有宗教学的内容,或者叫宗教常识。在小学就可以让学生了解有宗教这样一种文化,它属于一种信仰,让学生了解宗教有各种不同的形态。有了这样的基础,以后他们再接触宗教就不会走歪。

在整个社会上也应该多传播各种宗教的正确知识。一般的信众接触不到这些思想,他们看大家怎么做,就跟着做。比如现在流行放生,这本来是很好的事情, 但是却走歪了,破坏了生态平衡,残害了生命,甚至有人攀比放生的多少。这种思想要纠正过来,甚至我们可以暂时先放一放放生这个概念,多提一提护生,因为护生才是更根本的。


本文转自“爱思想网”,篇幅所限,文章有所删节。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19658.html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6日 下午12:16
下一篇 2022年7月26日 下午12:2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