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对华战略最终将走向全面“脱钩”还是“封锁”?

作者:风留痕

本文转载自:动态大参考(ID:dongtaidacankao)

对华“脱钩”一词,似乎是特朗普政府时期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因为贸易战、关税战无果,所以干脆就来一个“脱钩”隔离,然而,实际上美国对华一系列关税、非关税的贸易政策更像是一种对华经济“封锁”。虽然两者相似,但毕竟还是有些许差异。那么,美对华战略最终将走向全面“脱钩”还是“封锁”?

“脱钩”,指脱离联系。“封锁”,是指用强制力量使对手与外界断绝联系或往来。尽管两者都是脱离或断绝联系,但前者是一种自动脱离联系,后者则是主动采取强制手段的隔离。前者更倾向于被动或无奈的手段,而后则是主动打击。

其实,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一直受到西方世界的战略封锁,当然也包括苏联时期的对华封锁,中美一直没有形成过真正的挂钩状态,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脱钩了。

8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而美西方世界也相对应开启了对华所谓“接触”时代。

其实,彼时“开放”一词也未必就完全准确,中国与世界也并非完全是自主的封闭,一大原因就是敌对势力对华强制封锁政策,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或者说还没有发展到今天的高度或深度。

也就是说,当时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既有主动的成分,更多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其实,这也应当算是一种中文化文明和道路上的自信,因为中国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决定了中国有能力独立自主发展自己。

“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既是新中国建国30年发展进程所决定的,也是30年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或积累,更是马列毛主义发展的必然。

而“开放”,实际上也是一种大势所趋,既是我国发展的需要,也是更符合当时的国际大势。

当时正值美苏争霸或冷战的关键时期,中国是决定世界局势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对华接触也是在这个时期。

“接触”的目的之一,自然希望对华关系的改善能够改变美苏争霸的力量平衡。

目的之二,当然就是与世界的产业转移有直接的关系。当时世界经济或产业发展水平,是西重东轻。西方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和经济、产业优势,为了更多赚取利润,为了更好地利用世界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更为了完全控制世界经济,把一部分产业转移到相对落后的亚洲地区,是一种主动选择。

如果说第一次产业转移造就了亚洲四小龙的话,那么第二次产业转移的目标自然就落到了中国这个沉睡的巨龙身上。

也就是说,当世界的产业转移大潮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不期而遇的时候,自然就能产生巨大的能量,这是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实际上也是美西方筑固自身秩序体系的需要,更是美国推广普世价值观的最佳时机。

正因为如此,也就有了所谓的接触。尽管困难,但中国入世或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进程还是在加速了。

美国之所以接纳中国入世,经济利益因素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政治方面。西方的理论家、战略家希望通过接触,希望中国在发展中形成的中产阶级能够推动中国的和平演变西化。

对于西方来说,中国特别是新中国,一直视为一个神秘的古文明国家,要想控制或改变中国,首先就必须充分了解中国,希望中国在融入世界的发展过程中能够被“西化”,这才是接触的实质。

因此,中国的入世,不是美西方对中国释放的善意或恩赐,既是中国的需要,也是美西方的战略。

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也可以说是西方对中华文明真太不了解或太无认知,改革开放使中国再一次创造了人类发展史的奇迹。可是,中国却没有如美西方所愿进入“西化”进程。而是更证明了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的优势性,而美西方最怕的就是中国道路成为反证资本主义道路模式和价值观的局限性。

2008年开始,美国的对华战略就开始出现了微妙的转变,也就是遏制打压中国战略的开始。在奥巴马力推亚太战略再平衡无果的情况之下,到了川普时期就开始主打贸易战,希望通过贸易战能够阻止中国速度,甚至是改变中国道路。

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美国就出现了对华战略失败而必须改变或放弃的声音。也就有了川普扬言的“脱钩”一说。

而到了拜登时期,表面上强调的是竞争,实际上还是在推动对华所谓的“脱钩”。

另外,既然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入世和全球化进程有直接的关系,那么反全球化进程,破坏世贸规则和体系,也就成为了美国打压中国的一部分。

川普的关税战(关税壁垒),实际上就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或贸易战,主要有两大手段。即关税战和非关税的打压手段。

目前美国对华是关税和非关税手段双管齐下,由于关税战对美国的伤害太大,实际上已经是弱化了,虽然对华高关税还有3500多亿美元的商品领域,可实际上相当一部分被美国相关部门给豁免了。

反倒是针对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实体黑名单在不断增多和加强。同时,拜登力推的就是财政补贴政策,还在说服联合盟友国家一道封杀中国的优势企业。

一方面,拜登政府在推动与中国“脱钩”,另一方面又在扩大对中国优势领域的科技“封锁”。也就是说,目前实际上是“脱钩”和“封锁”双管齐下。

而目前美国对华战略手段或举措,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道路的倒退,或自我否定。

市场经济、自由贸易是资本主义的本质,而目前美国的对华政策甚至是对整个世界的贸易政策,主要的手段就是政府干预,既违背了世界规则,也违背了市场经济原则。

可以说,目前美国西方世界正在陷入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激烈的争论之中,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改革开放的选择问题。

有意思的是,当年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关闭的大门,而今,美国却又想用大炮封锁中国扩大开启的大门。而脱钩也好,封锁也罢,实际上等于是美国在主动对华关闭自己的大门。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而世界正在进入大变革时代,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也好,双循环经济建立也罢,不仅是在扩大开放,更是要实现高水平的开放,中国已经是世界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更是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的强劲动力。

面对目前美国咄咄逼人脱钩和封锁攻势,双循环经济的建立就是最好的应对之策。一方面要不断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与国际经济体系相融合,也就是推动全球化进程,或区域合作进程。

世界对于中国来说,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不能独立或孤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但中国对世界来说,同样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各种危机难题交织、世界变革加速的时代,以及美国极力破坏多边主义和全球化进程的时代,中国对世界就更显重要。

单纯从战略对抗角度来讲,目前不是中国更需要世界,而是世界更需要中国。如果说脱钩与封锁是美西方欲扼杀中国复兴进程的手段,那么中国目前完全有能力甚至是有理由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美国和相关国家在有针对性与中国脱钩或封锁,中国也可以有针对性与美国脱钩或封锁。世界不好,中国不好,中国不好,世界更不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目前存在着是“开门”还是“关门”的问题。脱钩也好,封锁也罢,是手段不是目的。

美国要对华脱钩或封锁,也并非想完全断绝与中国的一切联系,而是对中国高科技和优势领域进行打压,是在阻止中国快速超越美国

而我方可能采取的针对性手段,同样的也并非排斥美国,或独立于世界体系之外。而是要让美国和世界清楚,没有中国的世界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说是全球化进程的终极目标,而外循环经济也好,高水平对外开放也罢,又或是一带一路建设,等等,这都决定了中国绝不像美国那样存在关门还是开门的选择。

明清时代的中国,逐渐走向了自我封闭,完全封闭也好,部分封闭也罢,原因是非常错综复杂的,既有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

绝非是“维护国土安全、文化安全,是防御性自我保护策略”,更没有起到“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西方殖民主义者血腥东扩的步伐”的作用。

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的GDP是英国的4-6倍。当然就是世界第一,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GDP是日本的9倍,也就是说,即使最无能的大清晚期,中国也算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更不要说大明朝时期的中国了。

大明朝时期的郑和舰队,可以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自我封闭,显然与防御和自我保护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那个时代的自我封闭,很可能是一种自大的表现,也就不屑与蛮夷为伍的思想在作祟。

“南蛮、北狄、东夷、西戎”,又或是胡人,番人,等等,这些都是一种强烈的贬义词,这既体现了一种文化文明的自信,过头了就体现的是自大,骄傲自满往往是失败的成因,而当初的“朝贡贸易”不堪重负,也应当是自我封闭的一个重要原因。朝贡贸易依然还是一种自大的表现。

另外,中华民族一向是不喜欢以强凌弱,除了大元朝之外,也从未有过对外扩张之举,中华疆土的扩大,正是源自于不断受到外敌侵扰,制服了外侵疆土也就自然扩大了。

唯一可惜的是,中国人首先发明了火药,据说火药的发明是用于医疗活动,中国人并没有认真把它当成武器来使用,反而近代史上中国是受到自己发明的火药制造的武器伤害最大的国家之一,这自然就与中华民族不喜欢对外侵略扩张有直接的关系,最深刻的教训就是必须建立强大的军队,拥有强大的攻击力,不但要保卫国土,还要保护海外利益。

目前,美国对华是“脱钩”、“封锁”双管齐下。一方面是企图扼杀迟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另一方面,更想以此逼中国改变发展道路。

同时,美国也正在加大力度破坏全球化进程,阻止多极世界的建立。为此,美国不惜挑起系统性或体系性对抗,也就是要把中国逼出国际体系之外,中国自然就要着手准备建立自己的或独立于美国之外的新体系,利用自身的优势,采取一定的脱钩或封锁手段,也是一种必然的或无奈的选择。

世界正处于大变革时代,这是不可逆的进程,是美国一超多大的格局的继续?还是两极对抗?又或是建立多极或多体系并存的多极格局?这不是选择题,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对抗。目前不存在封闭还是开放的选择题。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36622.html

(0)
上一篇 2022年9月1日 下午1:28
下一篇 2022年9月1日 下午1:3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