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境遇与“印度制造”的雄心

作者:宋志辉

本文转载自:破圈了(ID:poquan616)

据印度媒体6月13日报道,印度政府要求小米、OPPO等在印智能手机制造商任命印度籍人士担任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首席财务官、首席技术官等职务。就在几天前,6月9日,隶属印度财政部的执法局向小米技术印度分公司等发出通知,指控小米涉嫌违反《外汇管理法》,“向外国实体非法转移资金”。

从去年指控vivo“洗钱”,到今年指控三星“逃税”、小米“违规汇款”,印度营商环境的复杂由此可见一斑。

近年来,莫迪政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开启印度第二轮经济改革,以“印度制造”为中心,重在启动新一轮的工业化进程。为此,莫迪政府改变了过去对外开放、引入国际竞争的政策取向,采取自守的对外经济政策,全力保护国内市场,以进口替代扶持本土制造业,甚至不惜通过无端打压领头的小米科技等外企这种激进方式,以成就“印度制造”的雄心。

为何对小米下狠手?

 

 

 

 

 

对于印度执法部门的决定,小米重申在印度的业务符合印度的相关法律和规定。有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小米在印度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占16%。

小米的境遇与“印度制造”的雄心

4月27日,印度执法局发布公告,以“小米科技印度有限公司涉嫌非法汇款”为由,扣押小米公司账户内555.1亿卢比(约合人民币47.9亿元)的存款,引发多方高度关注。就公告内容来看,莫迪政府此轮针对小米制裁的核心问题是认定其汇出版权费用的行为违法。小米(印度)公司在印本土生产销售的商品中含有印度境外其他公司提供的授权技术,因此小米(印度)公司在当地销售产品时,就需要以专利授权费的形式,向技术提供方上缴一部分利润。

抛开小米事件的是非曲直,在跨国贸易实践中,汇出版权费其实是一种正常操作。这种做法是跨国公司经营所需的必要操作,在特殊情况下也是跨国公司进行合理避税、实现财务安排的重要手法。这种手法在业内被称为“内部转移定价”,即跨国公司通过在海外其他具有税收优惠的地区,指定或设置一家技术公司为当地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再将当地企业所得收入一部分以版税形式向该技术公司转移。通过这种手法,部分收入税款就转移到海外其他地区缴纳,再利用海外地区优惠税收条件,最大程度将利润留在跨国公司手中。

但是,印度官方认为小米公司通过非法运作转移收入,以规避缴纳所得税,因此决定扣押小米(印度)公司资产,以迫使其补缴印方所认定的税款。印度执法部门始终瞄着小米打,核心症结是税务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应是印度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深感焦虑。

印度的营商环境究竟如何?

 

 

 

 

 

近年来,印度为了限制外企在本国的发展,可谓煞费苦心。印度政府为限制外企发展,不仅多次以偷税漏税的名义对中国小米、Vivo等企业进行突击检查,而且毫无预兆地冻结了多家企业在印银行账户,尽管这种打压行为受到质疑,但印度方面并没有给出回应。

回顾印度近几年的所作所为,让不少外企感到寒心,许多外企纷纷“跑路”。印度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7年多的时间内,已经有2700多家跨国公司撤离印度,占据目前在印跨国企业的1/6左右。与此同时,在印度注册的大型跨国公司,也已经有1700多家撤离。从2019年底疫情出现以来,谷歌、黑石、波音、豪瑞、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多家世界知名企业,在原本加大对印投资布局过后,很快宣布将彻底退出印度市场。甚至还有不少在印度经营了多年的麦德龙、福特汽车等企业,也宣布将出售在印相关业务,未来也将停止在印生产制造。

小米的境遇与“印度制造”的雄心

目前的税务纠纷问题,也成为不少跨国企业不敢向前迈步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对于外企来说,如果想在印度做生意,那就需要进行非常复杂的法律手续。比如想在印度注册公司,必须要完成12个步骤,审核时间高达18天,前提是必须要得到印度政府和邦政府的批准。此外,从印度国内的大环境来看,势不两立的宗教矛盾、愈发猖獗的种族主义、族群隔绝的种姓制度和导致分裂的地方主义也会给印度市场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也是外资企业不得不认真考虑的因素。印度《公司法》法案本体就有近30章500条,基本每一条后面都跟着罚金、监禁等违法后果,而印度的执法部门一般不会主动通知企业更正其不合规行为,一旦违法行为被行政执法部门发现,就会从违规第一日起开始计算罚金。种种因素堆叠之下,印度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依旧被认为是“全球最难做生意的国家”之一。

拿什么成就“印度制造”雄心?

 

 

 

 

 

印度总理莫迪上台后很快提出了“印度制造”概念,试图像中国当年所做的那样,通过改革开放来招商引资,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来发展制造业。但要发展制造业,印度需要对其软硬件条件进行大幅改善和改革。随着中美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加剧,希望降低对华商品依赖的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企图将印度打造成为替代中国的世界工厂和全球供应链中心,以此来遏制中国的崛起。为此,一些西方跨国企业受当局的施压,也试图将印度当成它们投资主要目的地,以避免因大国竞争而面临的风险。

小米的境遇与“印度制造”的雄心

然而,令西方感到失望的是,印度的表现却并不给力。印度的贸易和投资政策正朝着保护主义和进口代替的传统倒退。莫迪政府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作茧自缚,并限制了印度成为外企理想投资目的地的机会。印度政府出于保护自家制造业的考虑,拒绝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等同于向地区其他国家关闭大门。闭门造车的经济政策本身就是在给外国投资者对印投资设立障碍。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哪家外国企业敢拿着真金白银到印度投资市场冒险?印度人口规模今年或超中国,理论上应该有很大的潜力。但是,由于印度国情的复杂多样性,印度想要像中国那样持续快速发展并不容易。印度虽说是西方认同的所谓“全球最大民主国家”,但其经济政策的苛刻、加上投资环境的恶劣,都足以让投资者望而生畏。

 

 

 

 

 

文/宋志辉

(作者系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兼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执行所长

图源/网络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39291.html

(1)
上一篇 2023年6月19日 下午12:57
下一篇 2023年6月21日 下午12:5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