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台风、地震之后,损失谁赔?

作者:哈力克 吴紫萱

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周刊(ID:chinanewsweekly)

财政救助是我国各种灾害损失补偿

的主要手段,但如今,财政补偿机制

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收支困境

巨灾保险和风险减量,都需要加快完善暴雨、台风、地震之后,损失谁赔?
看到新车被洪水冲刷的痕迹,家住北京门头沟的刘原叹气不已。这是他见过北京下的最大一场雨,不少车辆被洪水推着走,也有车在路中央抛锚深陷淤泥。
今年七八月间,受台风“杜苏芮”“泰利”影响,我国多地出现极端强降雨天气,北京甚至经历了140年以来最大的一场降雨,华北多地日降水量破历史纪录。暴雨强度之大,破坏性之强,都超乎想象。
随之而来的,保险企业赔付量激增。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8月15日,河北等16个受灾地区保险报案26.6万件,估损金额97.6亿元。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吉林、黑龙江、福建6个受灾严重地区占绝大比例。
特大暴雨灾害过后,保险公司会赔付多少钱?两年前的河南暴雨,留下了一个大致样本。2021年河南暴雨灾害造成1366.43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09.81亿元。保险业支付赔款97亿元,约占10%。郑州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李琴英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从区域公司看,据测算河南保险业可能消耗10年左右的车险经营利润。
为了提高应对巨灾的救助水平,一些地方建立了巨灾保险制度。运行多年,无法有效分散风险的弊端仍然存在。与此同时,极端天气的破坏性在加剧,自然灾害日益频发,原本管理风险的保险公司本身也面临“穿底”风险。从险种到自身,险企如何破局?
发生自然灾害,保险能保什么?
今年8月以来,一系列自然灾害接踵而至。8月6日凌晨,山东德州市平原县附近发生两次地震,74处房屋倒塌,10人受伤;8月11日,西安市喂子坪村山洪泥石流灾害已造成24人死亡、3人失联;8月13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部分镇出现龙卷风自然灾害,造成2人死亡、15人受伤。
“自然大灾情况下,出险集中、赔案量大、受损财产种类多,对保险企业人力、资源协调、线上能力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车险一般是保险理赔数量最多的险种。某头部财险公司中层人员张新透露,最近一段时间,他们公司接到最多的理赔申请就是关于车辆因洪涝受损。“大多数损失金额不大,但申请赔付的车主很多。”
暴雨、台风、地震之后,损失谁赔?
8月1日,北京市房山区,人们在暴雨过后查看受损车辆。图/视觉中国
数据显示,截至8月8日上午10时,河北、北京、黑龙江、吉林、天津5个受灾地区的保险机构收到的保险报案中,车险报案7.05万件,数量远超企财险和农业保险,估损金额14.7亿元。
2020年车险改革后,涉水险已经合并到车损险,保障范围已涵盖暴雨、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车辆涉水、泡水等情况,发动机进水或者电动汽车电池受损,都可通过车损险申请理赔。但是,大多数保险公司的车辆损失险对发动机进水造成的损失都设置了免责条款。
对车辆“二次启动”,各家险企规定也并不一致。“车辆驾驶过程中如果进水熄火,驾驶人二次启动导致发动机受损,会有公司认为,这是在明知情况下的明显错误,属于驾驶人主观过错,会拒绝赔付。”张新说。
张新表示,如果泡水车辆水位没有没过仪表台、发动机,往往是维修处理。反之则会进入保险公司报废程序,赔付车主保险单上的评估价格。“车辆进水后,为安全起见,不要试图挪车或者发动车辆。有机会可以拍照取证。”
另外,目前正值不少农作物培育关键期,但因多日暴雨影响了农户收成。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食基地的五常市,受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北上影响,遭遇洪水侵袭,大片稻田被淹。五常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守欣介绍,整个五常市的水稻种植面积为253万亩,其中超100万亩不同程度受灾。
有五常农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几天他正忙于清除水稻上的泥沙,喷洒肥料减灾自救。目前当地已恢复正常农业生产,没被水淹的水稻进入了灌浆期。他估算自己家40多亩水稻最低损失可能都在15万元以上。不过好在购买了农业保险,“能赔一点是一点,不至于一年都白瞎了。”不过,也有农户懊悔不已:“从来没有涨过这么大的水,没想到地里会被淹,就没有买保险。”
据五常市农业农村部门统计,全市耕地农业保险投保面积327万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0%。“中国之声”报道,按照国家现行的惠民农业保险理赔政策,农户一亩地上交保费标准为5元的,水稻达到抽穗期绝产的,可得到376元的理赔;农户一亩地上交保费标准为14元的,水稻达到抽穗期绝产的,可得到1124元的理赔。
农业险按照投保思路可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种是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补贴保费的完全成本保险,即保障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地膜、种子等物化成本以及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与之相对应的是种植收入保险,保险责任涵盖因农产品价格、产量波动导致的收入损失,是保障收入的保险。
张新表示,目前市面上仍以完全成本保险为主,因为保费低。而种植收入保险计算复杂,对投保预算要求高。这种局面导致面临自然灾害时,农户能减少损失,但保不住收入。
《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有保险公司正在核查登记农田损失。为了加快赔付速度,有的险企还借助卫星定位、遥感、无人机等技术设备开展灾情查勘定损。
除了大众熟知的车险和农业险,近期频发的极端天气让不少民众开始关注,因自然灾害受到的损失,还有哪些险种可以赔付?
一般而言,因自然灾害直接或间接造成被保险人死亡,寿险和意外险可以给予身故赔付。如果造成意外伤害需住院治疗,医疗险可以报销责任范围内的医疗费用。
张新介绍,除人员伤亡外,自然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也很严重。除了上述提到的车险、农业保险外,家财险、企财险都可以防范潜在的多重风险。
一般的家财险保障范围包括房屋主体、房屋装修、家具、家用电器等。洪水、暴雨等都在保险责任范围之内,但地震需要额外约定。企业也可以对房屋、生产设备、原材料等财产投保。
但张新也坦言,并不是企业的所有财产可以作为保险标的,有些财产保险公司不会承保。
此轮京津冀暴雨中,河北涿州多家图书企业库房进水,大量图书被水浸泡,但因没有保险保障,损失更为惨重。中图网曾发文称,这是其25年来遭遇的最具毁灭性的打击。该公司总经理黄平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他前些年曾为书库投保过相关保险,但是后续想要续保被保险公司拒绝,说相关险种已经下架。这两年书库就没有再购买相关保险。
“图书被水泡过后基本没有修复的可能,只能按照报废处理。所以保险公司都会很谨慎,很少开展此类标的的承保业务。”张新说。
近日也有传言称,近期暴雨抬高了保险公司理赔率,后续投保价格很可能会上调。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龙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过去的情况来看,偶尔的高理赔率并没有导致保费整体上涨。
“每次经历灾害之后,消费者的保险意识都在加强,会提高投保率。另外,赔付率虽然上升,但并非年年如此,只是因为出现了偶发性事件,保险公司会有预期。”郭金龙说。
改变政府包揽的模式
罕见特大暴雨引发的自然灾害,给不少地区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仅在福建省,“杜苏芮”就造成了266.69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7396.27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147.55亿元。北京此轮洪涝灾害共造成近129万人受灾,房屋倒塌5.9万间,严重损坏房屋达到14.7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2.5万亩,目前这些灾害损失仍是阶段性数据,财产损失还在持续统计中。
目前,我国主要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弥补灾害损失,但由于自然灾害频发,财政承受了很大压力,这也使得业界对巨灾保险有了更高期待。
所谓巨灾保险,是指面对地震、洪水、台风、海啸等突发性且危害特别严重的巨大灾难,保险公司按约定对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或对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承担给付保险金,是分散巨灾事故风险的重要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巨灾保险赔付并不是全额赔付,而是对受灾人员实施一定的资金救助及物资帮助。
“长久以来,财政救助是我国各种灾害损失补偿的主要手段。但如今,财政补偿机制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收支困境’:一方面,受到我国经济增长趋缓、土地财政退出等因素的影响,财政收入以及能够分配给灾害损失补偿的资金面临不断趋紧的态势;另一方面,政府需要保证的刚性支出项目众多,灾后重建项目的资金需求也在‘水涨船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何小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原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建议,保险业参与灾害风险管理,首先需要在全社会的观念上,改变政府包揽的灾害管理与救助模式,将保险纳入国家灾害救助和应急管理体系,推动保险业深入参与灾前预防、资金筹集、灾后补偿、恢复重建的各个链条。
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巨灾保险进入大众视野。
国际上,巨灾保险运行模式主要包括三种。第一种是政府主导,具有公共性特征。例如,美国加州地震保险局采用“公司化运作”,保险公司自由参股,并承担相应赔付保费。另外两种模式是保险公司商业化运作、政府与其他机构联合。
而我国则是结合了前两种模式,核心是“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使用财政资金投保,由保险机构承保,承担赔付责任。近年来,广东、四川、浙江等十余个省份结合自身风险特点落地了区域性巨灾保险制度,另外,深圳、宁波、厦门等地还开展了多灾种巨灾保险试点。
以深圳为例,于2014年在全国率先实施巨灾保险制度,由政府巨灾救助保险、巨灾基金和个人巨灾保险三部分共同组成。其中,政府巨灾救助保险每年由深圳市财政出资,为全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所有人口提供自然灾害基础保险保障。
随着试点范围扩大和经验积累,我国也在不断完善针对自然灾害的巨灾保险制度。比如,除了常规的实赔型模式外,也有地方将指数型模式纳入巨灾保险选择范围,对应不同的保障范围、触发条件、保费及理赔标准。
河南省在2022年开展巨灾保险试点工作时,就提供了上述两种模式供试点城市选择。其中,实赔型模式以规定的死亡失踪人数、紧急转移人数、危房数量触发赔付条件。保费也是计数算法,人身死亡(失踪)保险保费为0.18元/人/年。而指数型模式更简洁。当行政区域内任一国家级自动气象站测得连续3日累计降雨量达到150毫米(含)以上时,即认为发生保险事故。不同的省辖市按照特定保费投保。当保险事故发生后,由保险机构按照降雨量、降雨城市分类,以不同的比例分级赔偿。
目前,巨灾指数保险已经在多个地区使用。受台风“杜苏芮”影响,浙江省第一批“巨灾保险”试点城市台州连续遭遇强降雨,三门、天台、仙居部分区域降雨量超过140毫米,触发了台州市巨灾指数保险赔付机制。广东保险业2023年上半年新闻发布会上的数据显示,台风“泰利”登陆后,辖内保险机构接到报案超1万件,已支付保险赔款超2亿元,湛江、茂名两地巨灾指数保险支付赔款3590万元。
“巨灾往往是小概率事件,一些地方政府因为财政压力,可能不会投保巨灾保险。但民众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购买商业巨灾保险,分摊一些风险。”何小伟说。
“巨灾”保险是赔本买卖吗?
对于承担巨灾保险责任的保险公司而言,公共性理念和保本微利的要求,对其经营能力提出挑战。
作为全国第二个巨灾保险试点城市,2014年11月,宁波市建立了巨灾保险制度。其中,公共巨灾保险由政府统一出资购买,保险公司市场化承保。
从保费端来看,2015年首年的巨灾保险保费为3800万元,总保额为6亿元。但当年台风“灿鸿”和“杜鹃”造成宁波全市大面积受淹,巨灾保险赔款近8000万元,加上其他管理费用,据媒体报道,其实际经营亏损为6000多万元。2016年,巨灾保险保费由3800万元增加到5700万元,总保额7亿元。
2017年保费与2016年保持一致,当年宁波还出台了《关于深化巨灾保险工作的实施意见》,试点结束,巨灾保险制度被长期确立下来。从2018年起到2020年为一轮承保期限,按照方案,每年保费控制在5100万元。2021年~2023年保费降低了1000万元,每年控制在4100万元以内。
支出端,根据宁波市应急管理局数据,2014年至2019年期间,巨灾保险已累计向20.38万户居民家庭支付赔款1.22亿元。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和第4号台风“黑格比”的影响,宁波市启动巨灾保险2次,支付38.1万元赔款。2021年共启动6次巨灾保险理赔工作。截至2021年11月30日,确认理赔户数74215户,赔付金额达5563.79万元。
若按照方案要求中的最高投保金额粗略计算,2014年至2021年,宁波市公共巨灾保险累计保费收入约3.46亿元,支出约为1.78亿元,承保公司尚有盈余,但这些支出还未计算再保险、经营费用等。
巨灾保险具有“低频高损”特点,一旦触发赔付条件,将对保险公司经营能力带来严峻考验。以宁波为例,台风、暴雨侵袭频繁,且宁波地域狭小,一次巨灾就可能引发全市受灾,并造成险种经营的剧烈波动。
何小伟表示,如果巨灾过多,保险公司肯定赔得多,会通过提高承保条件、保险费率等方式减少损失。也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深圳、宁波还是河南试点城市,其巨灾保险保障范围都没有囊括农业损失,有可能是为了减轻保险公司的赔付压力。
“通过此次河南暴雨,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巨灾保险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巨灾保险产品不够丰富,针对台风、洪水、强降雨造成的城市内涝等多灾因的保险保障还不够完善。”原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多层次的风险分散渠道尚未建立,行业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郭树清对保险企业的建议是,在企业发展战略上,避免“就产品说产品,就费率说费率”,主动“跨前三步”,甚至“跨前五步”。保险业可与农业、地质、气象、水利和应急等部门加强行业联动,联合或资助专业机构开展灾害机理和灾害预防研究。在行业经营机制上,推动形成多层次的风险分散渠道,加大再保险供给,提升风险的转移和分散能力。
风险减量,避免“穿底”
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正不断抬升保险公司赔付成本,挤压盈利空间。根据瑞士再保险研究所初步估计,2022年上半年,极端天气事件导致的自然灾害造成全球350亿美元保险损失。
面对可能悉数赔出利润的赔付压力,在美国,也有一些保险公司选择退出市场。据福克斯新闻当地时间6月5日报道,美国两家保险业巨头,美国州立农业保险(StateFarm)和美国好事达保险公司(Allstate)宣布不再接受加利福尼亚州居民的房屋保险申请。Allstate称,由于野火、更高的房屋维修成本和再保险保费,加州为新客户投保的成本远远高于他们为保单支付的价格。
“面对日渐频繁的自然灾害,保险公司将由单一事后理赔功能逐渐向事前风险管控、风险防范延伸,更加注重由传统损失补偿提供者向综合风险管理方案解决者转变。”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说。
这种关注保后管理的观念被称为“风险减量”,即指利用更加专业和先进的科技手段,主动开展被保标的风险管理,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减少保险公司赔付成本。
“保险成为企业和家庭的风险损失‘买单人’,故而天然就具有了控制损失成本的动机和激励,他们会借助其合同设计和专业能力,激励并帮助客户降低风险、规避损失,这就是所谓的风险‘减量’”。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锁凌燕在《风险减量管理撬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一文中表示。
2023年初,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明确,鼓励各公司构建风险减量服务新模式。
保险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保险业投入防灾减灾资金约2.34亿元,投入防灾减灾人力约13.61万人次,发送预警信息约7574.74万人次,排查企业客户风险约11.78万次,预计减少灾害损失约22.77亿元。
“传统保险公司竞争主要是看谁的保费低、赔付率高。但在风险减量的竞争思路下,就凸显出风险全流程管理的重要性。这是一种良性竞争。同时,保险公司也可以协助政府做一些风险减量的工作。”何小伟说。
风险减量已经覆盖到不同财险、人身险中。也有险企核保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风险减量除了能减少赔款外,还能帮助了解客户风险特征,往后就可以针对性做些减损安排,或者提供更个性化的保单。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手段与风险减量服务融合正在加速。《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不少财险企业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引入了风险减量服务模式中。
据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杜苏芮”台风登陆前,福建分公司依托鹰眼系统发送预警短信,走访易涝点,提醒车辆和物资进行安全转移。同时提前联系全省车辆维修、拖车公司,开展抢险施救、查勘理赔工作。太平洋产险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除了提供预警信息外,还会在重点客户、重点位置安装水淹报警器,一旦发生内涝水情,立即提醒客户抢险救灾。
目前,风险减量服务虽然初见成效,但还处于初级阶段。上述险企核保人直言,风险减量目的是降低投保人和保险公司损失。但投保人会认为是保险公司赚了,在续费的时候会要求降低费率,这样会消磨保险公司做风险减量管理的动力。
锁凌燕提醒,保险公司开展风险减量服务,势必需要与投保人进行充分地沟通与协商,特别要严格遵守商业道德规范。不得虚假宣传、违规承诺、强制捆绑销售、通过风险减量服务套取费用以及非法买卖、泄露信息等。
“要通过风险减量积累数据、经验,不断完善保险产品,尽量去满足投保人需求,减少因自然灾害产生的损失。”郭金龙说。
(文中张新为化名)
于2023.8.28总第1106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保险的“巨灾”难题
记者:哈力克
实习生:吴紫萱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65073.html

(1)
上一篇 2023年8月28日 下午12:04
下一篇 2023年8月28日 下午12:0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