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活出确定性,比什么都重要

本文转载自:企业管理杂志(ID:qyglzz)

来源|笔记侠(ID:Notesman)

作者|子恒

2024,活出确定性,比什么都重要作者|子恒
 
回顾过去一年,可谓云诡波谲。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似乎一切都不可捉摸、靠不住。我们都渴望确定性,但在今天的形势下,唯有自救,方能得救。既然别人给不了你我确定性,那不如让自己活出点确定性。
 
一、现实艰难,步履维艰
2023年,企业裁员潮愈演愈烈。
 
例如,字节跳动盈利能力已经超过腾讯,但即便是字节,也选择砍掉了一些盈利差的业务线。
 
无独有偶,阿里的达摩院量子研究所,也因为预算和盈利等原因,被砍掉。
 
这两家互联网大厂,可谓“财主”,没想到现如今也没有“余粮”了。
 
大厂拥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尚且如此。更不说多数中小型企业,情况只会更加不容乐观。
 
裁员风潮之下,人心惶惶,朝不保夕的情绪迅速蔓延。
 
在此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消费降级。
 
“今年之前,我对pdd可以说是厌恶至极,而现在,pdd真香!”
 
“以前点杯奶茶最少也得15块,现在发现6块钱的蜜雪冰城挺顺口的。”
 
现实艰难,步履维艰。
 
恶劣的大环境之下,太多不确定性,让我们的心态变得越来越差,陷入消极情绪的漩涡之中。
 
二、真正的绊脚石,是你心里那块石头
 
可是,日子还要过。
既然别人无法为我们提供确定性,不如靠我们自己创造确定性。
但是很多人会说:在现在这个复杂的乌卡时代,自己创造确定性太难了。
这证明你或许陷入了一个心理误区。
即心理创伤,它会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拖慢我们前进的步伐,是一块不折不扣的“绊脚石”。
 

1.心理创伤,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

 
美国学者凯西 ·卡鲁斯在其的著作《沉默的经验》中将创伤定义为:
 
“对某一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的一次极不寻常的经历 ”,进而对人的心灵、精神造成伤害也就是心理创伤,其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做过一个实验:
 
他告知一名死刑犯,将用割断动脉的方式处决他。随后蒙上其眼晴,捆绑在一张床上,用刀在他的手臂上划了一道口子。
 
但这一刀并未伤到动脉。
 
随后,行刑者用一根管子放出温水顺着死刑犯的手臂往下流。并在地上放置一个铁盆,让水流到盆里的声音“嘀哒嘀哒“作响,给罪犯造成是自己流血的错觉。
 
随着水流越来越慢,水温越来越低,声音越来越小。
 
没过多久,罪犯就断气而身亡。尸检发现,罪犯死于心脏麻痹。
 
医学解释,其实罪犯是被自己的心理暗示给”杀死“的。
 
放在当下,许多人经受了三年疫情的摧残,生意黄了,家庭散了。
 
好不容易熬过来,满怀期待,想着相信未来肯定会好,想着东山再起。
 
可惜,现实又给我们“当头一棒”。
 
经此,我们就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创伤,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
 
消极的心理暗示会影响我们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进而对以下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

① 影响决策,抓不住机会

 

巴菲特亦有一句熟能烂耳的名言:众人贪婪我恐惧,众人恐惧我贪婪。

也就是说,危中有机,机中有危,危机并存。
举个例子。
雷军曾在小米新品发布会上,秀了一把中式英语。
“Are you OK”的梗火出了圈。
这本来是一场公关危机,而小米却反其道而行之,趁势营销。
成功将雷军打造成“接地气,没架子”的企业家形象,博得无数网友好评。
倘若小米只看危险,没看到机会,处理手法就会截然相反。
带来的结果,很可能是“越描越黑”,最好的结局也只是将影响降到最低,但绝不会有收益。
 
前路哪有可能没有一丝光亮?
 
有能发现光亮的眼睛,才有走向光明的动力,获得光明的权利。
 

② 消极情绪,自我否定削弱行动力

消极的心理暗示会带来消极情绪,削弱一个人的行动力。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发现过一些“机会”,无论大小。
 
面对这些机会,一些有行动力的人,敢去做,没准就成了。
 
而有些人在面对机会时,因为过往的心理创伤,产生了消极情绪。
 
“我能力不行,搞不定的”。
 
“风险太大了,我还是好好上班吧”
 
有句话说:“事情压不垮人,但面对事情的态度可以。”
这种消极情绪、态度,削弱了我们的行动力,让一个人“站在原地哭”。
 
由此,陷入“消极情绪—不去行动—没有好结果—消极情绪”的怪圈,最终一事无成。
 

③ 确认偏误,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

所谓确认偏误,通俗点讲就是:“装睡的人叫不醒。”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只天鹅看到一只懒蛤蟆趴在臭水里,它认为这样太脏了。
于是伸过去一树枝,想把蛤蟆救出来。
癞蛤蟆却不领情,它生气地质问天鹅,是不是想抢走这个的臭水沟。
一个人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倾向于寻找自己已有信念、观点的信息,而忽视或排斥与之矛盾的信息,就是认知偏误。
它会导致错误的信息筛选逻辑,导致单一的信息摄入。
进而影响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被限制“底层”,让人错把“臭水沟”当成宝。
 

2.人生能改变的只有自己,自己给自己确定性

聪明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才会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

有些人喜欢与世界较劲,这是一种“很傻”的行为,世界不会随你我的主观意识而变。

跟它较劲,白费力气。
而另一些人跟自己较劲,改变自己去适应世界,这种行为是聪明人的典型特征。
讲个故事:
 
有人听说世上有一种“移山大法”,他也想学习这门神技。
 
在他经历了长时间的兜转后,终于找到会使用这门神技的高人。
 
于是乎,他急忙请教这位高人,怎么才能学会“移山大法”?
 
谁知高人仅用8个字就传授了这门神功: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山”是环境很难改变,“移山”指的是“移自己心里的山
 
这种主动改变的能力,就是相信相信的力量——先改变自己,相信未来一定会好。
 
自己给自己确定性,是一个人脱离困境、底层重要的向上牵引力。
 
三、活出确定性:相信相信的力量
你所相信的,决定了你的人生边界。
 
倘若马斯克没有相信自己未来“能上天”,就不会有今天的SpaceX。
 
同样,一个人只相信未来是灰暗的。光明的未来自己追求不到,那他就不会有行动的勇气。
 
敢于相信是成事的前提,相信了才能敢做,敢做才会有结果,人才能活出确定性。

1.吸引力法则,磁场吸引

 
马云曾说“多数人因看见而相信,少数人因相信而看见。”
大多数人需要先看到实际的证据、或者其他人成功的事例,才会对某个想法、目标产生信心。
他们的信念和行动,基于已有的经验和现实的证明。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个人圈子的重要性就在于此,倘若他看到事物都是负面的,他理所应当会认为世界就是消极的。
当他与外界互动时,就会自然地被那些与自己持有相似观点的人吸引。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就会被困在固定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中,无法实现个人成长,也难以抓住生活中的机会。
 
这就是吸引力法则,你相信什么就会吸引持有相同看法的人
 
倘若,一个人跳脱出固有的圈层带来的固化思维,认为世界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
 
吸引力法则同样适用。
 
文化名人马家辉,小时候被称为“衰仔”,干啥啥不行,霉运缠身。
 
周围的人开始嘲笑他,他也自认倒霉,之后以至于,他做什么事都畏手畏脚。
 
但是在无数个灰暗的日子里,他靠阅读排解寂寞,尤其爱读名人传记。
 
读得多了,他发现。
 
了不起的大人物难免走霉运,但他们从不自暴自弃,而是凭借自信与乐观,将坏事扭转成好事。
原来运气是可以改变的,一个人相信什么,就能遇见什么。他恍然大悟。
 
从那以后,人家再叫他“衰仔”,他总是置之一笑,只是在坚持做自己的事。
 
此后,他一路顺风顺水,成为了著名作家、主持人。
 
一个人的运势或好或坏,皆由自己吸引而来。
 
人的正念,可以构建自己良性的磁场;而负面情绪和言行,也会让你身上的磁场变弱变差。
 
你只有改变自身的能量磁场,相信相信的力量,才会吸引到美好生活的一切。
 

2.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关于王阳明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天,王阳明与朋友在山间游玩,望着山花烂漫,朋友问他:
 
“你说天下一切物,都在人心中,那些自开自落的山花,与人心何关呢?”
 
王阳明回答说:“你没看花的时候,山花与你心同寂静,你看到花时,山花与你心同开放。”
这则故事,讲述了阳明心学中“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概念。
即:你内心自足,心外无物,不假外求。
背后更深层次的解释,是外部事物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主观意识在体验世界过程中的作用。
 
举个例子。
 
想必你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心脏的人看啥都觉得脏”。
 
有些人看别人“扶老奶过马路”,会觉着这个人要不是傻,要不是有意图的。
 
他的内心想法、主观意识投射到外界。
 
说明这个人本身是一个无利不起早,“心很脏”的人。
 
但是在这个“聪明”的时代,如此强烈的目的性终会被察觉,别人也会感觉这个人“心很脏”。
 
最终被自身反噬。
 
倘若一个纯粹、善良的人,会认为“扶老奶奶过马路”本身就是一件分内之事,不关乎利益。
 
那么,这个人在生活中展露出的利他行动,会被人认为是一个善良的人,从而吸引更多人的认同。
 
你相信什么就会看到什么,相信事情是好的,内心的认同带来行为改变,进而得到什么。
所以说,一个人想要活出确定性,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这股力量是一个人走出困境、脱离底层的关键所在。
 
四、积极心理学:只有感觉更好,才能做得更好
相信相信的力量,本质上为我们带来的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促使行动的转变,而产生好结果。
 
积极心理学同样能给我们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用作相信相信力量的理论补充。
 

1.积极心理学是什么?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快乐的心理学,教人如何获得幸福的心理学。

 
它告诉普通人,你有什么样的潜能、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然后用工具和方法来努力创造出一种更好的状态。
 
举个例子。
 
有个书生进京赶考,在考前的晚上住进了一家客栈。
 
这天晚上,他梦到自己在高墙上种白菜。
 
第二天醒来,他对这个梦非常不解。于是,去找算命先生解梦。
 
算命先生说:“高墙上种白菜,那不就是一无所获吗?”
 
书生听完非常失落,心想,老天爷通过这个梦告诉我,这次考试肯定没戏了。
 
书生垂头丧气的一边哭一边往客栈里面走。
 
客栈的店家看到书生这个样子,随即问他怎么回事,书生讲述了这个梦。
 
店家听完跟他说,高墙上种白菜不就是“高中”吗?
 
书生恍然大悟,然后开开心心的继续准备考试去了。
 
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积极心理学的诠释。
一个事件发生了,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这个事件的解读。
 
所以心理学领域有一句话叫做:只有感觉更好,才能做得更好。
 

2.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只野兽

在积极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心理地位。

它是一切情绪和沟通的根源在哪里。
我们从原始人演化来的过程中,身体内保留了一些机制。
 
比如说感知危险、嗅到恐惧等,这些机制都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的生存和繁衍下去。
 
但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把过多的恐惧吸纳到自己身体里,就会阻碍我们走向幸福。
 
① 情感启动机制
 
我们为什么会有情绪?
 
因为我们的大脑在感知的时候,有一个情感启动机制,它简单粗暴只用“喜欢”和“不喜欢”来定义感觉。
 
进而在无意识中形成对人生的想法,然后凭借本能的反应引导意识前进,最终形成信念,作出决定。
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他的思维决定的,思维是由他的情感模式决定的,情感模式是由他的意识或者潜意识决定的。
比如一个人去面试,他往往容易形成一些什么样的感性认知?
 
面试官长得好不好看,这家公司的地段在哪里,繁华吗,交通便利吗……
经过这些简单的感知来评判他喜欢还是不喜欢,大脑产生一个逻辑思考的过程。
然后他继续坐下来和面试官聊,去了解这份工作是什么,领导是什么样的,领导对他的期望是什么,工作职责是什么。
后面的逻辑思考是摒弃了前面的情感启动机制的。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很多的逻辑思考。
他做选择和判断的时候都是由情感启动机制简单地去判断喜欢还是不喜欢,那么他就会形成一种思维模式。
思维可以改变,但是思维模式很难改变。
比如,人们在选择对象的时候,总是以这个人的外在怎么样,合不合我的眼缘,谈吐怎么样来简单判断。
 
但往往很难注意到他的人品怎么样,他对父母怎么样,他对朋友怎么样,他对未来的生活规划怎么样。
 
思维模式一旦强化下来,就会变成我们的信念。
 
一旦形成了信念,价值观就形成了,价值观很难改变。除非遇到非常大的挫折或者我们经常说的三观崩塌,才会发生改变。
 
② 负面偏好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大脑进化出对负面刺激更敏感的机制。
 
比如我们容易产生逃避或者攻击的想法。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遇到问题,要么倾向于逃避,要么倾向于攻击别人。
 
举个例子:
 
晚上9点,你老公的电话铃响了,他接起来,你一听是一个女人的声音。
 
这个时候你根本就不会去管他们俩到底在说什么,你只会生气、暴怒。
 
③ 基因决定论
 
每一个人的性格特质、情商、智商、体内的激素水平等。
 
包括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都由基因决定了50%。
 
一个人到底是悲观还是乐观,抑郁还是开朗,其实由基因决定了50%。
 
④ BVR信念系统
 
想必大家都通说过冰山模型。
冰山以上是意识,或者叫做前意识。这个部分就像电脑里面的内存系统,在需要的时候就把它调用出来。
冰山以下是我们的潜意识。
所谓潜意识,就是感知不到的、隐性的意识。
 
它包含信念、价值观、驱动力这些原始的渴望、欲望等。
 
信念系统就是对价值观、信念、人生信条的一个总称。
 
所以,信念系统就包含了意识和潜意识,是所有意识活动的整体。
 
在信念系统里,有3个不同的程度区分:
 
a 深信
 
举个例子:
 
我老师家里有一个保姆,我老师觉得这个保姆长得挺漂亮的。
 
就对她说,别做保姆了,跟着我学习,以后带你做家庭教育。
 
保姆听了马上就说:“我不行”!
 
“我不行”在她的信念系统里就是“深信”。
 
她在没有做任何尝试的情况下,就判定这件事情做不了,坚信自己不行。
 
我们很难意识到潜意识在指导我们的行动,但结果缺是显而易见的。
 
b 模糊
 
我听你说这个对,听他说那个也对,分不清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
 
c 了解
 
我对这件事没有什么信与不信,我了解这件事情,但还没有到应用的程度。
比如,学开车。
 
一开始学车的那个过程就是模糊的,大概知道人家开车是怎么样的。
 
当有教练教的时候,上车去实践,甚至开了很多年车以后,就变成了深信了。
深信的境界就是“我不知道我知道”。
 
⑤ 心理地位
 
一切情绪和沟通的根源,一切人际关系的根源都取决于心理地位。
 
法国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婴儿在出生几个月后开始发展因果关系,2岁便完全认识因果关系。
 
即:曾经的混乱信息开始有序的以某种形式积累起来,从而使婴儿出现非语言的态度和结论成为可能。
 
2岁末到3岁,儿童便产生了对自己和他人看法的产物,即心理地位,之后就开始影响我们的一生。
 
那么,心理地位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a 我不好,你好
 
心理地位形成的时间是在2-3岁,在这个时期,我们生活在原生家庭中,身边都是成年人。
 
成年人当然要比婴儿厉害。
 
所以,这个时候孩子好带,就是因为他的心理地位是“我不好,你好”。他会更倾向于讨好、取悦、配合、听话,这就是他的心理地位。
 
b 我不好,你也不好
 
我不好,但是我慢慢发现你也不怎么样。
 
小孩或者员工为什么会发展出这种心理地位?
 
因为当父母或者领导反复对他们提要求,但自己却没有做到的时候,他们就产生了这种心理地位。
 
比如,你批评你的下属,说你的 PPT 怎么总是做的这么糟糕,你的思路怎么总是这么混乱,但是实际上这些要求你自己也做不到。
c 我好,你不好
 
随着慢慢成长,你对我的要求我能做到。
 
但是,你做不到,我超越了你。
 
d 我好,你也好
 
我对自己有明确的价值标准,我不会随着别人对我的评价而对自己产生怀疑。
 
我很确定我好,同时我也能看到别人的优点。我知道你也很好。
 
在这样的心理地位下,我们的人际关系和沟通就会非常的和谐。
 
这种最后的心理地位,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状态。
 

3.积极心理学幸福公式

积极心理学可以总结为一个公式:

 
H=S+C+V
 
幸福指数 = 先天的遗传素质 + 后天环境 + 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即心力)
 
我们很难改变先天的遗传因素,也很难控制后天环境,但是我们能把握自己的心理力量。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拥有良好的心理力量,成为一个对自己认知稳定的人,成为一个有力量的人,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展现出更多的宽容、包容和理解。
在宽容、包容和理解的加持下,我们就能够创造出更和谐的关系和更和谐的环境,拥有更幸福的人生。
 
五、总结
在过去几年里,恶劣的外部现实环境,让许多人遭受了“痛击”。
 
太多不确定性,让人产生了诸多负面情绪,开始怀疑未来。
 
而这些负面情绪,这块心里的“石头”,是我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这是一种心理创伤,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认知与行动,导致结果不好。
 
但现实环境这座“山”,移不开。我们只能主动改变自己,相信未来一定光明,“移开心里的山”。
这就是相信相信的力量,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自己给予了自己确定性。
 
才能在无声息中建立正向的能量磁场,吸引美好事物进入我们的生活。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407984.html

(0)
上一篇 2024年1月3日 下午12:04
下一篇 2024年1月4日 上午10:0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