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没必要打?这是最扎心的答案

作者:左页,血钻故事执行主编

本文转载自:血钻故事(ID:xuezuangushi)

大家好,我是血钻左页。

前几天血钻连续发了两篇关于长津湖战役的文章,许多亲友表示看哭了,但也有人觉得不过瘾。我理解这种不过瘾的感觉,主要可能因为许多读者除了想了解这场战争的一些具体故事,也想更进一步了解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

此外,之所以写这篇文章,还因为最近两天,出现了个别令人愤慨的“奇谈怪论”,认为长津湖战役没必要打,甚至质疑整个抗美援朝的正义性。

今天就让我们往更深的层面聊一聊。

长津湖战役没必要打?这是最扎心的答案

大战前夜

我们一般说,抗美援朝战争一共打了五次大型战役(指的是1951年7月10日第一次停战谈判之前,之后一边谈一边打,还爆发了夏秋防御战、反绞杀战、上甘岭战役、金城战役),长津湖战役属于第二次战役中的东线战役。

所以要理解长津湖战役,首先就得对抗美援朝战争有个基本的概念。 

话说很长一段时间里,朝鲜半岛一直是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日本战败,朝鲜半岛就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划分成了北朝鲜和南朝鲜,分别由苏联和美国军队接收、代管。 

那美苏凭什么去接管朝鲜半岛呢?这就涉及到几个大国如何安排二战后的秩序问题了。 

其实早在1943年,美、苏、英、中四国,就已在谋划战后的世界秩序了,当时罗斯福提出了所谓的“四大世界警察”的概念,英国负责西欧、苏联负责东欧、中国负责东亚、美国负责西半球的安全。但是到了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开会,再次谋划了战后世界秩序,中国沦为被人交易和算计的对象,这就是雅尔塔会议。 

长津湖战役没必要打?这是最扎心的答案

雅尔塔三巨头

这两个会议,具体到朝鲜半岛,大家一致商量的结果,是它应该从日本的殖民魔爪中解放出来,应予独立,但要对朝鲜实施一段时间的“托管”,直到它有能力真正独立为止。 

但到了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对日本宣战后,它就开始大量谴兵至朝鲜半岛,大有独吞整个半岛的意思。美国人一看不对劲,立即提出以朝鲜中部北纬38度线为界,作为美苏两国部队作战和受降的分界线。苏联没提出反对意见,将越过该界线的部队撤了回来,这就有了南北朝鲜的分割状态。 

一开始,南北朝鲜两边,都只有依托美苏两国建立起来的军事组织,而并没有真正的国家,直到1948年8月-9月,南朝鲜这边率先宣布,成立以李承晚为总统的大韩民国,接着北朝鲜这边针锋相对,也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这就进入了朝鲜半岛真正分裂的时代。 

有了这样的分裂,才有了后面的战争。但有必要说明,至今,朝鲜半岛两边的政府,都没承认朝鲜分裂,两边都说自己才是整个半岛唯一合法政府。 

除了分裂外,朝鲜战争爆发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苏联。这也有必要说清楚。 

话说1937年-1941年间,苏联给了老蒋许多军事援助,让中国牵制日本,因为苏联害怕日本从东边向它发动进攻,而且1939年苏日两国在中蒙边境诺门坎地区还打了一架,苏联赢了。但二战早期,苏联其实一直都没有正式向日本宣战。1941年4月,苏联甚至跟日本还签过一个《苏日中立条约》。 

苏联与日本这种“暧昧”关系,保证了苏联不会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境地,而且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的物资,大多也是从太平洋口岸入境的,如果苏联当时跟日本明着翻脸,这些物资很难进入苏联境内——这两点是苏联扛住德国入侵的关键。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3年2月)胜利后,日本大吃一惊,不顾德意日同盟关系,一度想跟苏联更进一步凑一凑,不过老谋深算的斯大林委婉地拒绝了,坚持两国还是继续“中立”好。差不多与此同时,美国人也在苏联取得抗德战争的几场胜利后,迅速(1943年10月)找到了斯大林,要求他尽快投入太平洋战争。 

打了胜仗,苏联一下子就成了香饽饽。 

相对日本,斯大林面对美国就“热情”多了,他跟罗斯福说,要苏联对日宣战可以,但必须保证苏联西线对德战争处于绝对优势才行,而且将来战胜日本后,还要从东亚拿一些好处,其中包括把当时在日本手里的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转给苏联,还要西方承认苏联对中国大连、旅顺港和东北铁路的权利,以及让苏联托管朝鲜40年。 

显然,苏联在西线的抗德战争取得初步胜利后,就开始关注远东了,且明显是要报1905年日俄战争的失败之仇。那时候,俄国在美国老罗斯福的斡旋下被迫签下《朴茨茅斯条约》,将远东的一系列权益被迫转给了日本,包括从中国东北撤军、交出了一部中东铁路的控制权,以及在大连、旅顺港、朝鲜的权利。 

斯大林狮子大开口,其他条件都好说,但涉及到中国的事,罗斯福还是有点犹豫,毕竟中国也算区域盟友。不过到了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罗斯福瘪犊子,过于迫切需要苏联对日宣战(那时候他还不知道原子弹成不成),最终还是把中国给卖了,答应了斯大林的远东霸权要求。 

老蒋全靠美帝救助物资活着,同时也希望苏联尽快出兵东北,所以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丢了外蒙古,让出了长春铁路、大连和旅顺口等一系列权益。 

国弱、内部不团结,就是这样一个结果。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毛、周二人亲赴苏联,凭借高超的谈判技巧,同时利用苏联扶持意识形态同盟的需求,促成了双方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2月),废了1945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才将失去的部分权益再次收了回来,也让苏联在远东建立不冻港的美梦再次破灭了。 

斯大林当然不可能心甘情愿,他的心在滴血,其实当时双方的谈判相当激烈。 

斯大林坚持延续1945年的条约,教员回应说,那是你跟国民党签订的,不算数,我们是新政府,必须签新条约。苏联元老米高扬跟周恩来说,中东铁路可以还给你们,但遇到战争,我们要用这条铁路运兵。周回答,可以啊,没问题,但我们也要利用你们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运兵。米高扬气得脸都绿了,问你们中国用得着西伯利亚大铁路吗?总理应付自如:这就是对等啊,没这个对等我回国怎么交代? 

后来解密的资料显示,正是因为斯大林不甘心失去远东的利益,才促成了他同意金发动朝鲜战争(1950年6月25日)。斯大林的如意算盘打得很溜:战争胜利了,苏联可控制整个朝鲜半岛,南部仁川和釜山港,可以替代旅顺和大连港;战争失败了,北朝鲜政府跑来中国东北建流亡政府,战火延烧至中国东北,到时候中国不得不再次要求苏联军队留驻旅顺和大连,失去的又会回来。 

战争最初几个月,工业基础更雄厚的北朝鲜打得虎虎生威,几乎快要把整个朝鲜半岛统一了(占领了90%),但1950年9月以美为首的联合国军仁川登陆后,战局就急转直下了,此前一直不愿意中国插手的北朝鲜,无奈向中国求援。 

到了这一步,其实所有压力全落在了中国这边。面对美国这样的强敌和苏联的如意算盘,中国要不要出兵? 

其实斯大林当时也不敢与美国正面对抗,即使美军两架飞机试探性地袭击了苏联境内的空军基地(1950年10月8日),他也没啥反应。

教员一直主张出兵,但当时我们内部也有顾虑,毕竟彼时中美实力差距摆在那。10月8日,周总理前往黑海跟斯大林会谈,双方曾一度谈好了,说中国出陆军,苏联出空军,一块出兵朝鲜。但到了10月10日,斯大林变卦了,说你们先去,我们两个半月后再派空军去。到了10月11日,苏联再次变卦,说实在没准备好,要不我们都别出兵了,让金撤至沈阳建个流亡政府吧。 

到了10月13日,我国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经过反复讨论,中国高层最后决定:出兵,即使苏联不出空军支援,也要出兵。 

这是一个非常艰难且影响深远的历史性决定。但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全国大后方的安全,为了新中国的政权稳定,为了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尊严,这一战必须打,而且一定要打赢。 

如此,也就有了我们说的抗美援朝。

长津湖战役没必要打?这是最扎心的答案
冰与血之歌

了解完抗美援朝是怎么回事,接下来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长津湖战役。

中国志愿军是1950年10月19日正式出兵的。而就在当天,朝鲜人民军在美军的强大攻势下,被迫放弃了平壤。 

6天后,也就是10月25日,在温井地区,中国人民志愿军跟南朝鲜军打了抗美援朝第一场遭遇战。此后,志愿军陆续歼灭了几个南朝鲜军队。接着是11月1日-3日(有说是5日结束的),在云山地区,志愿军39军击败了美军“王牌之师”、“开国元勋之师”第8集团军美骑1师,顺利完成了入朝以来的第一次战役。

长津湖战役没必要打?这是最扎心的答案

云山战役中被俘的美骑1师 

第一次战役,志愿军打得气势如虹,歼灭敌军1.5万余人,把已经抵达鸭绿江、叫嚣回去过感恩节的南朝鲜军和联合国军赶回了清川江以南地区。具体我们不说了,因为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此前说2个半月后再派飞机的,但其实自志愿军打第一战并取得初步胜利后,苏联就出动了空军掩护志愿军过鸭绿江大桥了,此后苏联空军往南推进,一直到清川江上空,都在掩护志愿军。 

吃了社会主义铁拳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即使美军骑兵一师遭遇重大打击,却还跟过去一样臭屁,坚持认为中国不敢大规模出兵、参战的中国军队不过是象征性的,最多5-6万人,仅仅是为了保护中国东北地区的水电设施。因此,他重新制定了作战计划,准备发动新一轮占领朝鲜全境的计划。

长津湖战役没必要打?这是最扎心的答案

战争失利、外加忤逆总统意志,麦克阿瑟后来被撤,顶替他的李奇微说他有极强的表演欲。 

麦克阿瑟的这个新计划,分东西两线推进,中间横亘着狼林山脉。按计划,两线的部队,将对志愿军和北朝鲜部队形成合围之势,最终东线这边的部队需要翻越狼林山脉,与西线部队会师鸭绿江,拿下北朝鲜的临时首都江界,就像一把要合上的老虎钳。 

其中西线“联合国军”,从新安州出发,并分三路分别向新义州、楚山和江界推进。东线的部队,是11月初就从兴南、元山两个港口登陆的联合国军第10军,包括陆战一师和步兵七师。按原计划,东线部队要途径长津湖地区,在长津湖南部的下碣隅里这个地方兵分两路,一路向西翻越狼林山脉抵达西川,与负责掩护第8集团军的右翼南朝鲜部队会师并向江界推进,另一路则“陪合英军部队向西北进攻,切断满铺镇、江界、熙川三个地方的公路补给线。”

长津湖战役没必要打?这是最扎心的答案

网上没找到”圣诞节攻势“的清晰地图,自己随手画了一个,可能有偏差,但几个主要地点我标注出来了,大家凑合看下

面对这样一场攻势和局势,那中国志愿军到底要怎么接招?

麦克阿瑟做出这个新计划的时间,是我们的第一次战役打完两三天后的11月7日,显得非常急迫和傲娇。他们前期打了一些试探性的进攻。当时毛主席和彭德怀商议后,决定充分利用敌人的傲慢,采用“示弱诱敌”的战术,让志愿军且战且退,甚至丢下一些简陋的武器装备,一步步将联合国军引入朝鲜纵深。其中西线的联合国军要引诱至清川江一带,东线则引诱到长津湖地区,为将来正式打第二次战役做好充分准备。 

麦克阿瑟显然完全相信了志愿军“怯战败走”,11月24日正式启动了两线合围作战的“圣诞节攻势”。 

所以严格来说,长津湖战役,其实打了两次。“第一次长津湖战役”又叫“黄草岭战役”,算是诱敌战。这场战役,是志愿军42军完成的,对手是美军陆战一师以及南朝鲜首都师、三师等。 

志愿军42军严格按战术要求,给予敌人一定的打击后,就主动撤退了。而“联合国军”显然中计了,一头扎进了冰雪皑皑的长津湖。而为了迎击这股深入长津湖的敌军,我们已经将志愿军9兵团(辖20军、26军和27军)秘密调入长津湖,早早做好了埋伏。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人工湖,这个湖往东30公里,还有一个赴战湖,两大湖泊及其附近的地区就叫长津湖地区。这地平均海拔1300多米,周围崇山峻岭,人烟稀少,冬季平均气温零下30度左右。从这个地方翻越平均海拔2000米的狼林山脉,只有两条能容纳一辆车辆单向前进的简易公路。 

在这样一个地方,在武器装备不如敌手的情况下,是非常适合打埋伏战的。因为狭长的公路,不利于联合国军机械化部队发挥,而公路两侧的险要关隘和高地,则是天然的埋伏场所。另外这儿崇山峻岭,植被茂密外加白雪茫茫,也有利于志愿军隐蔽,躲过美军空中侦察,适合突然袭击。事实上,志愿军9兵团第20军、27军各部在11月26日抵达伏击阵地时,美军没有丝毫察觉。 

再有,这地方被湖泊和山岭隔成了一块一块,所以联合国军深入之后,完全分散了。外加当时美军第10军(辖陆战一师、步兵七师)军长阿尔蒙德这人也“喜欢把大部队切割成小股部队去分头作战”,因此也特别适合志愿军去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总之,这是千载难逢的埋伏战机会,不可错过,当时我们的雄心就是要全歼美军。相反,如果我们放弃东线作战,后果会怎样呢? 

放弃的结果,其实刚也说了,“联合国军”会按照原计划“扎根”朝鲜东北部,修筑大量军用工事,而且可随时翻越狼林山脉,与西线汇合,变成真正的“老虎钳”,从侧后方威胁西线志愿军。 

冒进至长津湖地区的东线“联合国军”的主力是美军第10军,包括陆战一师和步兵七师,这是美军的两支王牌军,还有一支是美军步兵三师,没有进长津湖地区,留在了兴南港口一代负责后方警戒。 

这个陆战一师组建于1941年,是一支两栖作战部队,二战时参与过硫磺岛、瓜岛、冲绳岛战役,在太平洋战争中表现出众,战功卓著、装备精良,算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支师级作战单位。 

而美军步兵七师,历史悠久,最早成立于1917年,参加过一战二战,其所辖的第31团,因为在一战时曾攻入沙皇俄国境内,表现抢眼,被美国第26任总统威尔逊亲授“北极熊”称号。

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样两支美军王牌军,如果能重创甚至歼灭之,对于整个联合国军,乃至整个战局,都会产生极其深远的震慑性影响,势必重挫其士气。相反,如果放任不管,留着过年,那威胁可就难以估量了。 

在打诱敌战那会,其中美军这个步兵七师的先头部队一度冲到鸭绿江边的惠山镇(11月20日)。美军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特意赶到惠山镇,嘉奖师长戴尔·巴尔少将,还恬不知耻合了个影,麦克阿瑟发来贺电:致以最衷心的祝贺,第七师中了头彩!

长津湖战役没必要打?这是最扎心的答案

阿尔蒙德 

尤其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该先头部队的几个士兵,模仿二战中联军在莱茵河边的举动,解开裤腰带向鸭绿江撒尿。当时好多美国媒体将此作为新闻头条,几近嘲讽之能事,嚣张跋扈的丑态令人作呕。 

所以说,长津湖战役必须打,而且一定要赢。 

长津湖战役没必要打?这是最扎心的答案
苦战

那接下来一个问题是,这场战争具体是怎么打的,结果如何? 

我们先说结果,我们打赢了,而且毫无疑义。这点有必要重复三次。因为,现在好多人不仅怀疑这场战争的必要性,还对我们是否赢了心存疑虑。 

“我们赢了”的理由很简单,我们实现了最初制定的战略目标: 

成功地瓦解了麦克阿瑟的“圣诞节攻势”,阻止了东西两线敌军会师,将“老虎钳”硬生生掰折了,从而保证了西线战役的胜利,并且彻底击退了东线敌军,逼着他们自兴南港败退到了釜山,此后“联合国军”未能再踏入朝鲜东北地区半步,彻底解除了他们对朝鲜临时首都江界的威胁,为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很多人怀疑这场战争的胜利,是因为我军伤亡比较惨重。

我军具体死伤数,其实也有不同的说法。但目前比较公认的数据是这样的:志愿军9军团,在30日的长津湖战役中,战伤 14062 人,冻伤 30732 人,阵亡 7304 人,减员总数为 52098人,占志愿军9军团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而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总共伤亡为13000余人,其中英军第41特遣队全军覆没,美步兵七师31团(北极熊团)战斗群遭全歼,团长麦克莱恩被击毙、团旗被缴获(现保存于抗美援朝纪念馆)。另外,作为战场主力的美军陆战一师,虽然躲过了被全歼的命运,但遭遇了成军以来最大的伤亡,战斗伤亡 4000 多人,非战斗减员 7300 多人,减员总数达全师总人数的近二分之一。 

确实应该承认,这场战争虽然赢了,但赢得非常艰难,伤亡较多,尤其因为恶劣的低温天气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比较严重,另外,没能全歼美国陆战一师,也是一大遗憾。不过世界上并不存在“完胜”的战争,战争的胜负也不是以伤亡多少来定的,如果据此否定这场战争的胜利,实在有失公允。

总之,在长津湖战役在“我军赢了”这样一个基本认知上,只要愿意客观地正视这段历史,就不应该再有疑问。至于漂亮国那些专家和失败的将军怎么说(许多人就是受美国视角影响),其实真没那么重要,跟着他们的说法阴阳怪气,不说坏,至少有点脑子咣当响。 

接下来,我们聊聊具体的作战过程。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投入长津湖战役的“联合国军”,这儿就不重述了,接下来详细介绍下投入这次战斗的中国志愿军9军团(辖20、26、27三个军,编制均为“四四制”——即 1 个军配备 4个师、1个师配备4个团、1个团配备 4 个营、1个营配备4个连、个连配备 4 个排、1个排配备4个班)。 

许多读者可能已经从其他文章里也了解过了,这支部队,原来驻扎在福建沿海一带,是解放台湾的主力部队,军中指战员大多来自华东和华南地区。从部队指战员的出生地来看,他们似乎更适合在温热带作战,而不适宜调往寒冷地区作战,更别说像长津湖这种冬季平均气温零下30度的高寒地区了。 

不必讳言,从实际结果来看,由于缺乏高寒地区作战的基本物资保障和准备,因此冻死冻伤了大量战士,造成了严重的非战斗减员,部分连队甚至整建制冻死在战场上,似乎确实犯了“不打无准备之仗”的兵家大忌。 

所以对于这场战役,一直就有个疑问,为什么我们要派遣9兵团去长津湖作战呢? 

其实志愿军9兵团,隶属华东野战军,其下辖的三个军都是大有来头的精锐部队,装备是相对较好的(许多装备收缴自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当然跟美军是没法比了),20军前身为闽东红军游击队,资格最老,后改编为华野一纵,擅长纵深穿插;26军前身为抗战时期鲁中军区部队整编而成的,后在解放战争时改编为华野八纵,以防守见长;27军前身为抗战时胶东军区部队编成,后改编为华野九纵,擅长攻坚战。 

这三支军队,都参加过孟良崮战役,依靠山地运动战、围点打援战术,对付全副美式机械装备的国民党军,并取得了胜利。另外他们还参与过淮海战役,围住堵截,让杜聿明集团成了瓮中之鳖。

而领导志愿军9兵团,是参加过长征,且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屡立战功的宋时轮(任司令员兼政委),人称“儒将”。而9兵团副司令员陶勇,同样大有来头,被人称为“拼命三郎”,与叶飞、粟裕和王必成并称三野“虎将”,他有意思的经历是1949年4月曾在“紫石英”事件中,指挥炮击过英国军舰。

总之从士兵到将军,9兵团都是我军的精锐。而用精锐对战精锐,用熟悉的战术打相似的战役,理论上应该是没问题的。 

不过话说回来,即使如此,其实当时紧急召用9兵团进入长津湖,确实也有无奈的客观原因在。这个原因说起来挺残酷的,即当时除了9兵团外,我军已没有更适合的部队去打这样一场仗了。

抗美援朝那会儿,我军正处在从大兵团向分区警备的转型期,过去许多兵团的番号都已撤销,没有撤销的,要么在筹备攻台,要么转为了地方警戒部队,放眼全国,还就只有9兵团合适。 

另外,时间上确实也比较急。我们前面说过,第一次战役结束没几天,麦克阿瑟就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从兴南和元山登陆,形成了东西两线作战的态势。 

9兵团原本是作为先期入朝参战的六个军团的预备部队使用的,10月中旬已经在山东地区初步集结完成了,11月上旬分批入朝。可麦克阿瑟11月7日就制定了新一轮的东西两线作战计划,他们的东线部队要经过长津湖,我们如果要打埋伏战,那就必须必他们先一步抵达战场。 

志愿军9兵团,是11月25日全部抵达长津湖预伏阵地的。此时,西线早就已经开战了,其他六个志愿军兵团已经全部投入到了西线战斗。东线这边,麦克阿瑟计划是11月27日由进入长津湖地区的美军第10军向西发动攻势,策应西线联合国军。 

换句话说,我们的9兵团提前埋伏好的时间,也就比东线美军发动攻势的时间早了两天。原本我军是要在26日正式发动攻击的,但由于天气原因,推迟到了27日,与美军计划向西发动攻势的日子几乎“撞日”了。 

这就叫兵贵神速,晚一天两天,这伏击战就打不起来了,也极有可能错失先机。不过也因为时间过于仓促,造成了9兵团没能及时更换冬装、低估了严寒的残酷性,为后面巨大的非战斗性伤亡埋下了伏笔。甚至,当时连基本的伙食都保证不了,以至出现两个冻土豆应付一天、用毛毯、衣物等向当地朝鲜居民换取食物的境况。 

长津湖战役,自11月27日黄昏时分开打,到12月24日东线所有“联合国军”全部自兴南港撤离结束。具体的战役,大致可简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三天双方打的对抗战,第二阶段,是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在空军的掩护下被迫撤退,我们打的追击战。

长津湖战役没必要打?这是最扎心的答案

长津湖战争示意图,大家读文时,稍微配合看下地图

前三天,也就是11月27日-29日,9兵团投入战斗的20、27军(26军作为战略预备队留在了厚昌一带警戒),按照原计划,打伏击、切割包围,将排成一字长蛇阵的美陆战一师和配属的步兵七师31团大部、32团切割成了四段,分别包围在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以及古土里四个区域。

期间,双方各有输赢和失误,但美军凭借强大的空中支援、坦克、装甲车和汽车拼死抵抗,并很快形成了环形防御阵地。这使得双方战斗一度陷入惨烈的胶着状态,白天,志愿军为了躲避美空军袭击,不得不把已经夺取的阵地让出来,但到了夜间,志愿军又以猛烈近身攻击,重新夺回阵地。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伤亡都很惨重。 

到了11月29日,战斗进入第二阶段,麦克阿瑟预感所谓的“圣诞节攻势”已经取胜无望了,因此下令东西两线“联合国军”全面南撤。急于南撤的东线联合国军,重点已经不是想着跟志愿军抢夺阵地了,而是想尽一切办法突围,将被切割的部队串联起来,尽量以最少的伤亡代价退出长津湖地区。 

对“联合国军”而言,这是一段漫长而痛苦的撤退之旅。期间,预打通古土里与下碣隅里联系的英军第41特遣队、新兴里被围困的美步兵七师31团,均被我军全歼。另外,柳潭里的美陆战一师,也被志愿军20军层层包围阻截,伤亡惨重。 

但跟前一阶段的战斗一样,我军火力不济、物资匮乏的缺点,在历经第一阶段的战斗后,更加凸显了出来,说实话部队也是越打越疲惫,所谓“刚少气多”,最后是真的拿血肉之躯抵钢甲,出现了像杨根思那样无惧牺牲的战斗英雄,为了守住阵地,扛着5公斤炸药包纵身跳向敌群。无法有效阻止美军南撤,而且因为严寒、预判失误,自身伤亡非常大,部分连队整个冻死在阵地上,也是在这个阶段。

长津湖战役没必要打?这是最扎心的答案

而美军在极其困难的下,充分展现了一个工业强国的实力,其中最能体现这点的,一是12月5日,美军陆战一师以及步兵七师,在抵达下碣隅里防御圈时,竟然利用简易机场和直升机,将大部分伤员运送了出去,二是12月1日-6日的水门桥战役,志愿军不惜代价三炸水门桥,但美军次次都能迅速修复,最后一次甚至采用直升机,空投重达一吨多重的钢制标准桥梁(日本三菱公司制造),硬是在短时间内自废墟上凭空造出了一座桥,帮助陆战一师顺利逃亡。

长津湖战役没必要打?这是最扎心的答案

水门桥 

而就在这时,原本作为战略预备队的9兵团26军,出现了重大失误,部队离作战现场太远,行动过于迟缓,未能在美军撤离长津湖之前赶到现场作战。 

12月13日,美陆战一师顺利撤至兴南、咸兴地区,并依托海陆空强大火力,阻止志愿军进一步推进。12月14日,联合国军开始自兴南港乘船离去,截止12月24日,美军带着9万多难民,全部撤离完毕,并利用400吨烈性炸药,毁掉了堆成山、带不走的各类罐头、巧克力、饼干和数不清的装备物资,并顺带摧毁了整个兴南港。 

第二天,志愿军进驻兴南,长津湖战役正式结束。 

尾声 

以上就是我所了解到的长津湖战役的全部了,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了解这段历史。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长津湖战役过去并没有那么热,相关的文献资料一直就比较少,直到近几年,网络上的讨论才多起来。而且,相对抗美援朝中的其他战役,它似乎也是最容易受历史虚无主义攻击的一场战役,其中不少人可能受美国对这场战役的评价的影响,鹦鹉学舌地认为,这是一场没有必要的战争,而且坚持认为我们战败了。

长津湖战役没必要打?这是最扎心的答案

其实写这个稿子,我的主要动机也就是想澄清一些误解。这些误解让某些人口不择言,甚至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我实在有点受不了这种态度,因此决定一吐为快。 

抗美援朝作为“立国之战”的地位,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长津湖战役作为其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当然值得我们一再书写和讴歌。先辈们在这穷山恶水之地吃过的冻土豆、被冰冻坏死的双腿双脚、流过的鲜血、付出的生命,如今都化作了我们和平年代里的霓虹、高楼和琴声飞扬的安详夜晚。他们不该被遗忘,更不能被抹杀和嘲弄,否则,我们凭什么称作为人? 

小时候我们村里有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人。正是通过这位老人,我第一次知道了抗美援朝四个字。当时我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只记得这位老人满脸又深又黑的皱纹、短粗的白发,外表跟村里任何一个老农没有任何分别,一样下地干活,一样赶牛犁田。

唯一的区别,是七里八乡的人都知道,这位老人曾经是一名战士、一名曾远赴异国他乡与美帝交过手的战士。如今他解甲归田、垂垂老矣,可没有一个人会忘记,今天的和平和安宁,有他的一份功劳和奉献。

END

本文作者:左页,血钻故事执行主编

部分参考资料:
《长津湖战役研究》,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梅世昌著
《战旗为什么那样红—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王立群著
《中苏关系史: 误读与真相》,沈志华、雷天著
《李奇微回忆录:北纬三十八度线》,新华出版社,李奇微著
《鏖战长津湖(上下)———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东线》,文史天地,王正兴著
《血战长津湖》,现代出版社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88350.html

(1)
上一篇 2021年10月13日 上午10:20
下一篇 2021年10月13日 上午10:2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