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次“追星”,将我的整个世界颠覆又重塑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星火智库):那一次“追星”,将我的整个世界颠覆又重塑

那一次“追星”,将我的整个世界颠覆又重塑

文:五星出东方

【旧文重发,纪念弗雷迪辞世30周年】

 

“追星”,这么老土的事,本土鳖怎么可能拒绝呢。

大约,不但老土,还得土到咔咔掉渣,才能追星追到,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颠覆又重塑的境界吧,奇葩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哦,本土鳖没玩噱头。所说的“追星”,不是夜观天象啥的,真的是喜欢摇滚明星:皇后乐队

也像任何一个追星粉丝一样,满世界找他们的歌曲专辑、演唱会录像、海报、图片、八卦花边绯闻轶事等等等。

然后,就乱套了,发生了很多奇葩的事。

再然后,理顺了,就成了现在的我。

 

平心而论,喜欢皇后乐队,本身并不奇葩。他们绝对算得上老牌摇滚乐队,1971年出道,至今还三不五时露面,很多歌曲,风靡到简直成了滥调。譬如“WeWill Rock You”,“We Are TheChampions”,都是广告、球赛、影视剧、歌手选秀等等场合的常客,没准哪天就听见一嗓子“we will……we will…… rock you!”或者“we are the champions, my friend…… and we’ll keep on fighting tillthe end……”

本土鳖就是这样,先是漫不经心,忽然有一天,好奇害死猫,搜了皇后其它的歌来听,发现他们有才的歌怎么这么多?于是更加好奇,继续刨……

刨下去发现,原来绝大多数歌都是乐队的四个成员自己创作的。

这时候,不“佩服!”都不可能了。

粉丝基本都是这样炼成的。

 

皇后乐队曾经满世界开演唱会,单场的观众可达30万,累计看过现场的人次则超过6000万。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从未在中国演出,但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出现大批喜欢他们的中国歌迷,也是再正常不过。

歌迷都爱扎堆,本土鳖也不例外,发现歌迷群之后,快乐地冲进去和大家一起花痴,大家共享视频音频图片信息资源,一时间其乐融融。

皇后乐队的粉丝也不能说很多,而且只集中在有限的几个地方。

这也很好理解:灵魂人物已经去世几十年,剩下的成员有的隐退,有的尽管还在娱乐圈打拼,影响力也早不及巅峰时代。所以,皇后的歌迷,基本不可能像那些风头正劲的歌手乐队粉丝那样,天天筹划接机、见面、签名、抢票、看演唱会、印T恤拉横幅表支持什么的。大家最常做的,就是在网上唠嗑聊天,或者在论坛上发帖子,后面一堆人七嘴八舌,也是很热闹。

凭着花里胡哨的文笔,我很快在歌迷群里积聚起影响力,和很多人混了个脸熟。

 

逐渐地,随着了解的乐队信息越来越多,花痴劲也消磨掉大半。这时候却发现,各路评论,绝大多数只集中在“XX专辑里有XX歌”、“XX歌曲排行榜打到第XX名”、“XX成员结婚X次”、“XX……”。

如果只是停留在表象,浮皮潦草地与一大票歌迷嘻嘻哈哈开玩笑磨嘴皮,这些足够了。

但是每次听到那些歌的时候,“评论”的习惯就钻出来,推着我去找寻背后的创作规律。

 

八卦消息告诉我,乐队主唱弗雷迪·墨丘利(Freddie Mercury)是个同性恋,1991年死于艾滋病。

这个我不介意。但是,一群人纷纷说,就因为他是同性恋,因为他生活不检点,因为他性格古怪不通人情,所以写出了那么多好歌——靠,这不科学,打死世界上所有的媒体人,我也不信。

作为和“艺术评论”较劲多年的“砖业人士”,人品和才华是两回事,这点常识我还是有的。

固然,世上是有些人品烂而才华高的艺术家,但是你说个个艺术家都是人品烂仔,更夸张点,索性认为只要人品够烂,就能成为艺术家——这纯属放狗屁。

 

但是,当一个人数颇多的群体,已经形成了一种观念的时候,这种观念往往非常顽固,很难改变。

比如,皇后的很多歌迷,已经有了这样先入为主的概念:“弗雷迪是个人品烂的同性恋”,同时,他们还会以此沾沾自喜:“我不在乎他的缺点,仍然喜欢他,说明我清醒、理性,懂音乐。”

本土鳖这么老土的人,其实不止混过皇后乐队的歌迷群,通览过来,粉丝群体心理,多少还是知道的,你怎么花痴都没人说你,相反,还会引来各种追捧,让你也成个小明星;但一旦讲理,就离惹祸不远了。

所以,像本土鳖这种死硬理性派,往往一开始,凭花痴与理性兼顾的“作品解析”,会在歌迷群里砸出点声响;但假以时日,本土鳖到处开“挖掘机”,挖了这里掘那里,把温情脉脉的花痴城中村,挖得左一个窟窿右一个坑,也就越来越不招人待见,直到最后,你烦我我也烦你,大道通天各走一边,散伙。

 

单单讨论歌曲意境,也还好说一点,毕竟聚集在一起的都是喜欢乐队歌曲的人,说他们歌词深刻、编曲专业,总不会有太大错。

但更要命的是,我逐渐发现,尽管弗雷迪死于艾滋病没错,可完全找不到证据,能够证明他是同性恋,什么人品烂仔私生活混乱,更是无中生有。

翻遍了二十几年间,弗雷迪亲自接受过的所有采访,发现他从未说过自己是gay,相反,他说过“I couldn’t fall in love withthe man the way I could with a girl(我不可能像爱一个女孩一样与男人相爱)”。

 

这下,本土鳖真感到后背嗖嗖发凉了。

因为这意味着,我,将站到“绝大多数歌迷”的对立面。

仅仅是歌迷不爱听我说话,也没啥。不就是业余追星吗,大不了我不在这圈子混呗,又不是非做不可的工作。

可那些“同性恋”之类的报道,不仅有《太阳报》这样的小报,还有弗雷迪生前助手们的出书,还有BBC的专题纪录片。

也就是说,本土鳖,一介小小搬砖土鳖,发现这庞大的群体,都在精心编织谎言,向民众洗脑。

本土鳖那时的反应:我靠,凭什么让我发现这些啊?这么多人都在撒谎,我TMD信谁啊??

 

天下的浪荡子多了去,多一个,本来也没什么稀奇,可是,如果把这个前提代入弗雷迪和他的作品,就什么分析都无法展开,逻辑关系硬是不通。

弗雷迪写过一首歌,“Love is Dangerous”(爱是危险的),收在他个人的单飞专辑里。细读歌词,除了貌似放浪不羁的用辞,还有一句简直是警世钟:“no go analyze me”。

什么意思,“不要分析我”——这绝对不是浪荡公子打发痴情丫头的话。

评论家与艺术家的关系,才是分析与被分析。

危险吗?确实。

做艺术评论的前提,是了解所评论的艺术家。

可这确实是个危险的过程,这“危险”,只因为他是弗雷迪。

了解他,很艰难。基本所有的事实真相都被掩盖。不夸张地说,像他一样被蜂拥而至的谣言全方位、多角度、有预谋、成体系地用尽一切手段歪曲抹黑的艺术家,纵观古今中外,也难找匹敌者——类似厄运的天才也不是没有,比如,另一个曾经被媒体泼得满身脏水的迈克尔·杰克逊,威名和污名一样响亮,然而几乎所有的“污名”都是污蔑而已。

弗雷迪1991年就已经去世,那时代,互联网还不发达,很多谣言甚至不需要面对争议,只管往报纸上印、在电视上放。

只是撒谎永远都有漏洞,这些伎俩,瞒不过眼明心亮的人。

 

举一个小例子:

当这样的纪录片摆在眼前:

Peter Freestone(此人曾做过弗雷迪的助理)侃侃而谈“在美国你可以做很多重口味的事……”,配以的画面是弗雷迪与他人的几张平常合影,以及出门上车赶路的视频片断。

而这个片断,又以蒙太奇手法,剪辑进大量纽约同性恋游行、同性恋酒吧纸醉金迷的镜头。

若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镜头里,根本就没有弗雷迪的身影。

更“用心良苦”的是,因为弗雷迪走的那段路,与同性恋游行根本没有交集(从车窗外的建筑影像,就知道弗雷迪经过的道路,与游行街区,根本不是一个地方),所以影片煞费苦心地剪辑进一个墨镜上倒映了游行画面的镜头,但是截图为证:那墨镜后的人根本就不是弗雷迪,眼镜也不是弗雷迪戴的那副,(摘自纪录片《Freddie Mercury: A Kind Of Magic》,iTV、BBC 2006年发行)。

视频截图,弗雷迪在路上

那一次“追星”,将我的整个世界颠覆又重塑

那一次“追星”,将我的整个世界颠覆又重塑

 

假冒弗雷迪,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眼镜、不一样的街景

那一次“追星”,将我的整个世界颠覆又重塑

 

固然,人免不了犯错,纪录片也不能保证所讲的一切全然都是100%的事实。但是,谁见过这样的纪录片,要找替身演员来假扮主角,而目的就是为了造成他出入色情场所的效果!?这不折不扣,就是下三滥小报的无耻抹黑,却打着“纪录片”的名义,更有BBC的支持!

 

和很多天真的同学一样,本土鳖,也曾经对“言论自由”的世界无比向往,也曾以为BBC等西方大媒体是“客观、公正、理性、包容”的代表,也曾相信那里的记者是无冕之王,是社会良心,会秉公直书戳穿谎言。

但是,谎言摆在眼前,编织谎言的,就是BBC。西方的大媒体。

你说这是区区一个镜头而已吗?

这不是无心之失,这是彻头彻尾的故意捏造。

为了剪辑出这种效果,显然费了媒体人不少功夫,说是处心积虑、绞尽脑汁也不为过。

而这一切都仅仅为了抹黑一个艺术家的人品,要营造出他放荡形骸、滥情纵欲的效果。

这些打着种种漂亮旗号的媒体,究竟在干什么???

 

这样的例子何止这一件而已?

他们一边说弗雷迪是同性恋,一边又说他把生前自住的房子留给前女友(没错,你没看错,这个前女友和弗雷迪交往到30岁才分手),说明这女人是他一生挚爱;

他们口口声声说弗雷迪滥交无数,只要有机会就混迹在各大同性恋酒吧,甚至还带着女扮男装的戴安娜王妃逛gay bar,却拿不出半张照片——是全英国的狗仔队这时全部瞎眼瘸手,相机全部失灵了吗??你们对戴妃飙车狂追,以至于把她活活害死的本事都哪去了??

他们言之凿凿指出弗雷迪的一大堆“情人”(多半是那些助理、厨子、园丁之流),甚至这些“情人”自己也出书写书,添油加醋写出许多床上戏码(本土鳖老实承认,看这些乱七八糟,简直就是黄书的书,大大充实了俺贫乏的单词量……),却也拿不出半点能说明“情人”关系的证据——所有弗雷迪出现的照片,都是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生活照;哪怕带有一丝半星亲昵用语的留言条,也完全没有;

那个前女友、那群助理和园丁等人,弗雷迪遗嘱上注明了给他们的遗赠,于是一个个都腆着脸说自己是弗雷迪的真爱,不然怎么可能得到这么多钱——这一堆人,最值钱的是前女友拿到的房产,当时市值大约100万英镑,其他几个,每人拿到10万-50万镑不等。

这对小民来讲当然是天文数字,但一个全世界开唱的巨星,家产就这么点?谁信谁是大傻瓜。

毫无疑问……本土鳖翻天挖地,还真就挖出了弗雷迪的遗嘱影印件……

简而言之,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弗雷迪的动产,大约有3000-4000万英镑。

这些钱被他托付给了一个秘密的基金会,具体细节就不知道了。

钱不是万能的,但是从对遗产的安排来看,那些个“真爱”们,到底分量几何,但凡智商正常的人都能掂量到了。

 

“无论是歌迷还是评论家,想了解弗雷迪吗,首先要怀疑一切,甚至怀疑自己在怀疑——这并不是重复笛卡尔的名言,因为毋庸置疑的是:弗雷迪是伟大的艺术家。

“所以,就请听他的歌,看他的MV,读他读过的书、品味他喜欢的艺术品、感受他流连过的歌剧院与博物馆、研读他自幼深受熏陶的经典书籍、体会他的奔波辛劳、理解他不可思议的工作强度、了解他常用的乐器与音响器材、甚至要学习医疗知识,否则不能想象他的痛苦以及在这病痛折磨衬托之下他巨大的精神力量,当然,也可借此辨别那些所谓护理他到最后时刻的言辞是真是假,若某人对艾滋病症的描述驴唇不对马嘴,那绝对是在撒谎!

“爱上弗雷迪当然很危险,因为这意味着对头脑与心理的双重挑战。

“这也就是为什么世上有无数人迷恋他,但是绝大多数都被谣言击败。

“洗脑,并不是一个只属于政治权术的用语。”

 

本土鳖当时写过不少文章,以上引用的部分,就是其中的一段。

但是,挖资料不难,列事实举证据也不难,把帖子写得文笔通顺更不难。难都难在:说了也没人听,写了也没人看。

我发在论坛上的文章,一篇篇都被删掉。

删我帖子的版主,对我充满鄙视:“一个昏了头的粉丝,全世界都公认的事实,你还在那里死不承认,可悲。”

事实?谎言重复千遍,就是事实了?

 

接下来,本土鳖想的是,难道普天之下,这么大个地球,皇后那么多的歌迷,还就没有明白人了?我就不信……

于是使出浑身解数,中英文页面各种翻腾各种找。

地球人都知道互联网有“墙”,但是有墙也拦不住我爬梯子,终于把各种代理软件玩得溜熟,在互联网长城内外飞檐走壁。

的确找到了几个共同观点的人。

一个很专业很全面的资料网站,把那些破书破报道,统统摒弃在外。只收录乐队和歌手自己的作品信息与演出信息,如歌词、创作时间和地点、一些有关创作的细节、演出时间、地点、观众人数等等。

不过,也遇见了更多的人,不计其数的人,和中国歌迷没两样。

 

那年,本土鳖跑到了伦敦。

不过和以往任何一次出行不同的是,这次有个坚定不移的愿景:一定要探访一下弗雷迪的遗踪。

 

独在异乡为异客。

当年,弗雷迪以波斯后裔帕西人的身份,在这座城市生活、读书、念大学、找工作、做音乐、演出,被媒体骚扰抹黑围攻,一直到最后去世。

他对这里未必有多喜欢。皇后乐队成名之后,他们的音乐,几乎都是在德国慕尼黑或瑞士蒙特勒的工作室做出来的,避开伦敦的喧嚣,也避开高得畸形的税率。

可他的国籍在这里,别无选择。

实际上他在慕尼黑也买了房子,只是没有被疯狂炒作罢了。

在造势方面,德媒还是不如英美厉害哦……

 

作为挖掘机级别的粉丝,我轻而易举地找到了弗雷迪故居。

那套房子的所在,可谓闹中取静,不远处就是车水马龙的大街,但走进街区,却静得可以听见自己的脚步。

总之,走到那里,想起网上那些纷纷扰扰的同性恋、混乱等等传闻,唯一的反应是:哑然失笑。

尽管之前见过很多照片,但真走在那里,才发觉所谓“豪宅”的用词,未免太夸张。

唯一的感觉是,“低调”。

如果非要加几个形容词,也无非是朴素、别致、静谧……反正怎么都想不到“豪华”。

那些貌似空荡荡的街道,在弗雷迪临终的时候,曾经被各路小报记者塞得水泄不通,他们肆无忌惮地包围了这所住宅,架满长枪短炮,以期拍到垂死的弗雷迪。

指望这等无节操的媒体,给你讲客观公正理性包容?

 

这所白色的房子,和右边围墙圈起来的区域,当年都是弗雷迪的房产。

可以经过白房子走到右边的院子里。

那一次“追星”,将我的整个世界颠覆又重塑

围墙上还有两个小门,一个是Garden Lodge,一个门上标着Studio Gate

那一次“追星”,将我的整个世界颠覆又重塑

那一次“追星”,将我的整个世界颠覆又重塑

那一次“追星”,将我的整个世界颠覆又重塑

 

歌迷依然很多,我在那逗留了半个小时左右,除了我,看到三拨歌迷来了又走,相互看见,都微笑招呼,寒暄几句。三拨人,分别是来自意大利的小伙和姑娘;一个独自找来的日本女孩;还有俩西班牙哥们。

他们也就是走过,看看,抚摸一下那个标着“Garden Lodge”的门,有的塞个纸条,就走开。

没有人聊起那些流言蜚语。

 

我也走进号称是欧洲最大的Waterstone’s书店,在艺术类分区,看到一些与皇后乐队有关的书籍,不过普遍来说,都写得一般,差不多的内容,之前早都知道了;在色情类分区没见到那些和黄色小说有一比的各种“弗雷迪传”,但在打折区见到了。

不知道书店方把这些乱七八糟的出版物算成什么类别。

总之,翻来翻去,书价死贵死贵,动不动就是几十镑,折人民币好几百一本,想看点有深度的内容,却找不到。

静水流深,喧哗的总是浮沫。

这个摇滚之王,看似事无巨细,都被各路媒体和无良写手翻了个底朝天,而实际上,他们连他的骨灰去向,都说不出个所以然。

皇后乐队去过波斯波利斯,而他们连这是哪里不知道。

有图有真相的足迹,所有小报全部装聋作哑。

因为这无可置疑地证明了弗雷迪对自己故乡——波斯的认可与眷恋,而和他一起组乐队的哥们儿,也都不是白丁之辈,才会和他一起踏访波斯古迹。

拼命鼓噪他不读书不思考的臭霉体,脸都被抽肿了。

那一次“追星”,将我的整个世界颠覆又重塑

 

还得去看看至今仍在上演的音乐剧“We Will Rock You”。

广告随处可见,从出租车到地铁站。

这部剧2002年首次亮相,至今还在上演,基本内容是皇后经典歌曲大串烧,依据原本的歌曲,串成一个年轻人找寻摇滚音乐梦想的故事,剧情设定的时间是300年后。

那一次“追星”,将我的整个世界颠覆又重塑

那一次“追星”,将我的整个世界颠覆又重塑

那一次“追星”,将我的整个世界颠覆又重塑

伦敦热衷于音乐剧,地球人都知道。这个什么东西都贵的地方,偏偏音乐剧这么物美价廉。

容量几百到一两千人的小剧院满城都是,各自上演着不同的剧目。票价也不贵,以人民币六七百元的价格,可以在很多剧场订到最好的位置,如果是后排或者“山上”(二楼座位),再赶上打折,一二百元也能搞定。

国内的剧院,想订个好位子,起码也得两千上下吧,还不能是热门剧目。

如果票房好,可以一演好久,如《歌剧魅影》,已经连续演出二十多年,那个剧场,从天花板到舞台,都是依据演出需要量身打造的设计。

 

音乐剧We Will Rock You也已经是多米尼剧院(Dominion Theatre)连续演出时间最久的剧目。

那一次“追星”,将我的整个世界颠覆又重塑

那一次“追星”,将我的整个世界颠覆又重塑

巧或者不巧的是,我去看的那场,巴巴地买了前排座,结果,左边坐了一对爷爷奶奶,右边坐了一对奶奶爷爷,目测四人加起来怕不得三百岁……往周围看看,也多是花白头发……

有这么多老头儿老太太追这剧?嗯……40多年前,皇后乐队刚出道的时候,他们大概就二三十岁吧?

白头发也就算了,台上high起来的时候,只听到后N排以及山上的小年轻们山呼海啸,我这里却被一群安静看剧的老人家包围,除了鼓掌,什么夸张的动作也做不了,更不可能和后排观众似的扯喉咙喊了。

郁闷,早知道这样就买山上的票了,土鳖就是土鳖啊,还是只老旧土鳖……

 

看完剧回到住处,遇见了将要去牛津念英语文学博士的美国女孩。说起这个剧,她很高兴表示,她也喜欢,几年来已经看过三遍了,每次都很high。

除了“喜欢”,别的什么也没说。

大概,这就是歌迷常态吧,全世界都差不多,听歌、看演出、追个签名什么的。

至于其它的绯闻八卦,消遣娱乐而已,媒体说啥就是啥。

听歌的人,绝大多数都这样,随意就好,一句口头禅是:“认真你就输了”。

 

那些日子,差不多天天经过SOHO区,沿街尽是同性恋酒吧。

白天没什么特别,当然晚上我没事也不会去那里。但每次早上出去,总看到路边扔满各种一次性杯子和酒瓶子什么的,提示着前一天晚上的喧哗。

有时候会看到两个同性一起走过,拎着超市购物袋什么的。

那种气场,一看就不是普通朋友——你懂得。

有次,出地铁站的时候,不知在想什么,从一个不经常走的出口出站了。

出来就觉得气氛怪怪的,几个穿得花花绿绿鹦鹉一样的人,咋咋呼呼嘻嘻哈哈地超过我。

一愣,旋即反应过来:估计撞见“同性恋自豪”游行了。

又走几步,转了个弯,本土鳖就被满大街搂搂抱抱的男人包围了。

瞬间感觉:无聊,超级无聊。

要不要这么搞笑,什么少数人的权益啊,什么爱情与性取向无关啊,什么思想开放包容啊,在SOHO区,左一家右一家的情趣书店,都是为了那些大词儿开设的嘛?

打着宪政民主自由个性的幌子,滥交滥性而已!

你们吃饱撑的不知柴米贵,屌丝土鳖们却知道稼穑之难的。

本土鳖自认不是个死脑筋,像那种静静生活的同性恋,不打扰别人,也不希望别人打扰他们,本土鳖是持接受态度的,而这种满大街折腾的主儿……你见过什么社会进步,是这样哗众取宠闹出来的???

 

时间久了,逐渐看出来:所谓西方的“思想”,其实封闭浅薄得很。西方人挂在嘴上的,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词儿倒腾:民主、自由、宗教、叛逆、性、毒品、酒、同性恋、气候变暖。

这些都是媒体塞给他们的,而绝大多数民众,也果然就逆来顺受,媒体塞给他们什么,他们就听什么讲什么。

以艺术分析而论,西方做的,一般都是扯艺术家的私人生活:与父母兄妹的关系、童年经历、性取向、恋爱过程、婚姻儿女等等等;极少会分析他们所处的社会阶层、掌握的经济政治资本、画廊给他们打造的营销方案、艺术家自己的推销。

如果那艺术家很会保护隐私,评论界抓不到信息,就会捕风捉影,没事找事,胡编乱造也要造出一堆奇葩事件。基本遵循的规律就是:越是有才的艺术家,生活也越是离谱。

弗雷迪,就这样被抹成了深居简出、嫉妒多疑、极缺安全感的心理残疾。

 

呵呵。

他们说他,不认真、不努力、不读书、不思考。但是,那些脍炙人口的旋律,那些琅琅上口的歌词,那些信手拈来掉书袋一样的典故……都怎么来的?

皇后乐队的历史,足以说明他们商业运营的成功。但这成功不是无心挖出的大金矿,也不来自厚颜无耻的出位炒作,而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工作换来的。

这个人,常年出没于娱乐圈,与众多音乐家、歌手、制作人、经纪人都建立起广泛的人脉关系。

一个常年在商业环境中生活的人,一个天天被经纪、制作、运营熏陶的人,一个在这些活动中起着落槌定音举足轻重作用、而绝不是空心摆设的人——能够做到这一切的这个人,怎么可能是蛮不讲理的控制狂,又怎么可能是个一惊一乍的Drama Queen?

 

通过强大的宣传机器昼夜不休地洗脑,越来越多的大众,甚至形成了这样的印象:你不弄点怪癖,没点奇装异服奇谈怪论,不嫖娼不吸毒,诚实善良守信用——你怎么好意思说你是混艺术圈的?

但是,“大家都这样讲”,就是对的吗???

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不信了,至少,再也不会像年少轻狂的时候,看见“西方”、“欧洲”,就屁颠屁颠追过去了。

那该听谁的??

在中学、在大学曾经有口无心背过的那些书,又冒了出来: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不要读。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

——交换,就是互相交换意见。

——比较,就是上下、左右进行比较。

——反复,就是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

——这15个字,前9个字是唯物论,后6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

 

高啊,如何解读一个艺术家,难道不该是本土鳖曾经写下的那些吗——“听他的歌,看他的MV,读他读过的书、品味他喜欢的艺术品、感受他流连过的歌剧院与博物馆、研读他自幼深受熏陶的经典书籍、体会他的奔波辛劳、理解他不可思议的工作强度、了解他常用的乐器与音响器材、甚至要学习医疗知识,否则不能想象他的痛苦以及在这病痛折磨衬托之下他巨大的精神力量”。

只会抠抠索索钻卫生间下水道的“研究”,弱爆了!有木有啊!

“研究历史就要把人扒个底朝天”的说,是多么无厘头啊,是否,历史学家研究秦始皇、凯撒、拿破仑,都要研究他们用左手还是右手擦屁股?再者,是不是说一个人念大学,都可以不看人家的课程设置作业成绩什么的,只管搜罗人家用了啥样的寝室洗手间肥皂卫生纸就完了?

 

“爱上弗雷迪当然很危险,因为这意味着对头脑与心理的双重挑战。”

没错,只要面对那些洗脑信息,就面对非左即右的选择:左手是被愚弄:轻信一干宣传媒体的话,真的以为弗雷迪就是一个形迹放浪的人;右手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发现其中的荒谬,但是顶着与绝大多数人相左的观点,也就意味着与众人作对。

世人向左,我独向右。

就算这条道上只有我一个,又怎么样,全世界都没人做的事,我去做,这不就是创新嘛……

谁说创新是个甜美的果子?分明是一条艰辛曲折的荆棘路。

若没有这点勇气和担当,就别奢谈个性或创新。

 

“追星”和“混歌迷群”,本来就是两回事。

就我自己而言,皇后的歌还会听的;遇见演唱会视频,仍是绝不放过的;但既不会跑去歌迷群求认同,也不会没完没了地挖掘下去。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远远超出了“追星”的境界,绝对值得各行各业的人士身体力行、薪火传承。

 

总有人悻悻然地说:“认真你就输了。”

毛爷爷说的却是: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但凡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的草根,自然而然就会钦佩毛爷爷,就算是个土掉渣的追星,偏来绕去,最后都能追到毛泽东思想那里去。

我就这样颠覆、又重塑了自己的世界。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90982.html

(7)
上一篇 2021年10月17日 上午9:45
下一篇 2021年10月24日 下午9:5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网站已开通vip会员功能,付费文章和付费资源,vip会员均可免费查看与下载,建站不易,请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