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国大典到汶川地震,它总能带给我们胜利与希望

作者:铁血老蒋

本文转载自:蒋校长(ID:jiangxiaozhang666)

撰文:垂直冷弹射

1949年8月中旬,北京城内热浪滚滚,此时距离开国大典还有一个多月,关于大典的各项筹备工作也在热火朝天而又有条不紊地进行。

四个月前刚从陕北搬到北京的新华广播电台,接到了“直播开国大典”实况转播的任务。

他们有人负责采访参加检阅的部队和参加游行的群众,有人负责撰写广播稿,还有人负责调试现场设备,然而就在紧锣密鼓准备的时候却出了个小插曲。

从开国大典到汶川地震,它总能带给我们胜利与希望

按照预定方案,主席台的声音需要清晰宏亮地传遍天安门广场的每个角落,并且传播到全国,但是工作人员找遍了北平城也没能找到一个堪用的大功率扩音喇叭。

要知道,这种大功率的扩音喇叭当时只有无线电厂才能做。在当时的连年战乱中,中国的无线电工业几乎是一张白纸,仅有的几家无线电厂也因战乱毁坏不堪。

最后时刻,1940年曾参与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军委三局九队队长傅英豪,想了一个办法。

他把九只喇叭焊接在一块金属板上,做成了一个大型扩音机,然后在天安门广场架设了好几个这样的扩音机,这才算是解决了扩音的问题。

从开国大典到汶川地震,它总能带给我们胜利与希望

而要让全国人民都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典当天的欢乐气氛,必须要通过无线电广播进行实况播报才能完成。为此,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事先通知各地方广播电台同时联播“开国大典”。

10月1日当天,人民解放军的受阅部队全体肃立,参加大典的30万群众陆续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了天安门广场,广场上人山人海,充满着欢声笑语,人们在翘首期待着伟大历史时刻的到来。

与此同时,距北京千里之外的粤赣边界一个小村落里,数百名解放军战士和群众挤满了整个打谷场,他们和天安门广场上的人们一同翘首期盼着,被他们围在最中间的是一个黑色的“话匣子”。

下午3点整,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庆典开始,毛主席走到麦克风前,用洪亮的声音向全中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从开国大典到汶川地震,它总能带给我们胜利与希望

顿时,广场上欢声雷动,人们情绪激昂。

在另一头,“话匣子”里毛主席的话音刚落,打谷场上也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人们振臂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在“话匣子”的两端,人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而被人们称为“话匣子”的收音机,成了这一伟大时刻的历史见证。

从开国大典到汶川地震,它总能带给我们胜利与希望

01.

1923年1月23日,是中国广播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

这一天,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成立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大陆报》合作开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正式开播。

从开国大典到汶川地震,它总能带给我们胜利与希望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

广播电台旧址

在电台开播的同时,他们还卖收音机,这可是当时上海最早的一批电子管收音机,对资讯极度渴望的上海富人们纷纷抢购。

这个电台尽管只在每晚8点至9点播放新闻和音乐,但因违反北洋政府的有关法令,仅仅存在了不到三个月就关门大吉,但它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经营的商业电台,中国无线电广播的历史就此开篇。

解放前,尽管国内广播电台不断建立,收音机逐步普及,但几乎都是舶来品,官僚资本从国外进口大批成套无线电零件,低价销售组装收音机,民族无线电制造业发展极为缓慢。

例如,解放前夕,上海电讯工业大概有30%以上的工厂处于停工和半停工状态,从事收音机及其零件制造的工厂仅剩7家,从业人员只有113人。

刚解放时的新中国,文盲占人口总数的80%,要普及文化,广播电台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在那个信息传播很不发达的年代,收音机还相当于一个义务政治宣传员。

1950年4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发布了《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

那时收音机还没法自主生产,市面上不是来自德国、美国的进口货,就是用进口散件攒的组装货,不但价格贵,数量还少,一般都被小心翼翼地放在单位的宣传部门或者广播室里。

从开国大典到汶川地震,它总能带给我们胜利与希望

▲1951年,河北农民

围在收音机旁收听广播

拥有5亿多人口的新中国,全国仅有收音机100万台,收音机不够怎么办?于是,在全国各地村头巷尾高高竖立的高音喇叭便临时充当起了“公共收音机”的角色。

从开国大典到汶川地震,它总能带给我们胜利与希望

党的方针、政策和举措经过放在广播室里的收音机,再通过高音喇叭传遍了五湖四海,打通了中央通往基层的最后一公里。

从开国大典到汶川地震,它总能带给我们胜利与希望

▲收音员把广播的重要内容

抄到村里的黑板上

政令通则人和,政令通则国兴。

在经过三年的恢复建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大家也普遍希望能有自己的收音机来收听广播节目。

1952年,国家决定在南京无线电厂开辟一条完全国产化的收音机生产线,以此带动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并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同年11月,南京电工厂研制出了首套国产收讯电子管,解决了核心元件问题,产品随后提供给了南京无线电厂。

随着技术难关被相继攻克,1953年3月25日,国内第一批全国产化的中、短波五电子管收音机在无线电厂试制成功,定名为“红星牌”502型,并在当年批量生产5000多台。中国只能依靠进口外国元器件装配收音机的历史从此画上了句号。

从开国大典到汶川地震,它总能带给我们胜利与希望

▲“红星牌”502型收音机

“红星牌”502型收音机作为第一台全国产化收音机可谓意义非凡,但在它诞生的第二年,美国人就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商用晶体管收音机Regency TR1。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电子管收音机,一出生即落后。

可是,中国人一向不服输,别人有的,我们也要有!

但在那个面临技术封锁,国家百废待兴的困难时期,要想追赶世界的步伐谈何容易。

02.

1956年,中国提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把大力发展计算机、无线电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列入《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自此,中国的电子工业和收音机制造业进入了发展速度最快的“黄金十年”。

1958年11月,国产晶体管研制成功。

同年3月11日,上海宏音无线电器材厂与天和电化厂等9家工厂以及上海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共同协作,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但其使用的晶体管仍然是进口元件。

从开国大典到汶川地震,它总能带给我们胜利与希望

▲195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的报道

直至1962年9月,美多28A型便携式中短波晶体管收音机在上海无线电三厂试制成功,并于当年10月投产,国内第一台真正完全国产化的晶体管收音机才正式面世。

而且,这仅仅比世界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的诞生晚了8年。

从开国大典到汶川地震,它总能带给我们胜利与希望

▲美多28A型便携式

中短波晶体管收音机

与电子管收音机相比,美多28A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耐震动、寿命长、耗电少和电压低等一系列优点,上市后立即引起轰动。1963年,周恩来总理在出国访问时,甚至把它作为国礼相赠。

美多28A开创了国产晶体管收音机大批量生产的先河,从此国产晶体管收音机一路高歌猛进。

1965年,晶体管收音机产量正式超过电子管收音机产量。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随着中国工业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壮大,“黄金十年”期间,多种型号、各式各样的收音机开始逐渐进入普通百姓的家庭。

70年代,收音机开始成为中国普通家庭客厅里的高级配置,谁家客厅中间要是能摆上一台崭新的“红灯”牌晶体管收音机,那牌面甚至直逼现在的一套豪华配置家庭影院。

从开国大典到汶川地震,它总能带给我们胜利与希望

▲“红灯”牌晶体管收音机

也是在这个时候,“三转一响”开始悄然兴起,成了中国人的必备彩礼和结婚置业的通用标准。

这手表要带日期的,缝纫机要带锁边的,自行车要带冒烟的,收音机要带唱片的,这一台收音机往往动辄六七十块钱,高档点的甚至得好几百块钱。

从开国大典到汶川地震,它总能带给我们胜利与希望

要知道在当时,一个国企工人的月收入才二十块钱,农民务农一个月更是只有六块钱。

那时候,人们的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和枯燥,茶余饭后能用收音机听听新闻、天气预报、戏剧、和曲艺,就已经是能羡煞众人的惬意生活了。

而且收音机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获取各种知识的重要途径,那些还没有经济能力购买收音机但又热爱听收音机广播的人们,尤其是许多中学生、大学生,只能攒点钱自己组装。

一般来说,一个半导体收音机最多用到大概20个晶体管,这些最早的电子发烧友们就从电子商店买回一堆二极管、三极管、喇叭、磁棒、可变电容、电阻之类的元器件,对照书籍上介绍的电路图自己学习组装,连外壳都是自己用三合板做的。

从开国大典到汶川地震,它总能带给我们胜利与希望

自行组装的收音机,不但比品牌产品便宜很多,也对普及电路知识和动手能力有相当大的帮助,所以很多人乐此不疲。

这波组装收音机的风潮最早从60年代开始,一直在中国持续,时至今日,电子专业的专业实验课仍然保留有组装收音机的课程。

从开国大典到汶川地震,它总能带给我们胜利与希望

在这场收音机的普及大潮中,随着晶体管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收音机这个当初的奢侈品逐渐成为人们的家常生活用品,即便是在偏远的农村也能随处可见。

03.

80年代初,随着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电台的文艺节目开始丰富起来,英语讲座、文学欣赏、中外名曲、广播剧、电影录音剪辑、比赛实况等广播节目深深吸引着无数听众。

刚刚从信息闭塞、生活单调中走出来的人们如获至宝,纷纷簇拥在收音机旁,随着播音员动听的声音心潮澎湃。

刘兰芳的《岳飞传》让全国人民着了迷,《小说连续播讲》则成了许多人买收音机的动力,这些节目也成了最受全国人民欢迎的节目。

从开国大典到汶川地震,它总能带给我们胜利与希望

刘兰芳的《岳飞传》

 

《每周一歌》是老少咸宜的音乐节目,每周7天,每天3到4次,每次10分钟,一首首新歌就这样通过电波走进人们的心中,传唱不衰。

广播故事《西游记》中,孙敬修慈祥、沉稳又富于变化的声音,打动了无数年轻的心灵;在中国女排“五连冠”的赛场上,宋世雄极富张力的解说更是让体育迷们为之疯狂。

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是中央台的《小喇叭》,“嗒滴嗒、嗒滴嗒、嗒嘀嗒——嗒——滴——小朋友,小喇叭节目开始广播啦!”这段声音对于很多出生在七八十年代的那一代人来说,绝对是童年回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从开国大典到汶川地震,它总能带给我们胜利与希望

那时的广播电台还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职能。

1978年9月,李先念副主席邀请陈琳和北外其他几位专家到家中做客,探讨国内英语教育的现状和出路,交谈中,酝酿出了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在全国掀起英语学习高潮的思路。

很快,陈琳主讲的“广播电视英语课程”在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黄金时段同步推出,当时的年轻人求知若渴,一股全民学英语的热潮就此涌起。

从开国大典到汶川地震,它总能带给我们胜利与希望

▲陈琳在《广播电视英语课程》录制现场

那时,京、津、沪的广播电台都用专用频率播出教育节目,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开辟了两套节目播出外语讲座,其它电台清晨、下午和夜间也都有外语讲座。

十几岁的马云当时就专门买了一台收音机,每天用来听英语广播。

那时候,收音机被人们赋予了众多使命,它在家庭中的作用和地位即便是今天的电视机、电脑也无法比拟。

从开国大典到汶川地震,它总能带给我们胜利与希望

那是一个让中国人最为难忘的80年代,而收音机的命运也在那个年代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0年前后,随着收录机的兴起,各地收音机需求量逐年下降,晶体管收音机销量也逐步下滑。1983年,根据国家能源政策,电子管收音机全部被晶体管收音机取代。

此时,收音机款式开始从大台式转向袖珍式、组合式,特别是在突破了调频、立体声、集成化等关键技术后,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

1987年,一段电视广告火遍了大江南北。

那是一天晚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结束之后,观众们突然发现:一个打扮时尚的精神小伙儿从屏幕中冒了出来,喊出一句“哇!燕舞收录机!”

从开国大典到汶川地震,它总能带给我们胜利与希望

然后,他随着音乐边跳边唱起来,“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燕舞牌收录机”从此在此前极少接触电视广告的国人中一炮走红。在当时的北京,甚至还一度出现过雪夜排队买“燕舞”的奇观。

然而,这却几乎成了国产收音机最高光时刻的绝唱。

80年代末,在中国大多数城镇家庭的客厅里,原先摆放收音机的位置已经被黑白或是彩色电视机所占据,人们的需求已经随着经济水平水涨船高了。

从开国大典到汶川地震,它总能带给我们胜利与希望

到了90年代中期,日本进口的录像机、磁带随身听、CD、VCD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深得年轻人喜爱,刚刚兴起还没多久的国产收录机便与传统收音机一起压了箱底,面临谢幕。

90年代末,国内大多数生产收音机的无线电老厂纷纷转制或者倒闭,而1994年在东莞成立的德生公司却专门造起了收音机。

潜心经营自有品牌的德生,深耕收音机研发,在陆续推出了多款新品后,市场反响强烈,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收音机品牌之一。

从开国大典到汶川地震,它总能带给我们胜利与希望

在历史的大变局中,激流勇进者方能领略江河源头之奇观胜景。

04.

2008年5月18日,深圳华侨城的一家电子厂突然接到了一笔棘手的大单,客户要订两万台收音机,而且第二天一早就得交货。

这天正好是周日,厂家当机立断,迅速召回了所有休息的员工,把已经包装完毕的出口机全部拆除包装,更换成相应内销型号的外包和说明书,不够的再从附近代理商手里调。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因为订这两万台收音机的客户是负责汶川地震抢险救灾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从开国大典到汶川地震,它总能带给我们胜利与希望

为了让参加抗震救灾部队的广大官兵能够及时迅速地了解外部信息,他们需要把17万台无线电收音机作为救灾物资以最快的速度空投到余震未消的汶川。

因为当时各部队的救灾工作正向地处偏僻的村庄推进,在通信基站被地震悉数毁坏的情况下,只有无线电收音机才能快捷及时地把各种信息传播给高度分散的救灾部队。

从开国大典到汶川地震,它总能带给我们胜利与希望

当时,考虑到灾区缺少电池,在这17万台无线电收音机中,还包括了9万台手摇发电式收音机。

经过一个通宵的加班加点后,19日清晨,一箱箱贴有总政治部抗震救灾急需品标签的收音机被装上卡车,直奔宝安机场。

从开国大典到汶川地震,它总能带给我们胜利与希望

其实,不仅汶川大地震的抢险救灾用到了收音机,在国内每一次重大灾害的赈灾行动中都有收音机的身影。

从开国大典到汶川地震,它总能带给我们胜利与希望

▲地质工作者在震中通过收音机获取外界信息

2008年1月,南方地区遭遇极端雨雪天气,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紧急向部分灾区捐献了5万台收音机,便于灾区民众掌握灾情动态和接受来自中央以及全国的慰问与关怀。

从开国大典到汶川地震,它总能带给我们胜利与希望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大地震,3万台收音机运抵灾区,帮助灾区民众获取政府紧急通告和救灾状况。

从开国大典到汶川地震,它总能带给我们胜利与希望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我国首次以国家应急广播为呼号,对受灾民众定向播出应急广播,内容包含实时信息、行动指导、科普知识和心理疏导。

从开国大典到汶川地震,它总能带给我们胜利与希望

时至今日,在网络和手机都无比普及的情况下,人们常常会问:收音机是不是快被淘汰了?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收音机绝非人们印象中只能在开车时消磨时间、提神醒脑的平庸角色。

它其实更像是定心丸,在天灾面前,当电视、电讯、电力等设施受损严重时,它凭借极低的环境依赖和超高的可靠性,成为伫立在废墟之上的希望。

它历经坎坷,走过辉煌与落寞,平日里默默无闻,却在危难之处尽显身手。

它总是在关键时刻,给我们带来希望与胜利。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00226.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1月8日 上午10:09
下一篇 2021年11月8日 上午10:2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