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视这一点,“催生”怕要变“劝退”

作者:张静雯

本文转载自:团结湖参考(ID:Talkpark)

忽视这一点,“催生”怕要变“劝退”
(图片来源:unsplash)
忽视这一点,“催生”怕要变“劝退”
前两天听闻一“传说”:有“打工人”看到一个女生求职的时候竟然声称自己的“优势”是“不婚不育”,吐槽就业市场“太卷了”。这多半是个段子,却足以惹得广大妇女同胞泪眼婆娑。
 
不婚不育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肯定不该鼓励。《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披露,202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仅为8.52‰,首次跌破10‰。“生娃”那些事儿早就不再仅仅是街谈巷议的热点,而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关切。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多地近日相继实施修改后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延长妇女产假,其中浙江在此基础上,还给二胎、三胎产假做了额外延长;在孩子满三周岁之前,这些地方分别给予父母双方五天或十天的育儿假。
 
政府出面派送福利“催生”,大伙儿却似乎不咋开心。相关新闻下面热度最高的评论之一是,“就问女性还找得到工作吗”。背后的逻辑清晰明了:延长产假、增设育儿假意味着用人单位雇佣女员工必然要付出更多成本,最终受损的是女性的职业前景。难以兼顾育儿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本就是导致很大一部分女性“恐育”的关键因素,这下失衡貌似更严重了。所以我们或许有必要担心两种结局:要么是女性面临的职场环境因此进一步恶化,更多女性被动退回到“相夫教子”的传统脚本中去;要么是开头的段子讽刺般成为现实,生育率继续走低。这两种结局显然都违背了政策的初衷。
 
身为女性,我虽怀疑类似政策的效果,但还是愿意怀着善意去解读。政策的落脚点,其实是减轻女性的负担。延长产假,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产后恢复;陪产假以及育儿假的大方向指向倡导男性承担更多家庭责任,这离家庭内部育儿责任平等还离得很远,实际效果也令人担忧,但也不能不承认这是进步。
 
减轻女性负担的出发点无可指责。促进家庭内部育儿责任平等是对的,但只对了一半。敦促男人平等地承担责任一定能提升生育意愿吗?南京大学社会学学者许琪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随着年轻一代平权意识提升,一些年轻父母大体做到了平等分摊育儿责任,可企业领导们抱怨“男性生完孩子总请假”的声音开始出现了。这一现象没有普遍代表性,倒是能借此做一点逻辑推演:假如家庭内部终于实现责任平等了,但家庭整体的育儿负担还是很重,会不会最后变成企业歧视所有已婚已育人士呢?最终,或许大家都不想生。
 
要求企业承担起更多责任也是对的,但也只对了一半。企业有责任保障生育妇女的权利,消除性别歧视、为女员工拆除“玻璃天花板”,但不可能要求企业心甘情愿地牺牲掉太多效率,为育儿“让道”。
 
所以真正的关键是,在当今的经济发展阶段、社会环境的背景下,育儿成本相当可观。靠企业和家庭的力量往往不足以缓解这种负担,忽略了这一点,“催生”政策很可能不仅无效,而且“劝退”。生育的选择不免计算成本和收益,没法纯然“用爱发电”。我很同意许琪老师的观点,关键是外部力量现实中这个“外部力量”通常是老人,但隔代育儿并不人道。我一个朋友用过一个精准又残酷的比喻,来形容老人家孤身来到子女的城市带娃的情形:“蹲育儿监”。更别说许多老人自身健康堪忧,难以肩负育儿重任。
 
我认为真正的药方不是假期,甚至也不完全是“钱”,而是公共服务。瑞典、法国等被视作生育“优等生”的国家,除了生育假、生育福利之外,都设有慷慨亲民的公共托幼体系。法国的托儿所和幼儿园,据说一般在工作日会从早上8点开到晚上7点,这对职场父母来说,或许是比假期或者补贴更实在的福利。我注意到,最近开始实施新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几个地方,也关注到了普惠性托育服务的缺口和不足,希望这可以成为今后重点发力的地方。
 
分享一个不冷不热的知识点,虽然中国妇女解放已有百年历史,“妇女回家”的论争却从未离我们远去。最近的一次是在2011年,有人提出要鼓励部分女性回家。这种想法的出发点其实是支持平权,一些观点比如家务劳动也该被计算价值、离婚评定财产时当予以考虑等,到今天都很有参考价值。但这其中认为“回家”是女性的自主选择的观点,让人难以接受。人的所谓“自主性”,真的可以独立于制度约束吗?就像一些选择不生育,或者选择为生育牺牲事业的女性,她们真的是“自主”的吗?
 
(文/张静雯)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09370.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1月28日 上午11:11
下一篇 2021年11月28日 上午11:1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