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周瑜和罗贯中的周瑜,到底哪个才是真的?英雄为何成反派?

作者: 浩然文史·小太阳

本文转载自: 浩然文史(ID:haoranwenshi)

苏轼的周瑜和罗贯中的周瑜,到底哪个才是真的?英雄为何成反派?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苏东坡的笔下,周瑜,一个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令人无限憧憬。但在大多数人心中,谈及“羽扇纶巾”,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诸葛亮而非周瑜,不但如此,周瑜的形象反而是亦正亦邪且偏向于“反面”的,一直流传到现在。同一个周瑜,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苏轼笔下的周瑜与罗贯中笔下的周瑜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呢?

一、史书当中的周公瑾

在至今为止有关三国的原始史料当中,最可靠的当属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以及裴松之为其做的注解。换句话说,《三国志》中的周瑜形象是很贴近实际的。公元175年,周瑜出生于安徽庐江一个士族家庭,后与孙坚长子孙策结为兄弟。孙坚去世后,周瑜开始辅佐孙策开创江东霸业,24岁时便被封为建威中郎将。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继续辅佐其弟孙权,使得孙吴集团力量不断扩张。

苏轼的周瑜和罗贯中的周瑜,到底哪个才是真的?英雄为何成反派?

周瑜自20岁左右便踏入仕途,并四处征战,其军事才华也最为人称道。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爆发,周瑜坚持劝说孙权不要投降曹操,并亲自带领吴军与刘备联合,共同击退南下的曹军,以一己之力促成三足鼎立局势的形成。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展现出的不仅是他杰出的军事才能,还有他冠绝群雄的魄力与战略智慧。当时的曹操在北方战无不胜,即使连袁绍这等强劲的势力集团都被曹操一扫而空,此次南下更是带数十万兵甲,此外曹操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在道义上也占据主动。反观孙权,不过占有江东一隅,兵力不过几万人,而且其集团中的大量文官都主张向曹操投降。但年少成名且多年征战沙场的周瑜没有选择屈服,他在朝堂上与文官集团展开辩论,称曹操为汉贼,抗击曹操是大义所在,即使吴国军事上处于弱势,但若能发挥当地多江河且曹兵不善水战的优势,一定能取得胜利。

苏轼的周瑜和罗贯中的周瑜,到底哪个才是真的?英雄为何成反派?

于和伟版曹操

 

有人看到这一段故事或许感到十分熟悉,因为在《三国演义》中,周瑜的这段经历被罗贯中分给了诸葛亮,才有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但事实上,是周瑜而非诸葛亮,促成了孙吴集团最终决定与曹军开战。

除赤壁之战外,周瑜还向孙权提出了一条颇有战略眼光的建议,那就是孙权西进巴蜀,吞并汉中,最终联合马超,推进北伐。这显然是一项十分庞大的战略设想,一旦可以实现,则孙吴可以将整个南方与西北联成一片,进而对北方的曹操实现包围。周瑜对蜀地的重视,与诸葛亮《隆中对》的设想如出一辙。但可惜的是,就在周瑜提出建议的当年,他便突发疾病,在巴丘去世,年仅36岁。

二、周瑜形象的演化

由上文可以看出,周瑜不但是一位年少成名的青年英雄,还是一位兼具军事与战略才能的沙场儒将,他提出的许多战略性设想与诸葛亮相比也不遑多让。但周瑜在史书中如此正面的形象并没有在后世一直流传下去,相反,伴随着各种小说笔记与民间说书话本的出现,周瑜的形象开始向反面发生变化。

三国之后的中国进入数百年的割据状态,直至隋唐时期才得以重新统一,隋唐时期的中国文化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三国的故事在隋唐时期开始流行开来,在此时的各种文学作品中,周瑜的形象还是以正面居多,像李白《赤壁歌送别》“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王维《同崔傅答贤弟》“周郎陆弟为俦侣,对舞前溪歌白纻”等,都是对周瑜少年英雄形象的描写。如果说隋唐时期的周瑜形象,与史实差距并不大的话,至宋元时代,周瑜形象便开始发生较为明显的改变。

苏轼的周瑜和罗贯中的周瑜,到底哪个才是真的?英雄为何成反派?

黄维德版周瑜

在传统印象中,宋代一般是文化昌盛但军事却十分弱势的时代,尤其是南宋,只能偏安江南。这种反差使得宋代尤其是南宋时代的人们,极其注意所谓的“正统”。简单来说,就是宋朝意识到自己在军事上无法与北方的辽、金、蒙元抗衡,便希望通过确立文化上的正统性,来使自身的存在获得一种道义上的正确性。

在这种条件下,三国之中必定要有一个国家为正统。北宋时期,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还是坚持以往的定曹魏为正统,对蜀汉具有一定正面描写的撰写方法,那在这种情况下,最没有存在感的孙吴自然沦为不正统的一方,周瑜的地位也就随之被大幅度降低。但至南宋,由于朝廷与孙吴一样都偏安江南,周瑜力主抵抗北方曹操南下,在南宋的地位反而得以提升。总的来说,宋代正统论的出现,使周瑜的形象开始脱离固有的史实,被增添上了许多政治色彩,这使得周瑜的形象时而被尊崇,时而被贬低。

苏轼的周瑜和罗贯中的周瑜,到底哪个才是真的?英雄为何成反派?

苏轼给予周瑜高度评价

 

三、周瑜负面形象的最终确定

自元代开始,民间开始流行说书话本与小说话本,这为明清时代出现的小说热潮打下了基础。自元代开始出现的三国故事话本里,周瑜的形象已经开始出现一些负面化的描写,他的远大抱负不再被作者突出,反而开始成为一个沉迷于温柔乡的无能将领。至明代,三国故事在历经千余年的加工改造之后,被罗贯中融会贯通,著成了流传千古的《三国演义》。

苏轼的周瑜和罗贯中的周瑜,到底哪个才是真的?英雄为何成反派?

罗贯中像

 

有人或许以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周瑜有许多负面描写,其实并非如此。罗贯中著成《三国演义》后,后世曾对其多加删改,尤其以毛宗岗点评本《三国演义》影响最为突出。事实上,现在通行的《三国演义》,并非罗贯中版的《三国演义》,而是毛评本《三国演义》,也正是在这一版本的三国故事中,周瑜的负面形象被彻底固定下来。

毛宗岗点评本与罗贯中原版的《三国演义》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那就是毛本以南宋朱熹的“正统论”为原则对全书进行修改,朱熹一向尊刘贬曹,蜀汉政权是他心中的正统所在。因此在毛本《三国演义》中,刘备集团的地位大幅度提升,相反,曹魏与孙吴集团的事迹或被删减或改写。就孙吴部分来说,原本中周瑜辅佐孙氏开拓江东的故事及其展现出的少年豪气,都被毛宗岗删减,周瑜的形象从具体变得模糊,从少年英雄沦为一名普通将领。

苏轼的周瑜和罗贯中的周瑜,到底哪个才是真的?英雄为何成反派?

与此同时,为了凸显蜀汉的正统地位以及诸葛亮的智慧,毛本将诸葛亮的形象重新进行了塑造,体现周瑜智慧的故事、功绩或被删除,或直接以移花接木的方式换到诸葛亮的身上。目的很简单,那就是蜀汉要高于东吴,诸葛亮要强于周瑜。今天我们在看《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时,就只见到周瑜给诸葛亮下绊子,反而看不到他在战争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一个心胸狭隘且本事稀松的孙吴将领周瑜的形象就彻底确立下来,这也是今日大多数人心中周瑜的形象。可以说,毛宗岗点评本《三国演义》把周瑜黑得透透的。

文史君说:

周瑜本是一代豪杰,雄姿英发,但在今天大多数人心中,其形象却恰恰与之相反。历史是不能改变的,但人们的历史记忆却可因多种外力的影响而发生较大改变,文学作品便是对历史记忆进行修改的最为突出也是最为直接的方式。这也提醒我们,我们看到的“历史”可能并非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需要我们有着更加敏锐与智慧的眼光,从无数个虚假的故事中才有可能找寻回来。

参考文献:

 

1、韩放:《周瑜形象生成史》,渤海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2、温梁华:《论三国演义与其历史原型的异同》,《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25522.html

(1)
上一篇 2021年12月29日 上午11:25
下一篇 2021年12月30日 上午11:4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网站已开通vip会员功能,付费文章和付费资源,vip会员均可免费查看与下载,建站不易,请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