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终于看不下去了

作者:勇叔的勇

本文转载自:回归常识(ID:huiguichangshi)

近日,有网友发现北京地铁站的一些站名,把“站”的翻译从原来的“Station”,改成了“Zhan”。比如这个魏公村站:

官媒终于看不下去了

于是,很多人跑到北京地铁官微上留言,询问能否把“站”的英译改回“Station”?对此,网络上也掀起激烈的讨论。

勇叔看到有人就建议,干脆把中央电视台的台标也换了,不用CCTV,而是取中央电视4个字的第一个拼音字母,改作ZZDS。

这虽然是玩笑话,不过也反映出北京地铁站改名的波及面之广,所引发的民意反弹之大。

针对此事,终于有官媒看不下去了。近日,光明网发表题为《将“站”改译为Zhan,还要考虑实用性》的评论员文章,文章犀利地点出:

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从实用性考量网友的意见恐怕并不是无病呻吟。

这种翻译方式可能会陷入一种情况:中国人不需要,外国人不明白。

正常年景里,有大量的海外游客进入国内,来到我们的市井巷陌,自然也会催生巨大的沟通交流诉求。作为对外开放的国家,提供方便当然是分内之事。

(冬奥会)北京又将成为国际瞩目的地方,“国际化都市”必将成为全世界观察北京的视角。从这个方面看,这些基础设施细节层面的讨论并非全无必要。

光明网这篇文章发出后,光明日报的官方微博还专门转发了这篇文章,可见对此文的肯定和重视。

官媒终于看不下去了

对于光明网的观点,勇叔当然举双手赞成。北京地铁把站牌这样改,最终的结果,就是英文站牌名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北京地铁对此曾公开回应称,此番改名,是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要求。

然而,无论国家标准还是北京地方标准,只是要求地名是大写汉语拼音,而不是把“站”也拼音化了。

2021年1月,北京日报曾报道,本市研究确定的“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站名英文译法”,新版译法总的译写原则是:依法合规,简单明了;兼顾地理信息和人文内涵;体现标识对外服务功能。

可是,完全拼音化的站牌,还能“体现标识对外服务功能”吗?不仅没有了服务功能,恐怕也没有了我们时代应有的开放、包容和自信。

问题还不仅如此。北京那么多地铁站,要是把站牌都这么换上一遍,所需花费的资金,绝对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难道不是巨大的浪费吗?

我之前看过一个数据,北京地铁一直在亏损运营,一年要亏70亿之多。这种巨额亏损,唯有靠财政的输血才能维持。

换句话说,地铁斥巨资换站牌,其实花得不是地铁的钱,最终是财政买单,掏得是百姓的钱袋子。

疫情冲击之下,上上下下都在强调过“紧日子”。

何谓“紧日子”,就是钱要花在刀刃上,尽可能用于民生,不该花的一分都不能浪费。

花那么昂贵的代价,换上一批“国人不看,老外看懵”的地铁站牌,真的有必要吗?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27678.html

(2)
上一篇 2022年1月3日 上午11:34
下一篇 2022年1月3日 上午11:4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