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难就业季

作者:卡夫卡不忙了

本文转载自:局外人的视界(ID:hooyar_380097485)

大约从06年开始,就听到各路传媒在疯炒世上最难就业的话题了。

1996年开始,高校开启了一波扩招,此后大学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

大家不吹不黑,都是读过大学的,大概也知道大学是怎么过来的,当年我上学的时候被某教授看中私底下问我想不想读研究生,十动然拒,因为老师水平实在也就那么回事,上大学浪费了四年时间,我可不想再多浪费几年时间拿个研究生文凭,人生苦短,咱耗不起。

高校老师跟社会脱节,高等教育跟就业脱节,这是大家这么多年来早就心知肚明,但又不好意思面对的事。

教育产业化以后,学生都是生财工具,能多薅就多薅,谁会去管最后这些懵懵懂懂变成大学生的青年人的未来会怎样?

可惜的是,传统的舆论里,很少有人会老老实实的告诉年轻人现实生活的真相,除了少数人,绝大部分人上大学并不能学到什么有利于就业的知识,真正的能力是需要在工作中慢慢实践和琢磨的,而这个过程对用人单位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为什么很多单位在录取应届毕业生的时候,喜欢选985/211知名大学呢?专业对口与否是一方面,更多的是,用人单位在选择投入的时候,会优选那些在高考中被筛选过,智力综合水平高于普通人的那一类。

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你学了什么打动了对方,而是你未来的学习能力如何更能吸引人。

在经济向好的时候,企业扛得起成本,当然更愿意从头开始起培养一个靠谱的年轻人,所谓的企业文化其实是一家公司已经成型定性的做事风格,大家能保持一致,这样干起活来配合就容易了,当企业对未来的预期没那么好的时候,一般就很难愿意去找一个生手,慢慢花时间去培养成熟,还得承担你给人培养好了,人家转眼自己跑路的损失。

客观的说,今年大学生就业难很正常,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很难乐观的去看,美国正酝酿一场金融泡沫破裂事故,啥时候发生,发生强度能到哪一步,这都是未知数,所以正常企业,一定会采取守势,尽可能的避免在人力开支上多出一份冒险的钱。

最近很多拿了offer的毕业生遭遇企业毁约,大概也是缘于此。

虽然我一向不喜欢站在资本的角度来说话,但我也带过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录取应届毕业生其实真的就是近乎于慈善的行为,因为大多数时候,带人干活比自己干还要累,而他们到底多久才能成熟,天知道。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其实就是我国的高校培育体系,一个年轻人大概率稀里糊涂的渡过几年大学时光,混了个毕业证,来到劳动力市场,又因为长期以来教育市场化的结果,让家长和学生们对文凭的含金量过高的估计了,供求双方都信息不对称,会有良性的结果吗?

2022年毕业生总数是1076万,这些年轻人谁不是看着金字塔尖上所谓的大厂顶级offer往自己未来的工作身上套。

但你就问问,这些顶级大厂就是敞开了招,一年能用几个人?倘若大家都把老员工给开了,都录用这些新晋人才,也才能容纳多少就业?更何况老带新的比例但凡是大那么一点,一条业务线大概率是要扛不住的。

其实在就业这一块,企业更看重什么呢?一定是从业者的技能,如果你能证明你有很强的工作能力,老板连学历都不会太看重,年龄什么的,都是浮云。

正如我们不能指着金字塔尖的一部分人来讨论一个普遍问题,这个社会大部分问题是大量并不太合适的劳动者,经过不成熟的职业培训,提出了普遍与自己条件不对等的就业要求,然后造成了大量的就业问题。

所以从根上,先得问问这些大学,请问浪费学生和家长四年时间,你为啥不能培养出职业需要的合适人才?如果来的都是熟手,你觉得企业在选择应届生的时候还会那么的为难吗?

学校一味的图规模,搞自己的效益,糊弄式的教育搞完以后,让企业和社会承担后果,还要腆着脸皮要拨款,拿不到拨款的你就看看人家那高昂的学杂费吧。

所以你也不能怪大学生们不肯向下兼容,人家的教育成本有投入那么高,这笔买卖明显不划算,于是很多拿不到理想工作的毕业生开始卷学历了,一窝蜂去考研。

讲个笑话吧,我以前混过的一家企业里,现在前台都是名牌大学研究生的学历,为什么?供应量太大了,有条件挑的,干嘛不挑个学历高的?

所以有必要吗?结果就是层层传导,大量仅有学历,没有足够劳动技能的人被推向社会,变向把整个社会用人成本都提高了。

而另一方面,普通老百姓看到的无非就是竞争太大了,如果没有个名牌大学学历,到大企业当前台的资格都没有,亚历山大,怎么办?从娃娃开始卷起来。

教育业最喜欢贩卖焦虑了,于是本来可以很便宜完成的九年义务教育对许多家庭来说,都成为了一种经济重压,国家虽然打压了教培行业,但你能打掉这里的焦虑吗?

年轻人为啥那么丧?不愿意结婚,生孩子,难道不是看到了血淋淋的现实?

所以就业到底难不难?

哪怕今年疫情影响了经济,一样到处都有工厂,制造业企业里找不到足够人工的新闻。

我还记得十几年前,35岁以后在工厂打工就很难了,只能到工地上去干苦力,当然了,熟练技术工不在此列。

为什么?当年还是人口红利期,到处都是出来打工的年轻人,那些靠着消耗人力的制造企业可以尽情的在红利中掐尖,18-30,这些正当年的人大把大把的供应,当时也有黑中介,那种玩法是骗你交中介费不给介绍工作,或者是骗到黑心厂里卖猪仔。

现在反过来了,40岁的工人工厂一样争着用,只要你肯来,年龄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没多少人愿意来了。

传统制造业里一样也缺乏合适的技术人员,大学生不愿意去工厂当技术员这都上过几次热搜。

真的是年轻人眼高手低,不愿意下工厂吗?

并不是,茅台酒厂,卷烟厂这种企业招聘基层员工,大把985研究生争着抢工作。

所以问题不是工厂,问题是一份稳定、有体面收入的工作,一般传统制造业是无法提供的,你不能抱怨老板黑心,给不起高工资,问题是大部分制造业拼的都是微薄的利润,人力成本给高了,企业就干不了了。

大量所谓的高薪工作,大厂的程序员们,换个角度来看,跟当年的流水线有什么区别呢,一样是掐尖,只要25-35之间技术打工人的黄金时代。

那么这里真的有多少高技术的含量在吗?难道一个人真正的职业技能成熟期不是从35岁才开始吗?35岁以后下降的是体力,是驯化能力,并不包括智力。

大厂们不过是另一种流水线罢了,吃干抹净,扭曲发展,把整个社会的劳动力供需结构都给打乱了。

整个社会因为教育成本不断加码,导致整体就业期许不断提高,因为大厂圈子里流传的35岁魔咒,导致整体职业焦虑持续升温。

也不要埋怨年轻人就业要求过高,人家都是为现实所迫。

失业率难看,企业找不到人难做,毕业生就业难搞,问题已经搁在那里了,把精力放在抱怨上是毫无意义的,终究还是要解决问题。

未来肯定没有人口红利,低端就业面临大量缺口,所以大家不妨想一下,为啥大量的润人乐意跑到欧美去从事人家那里的所谓低端工作呢?因为人家给的钱多。

为什么人家能给我们这里看起来低端的工作那么高的工资呢?因为人家有金融霸权,有扭曲的定价权,自然能让彼处的普通人过的都比我们这里的中产要看来体面一点。

你怪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底层工作之前,不如先看看咱们这里的底层工作给的是什么薪水。

所以现在要产业升级,越来越多的工厂开始使用机器人替代流水线上的工人,工作效率提升了以后,当然对技术岗位的要求会多一些,也能提供更高的工资。

今年我一直看好数字经济对未来社会的影响,数字化社会里必然蕴含着大量技术型岗位的需求,工程师红利可以不被大厂掐尖,35岁失业焦虑就能没那么多了。

要搞双循环,打破过去太过于依存出口的经济结构,在欧美人的心目中,所谓的制造国无非就是他们想要的工作奴,要的就是人口红利,吃干抹净以后,管你是不是混成了拉美化。

要搞一带一路,从过去纯粹输出廉价商品到输出资本、技术,通过建设市场为穷国创造需求,反过来加大国内高薪岗位的供给。

普通人既没有能力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还是随大流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这个大流靠的是国家的发展。

我也不想学某白姓大主播那样,用爹味的口吻来进行说教,这并不是最坏的时代,相信我,十几年前,我去过东莞的工厂,看过流水线上的生活,人家的青春一样是青春,现在一样是流水线,一样是最底层,生活状态比十几年前好太多了,起码大家的选择更多一些。

只不过我们的眼界变得高了,我们社会普遍在教育上的投入太大了,淹没成本太高了,所以要求就更多了。

然而这要求对普通人来说,可能算是过奢了,很多错配,并不是你我的错,抱怨并没有用,社会是在发展的,只不过是螺旋前进的。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91056.html

(1)
上一篇 2022年5月22日 下午12:47
下一篇 2022年5月22日 下午1:5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网站已开通vip会员功能,付费文章和付费资源,vip会员均可免费查看与下载,建站不易,请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