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三国演义》里的大秘密

本文转载自:识局(ID:zhijuzk)

作者/洛水钟鸣

这秘密大家其实都看见了,但就是没人仔细琢磨。

最近有位小学生用《三国演义》解读国际局势,火了。作为一个拥有幼儿园学历的三国史学者,我也凑个热闹。

咱就接着她引用的“赤壁之战”这回书说吧。这个事儿大家都熟悉:曹操不啰嗦,一心要拿荆州,拿了荆州之后,孙权就坐不住了。

因为荆州跟孙权的江东接壤,曹操拿了荆州之后,别说孙权,就连孙权门口扫地的也知道他下一步想干什么。

何况曹操还牛逼哄哄地给孙权写了一封信,说什么老子现在手提“雄兵百万,战将千员”,要跟你“会猎江东,共擒刘备”。孙权心里清楚,这特么哪是要擒刘备,这分明是要擒我啊。

孙权肯定不能束手待毙,他必须抵抗,可是抵抗又不能光靠嘴说,也不能自己扛枪上,而是必须依靠他手下的“江东文武”。

这时候,麻烦来了。

曹操的军队,号称有八十三万人,这虽然是小说的夸张(也不排除曹操为了壮大声势,吓唬孙权,故意把数字说多点),但二十万总是有的。而孙权的兵马,就算跟刘备加起来,可能也还不够曹军的四分之一。

而且,曹操是大汉丞相,他的军队在当时其实不是“曹军”而是“汉军”,他来打孙权,是代表朝廷消灭地方军阀,合法性上要优于孙刘联军。

别看现在咱总觉得曹操“名托汉相,实为汉贼”,那是因为罗贯中尊刘贬曹,其实在当时的全国范围内看,曹操的声望比孙权高得多。

于是,江东方面就不得不面对一个“人又少,气势又弱”的尴尬局面,仗打不赢的概率很大。这让不少“江东文武”很绝望,他们纷纷跑到孙权那儿游说:主公,咱投降吧。

当然,他们嘴上不会用“投降”这个词。他们会说,咱这是“归顺朝廷”,大家在一个统一的经济体里乐呵呵地过日子。

孙权听多了这些话,心里也有点活络。他心想,如果支持抵抗的人太少,那好像也只能投降了。

这时候,鲁肃出来说话了。他说主公啊,眼下这事儿吧,我可以投降,我们这些“江东文武”都可以投降,全江东的人民也都可以投降,唯独你不行。

为什么呢?因为种地的投降了,还是种地,当官的投降了,还是当官,只有你,做不成主公了。

就算曹操不杀你,也一定会软禁你。反正你的下场不会比汉献帝更好。

鲁肃这番话,一语道破赤壁之战的本质,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最实的大实话。当然,这道理孙权其实早就懂,可是鲁肃如此直白、如此透彻地把它说出来,却坚定了孙权抵抗的决心。

这番话流传了千年,直到今天还被人们津津乐道。可是很少有人会反过来想想,鲁肃这番话其实还点明了另一层本质:

王朝时代的一切战争,实质上都是主公(最多加上他周围的利益集团)之战。

现在,咱顺着鲁肃的话往下想:如果江东归顺曹操,对所有人都有好处(或至少没有坏处),只对孙权一个人有坏处,那为什么要为孙权一个人,去牺牲那么多人呢?为什么要为了“能让孙权继续在江东发号施令”这件事,去让那么多人流血、拼命呢?

就因为孙权是主公吗?刘璋也是主公,但当他发现不是刘备对手的时候,和平地让出了成都,他的部下、士兵、子民,都没有因为兵祸而家破人亡。

孙权比刘璋,到底高明在哪里?

当然,这里面有个问题是,凭什么孙权就要归顺曹操,而不是曹操归顺孙权?凭什么要让孙权让出发号施令的权力,而不是让曹操解甲归田?

答案是不凭什么。没有证据表明曹操一定比孙权更高明,或者曹操比孙权更能照顾民众利益。他们嘴上当然都会说自己比对方高明,但实际上没有这种证据。

所以,我们并不能说,赤壁之战错在哪一方,也不能说曹操不该入侵,或孙权不该抵抗。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看,这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只有双方的观念与利益冲突。

但我们作为现代人,至少得明白,赤壁之战是曹孙刘在下棋,其他人都是棋子(无非有的棋子更重要些)。如果棋子站在下棋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最后再说一句,一个孩子,能用《三国演义》来解读当下国际局势,很了不起,这说明她有独立思考。

可是,《三国演义》毕竟为了适应当时普遍不高的文化水平,把矛盾和冲突简单化、通俗化了,真实的国际问题,比这要复杂得多。所以,如果成年人也套用《三国演义》来看当今的国际局势,那可就真不如孩子了。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92158.html

(1)
上一篇 2022年5月5日 下午12:58
下一篇 2022年7月15日 上午10:5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网站已开通vip会员功能,付费文章和付费资源,vip会员均可免费查看与下载,建站不易,请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