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土大唐的一个印度裔家族,世世代代只做一件事

作者:向衡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本文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3年3月上,原标题为《瞿昙悉达与《开元占经》”印度裔”唐人的天文求索》,有删节

东土大唐的一个印度裔家族,世世代代只做一件事

 
谈到唐代的印度,世人大都知道玄奘”西天取经”的壮举。不过,在当时的中国,也有一个印度裔家族从事着天文工作,恐怕就知者不多了。这个家族的代表人物,就是瞿昙悉达(Gautama Siddha)
 

移民家族

在史书记载里,唐代天文学领域活跃着一个瞿昙家族。比如,在《旧唐书·历志》与《新唐书·历志》中均载有瞿昙罗和瞿昙悉达从事天文工作,《新唐书·天文志》则载有瞿昙譔的数次奏议,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诸方复姓》也载有司天台冬官正瞿昙晏的名字。”瞿昙”这个姓氏,望之就不似中原人士,倒是佛祖释迦牟尼,原本就姓”瞿昙(又译乔达摩)“。《通志》就把瞿昙譔称作天竺人,五代时的王朴(906-959)也把瞿昙悉达称作天竺番僧。看来这些”瞿昙”是来自今天的印度。唐代(尤其是前期)有包容开放的风气,朝廷里的异族乃至异国人(如阿倍仲麻吕)都不少,所以这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但几位”瞿昙”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在很长时间里却是桩无从查考的悬案。直到1977年5月,在陕西长安县(今陕西西安长安区)北田村发现瞿昙譔的墓志,才算真相大白。从墓志看,被称作瞿昙氏的这批唐朝天文学家,原来都是一家人。瞿昙罗是瞿县悉达的父亲,瞿昙悉达的儿子和孙子分别是瞿昙譔和瞿昙晏。这个家族是什么时候从印度东游到中国来的呢?墓志里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却谈到瞿昙氏”世为京兆人”,俨然以长安土著自居,又说其曾祖瞿昙逸(瞿县悉达的祖父)“高道不仕”,看来也是出生在唐代疆土之内的。考虑到瞿昙罗活跃在唐高宗时期,瞿昙氏的祖先大约早在南北朝年间就已来中国定居了。到了瞿昙譔这代,这个移民后裔家族已经充分”汉化”了。他的六个儿子依次名曰:昇、昪、昱、晃、晏、昴,全为日字头,是典型的汉式取名方式。
 
瞿昙罗、瞿昙悉达、瞿昙譔三代担任过唐朝太史令、太史监等职。至迟在唐高宗麟德元年(664),瞿昙罗已任太史令。当年唐高宗决定于次年颁行”当时以为密”的《麟德历》,同时决定”与太史令瞿昙罗所上经纬历参行”。颁行一部历法,同时又令另一部历法参考使用,这在中国古代历法史上是不多见的现象。这似乎说明,《麟德历》确优于《经纬历》,但后者也存在某些《麟德历》不可替代的长处,所以才出现了上述折中结果。
 
从此之后,到代宗大历十一年(776)止,瞿昙家族历经唐高宗、武则天、中宗、玄宗、肃宗等朝,时起时落、断断续续担任太史监达110年以上。这使得他们在唐玄宗时期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瞿昙监”。顺便提一句,有唐一代,领导和主持唐朝官方天文机构的官员名称几有变动,令人眼花缭乱。譬如武则天时期,先是改太史局为浑天监,不久又改称浑仪监,没几年复称太史局,中宗复辟后又改太史局为太史监。后来又几经反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三月十九日,又将太史监改称司天台。这个称号方始固定,一直到唐朝末年,共行用一个半世纪。
 
东土大唐的一个印度裔家族,世世代代只做一件事
敦 煌 星 图,唐,纸 本,纵 24.4 厘 米,横394 厘米,现藏大英博物馆。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内发现了一份星图(抄写年代约在公元 8 世纪初叶),图上绘制的星数已达 1350 余颗,因此可以肯定,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数最多的星图
 
作为这个家族的一员,瞿昙悉达大约生于唐高宗时,可能从景云二年(711)开始担任太史监。他在史书上第一次出现,就是主持修理北魏晁崇所造的铁浑仪。后来,他于开元二年(714)前后开始领导大型天文占星著作《开元占经》的编纂,并于开元六年(718)奉旨翻译了印度历法《九执历》。
 
东土大唐的一个印度裔家族,世世代代只做一件事
瞿昙譔墓志拓片。从墓志来看,被称作瞿昙氏的一批唐朝天文学家都是一家人。瞿昙罗是瞿昙悉达的父亲,瞿昙悉达的儿子和孙子分别是瞿昙譔和瞿昙晏
 
史料记载,到开元十二年(724),太史监却改由南宫说担任了。按唐代制度,太史监官居从五品下(后提升到正三品),其职责为”掌观察天文,稽定历数。凡日月星辰之变,风云气色之异,率其属而占候之”,另外”每季录所见灾祥,送门下,中书省入起居注。岁终总录,封送史馆。每年预造来年历,颁于天下”。因为”占候灾祥,理宜秘密”,而编撰历法奉行正朔,乃是”大国强盛,邦属臣服”的体现,唐廷很重视太史监的工作。比如,武则天长安二年(702)时,光是太史局漏刻管理部门的编制就达673人,可以想见,整个太史局的编制该是如何庞大。而在天宝十三载(754)三月十四日,朝廷下令太史局官员除朔望上朝外,非别有公事,一律不须入朝。直到晚唐年间,还有规定,”自今以后,监司官吏并不得更与朝官及诸色人等交通往来,仍委御史台访察。”
 
东土大唐的一个印度裔家族,世世代代只做一件事
九曜石刻像,印度,现藏大英博物馆。“九曜”又称“九执”,指太阳、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再加上计都、罗睺二颗暗曜。所谓暗曜”指的是月球轨道与黄道的交点,而不是真正存在的天体。开元六年(718),瞿昙悉达奉唐玄宗之命,翻译了印度天文学历法《九执历》
 
既然如此,开元十二年的这次人事更替又该如何解释呢?因为史书并未提到瞿昙悉达有何失职获罪之处,那份墓志里更提到他去世后追赠汾州刺史,太史监易人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瞿昙悉达在这一年去世了。其子瞿昙撰青年时期即以擅长数学计算和天文而驰名,后来也在太史局工作,延续了家族的荣光。瞿昙撰任职期间,天象记录特别丰富。譬如著名的哈雷彗星在乾元三年(760)出现一次。《新唐书·天文二》对其记录十分详细。依据这个记录,可以推算出哈雷彗星的轨道。
 

印度历法

瞿昙悉达在任职期间,曾经奉命编制了一部新的历法,名曰《九执历》。按说,《麟德历》之前才”战胜”瞿昙罗(瞿昙悉达之父)的《经纬历》而成为唐代通行历法,甚至漂洋过海传入东瀛成为《仪凤历》(因是唐朝仪凤年间传入),如何时隔不到半个世纪,就需要新的历法了?这是因为《麟德历》虽然创制之初非常符合天象,但随着时间推移,误差变得出人意料的大。后来明人谢肇淛在《五杂俎》里就指出,李淳风造《麟德历》的时候,”自谓应洛下闳后八百年之语,似极精且密矣”,谁知到了开元二年(714),仅相隔四十多年,”而纬晷渐差,不亦近儿戏乎?”唐朝廷对这种情况当然是不满意的。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开元六年(718),唐玄宗”诏太史监瞿昙悉达译之”,这就是后来的《九执历》。
 
这是一部与中国传统历书都不一样的历书。首先,”九执”这个名字,就带有印度天文学的色彩。”九执(navagraha)“又叫”九曜”,指太阳、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再加上计都(Ketu)、罗睺(Rahu)二颗暗曜。所谓”暗曜”指的是月球轨道与黄道的交点,而不是真正存在的天体。印度古代天文学也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只是因为早期资料未能留下,只能从后代编成的书中了解一些片段。公元2世纪后,印度天文学有了新的发展,5世纪以后,编成了一些体现印度天文学特点的书籍。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印度从地中海世界获得不少知识,因而受其影响比较大,而与中国天文学显然是不同系统。瞿昙悉达在《九执历》开头写道:”臣等谨按:《九执历》法,梵天所造。””梵天”是印度教里的创世神,对其表示敬意是印度天文书的体例。这就说明,《九执历》是一部属于印度天文学系统的唐代历法。
对于身为印度人后裔的瞿昙悉达而言,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公元6世纪后,印度天文算学书也和佛经一起传入中国。《隋书·经籍志》著录的天文学书有《婆罗门天文经二十一卷》《婆罗门竭伽仙人天文说三十卷》《婆罗门天文一卷》;历数方面的书有《婆罗门算法三卷》《婆罗门阴阳算历一卷》《婆罗门算经一卷》。瞿昙悉达自承,”今削除繁冗,开明法要,仍旧贯缉缀新经,备述算术”,说明是对印度几种新旧历法融会贯通和经过删繁就简编译而成的。
这部《九执历》以19年7闰法,每228个月加进7个闰月,1月等于29+373/703日,即29.530583日,相当精密。中国传统历法始终没有明确区分太阳运动的近地点同冬至点、远地点同夏至点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并未明确建立起太阳运动近地点和远地点的概念,而《九执历》则明确指出它的运动远地点在夏至点之前10°,这完全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另外,瞿昙悉达在《九执历》中介绍了印度天文学家的圆弧量法:”凡在梵历,例积满六十成一度,其度积满三十成一相,其相积满十二乘之,他皆仿此。”即分圆周为360度,每度分为60分。当时的中国天文学家因太阳的视运动约365.25日内绕地球一周,就用平均每日太阳经过的弧长为一度,故周天为365.25度。显然,印度的圆弧量法更为先进,计算方便。
 
但《九执历》并未成为官方历书。首先,它比较晦涩难懂。《新唐书·历志》就批评”其术繁碎,或幸而中,不可以为法,名数诡异,初莫之辨也”。而且《九执历》中的回归年、恒星年、朔望月、恒数值,比唐代原有的历法(如《麟德历》)要粗疏。其恒星月、近点月、交点月、恒星年等长度的误差都在1200秒以上,其准确度远低于中国传统历法(前三者在数秒以内、后者在数十秒内),简直无法同日而语。不过,后来一行和尚编撰新历,也就是号称唐代名历的《大衍历》时,仍旧吸收了《九执历》里的一些算法,可见其仍有相当可取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新唐书·历志》还提到,《九执历》”其术皆以字书,不用筹策”。这很显然是指印度发明的”阿拉伯数字”(即”123456789″)。可惜存世文献上的《九执历》没有把印度数字的原体刻出来,而以”口”来表示,因此无法知道当时输入印度数字的原形,但”每空位处恒安一点”,即以点表示零,这和印度古算书中以点表示零的史实是一致的,这种方法一直到11世纪还在印度使用。令人感到可惜的是,这并未引起唐人重视,只看到”不用筹策”的表象,却未意识到这套数字蕴含的优越性。这些数字都是一笔写成,书写方便。比之我国古老的筹算法,一是简捷,二是可以避免空位引起的差错,如将它引进中国历算,对于中国历算的发展将是很有利的。阿拉伯数字再次传入中国,已是数百年后的元明时期,至于其在中国的广泛通行,更要晚至20世纪初期了。
 

奇书复现

对于中国天文学来说,瞿昙悉达另一个载入史册的贡献,是主持编撰《开元占经》一书。此书署名为瞿昙悉达等奉敕修撰,实际上是瞿昙悉达领导之下由太史监的工作人员集体完成的。因其约成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到十四年之间(718-726),故名《开元占经》。全书共一百二十卷,约60万字,杂采自上古以来各家天文星占等书达300余种,辑录汇编而成。
 
说起来,《开元占经》面世后的经历相当奇特。撰成后,它仅在历代正史书目中出现过一次著录,见《新唐书·艺文志三》,称”《大唐开元占经》一百一十卷,瞿昙悉达集”。由于此书是用于星占的,唐廷将其视为维护统治的秘术,唯恐流传出去于己不利,一直严加控制,作为秘本仅供皇家天文机构参用,严禁在社会上流传。
 
东土大唐的一个印度裔家族,世世代代只做一件事
大唐《麟德历》,现藏大英图书馆。《麟德历》是唐高宗诏令李淳风所编的历法,于麟德二年(665)颁行,但随着时间推移,误差变得出人意料的大,终于在开元年间被取代
 
公平地说,这倒也不是因为李家皇帝们特别保守,而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常态。历朝历代差不多都有关于”私习天文”的厉禁,直到明朝初年还是这样。《万历野获编》就记载,”国初学天文有厉禁–习历者遣戍,造历者殊死”。这种情况直到明朝中叶才有所改变。再往后,万历年间就有人打破禁令,万历十二年(1584)范守己就制作浑象,著述《天官举正》,要求开放禁令,以改变明朝天文学落后面。万历二十三年(1595)郑王世子朱载堉又进献《圣寿万年历》,造新历反而受到奖励,相关禁令自然也就名存实亡了。
 
但唐廷对《开元占经》秘而不宣的结果也很容易想见。唐末五代战乱频仍,所谓”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又所谓”黄巢败后,谁家园池完复”。结果,在宋代时,《开元占经》大约已经失传,所以宋、元、明”巨公皆未之见,即南北灵台,亦无藏本”。
 
谁知这本佚书竟重见天日。晚明时期,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今安徽黄山市)有位士人程明善”好读乾象,又喜佞佛”,常为寺庙布施,以祈今生有运,来世有福。万历四十四年(1616),他捐资为县寺院内古佛像”重塑金身”,修像装金。古佛年久泥脱,已露出里面填充的草木。不料扒开草木,佛肚里藏的经书抄本显露出来,全部取出,竟是厚厚一摞。拿回家后仔细一看,发现此书居然是失传已久的《开元占经》。不知藏之何代、何人。于是,他和兄弟程明哲为重见天日的《开元占经》写了序和跋,讲述此书发现经过,这也是现今所见交代《开元占经》来历的唯一记载。按说,本不宜贸然轻信,但考察今本内容,看不出后人伪托的迹象,所以后世学术界基本上都相信程氏兄弟的自述。今天谈论《开元占经》所以有可能,也全赖此偶然发现。
 
书是重现于世了,怎么处理又是一个问题。程明哲在跋文里说,《开元占经》原来也是奉旨撰写的,在唐朝本是合法的,又指出此书收集古代各类纬书七十余种,”可谓无遗珠矣”,是珍贵的文献,得到此书乃大好事;然后又说自宋代以后,书已绝迹,现在连朝廷的天文机构都没有此藏书,如今获得至宝,正是其弟信佛做好事才得此好报。最后,程明哲还特别申明,这种事关”天机”的书一旦泄露人间,”其关系谅必非轻”。有鉴于此,兄弟两人仍将书列于书架上藏起,其效果如同原来在佛肚里藏着一样,不过是换了个地方。这篇跋文的用意很明显,就是担心宵小之徒的嫉妒陷害。
 
好在当时天学厉禁已然开放,如此稀世秘籍自不免被传抄流布,进而刊刻流传。目前所见各种版本《开元占经》的跋文有3种:有万历四十四年程明善的跋,有万历四十五年张一熙的跋,以及万历四十五年程明哲的跋,跋文内容均大同小异。可见在《开元占经》发现之后三年内,即已刊刻过三次,但后来均已绝版。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亦将《开元占经》收入,四库馆臣的”提要”中也相信程氏兄弟所述的故事。据说目前最易得的《开元占经》本子就是《四库全书》影印本。可以说,《开元占经》的失而复得实在是中国天文学史上一大幸事。这是因为,当年瞿昙悉达编撰《开元占经》的主要目的虽说是为星占服务,但其所包括的内容却大大超出了星占所需要的范围。就像李约瑟所说:”正如所有其他古代文明一样,中国过去也曾同样强烈地盛行过各种迷信活动,占卜、星命、堪舆,骨相、时日吉凶的选择和鬼神传说等等,是古代和中世纪一切中国思想所共有的背景的一部分,科学史家不能简单地排斥这些理论和活动,因为它们使古代的宇宙概念得到了不少证明。某些方术活动曾经不知不觉地在实际考察自然现象方面导致了一些重要的发现。”《开元占经》实际是探索我国上古天文学的一座重要宝库,为保存我国上古天文资料作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说,瞿昙悉达这位印度人后裔,算得上中国天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东土大唐的一个印度裔家族,世世代代只做一件事
END
作者 | 向衡
本文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3年3月上,原标题为《瞿昙悉达与《开元占经》”印度裔”唐人的天文求索》,有删节,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02754.html

(1)
上一篇 2023年3月12日 下午2:02
下一篇 2023年3月14日 下午12:2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网站已开通vip会员功能,付费文章和付费资源,vip会员均可免费查看与下载,建站不易,请大家多多支持!